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30年来,经过几代林业人的努力,张掖林业取得了辉煌成效。在祁连山区、黑河两岸描绘出一道道绿色屏障,演绎了从“灰色”到“绿色”的艰辛跨越。张掖林业3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确立了“集体造林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建立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全市六县(区)被整体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建设县。1985年完成建设任务,人工造林达54.45万亩,造林取得了恢复发展。
第二阶段为转轨发展阶段(1986—1995年)。林业建设围绕国家“增资源、增效益、增活力”和“绿起来、富起来、活起来”的总目标,按照“稳定用材林,建设防护林,扩大经济林,在总体上保持造林面积稳定增长”的发展战略,实现林业发展转轨,建设的重点放在平原灌区农田林网化建设上,开展了“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并建立了“杨树大林带、果树小网格”的经济型复合林网,人工造林达到78.71万亩。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和平原绿化达标的目标。
第三阶段为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0年)。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总体思路,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三期、天然林保护、农田林网、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共营造长440公里的15条大型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保护农田150多万亩。绿洲中部的9处较大沙窝得到了治理改造,沙压农田已成历史。绿洲内65%的道路和80%的渠系实现了林网化,造林绿化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第四阶段是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按照“项目强林、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的战略,围绕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发达的林业产业、繁荣的生态文化、良好的服务保障四大体系。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重点公益林、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六大林业重点项目工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培育完善经济林果、育苗花卉、加工养殖、生态旅游四大产业。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速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林业项目建设,使林业持续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经过四个阶段的持续发展,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674万亩。其中: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有天然林389万亩,黑河流域沿岸的川灌区以及沿山区域有人工林285万亩。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1418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年均增长约13万立方米,年消耗量3万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0.71%。全市共建设城市绿地1232.3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8.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6平方米。全市林业发展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大林业投资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累计获得中央和省上各类林业建设投资达到15.86亿元。特别是2001年至2008年七年投资8.636亿元,是1978年至2000年23年间林业建设总投资7.225亿元的1.2倍。
二、调整林业政策
1.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坚持国家、集体造林的前提下,鼓励私人、家庭造林,租赁和承包荒山、荒地、荒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并给予资金支持,促使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我市的非公有制林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激励和国家资金扶持下,经营户发展到3.21万户。其中造林大户216户,规模造林面积7.36万亩;育苗大户72户,规模育苗面积3312.7亩;林果产品储运加工大户148户,年加工、储藏、运销果品3100多吨,年加工木材2万多立方米。
2.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由于政策引导、各级政府的努力工作和全民参与,1978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08万亩。仅“十五”期间,完成义务植树2578.9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90个,零星植树1471.16万株。2008年,全市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8个,面积0.9万亩,直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人数66.92万人次,义务植树尽责率93.3%,造林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
3.强化森林保护。2001年以来,进一步加强林草植被管护和林地林权管理,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狠抓森林防火,取得了祁连山天然林区连续58年、川区人工林连续16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五”以来,全市新增营造林面积17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1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七五”末的8.6%提高到10.71%,净增2.11个百分点。
4.调整林业内部结构。2001年以来,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重点突出经济林果、种苗花卉、加工养殖、生态旅游和林业经济产业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化进程。2007年,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53.89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达5.84亿元。2007年又总结经济林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红”(设施红地球葡萄、红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产业发展战略。至2008年底,全市已发展红地球葡萄1124亩,红梨3000亩,红枣13.8万亩。使林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
三、全面推广林业科研和技术
林业科技工作以两个林业科学院和市、县(区)林业技术推广单位为主体,不断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列各类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102项,共组织完成84项,其中72项成果获奖,46项科技成果达到省级以上先进水平。按照“全面引进、普遍试验、重点示范、选择推广”的原则,全市共引进林果新品种409个,新技术54项,推广新品种288个,新技术68项。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成为林业发展的基础。
四、不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城市园林绿化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04年1月成立张掖市园林绿化局以来,以构建具有“金张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市区共建成各类园林绿地576.16公顷,城市绿地率由2002年的24.3%提高到了30.1%,绿化覆盖率由27.3%提高到3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5.82平方米提高到了10.76平方米。同时,对98株古树名木、2处古树群采取了挂牌保护。
五、重视和发展湿地保护
200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张掖市湿地资源普查。2006年又成立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制定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办法》。经过积极争取,《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工程》项目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准,按照项目初步设计,在重点湿地区域内埋设界桩7742个、界碑604块,设置工程围栏48公里,标志牌3座,开展了9个湿地保护点项目建设,从而加快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中国黑河(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大纲)》已经确定,规划湿地保护区面积60万亩,规划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6万亩,规划滨河新区面积1.2万亩,通过采取湿地保护工程,全面恢复湿地原生态,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以生态魅力聚集生产要素,以此打造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生态张掖;打造集佛教文化、西域文化、汉唐文化于一体的人文张掖;打造集湿地特色、丹霞地貌、草原风光、红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张掖,打造集商务会展、高档商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宜居张掖,发挥张掖在河西乃至西北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与之配套的实施方案、措施办法也已相继出台,工作责任已经落实,工程建设正在有序进行。截至2008年底,已退耕1621亩,收归开荒地、林地、鱼池5300亩,整体移交给湿地保护管理部门。滨河新区的滨河路、滨湖路、水韵街3条大道路基建设已完成,框架已经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