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达国家城市再造的理论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理论主要以经济地域空间差异为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历来是大国经济发展所重视的领域。19世纪20年代开始,这一理论研究在国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到20世纪50年代末,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发展理论开始大量出现并日趋完善。
1、新城市运动
源自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英国新城运动,为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今天,在“再造兰州”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和借鉴新城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审视新城规划理念的变迁,以及新城运动的经验,可得出一些对“再造兰州”,建设新区地域空间发展的启示。新城市运动源自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9世纪中,伦敦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将近有100万人口。城市的密集一方面达到了不可控制的灾难性程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不寻常的活力。1854年,伦敦成立了改善工人住房委员会,1899年霍华德发起成立了花园城市联合会,并在伦敦郊区建设了两座新城——1902年的莱切沃斯(Letchworth)和1919年的韦林(Welwyn)。两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受到重创,英国政府开始讨论重建城市的方案。1942年,英国皇家学会MARS小组的建筑师提出一个规划报告,将伦敦由原来封闭的城市形态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由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组成的大伦敦。从上述可以看出,“新城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解决大城市过度拥挤和无序蔓延,发达国家在大都市中心区以外地区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密度的新城市的运动。从新城运动的起源看,建设新城最初和最主要的目标是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减轻中心区人口和住房压力,为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合适的就业和住房,降低大都市区的通勤压力,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外,新城的功能发展经历了从以疏散中心城人口、接纳外溢产业为主,到扩展成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呈多样化趋势,新城建设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重组的作用愈加突出。
2、区域化城市理论
所谓区域城市化理论,就是突破传统观念上封闭的城市行政区界限的束缚,着眼于城市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理论。到了90年代,人们对区域发展的理念也逐步丰富并深入,随着20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逐步从封闭、分散走向开放、联合,城市形态也从点的城市、面的城市走向区域城市化,这些新的区域发展背景给区域发展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一些新理念。
整体协调发展理念:即突破传统观念上封闭的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着眼于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理念:即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功能最优的状态。
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德国学者Albert Schmid于1995年指出的区域发展规划最要紧的是必须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针对区域的固有特点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并对自然环境加以重视。
人本观理念:即城市中人与人相互依赖与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和区域发展也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从人的尺度、人的需要、人的情感和人的知觉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编制出真正符合人类需求的,能达到“富民”目的的合理规划。
多目标规划理念:即突破传统的区域规划模式,改变以经济要素为主,较少考虑环境、社会和生态等其他要素的模式,避免了该模式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的退化以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今,人们已直接感受到漠视环境成本所带来的昂贵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区域规划走出以经济为唯一目标的误区,重构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综合目标型的规划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3、紧凑城市理论
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就是要实现“城市要素”集聚效应,打破地域局限,建设“绿色都市”和“紧凑城市”,实现多中心的、组团式城市群落,群落内城市要素高度聚集,围绕各自不同的特色形成中心,各群落有各自的边界,互相之间用快速的轨道交通相连接。“紧凑城市”是一种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素”高度聚集的城市空间形态。它是相对于“摊大饼”式的城市无序发展的形态而言的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政策中的核心要素。紧凑城市理念早在1973年就被提出,直到上世纪90年初才逐渐在西方获得广泛关注。1990年,紧凑城市在欧共体委员会(CEC)发布的城市环境绿皮书中作为“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途径”提出以后,西方学术界对紧凑城市理念展开了一场大讨论。21世纪初,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紧凑城市理论。紧凑城市理念是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理念之一。紧凑城市理念强调紧凑、功能混合和网络形街道,有良好的公共交通设施、高质量的环境控制和城市管理。因此,在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今天,紧凑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1)紧凑的交通网络
公共交通优先促进城市集约化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以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所组成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使得城市的聚集更加容易,中心区所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紧凑型土地利用有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居民的就业和居住相对集中,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益和效率。TOD模式就是结合公共交通进行用地功能组织而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规划设想,其主要内容是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复合功能的社区。
(2)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
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空间紧凑发展模式。紧凑城市鼓励形成多中心发展模式。理想的紧凑城市的模式结构是层级式的,既包括单一的中心,也包括大都市乃至多中心网状结构。每个中心都形成自己的特色,都市群有自己的边界,中心之间有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
城市发展要有边界控制,在城市边缘区,新区要有足够大的规模,促进空间功能结构和公共交通系统和谐协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紧凑发展模式从城市内部的结构看,平衡安排就业、居住、休闲等各种功能,鼓励高密度发展和混合功能,规定最小密度,转变交通方式,限制降低了汽车的使用。
(3)建构复合型新区土地利用模式
所谓复合型是指土地的高密度与功能混合开发并举,外延粗放式扩张转向紧凑式开发为主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紧凑城市发展表现为向心密集和用地空间高强度开发,城市新区土地利用规划受功能分区思想的影响较大,采用大面积的和模块化的功能分离手法很普遍。具体表现为生产与生活功能往往严格区分,尤其在开发的初期更是如此,地域分工明确、专业化强,用地的匀质性显著。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组织用地功能,从整体上可以按照功能分类进行组织,但对每一块建设用地应从多种用途来考虑,在保证各种功能用地都能得到有效配置的同时又要做到各种功能的有机融合,并具有变化的弹性,即规划用地要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