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

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

时间:2023-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一)理论模型按照经济学原理,一般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厂商的“生产成本”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基于“绿色经济模型”研究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问题,关键变量应该是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耗减量。同时,geGDP也是环境约束条件下,国民经济体系生产规模的“阈值”,即本项目所谓的用产值表示的环境承载力指标。

一、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理论模型

按照经济学原理,一般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厂商的“生产成本”两个因素所决定的。然而,按照生态经济学理论,如果将人类的经济行为作为环境的一个子系统来考察时,“资源产品”的供给不仅受其“开发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其“环境成本”的约束。具体地说,就是当资源产品的供给达到一定的限度,以至于再增加供给就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时,经济系统如果再继续向环境“索取”资源,环境—经济这一综合系统就会处于“亏损”状态,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因此,为实现这一研究目标,拟以经济发展对资源产品的消耗量作为切入点,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资源价格、环境质量和国内生产总值这四个变量置于同一个系统,构建了一个“绿色经济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图1(a)表示资源供需均衡模型,D表示资源的需求曲线,S表示资源的供给曲线,横轴表示资源的供给量,用Q表示(图1(b)、(c)同此),纵轴表示资源的价格,用P表示;图1(b)表示资源耗减数量与环境质量的关系,L表示环境质量曲线,纵轴表示环境质量,这里用环境质量指数R表示。显然,R是Q的函数;图1(c)表示资源耗减与国内生产之间的关系,K表示生产曲线,纵轴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量GDP,这里用Y表示。显然,Y也是Q的函数。

img72

图1 绿色经济模型

根据生态学原理,当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超过一定限度时,资源的利用不会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假定,在核算期内,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资源耗减量为Q0,将其定义为资源的“可持续开采量”或称“绿色开采量”。显然,如果经济系统的生产不以环境质量的降低为代价,则在资源的供给量接近Q0时,资源供给曲线呈垂直状态,如图1(a)S0所示。这时,环境质量恒等于R0,如图1(b)所示。同时,由于经济生产是以一定的资源供给为条件,因此,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资源耗减的函数。当资源供给量不大于Q0时,GDP不大于Y0,如图1(c)所示。

如果经济系统不顾环境成本的约束,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如从Y0增加到Y1,则环境质量就会随着资源耗减的增加而下降,从R0下降到R1,如图1(b)所示。这时,在新的环境成本约束下,资源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图1(a)所示,假设由S0移动到S1,这时,资源的均衡价格也相应地由P0下降到P1

因此,基于“绿色经济模型”研究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问题,关键变量应该是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耗减量。当经济系统向环境“索取”的自然资源数量不超过Q0时,该经济就是在有益于环境的道路上运行的系统,即所谓的绿色经济体系。显然,该经济体系的GDP即为绿色GDP,计为geGDP。同时,geGDP也是环境约束条件下,国民经济体系生产规模的“阈值”,即本项目所谓的用产值表示的环境承载力指标。绿色GDP的理论模型可以表示为:

img73

显然,式(2)所示绿色GDP理论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生产函数的简化和拓展。宏观经济学认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函数。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假设在生产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以一定的环境质量为标准,将现实经济总体还原至绿色经济状态,然后按照现行核算体系计算该经济体系的GDP。因此,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怎样以现实经济体系为基础,模拟与之对应的绿色经济体系。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模型,求解该模型将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逐一研究解决。

(二)研究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如图1所示,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核算可概括为:将现实经济体系按照一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还原至绿色经济状态,然后采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测算该经济体系的产值指标,即为该经济体系的绿色产出指标,亦即用产值表示的该经济体系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指标。在绿色经济体系的构建研究中,初始变量是环境质量指数(R),中间变量是自然资源开采量(Q),目标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Y),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绿色经济体系核心变量关系图

img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