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及建议
(一)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2010年夏季,甘肃区域平均气温相对常年同期偏高,是自1994年以来连续第17个偏高年份,也是近4年以来最高年份;同时,省内各地出现了暴雨(洪)、局地强降水、冰雹、连阴雨、高温、干旱、干热风、沙尘暴等气候事件,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2.4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达50.29亿元。抗灾害能力弱已经成为甘肃种植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为此,各地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指导农村居民群众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力争把农村居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生猪生产出现周期性波动,需引起足够重视
养猪业是甘肃畜牧业的主要产业之一,生猪养殖市场的频繁波动一直牵动着百姓生活,不论是生猪养殖户还是猪肉消费者,都受其影响。近几年,由于生猪市场的频繁波动,造成生猪养殖效益时好时坏,直接影响着市场供需,造成全省生猪养殖规模与场户不稳定,将给全省生猪养殖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对此,一是要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养殖,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市场价格预警预报。市场生猪价格周期性变动是正常的,但波动幅度过大则会影响生猪生产的健康发展。当价格持续下跌时,政府应当制定并适时启动防止价格过度下跌的应急预案,保持生猪价格在一个合理水平,防止养殖户大规模退出养猪行业。三是要做好猪肉收储工作。猪肉储备作为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猪肉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好猪肉储备工作对于稳定猪肉价格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通胀压力增大
从2009年四季度甘肃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扭转连续下滑局面以来,2010年全年甘肃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达到113.8。种植业产品价格全部呈上涨之势,马铃薯价格更是疯涨,涨幅达到85.02%。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但粮食是上游产品,其价格提高会推动食品甚至物价的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对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和风险。
(四)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自2004年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做出结构性、适应性调整以来,全省造林面积已经持续多年下滑态势,虽然2010年全省造林面积较上年有所增长,但生态建设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新的建设、治理、保护机制,探索一些新的综合配套办法,增加投入,落实义务造林法律法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来源上,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