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旅游业快速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非常活跃、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兴“朝阳”产业。张掖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0年旅游业主要为外事接待服务,是外事工作的补充形式,对宣传张掖,加强对外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1989年6月,旅游项目主要以经营古“丝绸之路”张掖区内的文化文物观光点为主。1990年开始启动马蹄寺旅游景区开发,举办首届“金张掖马蹄寺旅游观光节”。1992年6月,开始把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明确提出了旅游业“一年起步,二年上路,三年求发展,五年初步形成规模”的发展思路,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对大佛寺、木塔、艾黎文物陈列馆进行了维修保护和建设。1994年建成马蹄寺卧龙山庄。1995年甘泉公园新建了童心园。1996年,完成了大佛寺藏经殿建设,建成了明清一条街、黑河山庄、森林公园。1999年,完成了大佛寺周边佛城建设。截止2001年,连续举办了十届“金张掖马蹄寺旅游观光节”,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据统计,1992年来张掖旅游的国内游客1213人(次),海外游客250人(次),到1999年已分别达到37.2万人(次)和3200人(次),2003年分别增加到61.78万人(次)和7800人(次),全市旅游业迅速兴起。
“十五”以来,我市旅游业步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旅游业作为加快张掖发展的一大产业,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张掖市旅游业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实施了《张掖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张掖丹霞地貌旅游区发展规划》,2005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6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届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暨张掖旅游开发研讨会,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全面加快发展的态势。同时通过争取国债项目、相关产业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共投资近8亿元,先后完成了张掖宾馆、华辰国际大酒店2个4星级酒店的新建和改造,大佛寺旅游商品一条街、欧式一条街、金脉商业步行街新建,甘民、永民、张掖——马蹄寺等10条等级公路新建和改造,实施了大佛寺、马蹄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张掖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项目的建设,为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2.5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3亿元,比“九五”末,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增长了60.4%和202.7%。
二、旅游资源总体概况
张掖辖区内旅游资源分布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天象与气候、遗址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8个类型,61种,共计544处。其中地文景观36处、水域风光18处、生物景观38处、天象与气候4处,遗址及历史建筑场所330处,近现建筑及旅游场所66处,旅游商品45处,人文景观7处。张掖的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
1.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品位上乘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历史上为交通要冲,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西夏大佛寺、隋代木塔、汉代黑水国及骆驼城遗址、明代钟楼、亚洲最大的皇家军马场——山丹马场、罕见的金塔寺高肉飞天等。文物的观赏价值、科考价值,以及奇特度都为世所罕见,具有很高的品位。例如,西夏时期的张掖卧佛,以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耳朵长4米,创造了全国卧佛之最。藏于大佛寺内的明英宗所赐皇家经卷,至今保存完好,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金塔寺的高肉飞天,是圆雕与浮雕结合的极为罕见的立体雕塑形式,高悬于墙壁上,作腾空飞舞之势,造型优美,质感强烈,较之敦煌的飞天壁画更具立体感、视觉观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在全国独树一帜,为石窟艺术中的绝世佳品。
此外张掖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古郡文化。作为昔日的汉代河西“四郡”之一和今日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甘州),张掖历史悠久,古代遗存众多而又遍布市域全境,地域文化气息浓郁。有大量的丝路胜迹(如骆驼城遗址、黑水国遗址、大佛寺、木塔寺、马蹄寺石窟等),和风格独特的会馆与民居建筑(如山西会馆、民勤会馆、清高总兵宅第等),充分显示了张掖古代名郡的丰富内涵和宏大气魄。
佛教文化据史料记载,五凉时期,河西佛教已经很普遍,张掖也成为西域高僧前往中原传教的必经之地。宏伟的大佛寺、奇特的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罕见的金塔寺高肉飞天、珍贵的文殊寺壁画和石窟艺术等,都成为张掖当年鼎盛佛教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见证。这些遗迹又以全国或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式,进一步奠定了其在佛教和建筑等方面的重要历史地位,使其除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文物价值外,还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
民族民俗文化张掖作为历史古城,经历了诸多朝代的变迁,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呈现出多民族交融的特色。裕固族是甘肃独有且人数较少的民族,肃南聚集了全国71.8%的裕固族人口。裕固族在语言、服饰、民居、婚俗和饮食上呈现出独有的民族特色。裕固族的语言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项目,服饰和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红色文化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奉党中央、中央军委之命,肩负着建立甘北根据地,奠定抗日战略后方,打通国际联络路线的重任,进入了艰苦卓绝的西征历程。境内以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为主,辐射至甘州区的高金城烈士纪念馆、西路军征战甘州史展厅、临泽梨园口战役纪念馆、肃南红石窝会议纪念馆和革命遗址,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和详实、丰富的内容,生动展现了西路军将士不畏强敌、浴血征战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水文化张掖位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的戈壁滩上,自古灌溉农业的发达,均得益于黑河的灌溉,水是张掖乃至整个河西走廊的命脉。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生态立市、打造湿地之城、建设绿色张掖”的重大决策,以特色为切入点,申报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这也是张掖最大的亮点。“依托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家园,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成为张掖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张掖水文化与绿洲农业文明最完美的结合。
2.自然风光优美,景观层次感强
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地构造和气候特征,使得张掖市既有素珠琏、七·一冰川这样雄伟的雪山冰川,又有焉支山、马蹄寺、海牙沟、海潮坝这样葱郁的原始森林,还有大马营、马场滩、皇城这样广阔碧绿的草原,更有观山海子、明花海子这样的天池和沙湖奇观;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凿的肃南白银彩色砂林,又有人类战胜自然的石岗墩高科技绿洲农业、扁都口10万亩油菜花和夏日塔拉湖、大湖湾、月牙湖的人间美景。
3.绿洲产业生机盎然
张掖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由于绿洲农业的发达,使张掖自古居于富庶之地、享有“金张掖”的美名。绿洲农业的特殊性也造就了张掖市一些特殊的人工景观。
绿洲农业不仅是整个张掖的经济命脉,而且其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洲产业体系。形成了种、研、产、销、游一条龙的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观光农业示范点。
三、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3.86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67%,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旅游发展的这种趋势,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到236.83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约52.5亿元,占到全市GDP的11.67%,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先导带动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初步进入旅游强市的行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