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增长,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惠民实事全部落实,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全市生产总值235.54亿元,同比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2亿元,增长33.24%;市级财政收入完成12.6亿元,增长4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9304元,增长18.3%。
(二)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7亿元,同比增长19%。传统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碳钢冷轧、不锈钢冷轧板带、干熄焦和宏电铬铁合金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产业多元化发展取得新突破,东兴铝业45万吨电解铝、索通25万吨预焙阳极等项目建成,海特彩涂板、大友金属材料加工园等项目进展顺利。新能源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华电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发电。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了园区服务中心,实施了道路、供水管网、路灯、绿化等工程,产业聚集能力显著提高,当年新增入园企业10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29%。
(三)旅游商贸繁荣活跃。承办了“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编排了大型仿古出关仪式,全力推进世行贷款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关城5A级旅游景区提质整改等旅游项目。不断优化旅游交通环境,新开通了成都、天津、乌鲁木齐等航线。全年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到12.1亿元,增长59.36%;全社会旅游人数220.4万人次,增长32.18%。商贸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人民商城改扩建工程,新世纪广场、东方百盛购物中心等大型商贸项目正在实施,新华中路商贸中心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亿元,增长25%。
(四)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积极推进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完成三代日光温室105座、移动式钢架大棚395座,金凤凰农业生态观光园建成,龙腾、丰元等一批养殖项目和悬壁农家乐乡村游园项目正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三镇惠农大厅和峪泉镇、文殊镇计生服务站,完成农村公路35公里、峪泉镇供水扩容、三镇镇区道路亮化等工程,实施了三镇邮政所建设工程。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新成效,实施了农村居民点后院整治950户、疏通后路24公里。农民技能培训预计完成1000人,农民务工收入较上年增长40%。
(五)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修订完善了《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南区建设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统筹能力明显提升。嘉南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了“两湖一河”生态景观、城市供水扩容、城市南区集中供热一期、城市南区地下综合弱电管廊一期等工程,新建机场南路向南延伸段、嘉南新区道路罩面等6条机动车道。旧城区改造取得新突破,实施了兰新路人行道改造一期工程、新华南路人行道改造工程,完成铁路小区等6条道路新建、2条街区巷道改造,文化街区、火车站怡景园旧平房改造和北市区街区热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六)改革开放增添新活力。健全和完善了三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功能,推动区级改革不断深入。出台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修订完善了《嘉峪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嘉峪关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等五个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政府、企业和民间等投资行为。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行了集中供热和分户计量用热。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出台了《嘉峪关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了嘉酒城际一级公路项目。组织参加了“兰洽会”、“西博会”和“东盟博览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亿元,占年计划的133%,增长1.35倍。
(七)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02项,工程建设和科研经费总投资达到4.28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科技经费800万元,支持了工业、农业、卫生、科普等领域54个项目。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青壮年文盲扫盲率分别达到100%、99%,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幼儿园加固改造、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等27个项目。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峪苑街、五一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等项目,市二院精神病区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图书馆、数字影院,成功举办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航空滑翔赛、全国汽车越野拉力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增率控制在了6.07‰以内。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加强,推进了检察院办案工作区改造及信息化、平安工程、看守所“四防一体化”安全体系、社区活动场所、居民小区封闭、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等项目建设,建立了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
(八)惠民工程务实有效。省、市政府惠民实事全部落实。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398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2.7%。统一了城乡低保标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95%和98.4%。保障性住房工程顺利推进,新建廉租住房150套,以实物配租方式解决了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问题。价格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2011年全市保障供应稳定物价实施意见》,设立了100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健全了市场价格调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深入整顿价格和收费秩序,保证了市场价格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3%以内。
(九)“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成了机场路防护林带、南市区道路两侧绿化林带等区域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6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8%,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6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环保指标均控制在了目标范围内。以加快节能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了2×30兆瓦煤气发电、阳光小区建筑供热节能改造等重点节能项目;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作为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实施了立之林复合掺和料、万顺翔环保砌块等项目;将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节能降耗的重要措施,拆除7000KVA电石炉2台、淘汰落后产能3万吨,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企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责令限制类、淘汰类高耗能企业全部停产。积极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作,酒钢污水处理厂、市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升级改造等减排项目建成投运。
总体来看,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是: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传统工业得到全面升级,有色冶金、新能源、化工、电力、建材、装备制造等多产业快速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能源利用总体水平较高,节能降耗空间十分有限;受国家大环境影响,经济发展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251亿元,同口径比增长24%;工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26%;地区性财政收入40亿元,增长20%,其中市级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0元,分别增长16%和1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6%;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14.1亿元,全社会旅游人数245万人次,分别增长25%和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增长25%。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钢铁工业,继续从政策、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全力为酒钢(集团)公司做好服务,支持酒钢实施新区规划,实现铁、钢、材产能扩张,形成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电力等多元化现代工业体系。二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华电9兆瓦、上海航天2×9兆瓦等光伏发电项目,力争形成100兆瓦光伏发电产业规模。三是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推进广银铝业100万吨铝产品深加工、西部重工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积极支持海特、嘉华、宝龙、大陆桥等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四是稳步发展现代载能产业,建成东兴铝业55万吨电解铝、索通35万吨预焙阳极和宏电100万吨铁合金续建项目,加快2×350兆瓦热电联产机组建设。五是加快工业园区开发进度,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30%。六是继续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大唐煤炭集运中心、6×600兆瓦电源点、京城机电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建设项目。
(二)发挥旅游商贸带动作用,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完成文物本体保护工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国家投资,争取开工建设;加快长城文化、魏晋民俗文化世行贷款项目和文物景区提质整改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游客集散和休闲度假中心等项目。二是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抓好大友物流中心、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宏丰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建成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争取开工建设汽车城、重型机械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工市场,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加快启动新华中路商贸中心建设,建成东方百盛购物中心、新世纪广场。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引进文化科技公司参与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利用项目建设,鼓励广播电视服务主体开展高清、互动、3D等新业务,拓宽文化信息产业服务领域。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城市。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发展蔬菜、制种、花卉苗木、酿酒葡萄四大生产基地;加大“菜篮子”建设扶持力度,支持建设集中连片日光温室200座、移动大棚200座,扶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宏丰公司、兴盛啤酒花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扶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示范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项目;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完成全市农村太阳能路灯安装和垃圾收集清运设施、部分村民小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备;实施农村居民区后院整治400户,建设农村道路通畅工程16公里。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培训和劳务输转的扶持力度,整合培训资金,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四)强化节能减排工作,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一是大力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丽清光电、广州智光等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设,建成海特机械转炉煤气余能利用、雄关天石粉磨系统节能改造等节能工程。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建成鸿升公司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建筑材料、大友公司冶金熔剂废弃粉料开发利用等循环经济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快紫轩酒业葡萄籽皮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进度。三是积极推进高效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建成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完成西气东输二线嘉峪关压气分输站尾气利用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推进钢铁、建材、铁合金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抓好22户重点用能企业及重点耗能产品节能工作,努力实现降耗增效。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绿化整体水平,建设关城景区周边绿化、长城第一墩东入口、新区道路两侧绿化等工程,新增绿地面积260公顷;继续实施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开工建设讨赖河观景楼阁、大草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创造优美的生活生产环境;坚持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并重,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清理整顿非法排污企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坚持新城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并重。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市南区供热管网、南市区垃圾转运站等项目建设,建成嘉酒城际一级公路,推进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快客站及站前广场、综合客运枢纽、体育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南区道路、供排水等设施,以市政府政务大厅和东兴铝业等6大企业生活基地建设为龙头,带动新区开发,加快档案馆、会展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继续推进文化、建林、雍平等旧街区平房改造,抓好17公里旧管网改造、新华北路人行道、火车站改造等项目建设,完善供排水、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城市服务能力。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继续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投入90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教育投入,完成建设路小学、四中、特教学校教学楼、五幼、三镇中心幼儿园等新建项目和一幼、二幼D级危房拆除重建工程。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二院精神病区改扩建、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儿童医院。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并免费开放;加大嘉峪关关城等文物保护力度,建成长城博物馆文物库房;争取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继续抓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人口和计生服务工作力度,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5‰以内。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康复救助和助残养老设施建设,建成市儿童福利院、防灾减灾避难场所等项目。抓好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各项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各项调控措施,强化价格监管,继续安排100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增强应对价格异常波动能力,将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控制在4.5%以内。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和严格控制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七)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新局面。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精心组织“兰洽会”等重要节会参展工作,坚持“引强入嘉”战略,力争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高、对地方经济支撑作用大的项目在兰州市投资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在资源、能源、旅游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落实嘉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区域合作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李亦军 赵管社 吕文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