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泉经济特征及发展阶段判断
(一)酒泉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十一五”以来,酒泉大力实施“两抓整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较为雄厚的基础,总体已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
1.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
2005年至2009年,酒泉GDP年均增长13.6%,高于2000~2005年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2009年GDP突破300亿元,达到321亿元,同比增长14.7%,经济总量在全省14个市州中跃居第二位,仅次于省会城市兰州。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省第一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个和4.6个百分点。酒泉以占全省3.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9.5%的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份额明显提升。
2.新的产业群落不断扩大
得益于新能源产业的大力发展,酒泉产业规模明显扩大。2009年风电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64亿元,风电及风电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4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2%。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占比稳步提升,以石油加工、装备制造、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在经济总量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4.8%上升到2009年的38.2%。
3.整体发展步入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2005年至2009年,酒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2.1%。大投入带来城市的大扩容。2005年至2009年,酒泉建成区面积由73.17平方公里扩展到88.2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55%提高到58%。根据雷•诺塞姆用S型曲线三阶段理论关于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酒泉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30%<城市化率<70%)
4.经济富裕程度居全省前列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酒泉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65%,已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4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05元,比2005年增长4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10元,比2005年增长4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位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二位。人均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酒泉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183元,为2005年的1.65倍,年均增长27.6%。
5.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09年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798万元,比2005年增长56.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178.4万元,比2005年增长84.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创新产出能力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05~2009年年均增长33%。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全市专利申请量117项,比2005年增长88.7%,每万人专利申请量高出全省13%。
6.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十前
2008年在全省81个县(市、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析排名和综合评价中,酒泉七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位居前列。敦煌市居全省第一,阿克塞县第二,玉门市第三,肃州区第六、肃北县第七,瓜州县第九,金塔县第十。七县、市(区)协同发展,形成了共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表1 2005~2009年酒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二)酒泉经济发展阶段判断
经济发展阶段及特征的判断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明确经济发展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依据人均GDP收入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6个等级(见表2)。
表2 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2009年酒泉人均GDP按汇率折算为4628美元,工业化程度系数为1.28,参照钱纳里的标准模式,结合酒泉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酒泉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提高,以风电装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4%,比2005年提高23.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占四成以上,达到41.2%,比2005年提高5.8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一体化水平总指数为7.78,居全省第二位,高出全省1.13个百分点。国际化水平加速提升,2005~2009年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9.1%,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8.2%,比2005年提高5.9个百分点。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2005~2009年波幅比2000~2004年缩小1.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从经济运行轨迹看,酒泉经济增长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