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点项目对全市项目建设拉动作用

重点项目对全市项目建设拉动作用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一、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1年,陇南市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市畜禽存栏、出栏稳定增长,预计肉蛋奶总产量达12.79万吨,同比增长4.1%。二是商贸流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市县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1

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陇南市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7.7亿元,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0.8亿元,同比增长36.2%;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2亿元,同比增长31.7%;市县级财政收入完成13.1亿元,同比增长3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9亿元,同比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23.6元,同比增长14.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28元,同比增长14.3%;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实现了控制目标。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灾后恢复重建实现预期目标。2011年以来,针对重建工作实际存在的个别灾后重建项目工程进度缓慢、建设资金短缺、拆迁占难等突出问题,在难点上突破,在措施上着力,深入研究和破解难题,实行市级领导“包一带一”和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加快项目验收,扎实有效地推进灾后重建。全市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同时,全力推进“8·12”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开工项目44个,占规划项目数的83%;累计完成投资5.1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8.46亿元的60.4%。

(二)项目建设势头强劲。一是在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兰渝铁路陇南段、兰海高速公路武都两水—文县罐子沟段、成县—武都高速公路、橙子沟水电站等工程进展良好。二是全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11年全市确定的195项重点建设项目新开工104项,续建78项,累计完成投资110.3亿元。三是扩大内需项目有效实施。国家、省上共安排陇南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农村基础设施等中央投资扩大内需项目557项,总投资24.1亿元,累计争取到中央、省预算内投资11.4亿元。累计开工项目478项,竣工372项,累计完成投资18.8亿元。四是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加快。十堰—天水高速公路陇南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国家相关部委行业审查意见已全部报国家发改委待批;文县阳山金矿探矿累计完成投资近2亿元,先后完成征地、“三通一平”、坑探掘进等工程;兰海高速渭源—武都两水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专家现场调研评估,目前正按照调研评估意见开展相关工作;陇南成州民用机场预可研审批所需的各类支持性文件已全部上报,待国家发改委主任会议研究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五是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152项,签约资金110亿元。

(三)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一是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2万吨,增长4.5%,再创历史新高。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特色、区域特色产业和产品发展,预计全市新增中药材、蔬菜、马铃薯、茶叶等基地面积17万亩,累计总面积达到389万亩。三是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畜禽存栏、出栏稳定增长,预计肉蛋奶总产量达12.79万吨,同比增长4.1%。水产养殖、网箱养殖规模逐步扩大,预计水产品总产量达2300吨,同比增长7.8%。四是农机化水平有所提升。农机补贴扩大实施范围,全市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140万千瓦,同比增长4%,农机化水平达到12%。

(四)工业生产稳中回升。积极引导和支持铅锌、黄金、水电能源等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扩大工业总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全年实施市列重点工业项目30项,累计完成投资17.9亿元。同时,认真实施节能减排,组织开展关闭小企业扶持资金申报工作,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实施,各项节能减排措施有效落实,预计全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43%,节能减排达到控制目标。

(五)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加强交通建设,“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在全面配合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全市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35项1560.2公里,总投资4.13亿元,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加快电力设施建设,电力输送供应能力明显提高。完成了东江、石坊、黄渚等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了一批35千伏及以下农网完善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多电源互供的供电网络体系。三是扎实推进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实施农田水利项目110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2万亩、集雨节灌完成补灌面积4.0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2万亩。四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实施城建项目118项,完成投资2.88亿元。集中实施了一批八县县城和示范性小城镇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加快了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五是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恢复和增强。全年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14个,水土流失治理、修筑梯田、重点公益林和生态林建设有效推进。

(六)社会消费继续趋旺。一是旅游消费不断上升。预计全年接待游客380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20%。二是商贸流通发展态势良好。改造县级龙头企业、农资配货中心和乡镇级农产品供销体系,进一步实施“家电下乡”、“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建设项目,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积极扩大进出口贸易,城乡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三是居民消费持续增长。随着重大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强力拉动,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和标准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推动了城乡群众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七)财政金融形势稳健。由于有色金属市场价格相对平稳,工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骨干企业产能回升,兰渝铁路等重大项目深入实施,促进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金融存贷平稳增长。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市县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1.7%和39.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5%和12.4%。

(八)民生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足额发放了城乡低保资金、五保供养资金等各类救助资金。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的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网点开办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二是深入实施民生项目建设。完成通乡油路15项356.7公里,通村水泥路51项286.5公里,开工建设便民桥100座;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8项,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0万人。开工建设廉租住房714套、3.5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22万元;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717套、5.0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989万元;发放租赁住房补贴5662户、352.4万元。开工建设城市和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468户、1.9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00万元,开工建设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500户,建成120户,完成主体380户。三是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力度。预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6万人,输转劳动力70.83万人,创劳务收入66.56亿元、同比增长17.41%。四是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年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民政福利等各类社会事业正常项目264项,总投资3.26亿元,完成投资1.42亿元。积极推进医药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五是有效控制市场物价。积极采取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市场监管等有效手段,特别是针对食品类、居住类价格进行严格督促检查,抑制了全市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一年来全市完成和实现了预定计划和既定任务。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宏观和微观、客观和主观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农民增收受制因素多;工业持续增长乏力;控制市场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国家收紧银根的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个别项目建设征地拆迁难度较大。

二、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5%;市县级财政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6%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43%。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主体强化项目工作,确保投资持续增长。一是更新观念抓协调。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抓发展就是抓项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及部门包抓项目责任制,靠实“一把手”抓项目的责任。加强各部门之间、省市县(区)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形成全市上下、各方联动全力抓项目的整体合力。二是科学谋划抓储备。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投资导向、项目准入门槛和市场需求,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认真研究和科学规划,全力抓好项目库建设。论证储备50个千万元以上(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近期能实施、长远有带动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加大投入抓前期。切实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足额投入、科学分配和合理使用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足额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专门用于各类项目的规划、研究、论证和争取等前期工作。四是强化措施抓争取。坚持把争取国家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渠道,寻找政策实施与陇南实际的结合点,强化领导干部跑部进省争取项目的意识,积极争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等事关陇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特别要加强争取国家灾后重建后续扶持、扶贫攻坚、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真正把各种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五是加强监管抓落实。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强化督查,全力做好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着力解决好征地拆迁等影响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确保争取到的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六是优化环境抓招商。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建招商引资平台,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节会、商会,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力争全年签约资金116亿元,到位资金达到52亿元,合同履约率达到85%以上,项目开工率达到50%以上。

(二)巩固提升灾后重建成果,切实推进暴洪灾害重建工作。进一步完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制定灾后恢复重建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措施,全力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可持续发展。同时,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成县8·12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充分利用省直部门包建机遇,扎实加快灾区公共服务、地质灾害治理、交通基础设施、生态治理、产业恢复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完成重建任务。

(三)围绕特色农业开发,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发展特色农业基地面积26万亩,完成经济林综合管理150万亩,嫁接换优150万株,努力提升特色产业开发效益。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在全市发展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生产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重点龙头企业晋级申报工作,培育和发展骨干龙头企业和营销体系。加强畜牧养殖体系建设,加快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抢抓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两州两市”扶贫开发机遇,全力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全面落实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政策,积极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易地移民搬迁等五大工程,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持续发展。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产业优化升级。突出抓好以西成经济开发区、徽县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苗家坝、橙子沟、大园坝等在建水电站建设。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尽快投产达标,发挥效益。同时,紧紧围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充分利用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优惠政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抓好工业“三废”污染防治、矿区重金属污染和尾矿库治理,努力完成省上下达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目标任务。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发展条件。交通建设:全面协调配合解决重大项目征地拆迁问题,切实加快实施兰渝铁路、成兰铁路、武罐高速、成武高速等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争取开工建设陇南成州民用机场、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及礼武公路等项目;加快兰海高速公路渭源—武都段前期工作进度;加快实施通乡油路改造工程,力争实现100%乡镇通油路目标;确保完成通村水泥路建设任务,使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30%;进一步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升养护水平和质量。水利建设:重点抓好白龙江干流堤防、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等工程建设。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集雨补灌4万亩、节水灌溉4万亩,新修梯田15万亩,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电力通信建设:加快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徽县榆树、两当城关变电站改造及武都安化—佛崖、西和—大桥线路改造等35千伏及以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积极组织实施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项目,力争实现100%乡镇通邮目标。加快推进通讯网、互联网、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加强通讯网络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10万亩,实施天然林工程管护面积1014万亩、重点公益林312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300平方公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机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六)突出旅游和服务业,培育和壮大第三产业。一是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完善重点景区景点配套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力争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450万人,比上年增长18%,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二是切实抓好成县小川核桃专业市场、宕昌县哈达铺中药材市场、武都花椒专业市场、陇南茶叶专业市场建设。三是继续抓好集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网络。拓展服务业新领域,突出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农业与农村服务业、中介服务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价格监管,强化监测预警,规范价格秩序,确保全市物价基本稳定,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七)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完善城镇规划。加快构建城乡规划体系,年内完成市区、各县县城和21个重点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加快陇南市区建设。加快市区东江新区开发建设,以长江大道东西延伸工程为重点,抓紧实施城区西出口道路拓宽改造、钟楼滩路网续建、城区道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市区西南小区,滨江体育场建设,完成市区集中供热、供水扩建、污水处理工程的管网配套、环保验收、达标排放和竣工验收工作。三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各县城道路、供排水、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加快推进以哈达铺等21个示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优势明显、功能完善的小城镇。

(八)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培育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改善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和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全覆盖。三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力争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基层站点建设全覆盖。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民间和民族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农村低保等各项惠民政策,增加贫困群众的政策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输转水平,打造劳务品牌,大幅度提高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改善民生的10件实事。

(漆文忠 赵荣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