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区别

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区别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体制改革一、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进展情况(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入。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12月末,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559个,比上年增长57%,成员总数超过50万。一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

一、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进展情况

(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入。一是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下发了《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在新材料、新能源等5大领域,组织实施了产业化示范工程和产业创新支撑工程。二是积极推动省属企业与央企战略合作,与大唐集团、中国黄金集团等39家中央企业签约208个项目,概算总投资11461亿元,截至11月底,已开工建设项目82项,占总签约项目的39.42%,到位资金597.3亿元,其中18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三是加大企业内部资源和行业之间整合力度,对省农垦集团、祁连山控股公司、长城电工股份公司等3户企业所属子公司进行了整合重组,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

(二)优化完善政策环境,助推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一是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各类商会协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融资贷款问题。积极搭建“银政投”融资服务平台,实施了酒泉、金昌、天水等地的园区投融资平台试点工作,发起设立了西北地区首家股权基金投资中心暨甘肃中小企业基金投资中心。三是继续完善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服务体系。制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考核细则》,全省已有各类服务机构181家,省级公共服务平台54家。

(三)涉农领域各项改革继续向前深入推进。一是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扩大到了全省所有县(区、市)。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完成集体林地勘界确权和林权颁证5524.29万亩,占应改林地面积的99.94%,有280.08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庆阳市被列为全国国有林场(林区)改革试点单位。三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全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地流转面积达到346.7万亩,较上年增长73.5%。四是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省农行将全省70个县域支行整体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省农信社逐步将18家农村合作银行和部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截至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067亿元,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37.8%,比上年增长24.3%。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12月末,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559个,比上年增长57%,成员总数超过50万。六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展顺利。金昌市全面取消了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武威城乡融合核心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农垦、供销等领域相关改革继续推进。

(四)价格调控机制创新及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67个县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全省1185个乡镇实行了乡材县管,全面建立了村干部离职养老补贴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理顺,资产总量稳步增长,国有资产收入管理不断强化,信息化建设稳步前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开始起步。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按照国务院要求,经过项目预审、集中审核、征求拟取消项目单位意见、补充审核论证等一系列程序,初步确定了我省拟对应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36项。三是价格调控的机制不断创新。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全面实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责任制,对各市州CPI涨幅进行逐月考核,对价格管控不力、造成重大影响的市州政府第一责任人实施问责。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行预警监控,坚决遏制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通知》,逐月对价格涨幅进行预警警示,以各市州当月CPI同比涨幅比上月下降10%作为临界条件,实行三级预警警示制度。

(五)投融资方式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是资本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融资额增加,整体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态势,2011年我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达到317亿元,其中:2家企业(兰科高新和佛慈制药)通过IPO,融资总额12.32亿元;有4家公司(敦煌种业、国投电力、兰光科技、华天科技)实施了再融资,融资总额63.85亿元。二是小额贷款等融资方式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和《关于促进融资担保业发展的意见》,理顺了全省融资担保业监管体制。三是投资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伐,重新修订下发了《甘肃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甘肃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办法》等5个文件,进一步合理下放了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权限。四是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创新取得突破。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省级投融资平台相继挂牌成立,省内唯一一家省级地方法人银行——甘肃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业。

(六)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覆盖率达到100%,在29个县的49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始进行零差率销售试点。二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下发,读者出版集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完成;14个市(州)、70个县(市、区)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2个市、79个县区完成了“三局合一”;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正式成立,以敦煌文化产业园、张掖大佛寺文化产业园等为支撑的丝绸之路产业带初具规模。三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下发了实施了《关于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政策措施,新批准了武威市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截至12月末,我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65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36.9%,新建了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行业技术创新平台,16家孵化器在孵企业达到696家。四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全面推进。14个国家教改项目均已完成项目论证、实施方案确定、工作任务分解等工作任务。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办法》和《甘肃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启动了首批65个县(市、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31个县(市、区)开展新农保试点,共涉及我省城乡居民1802.5万人。

(七)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抓大、促小、育新”的工作方针,引导大企业大规模进口矿产资源,搭建外贸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捆绑式融资手段。二是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我省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等大型有色冶金加工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加紧境外资源的战略合作与开发,限量开采自有矿产资源,实现境外投资1.5亿美元。三是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借助“兰洽会”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项目督查、资金落地奖励制度,促进招商引资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年共执行新建、续建省外招商引资项目2170个,投资总额5026.53亿元。

二、2012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

(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一是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进一步深化股份制改革,加大资产重组整合力度,打造一批资产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二是抓紧搞好厂办大集体改革。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完成厂办大集体三项改革任务。三是推进省属国有非工业困难企业改制。四是继续做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继续做好酒泉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的范围和领域,从改进政府服务,规范市场准入、减少前置条件等方面为民间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六是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财政扶持,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二)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继续加大涉农领域改革力度。一是继续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探索采取多种模式盘活土地资本。推进县级流转服务中心、乡级流转服务站和村级流转服务点建设。二是进一步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五项制度、一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启动实施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三是组织开展加快水利改革试点相关工作。完善水利工程和建设管理体制,推进水价改革,启动实施加快水利改革试点工作。四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探索把专业合作社纳入贷款担保公司的服务范围,鼓励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兴办专业合作社。五是深化新农村建设试点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做好11个县新农村建设试点以及兰州、金昌、嘉峪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结验收工作,继续推进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六是探索建立小城镇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启动实施我省列入国家第三批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七是继续推进涉农领域其他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启动实施清理核实其他公益性乡村设施类债务试点,争取启动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三)进一步深化文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省建设。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对新组建的省演艺集团公司实施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全省市(州)、县(市、区)文艺院团改革任务。推动符合条件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二是继续做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我省承担的14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进一步完善我省支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相关配套政策,力争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加快完善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考核指标体系。继续深化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继续推进兰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和武威等“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

(四)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探索三项医保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整合。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成果,逐步实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采取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继续推进金昌、庆阳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四是统筹推进医药卫生相关领域改革。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我省“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省”以及“全省中医药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步伐。继续做好我省“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

(五)推进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促进机制。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推动全民创业带动就业计划,加快兰州等“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白银等“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争取启动白银、金昌、玉门“资源枯竭型城市促进就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进落实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三是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争取将我省各县(市、区)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实现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我省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城乡低保正常调整机制。继续推进“全国临时救助制度示范省”创建活动。

(六)积极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一是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政府在两年之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推进部门预决算公开。继续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二是稳步推进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环境保护税立法,实施好资源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改革。三是加快投融资主体培育和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继续培育壮大省级投融资平台,组建一批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甘肃银行业快速发展,加快地方法人保险机构筹建步伐。四是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快企业上市工作进程,加大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加强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抓好循环经济等领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起设立。

(七)深化行政审批、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食品安全监管等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开展规范和优化审批流程各项工作。二是积极探索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巩固我省公务用车专项治理行动成果,组织开展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前期有关工作。三是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形成快速预警系统。四是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落实事业单位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基本完成省直事业单位岗位优化和结构调整工作,建立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组织做好事业单位推行职员制改革试点工作。

(八)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完善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企业节能环保绿色金融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继续完善节能环保投融资机制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激励机制,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二是稳步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恢复成本、市场主导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差别化能源价格制度,探索推进工业、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以及居民生活阶梯式水价、气价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建立全省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针对区域、园区、企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年度考核机制。四是积极探索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全面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逐步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长效机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

(九)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快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兰州、嘉峪关、天水海关特殊监管区设立工作取得突破,完成金昌、天水两市海关分支机构设立工作,筹备建设中川机场海关机构。积极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推进敦煌机场航空口岸和马鬃山陆路边境口岸的复通。推动兰州、嘉峪关无水港建设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二是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织开展上门招商和产业链项目招商,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创新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循环经济国际项目推介会、国际新能源展览会等展会形式与内容。三是积极构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关中—天水、陕甘宁、兰州—白银、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等区域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藏族群众聚居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等政策措施。推进跨省区域合作发展,加强与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湖南等省(区)的经济合作。

(石磊 周弘 张卫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