8.阴谋论:真正的幕后黑手
应用美国技术的日本汽车回到美国市场竞争,凭借其节油、性价比、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不但抢占了美国汽车企业的份额,在经济危机这种大的背景下,甚至对美国的支柱产业构成了威胁。美国提供基础科学、日本提供应用科学,但最终的结果是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生存状况迥异。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
所长 于永达
电影《无间道》中,有很多场景都是幕后的对手戏和心理的暗战。在商业战场上,这样的争斗也是十分激烈的。做企业不但要熟悉常规的策略和政策,还应该防止幕后势力对自己的分化和破坏。
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曾利用汇率问题使日本经济多年低迷。从表面上看,当年美国是为了日美贸易顺差而向日本提出的要价,有些甚至是“为了日本好”,但事情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正如日中天,大有迅速赶超美国的一种霸气:日本产品在世界横行,通过贸易顺差赚回大量资金;日本资本在全球首屈一指,似乎能将整个美国买下;日本银行拥有非常庞大的规模,一度在世界10大银行中占有8个席位;日本科技独步天下,甚至连美国军方有时也得仰其鼻息。
就是这样强大的经济帝国,却在美国的设计下突然彻底地迷失了方向,日本由此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低迷。
为了转嫁越战带来的消极影响,改变贸易逆差的局面和军备竞赛所带来的沉重负担,美国从1971年起就一直拿汇率问题来敲打日本,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对日元升值的施压力度。
美国主要依靠五大策略对日本进行施压,下面将一一评述。
作为十分频繁和经常的手段,美国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降低进口壁垒,刺激内部需求,不断扩大日本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规模。继而迫使日本将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美国压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在此后的17个月内升值了57%。
同时,美国还要求日本保持非常低的利率水平。日本从1986年初开始下调利率,其贴现率共下调5次,一直降至1987年2月的2.5%。为了解决经济滞胀问题,美国当时非常需要日本在货币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为此,英美等国于1987年初迫使日本签署了以利率调整为主的“罗浮宫协议”。根据该协议的规定,日本将保持2.5%的低利率一直到1989年中期。
细心的人会发现,诱导日本加快日元国际化的步伐也是美国的策略。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从1983年陆续推出日元国际化的诸多措施,其中包括:允许国际贸易用日元结算,废除外汇期货交易的实需原则,允许非居民购买境内股票,允许日本企业到境外自由投资,扩大居民发行的欧洲日元债券规模等。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除了扩大内需,扩大从美国的进口外,还剩下其他的四大举措,尤其是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都非常明显。
例如,诱导日本加快日元国际化步伐一招,看似为了提高日元的国际地位,但骨子里却是一步“损招”:通过日元国际化,国际钱币之间的兑换更加自由,境外投机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日元资产;通过钱币涌入以及日元资金和资产的大量买入,“市场力量”大大推动了日元持续、快速升值,既为投机者获取汇兑受益,又达到削弱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外币大量进入日本的股市、房市,一方面为投机者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另一方面在日本国内制造了超多的资产泡沫,为以后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埋下了伏笔。
美国还促使日本不断开放金融市场。此举的目的,一是为美资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投资机会;二是帮助美资金融机构投入更大投机性资金,用“市场力量”推动日元更大幅度地升值,并趁机从中分获红利;三是选择一些风险管理能力更强的美资金融机构扩大在经济泡沫形成阶段的投资,在泡沫破灭前夕迅速逃走,从而攫取更大幅度的红利,陷日本企业和银行于险境。
根据一些专家判断,日本经济泡沫化是其货币政策失当、货币环境过于宽松造成的。但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历史就会发现:日本出现宽松的货币环境,完全是日元升值及美国不断施压的结果。
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首先,随着日元升值,热钱不断大量地流入日本,导致日本国内流动性泛滥,不是其央行票子发得太多所致。其次,正是因为美国迫使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经济在1986年出现“升值萧条”。为了避免经济进一步衰退,日本政府才不得不采取降息的政策。第三,日本一开始就采取降息政策,主要是担心日元利率太高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国内。如果没有美国的逼迫,日元的累计升值幅度就不会达到97%,那么国际热钱就不会放量涌入,日本就有条件实施较高利率的政策。第四,日元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维持低利率恰恰是美国在“罗浮宫协议”中对日本提出的要求。
然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热钱流入主要的原因是日元当时未大幅升值、一步到位造成的。实际上,日本在推动日元升值的过程中,包含了一次性大小幅升值、政府行政性大幅升值和“市场力量”推动下的渐进升值等办法。但无论升幅有多大,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无法满足美国的政商界对日本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日元大幅升值直接降低了日本制造业对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为美国制造业反超创造了条件。此外,升值还吸引了大量国际热钱流入日本房地产行业,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因租金、房价和工资上涨而进一步被削弱。
从中国的情况看,除了2005年6月人民币一次性升值3%外,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一直实施逐步、缓慢升值的策略。由于人民币升值的方向和幅度方向基本确定,因此,国内企业、居民和跨国公司抛售外汇、汇入外汇、购入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很低,投机收益却很丰厚、稳定。这就导致升值预期一直挥之不去,热钱流入的态势一直得不到扭转。
直到目前,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只要国际压力存在,无论是采取大幅升值还是渐进升值的方式,都无法减少贸易顺差,改变热钱涌入和流动性泛滥的局面。
当初的日本是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日本的后发崛起必然会对美国国家利益产生威胁。这种两国之间的角力,可以发生在日美之间,也可能会发生在中美两个具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对比一下当前中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对待后起国家的遏制策略其实基本一致,如出一辙。对美国政府官员、国会议员还有一些学者的吵嚷声,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
此次丰田事件让日本很受伤,美国政府和议会的态度更令日本制造业雪上加霜。我们可以回忆一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和日本。1985年9月,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5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部长及5国中央的银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协议,5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通过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进行有秩序的下调,用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换250日元左右波动,广场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据说,在当时的会议上,竹下登表示日本愿意通过入市干预帮助美国压低美元汇价,就算日元“贬值20%也可行”。
但这并不是结束,在此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和以弗日德·伯格斯滕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还有下跌空间,依然偏高。在美国政府强硬的“暗示”下,美元兑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到了1986年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的汇率贬值达到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1倍。
在此期间,日本政府从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一直实行2.5%的超低利率用以抵消日元升值对本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日本的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超低利率,使得日本的泡沫产业大幅度增加。日经平均股价在4年中上涨了2倍。1989年年末,日本股票交易创下接近4万亿日元的历史最高股价,得意忘形的人们认为“明年股价可望达到5万亿日元”。
然而以这一天为转折点,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就堕入了地狱……
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元又一次上演升值的故事,1995年甚至一度达到1美元兑换80日元,这次升值对日本制造业产生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企业没有办法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生产率,日元升值已达日本经济无法承受的水平。这之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日元开始贬值并引发了“抛售日本”狂潮,大片阴影笼罩在日本经济增长潜力的头上。泡沫破裂后,日元贬值造成日本银行没有了充足的资本,再加上由于日本金融体系中固有的信息不透明所引发的问题,使日本的银行体系受到市场的严厉惩罚,大银行纷纷破产或重组。自此,日本从“衰退”状态进入“退无可退”的状态。
其实,美国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自己国家的做法欠妥当。以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鲁奇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就对《广场协议》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这个包含布热津斯基原则的金融泡沫转嫁协议,在日本制造了庞大的‘超级日元’泡沫,从而引诱日本充当了境外美元资产的大买主,给美国巨额财政赤字提供了融资,为濒临绝境的美国房地产投机商‘解套’,为美国的通货与宏观经济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最终却在不可避免的泡沫破灭之后陷入十年萧条漫漫长夜,直到如今仍未完全复苏。”
如今,美国国会听证会“邀请”丰田章男到美国就此问题进行答辩,其内情可没有答辩这么简单。
美国预先找好了一大堆的专家,他们对丰田的质量问题研究多时;随后,美国又找来受害者说明“我”怎样被“丰田”害得无比悲惨,诸如:很多消费者因为丰田的脚踏板问题摔断了一条腿,或者是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与妻子离婚,家庭不幸等等。一大堆的诉说之后,才找来丰田章男对此进行答辩。
实际上,此次动用的所谓的国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国会,它只是国会下属的一些委员会,如交通委员会之类,这种答辩甚至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由于某个委员对你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就会硬拉着你来这里答辩。我们只能说,丰田章男由于理亏,不得不随叫随到。而他在国会听证会上只能说YES OR NO。这样的回答其实是一个陷阱,说YES不行,说NO也不行。丰田章男只好迂回地回答,但美国人不吃这一套,最后丰田章男只能从嘴角里蹦出一句话:质量问题我感同身受。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媒体通过对“丰田”事件的大肆宣扬,使得美国民众对“丰田”产生厌恶感,转而购买国产汽车。美国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丰田事件”爆发后,美国福特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6%,丰田汽车销量降低16%,通用汽车销量增长12%。这些数据说明了一切。
如今,美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渐有起色,大家也明白了美国政府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我们不能保证以后美国不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其他国家,如果会的话,那下一个极有可能就是中国。
我们要时刻警惕已经发生、即将发生的这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