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转型,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2011年,全省立足科学发展,在全面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同时,突出中医药服务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进展,全面完成了近期三年医改工作的阶段性任务。为1300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及车载设备,农村“120”覆盖率达到86.1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为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转型,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2011年,全省立足科学发展,在全面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同时,突出中医药服务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进展,全面完成了近期三年医改工作的阶段性任务。

一、工作进展

(一)“全民医保”格局基本形成,医疗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我省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目标,不断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为主体,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补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以城乡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捐助为托底的“三纵三横”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参保群众的受益面不断扩大。全省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510.81万人,参保率均超过96.65%。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70%、70%,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9.6万元、8万元、5万元,均超过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即时结报率均达到统筹地区总数的100%。其中,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80元/年,实现了地市级门诊统筹全覆盖。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30元/年,实现了乡、村门诊统筹全覆盖,“一卡通”已在70%的地区推广使用。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妇女“两癌”等8种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从医保、救助等方面予以补助(比如儿童白血病新农合可补助16.1万元)。2011年,全省实施医疗救助117.32万人,低保救助面达100%。

(二)基层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省上将部分县级医院纳入实施范围。2011年底,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部取消药品加成,“零差率”覆盖率达100%,有130所县级医院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513种(其中省级增补206种)基本药物实行“双信封”招标、网上采购、生产企业配送“三统一”,药价下降幅度较大,基层药品价格比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的零售价平均下降58.6%。基本药物质量实行动态监测和安全预警,省、市、县三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已初步建立,省内75%的药品生产企业已完成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入网工作。为配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省上按照国家安排,在2010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推进服务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当地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免费向城乡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底,全省86个县(区)全部完成了核编定岗和竞聘上岗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3144人,所有人员工资均以绩效考核为依据,按照基础与绩效7∶3的比例兑现,月收入差距最高可达800元左右,完成清理、清退不符合竞聘上岗政策人员1196人,分流安置未聘人员1271人,乡村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3.5%。

(三)公共卫生服务内涵扩展延伸,群众受惠面不断扩大。我省把实施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和节约看病费用的根本策略,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要求,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不断强化,人均服务经费达到25元。全省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转变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2135.66万人,其中城市和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分别达到59.74%、82.64%,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人数达到115.3万人。同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全省又完成了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149.3万人,儿童疫苗接种率达到98%;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19.53万人,农村住院分娩率上升至98.37%;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11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1.2万人;开展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共24.42万人;免费为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16.77万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项目有效推进。

(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从软硬件建设着手,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群众就医环境。2009和2010年中央投资支持建设的769个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工,2011年投资建设的1237个项目实施顺利。完成了省级应急指挥大厅和市(州)应急指挥平台硬件建设任务,完善了新农合“一卡通”、120指挥信息平台、预约挂号和健康档案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远程会诊系统连接到市、县、乡医疗机构,全省卫生信息化管理初具规模。为1300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及车载设备,农村“120”覆盖率达到86.12%。同时,省上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基层招录了200名定向免费医学生,公开选拔3000名大专以上毕业生、招聘90名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定期培养制度,并注重乡村、社区在中医药专业方面的培训,共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村医培训2.13万人次,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959人,遴选1000名中医带教老师和3000名学员开展传承学习。全省基层中医特色服务有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90%、80%。目前71.2%的城乡居民看病就医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五)以加强监管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省级部门指导庆阳、金昌、酒泉等市开展试点工作,同步推进其他地区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改进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保证群众就医费用基本稳定、看病更方便。全省抓住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和治理过度医疗两个关键环节,各级公立医院广泛推行以医务人员“四排队”、医疗机构“八排队”为主的22项卫生制度,实行卫生系统重点工作月通报、医疗服务监督季检查,对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诊疗服务项目进行合理性评估,解决了医疗机构大处方、滥检查、重复收费等突出问题。三级及部分二级医院安装使用防统方软件,“电子眼”的监控在遏制药品回扣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我省在全国卫生系统率先成立维护患者权益处室和协会组织,用第三方平台化解医患矛盾,同时,各部门共同配合打击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清查整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群众满意率稳步上升。2009年以来,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因不合理用药实行处方权监护3146人次、处方权限制626人,取消处方权1人,处理不合理用药医务人员1057人。

从阶段性工作来看,我省全面实现了第一阶段的医改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投入明显加大,医疗、医保两大体系发展上台阶。2011年全省投入医改113.93亿元,三年累计达到277.91亿元,年均递增33.3%。通过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加上国家和省上的不断投入,基本医保水平大幅度提升,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各地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出门5分钟到社区医院。二是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收入格局由政府差额补助转为工资、运转和发展全面保障,并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打破了医疗机构依靠自身收入维持运行、“以药养医”的机制。服务方式由全部通过医疗服务挣取收入转向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开展绩效考核,使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指标呈现三降一高的总体态势: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抗生素金额、患者自费药品使用量明显下降,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明显上升。三是看病就医负担减轻,群众实得到了实惠。从各地对医改的反映来看,“看病能报销、大病给补贴、药品零差价”都变成了现实,我省群众在基层就医用药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负担正在逐步降低。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甘肃省人均门诊次费和住院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除西藏外,为全国最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走出去”服务,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有病慢拖、硬抗的观念已普遍改观。全省重点卫生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0.71/10万、8.28‰、9.53‰。

二、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之年。全省要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总结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坚持预防为主、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提高医药卫生体制的运用效率,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制度保障,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加快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巩固扩大基本医保受益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建立动态筹资增长机制,提高医保实际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疗费用,引导合理就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不断筑强城乡居民看病就医的保障网。

(二)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公立医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定期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快实施一般诊疗费并落实医保支付政策。深化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建立良性市场竞争环境。

(三)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拓展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模式向健康模式转变,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基于绩效的公共卫生经费财政补助方式,健全服务规范和绩效评估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际效果。

(四)持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筑牢农村卫生网底,落实好重点建设任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建设项目发挥效益,有效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和边远地区服务,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推进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五)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推进县级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探索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健全医药卫生监管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扎实有力推进多元化办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六)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全面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整体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工作,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全社会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格局。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强化综合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达到中医药服务基本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持续做好中医药人才培养,继续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和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

(柴丽萍 李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