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结构的演变
(一)1978—1984年以“所有制等级序列”为特征的中小工业企业发展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构成伴随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所有制因素则成为当时中小工业企业政策歧义的分水岭。所有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的性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础”。长久以来,我们未能结合实际情况,片面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主观地确定了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相应赋予了不同的特殊待遇。尽管从现代经济理论角度来看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仅仅是指产权归属的不同,在市场竞争中应一律平等而不能享有特权。改革开放后所产生的国家、集体、私营、个体、外国投资者的不同产权所有,形成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由高到低的“所有制等级序列”。这个“等级序列”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同企业享有的政策待遇由强到弱,规模由大到小,管理由高度集中的中央到分散化小的地方的变化;此外还包括企业的综合素质由高到低,由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由主要集中于城市的第一产业到分布全国的第一、二、三产业等的变化。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决定并形成了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格局。
(二)1984—1995年中小工业企业调整阶段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定》提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此背景下,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呈现出以“重大轻小”为特征的新的特点。
从1984年开始的第二阶段,企业规模作为一个因素在我国中小工业企业政策制定时开始引入,并成为以后中小工业企业政策制定的基础。虽然在第一阶段企业规模的因素已经存在,当时中小工业企业主要是指社队企业,然而建立在市场调节基础之上的中小规模的乡镇企业与建立在计划调节基础之上的规模相对较大的国有企业,由于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和不同的调节手段,大大弱化了政策制定的规模因素。但是,从1984年“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所有企业均进入市场,受其调节,中小工业企业的内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推进而逐渐突出。1984年我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来,并且早已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上升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客观上,由于市场调节作用,以及在主观上,由于改革的实际操作因难易有别,“难以找到一个既能搞活大企业,又能搞活小企业的万全之策”。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明确规定,“搞活、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关键”。从而在我国最高所有制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政策开始分离。这是我国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工业企业政策全面分离的开始,也是我国包括各种所有制在内的中小工业企业作为统一整体成为政策制定对象,并形成自己的政策体系的开端。因此,从1984年开始,我国各项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搞活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一中心展开的。相对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配套之一的中小工业企业改革政策,由于客观上的“重大轻小”,而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为了搞活、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改革财政金融政策到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甘肃逐渐形成了从内部改革到相应配套以及外部环境完备的政策体系。相反,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政策,特别是公有制经济中中小工业企业的经济政策比较集中于经营机制与产权体制的内部改革。作为统一整体的中小工业企业因先天不足而依赖更强,要求更高的特有的外部环境扶持的政策体系,比如工商、信贷、财税、人才、市场、信息、培训等政策体系没有单独建立。由于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政策体系,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裸露于恶劣的环境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样一方面加深并激化了中小工业企业先天不足的弱点,比如产业结构类同、环境污染严重、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另一方面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二,相比单一所有制,国有大中型企业政策集中统一,中小工业企业呈现出分散的特征。首先,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包含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并成为政策制定的不同对象,从而形成了按所有制分类的工商、财税、金融、市场运作以及资源配置等的政策、法规及其体系。其次,有关国有中小工业企业的政策是代表国家整体利益的中央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而包括集体企业为主的,以及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在内的中小工业企业政策,由于产权归属的不同,因而由代表地方利益的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由地方制定的中小工业企业政策又由于各地具体的情况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差别。最后,由于中小工业企业涉及领域广泛,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政策体系,使得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的现状。
(三)1995年至今中小工业企业快速发展阶段
1.乡镇企业起步和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中国沉睡千年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封闭体系。无疑在近2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乡镇企业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和最耀眼的风景。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后来也包括农村个体工商业以及其他农村私有企业。乡镇企业的历史影子是社队(集体)企业。198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正式将社队企业的名称改为乡镇企业,并确定了乡镇企业的范围,从过去的乡镇(社)、村(队)两级办的企业,扩大到了同时包括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企业、其它形式的合作工业和个体企业,自此,社队企业就成为了历史名词被封存了起来。显然这使得乡镇企业的含义与政企合一的“社队企业”出现了质的变化,即乡镇企业已演绎成了乡村和小城镇因地制宜兴办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企业的总称。从所有制形式看,包括乡(区、镇)村(包括村办小企业)农民兴办的集体企业、部分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以及农村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乡镇企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从1978年全省共有乡镇企业24790家,迅速发展到2002年的248896家,增长了10倍;全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由1978年的2.5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7.7万人,到2005年底,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达196.8万人,累计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4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8.4%。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且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目前,甘肃乡镇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优势产业为主,改变了过去以建筑建材、小造纸、小矿山、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模式。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万多户,从业人员达24.2万人,2004年完成总产值187.6亿元。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全省乡镇企业涌现出了一大批上规模的企业。临洮腾胜蔬菜土特产购销公司、甘肃银河食品集团、兰州好为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被列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占全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总数的1/2;共有17家乡镇企业被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占到全省33家总数的52%。
2.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深化阶段(改制阶段)
自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方针以来,国企改革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抓大放小”既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小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业绩良好的客观结果。因此,这一时期的“抓大放小”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既为统一整体的中小工业企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中小工业企业政策的加速形成。“放小”,是在第二阶段形成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政策分离基础之上,将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革发展政策的制定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它标志着公有制经济的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尤其是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公有制可以实现多种形式”,并提出了“联合、兼并、出售、股份合作”等产权改革的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化了国有中小工业企业的改革。截至目前,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制面达80%。全省乡村集体企业到2006年约有80%左右实行了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中股份合作企业占乡村集体的15%左右,产权变化特别是产权的多元化、社会化,一方面打破了“所有制等级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使甘肃中小工业企业产权结构趋向一致,从而为统一的中小工业企业政策制定对象奠定了本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弱化了“重大轻小”的因素,使中小工业企业开始突破过去主观规定的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政策限定,使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小工业企业独特的、无法取代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中小工业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行业结构演变
(一)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工业化程度的演变
中小工业企业工业化程度的演变过程主要是以工业化程度演变为基础的。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行业及其结构变动特点是反映工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工业行业结构演变的第一个特征是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而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还会出现第二个演变特征,这就是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实际上重工业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重工业化初期是以原材料为重点的发展阶段,重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则主要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当工业行业结构由前者向后者转变时,也标志着工业行业结构显现出了高加工度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工业体系以初级产品为主的阶段向生产高级复杂产品为主的阶段过渡,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高加工度化系数,即加工工业与原材料工业的比值,它反映高加工度化的进程。加工工业包括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加工工业和重加工工业两部分。重工业化过程逐渐为高加工度化过程取代,这是工业化阶段演进的合理趋势。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高加工度系数一直偏低,原因在于加工工业滞后于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的滞后,导致甘肃成为上游产业集中的省份,工业产品中以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居多。
(二)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增长方式的演变
实证研究表明,甘肃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小工业企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不足,甚至有所下降。除少数部门有明显的增长和下降外,大部分行业比重变化不大。大多数加工工业的比重变化不明显,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略有上升,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必然导致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变化不大。可以说,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技术集约化的发展进程比较缓慢。
从中小工业企业所涉及的具体行业增长阶段来看,主要以轻工业为主。轻工业中具有加工层次较高并满足较高需求水平、需求多样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行业,除了电子、电器外,还包括服装、医药、化学纤维、塑料制品、皮毛加工、文体用品,其中除毛皮加工和塑料制造业呈上升外,其余均有所下降。可以说,机械、电子、电气、仪器仪表及其它计量器具在中小工业中产值比重下降,与这些行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低,从而影响市场竞争力有很大关系。这些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水平低的状况,是中小工业技术集约化进程缓慢的表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内部结构高加工度化方向不显著。
三、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地域结构演变
不同的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比较优势和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规律等诸多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往往也是不同的,从而使得中小工业企业的地域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历史发展看,早在英国工业化初期,英格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为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发展成为以养羊业为主的农业专门化地域,这是以这些国家的资源比较优势为前提的。同样,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资源也形成了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和采掘业为主的区域分布差异产业结构。再加上各个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中小工业企业的地区分布也存在着一个由不均衡到相对均衡,再由相对均衡到不均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线为主轴的带状空间的产业布局。
四、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改制结构演变
(一)进行公司制改组
公司制改组多是通过引进内资或外资,对中小工业企业资本进行存量调整与增量注入,将原国有独资的企业制度形式,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小工业企业改革的首选形式,而且也是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对国有中小工业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其优越性在于,改革的政治风险小,现实阻力少,同时在改组中引进了新的资金、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建立起新的经营机制和比较规范的企业制度。在改组后的企业中,国家所有者权益与其他所有者的权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在企业资本增值的同时,国有资本也大大增值。选择公司制改组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取决于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以决定国有资本是否有必要继续存留在这些企业中;二是取决于其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企业的经济规模是否合理以及新的出资人是否愿意出资。从整个企业改革的实践情况看,进行公司制改组,又可选择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集团式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形式。
1.股份有限公司形式
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是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企业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改革中选择这一形式的多是规模较大且效益较好的企业。尽管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数量不多,具体途径、方法有所不同,企业的产业分布各异,但其产生的示范作用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从各地企业改革的实践可以看出,采取股份公司形式,使改制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建立起新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转变了企业的经营机制,同时又开辟了直接融资渠道,硬化了企业的财产约束。因此,在实践中,股份制形式一般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之一和中小工业企业改革的努力方向。
2.有限责任公司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国有中小工业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的另一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对企业规模、管理水平,出资人的身份等,不像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那么严格,因此,在甘肃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比较普遍地被采用。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使其脱离了原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转变了经营机制,优化了资本结构,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出售中小工业企业
对于一些资不抵债或资债大体相当的中小工业企业,各地多采取整体或部分出售国有产权的做法。已有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制度的制约,导致国有资本的低效运转,因此,将其卖掉,把已经固化的、日益贬值的、正在不断流失的国有资本及时地抽回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甘肃在出售国有中小工业企业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比如,零价转让、折价出售、协议出售及竞价拍卖等形式使中小工业企业走出了困境。
(三)实行股份合作制
对于那些不具备公司制改组条件,外商、其他法人或个人也不愿意购买的中小型国有工业企业,则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改造。具体做法是,在企业总资产中扣除负债,形成企业净资产,再扣除非经营资产的价值;企业实际净资产确认后,根据企业职工的购买能力和入股的自愿性,采取配股认购和自愿认购两种方式;认购的剩余部分,或作为国有股(集体股),或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形式返租给企业。改制后的企业,为企业职工共同所有,原企业的债务由新企业承接。这种形式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优点,兼并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是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这种形式越来越显示出较强的活力和经营优势,已成为集体经济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在甘肃的企业改革实践中,依照各地的实际情况,股份合作制也有不同的具体做法。
从当时改革的实践看,股份合作制作为甘肃当时中小工业企业比较集中采用的改制形式,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股份合作制不仅为国有中小型企业(中小工业企业)以及集体企业改革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符合改革的基本方向。而且它与国外中小型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十分类似,企业的股东既是经营者,又是劳动者。伴随着今后的逐步规范,股份合作制很可能会演变为当今国内外中小工业企业普遍采用的个人公司和合伙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四)产权改革的过渡形式
在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改革的实践中,除去进行公司制改组、出售产权和实行股份合作制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和外部条件的局限,暂时不能进行比较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而只能选择一些过渡的方式,诸如实行租赁、委托经营等进行过渡,待条件成熟时,再选择适当的制度创新形式进行改组。之所以称为过渡形式,是因为在这些改革措施中,并没有真正涉及国有产权制度,而只是把企业的经营权通过协议过渡给新的经营者。尽管如此,过渡形式的选择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缓解了企业现实的矛盾压力,为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暂时的生存空间,而且为最终推动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五)依法破产
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生活中一种正常现象,是资产存量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改革中,对于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采取依法破产的形式,是逼迫尚在运转的企业转换机制,强化经营者负亏意识,推动企业结构调整,盘活资产存量,避免国有资产更大流失,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从实际情况看,对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大面积破产难度很大,主要是面临着原企业职工如何妥善安置和高额负债如何处理的问题。因此,在对国有企业试行破产的过程中,存在着破产后彻底消亡和破产后重组两种形式。从原有的国有中小工业企业破产实践看,无论是企业破产后消亡,还是企业破产后重组,都为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形成优胜劣汰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五、甘肃中小工业企业产业关联度演变
产业关联分析是产业结构变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在产业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一些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程度很高。某一产业在全部产业中的比重发生变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部门的变化,还要从产业系统中进行观察,研究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产业关联度是测量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产业关联测度的主要工具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感应系数是指各产业最终需要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对该产业产出诱发领域所有产业产量的平均值之比,这是根据前向关联机制建立的。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所引起的其他各产业产量增加总和与所有产业产量的平均值之比,这是根据产业关联的后向机制建立的。
总之,甘肃中小工业产业联系相对松散,关联度较低,主导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能力弱,产业结构转换困难,不利于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局面必须要加以改变,要通过实施追赶战略,加快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节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工业企业是推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拉动经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吸纳了大量城乡劳动力在中小工业企业就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
企业规模的划分是原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等五部门根据企业产品生产能力或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等指标而出台的企业划型标准,该标准分特大、大型、中型、小型四个类型。按此标准,全省85%以上的企业均为中小型企业。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量大面广,从管理体制、资本构成等方面分析,可分为四类鲜明的企业群体。一是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有和集体创建的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多为非农户口人员;二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群体,主要分布在乡镇政府驻地,从业人员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群体;四是通过“招商引资”新建的“三资”企业。
一、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现状分析
(一)中小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
在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增大,增长速度加快。截至2006年底,甘肃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含建筑企业有资质等级的企业)总资产达到277.89亿元,从业人员32.3万人,完成增加值738亿元;上缴税金68亿元,占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的23.4%,是全省财政尤其是市县财政的重要增长点;完成出口交货值27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8%,一批有实力的中小工业企业已走出省门、国门,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产出增长明显,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二)中小工业企业的企业寿命
根据《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融资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对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得到的样本企业都是目前还存活的,因此企业寿命实际是指样本企业从成立到目前为止的存活时间。从图2-1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设立的,占78.3%。其中:设立5年以下的的企业占37%,5~10年的企业占25%,10~20年的企业占16%,这与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以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形态为主的中小工业企业越来越发育的时间表是完全一致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存活20年以上的企业还占22%。
图2-1 中小工业企业寿命及所占比例
(三)中小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布
从样本企业的主营业务分布来看:甘肃中小工业企业主要以制造业、采矿业等的生产和供应业为主,占到了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65%以上。如表2-1所示。中小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为370家,占了52.26%,因此甘肃中小工业企业仍然以制造业为主。
表2-1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行业分布状况
(四)中小工业企业的企业性质
在样本企业的企业性质上,私营及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最高,达到54.3%,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次是股份制企业,为22.9%;第三是集体及集体控股企业,为10.8%。在经过探究发现,“集体”这个概念在产权的划分上是一个不清晰、不易操作的概念,虽然甘肃曾于1997年和2003年两次专门进行过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变更企业“红帽子”的工作,但由于操作难度大,且有些企业为某种需求愿意保留“红帽子”的身份,而实际上很多集体企业在本质上已属于私营性质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只占5.2%,这与近年来国企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是相一致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占比最少,仅为1.7%,这与甘肃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投资环境不理想、境外投资者积极性不高有着密切关系。
从图2-2的统计可以看出,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数已占到样本企业总数的84.1%,从数量上已经占据了中小工业企业的主导地位。
图2-2 按注册登记类型分类的中小工业企业分布状况
(五)中小工业企业的规模
衡量企业规模是要由从业人员、销售额和资产总额等3个指标同时来确定。《调查问卷》中样本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既可用在企业的规模分析上,还可以用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上,一标两用。下面主要侧重于从业人员和固定资产的考察,参照销售额来判定企业规模。
1.员工人数
从样本企业的员工人数看,1000人以上的企业非常少,只有21家,仅占样本企业的2.5%;依次为501~1000人的企业占3.7%,301~500人的企业占6.0%,101~300人的企业占18.4%,51~100的企业占24.2%,而50人以下的企业竟占了4成半。人数越少的企业,数量增加越快,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显示出大量的中小工业企业的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
图2-3 中小工业企业员工人数分布状况
表2-2 中小工业企业员工人数占比表单位:%
2.固定资产
从图2-4可以看出:一方面样本企业固定资产的规模在分布上相对平均,除了固定资产101~500万元的企业占比超过25%以外,其他几个档次的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均在10%~20%之间;另一方面,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达到70.5%,占到了大多数。
图2-4 中小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分布状况
综合分析样本企业中的员工人数和销售额两项指标,可以肯定地认为,甘肃的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工业企业,而在小企业的范畴中,从业人员100人以下,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则是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主流力量。
(六)中小工业企业的治理结构
在《调查问卷》所涉及的样本企业中有82.2%的中小工业企业声明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只有15.6%的企业没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还有2.2%的企业没有对此问题作出回答,见表2-3。
表2-3 中小工业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情况
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和企业调研,在中小工业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为一体化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私营企业中,即便是已称之为公司的私营企业,也常见家族式管理。因此,声明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占比高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法人治理结构这个名词代表着企业管理上的现代化,比较时尚,不管样本企业在客观上是否已经采用,在主观上有追求她的愿望,可能含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二是尽管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引入国内多年了,但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着确定的含义和模式,而样本企业对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和构架还不够了解,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七)中小工业企业的财务制度
企业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大到集团公司有相应的财务管理机构,小到街头摊点有自己的记账方式。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灵魂。在样本企业中,给自我财务制度评分在4分以上的占78.8%,见表2-4。
表2-4 中小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状况
根据在企业调研所掌握的情况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三点判断:一是大多数样本企业认为本企业现行的财务制度及运行状况能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要是实用的就是满意的,而不在乎其是否健全与规范;二是实际上在中小工业企业中确实存在着做假账伪账、规避税收、应对不同需求有着不同账册的现象,表明财务的制度化和真实性之间还存在着差距;三是规范的、科学的、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的确是任重而道远的。
(八)中小工业企业的企业经营
《调查问卷》用年销售收入、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3项指标来考察样本企业的经营状况。
图2-5 中小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分布状况
1.年销售收入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年销售收入是企业最为关心的、最为重视的经济指标之一。样本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分布状况比较均匀,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最多,占企业总数的21%;年销售收入占比最低的是3001万元以上的档次,其样本企业也有12.2%。但总体来看,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仍处于偏低水平,做大做强的道路还相当漫长。
2.资产负债率
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全国中小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0%左右,而且负债中绝大多数是信贷资金,而图2-6显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甘肃中小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资产负债率50%以下的企业占了总样本企业的68.8%。较低的销售收入是难以承受较高的资产负债率的,这一方面显示出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经营者愿意依靠自身积累谋求发展,尽量避免负债过多的经营策略,另一方面则表明针对销售收入尚可、负债又较低的那部分中小工业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2-6 中小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布状况
图2-7 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分布状况
3.净资产收益率
从图2~7所示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看出,大部分样本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所占比例为73.2%,净资产收益率在11%~20%的企业最多,占样本企业的四成以上。相对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小工业企业普遍有着较大的利润留存空间,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金融机构在对中小工业企业贷款的问题上,关注其成长性是十分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