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转型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化“危”为“机”的唯一出路就是科技创新,转型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政府应对危机的战略举措就是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 张兵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曾经的“中国首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最初只是一家电池生产厂家的小职员,在掌握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他发现,电池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通过技术创新,他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发明了电能汽车,如今又是低碳和环保产业的核心人物。
称我国为“世界工厂”,实指中国的工业。可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与农业的区别越来越小,融合越来越深入,“工农结合型”的“世界工厂”已经呼之欲出。实践证明,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世界工厂”已到了必须进行变革、转型的重要时刻。
“世界工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结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世界工厂”的中国。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起伏,“世界工厂”需要紧跟步伐,也需要进行创新、调整,必须实现“量”到“质”的飞跃,以科技为核心。据商务部披露: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位居世界榜首。世界70%的DVD和玩具,50%的电话和鞋,超过1/3的彩电和箱包,约3/4的烟火爆竹均源自中国。从“量”的角度看,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已是铁的事实。
另外,从质量的角度看,我国“世界工厂”仍存在着很大缺陷:首先,与国际同类水平的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的贸易价值相比,我国大多数产品的能源资源消耗偏高,技术附加值偏低。
其次,中国被称为“制造大国、品牌小国”,2005年全球100个最具竞争力品牌中,美国有52个、欧洲有38个,亚洲的10个主要在日本和韩国,而中国一个也没有。
最后,我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虽然缺陷产品占总数的比例非常小,但“做多必有失”,可正如俗话所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质量问题必须降到最低水平,必须追求完美。对生产者来说可能是小事一桩,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他们会投向媒体和法律,闹得人人皆知。
最近国外有调查表明,质量问题正在导致“中国制造缺乏竞争力”,这就说明了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相当紧迫。总之,中国“世界工厂”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数量发展之后,急需实现从只关注“量”到重视“保质保量”的转变。
其实,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才的比拼,“中国制造”要想突破从量到质的跨越,必须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
日本技术评论家森谷正规曾指出“工业勤劳”与“农业勤劳”的不同,他强调“工业勤劳”的特点是效率优先,富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高度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遇到技术难题百折不挠的攻关精神等等。
我国来自农村的农民工,素质不一,有些是技术工人,有些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者。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改变。要从年轻人里不断培育技术新人。与此同时,也须要提升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素质,不仅要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更要毫不犹豫地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除了要精益求精外,还要革除一些恶习和积弊。
实现中国“世界工厂”从“量”到“质”的飞跃,首先得提高产品的质量,不仅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利用目前金融危机西方世界的经济科技出现大规模转移的大好机会,发展和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还要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强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很长的时期仍将是中国的主要产业,一些的确可以较强地吸纳就业劳动力。可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那些环境污染很小和资源浪费很少、具有市场需求支撑并重视产品质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意识到,不但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又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要进一步打好“中国制造”的基础。
其实,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中国制造”水平的一项有效标尺。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但这个事业已经开始,关键就在这里。”
此外,我们还要实现从“外需主导”型到“内需主导”型的转化。中国“世界工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从“量”和“质”两方面满足人们对制造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千千万万的农民向全世界提供各种制造品的廉价劳动力,而农民自身的生活却远远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1/5,由我们自己的世界工厂所制造的一部分产品也在被我国人民所享用。在世界范围内看,我们要不断提供我们的制造产品。
当然,世界工厂也有很大的缺陷,即过分依赖国际市场。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出现衰退,而世界经济减速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出口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2008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不断疲软,甚至出现过负增长。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约50%,而日本约为60%、美国高达80%左右,中国这样低的消费率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很罕见的。我国历来强调通过出口得到高额利润,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们必须改变战略,我们要努力把通过世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转向国内市场。要实现从“外需主导”型到“内需主导”型的转化,不是单单靠“出口转内销”那样简单,而需要革新产品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前几年世界上10棵圣诞树当中有7棵是中国制造的,然而随着美欧经济低迷,使那些卖不出去的圣诞树很显然不可能靠“内销”来解决。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发展与环保两手抓的关头。在这样的形势下,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世界工厂”进行改造,使我们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更加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步先发展、后治理的后尘。
总而言之,世界的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中国“世界工厂”也到了必须进行变革、转型的重要时刻。我们成为“世界工厂”时,必然存在转型阵痛。我们必须想办法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
中国出口产品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必然导致:国内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以及国际贸易格局调整。此外,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也都在逼迫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世界工厂”的要实现转型,这个阵痛不可避免。这不仅要求中国出口结构从低端向高端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从外部推动转向内部推动,如何使得产业格局和区域格局更为合理。
总之,我国的外贸结构必须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要实现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升级和附加值竞争,普通劳动者向技术工人的提升。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贸易财税政策、就业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等提供支持。
从过去我们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来看,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还是有很大前景的。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只是挑战,也有机遇。只要我们目光长远、踏实奋进,坚决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型,科学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平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