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稳中有升,民营企业经济成分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步加大,由1998年的0.5%增加到2006年的7%,涌现出了大批有潜力的民营企业;中小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1995年中小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000元/人,而到2006年则达到114740元/人。

第三节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就目前而言,甘肃中小工业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发展态势良好,发展空间广阔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营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中小工业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逐步理顺,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各个行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好转,企业综合经济效益逐年看好。2006年限额以上中小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递增9.9%,产品销售率由1996年的94.2%上升到2006年的97.3%;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健康蓬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稳中有升,民营企业经济成分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步加大,由1998年的0.5%增加到2006年的7%,涌现出了大批有潜力的民营企业;中小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1995年中小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000元/人,而到2006年则达到114740元/人。企业运营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全省限额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人均销售收入31万元,人均实现利税6.8万元,亏损企业逐步减少。

2.规模层次不断提高,发展空间明显扩大

近年来,中小工业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档次、品种质量等各方面都有了极大提升,实现了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实力由弱到强的转化。1998年至2006年,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4.9%,新增产业如农产品加工等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亮点。企业发展空间明显扩大,外向型经济向纵深发展;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张。各企业内部转变经营理念,以骨干群体带动形成集团优势,发展规模化生产。

(二)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特色优势明显

1.发展领域不断拓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初级产品、原材料、能源产业等领域,向基础设施、机电制造、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在走“专、精、特、新”路子的同时,积极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据全省经济普查,在工业40个大类行业中,中小工业企业行业分布涉及了38个工业大类,其中,轻工业占43.15%,重工业占56.85%,内部结构比例比较协调。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的持续增收。84个示范园区或工业小区共有企业36731个,中小工业企业的聚集度有了新提高,形成了马铃薯深加工、脱水蔬菜加工、玉米淀粉加工、啤酒原料生产、矿产品开采加工、面粉加工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大量中小工业企业参与竞争,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增强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活力。

2.特色产业集群规划逐步形成

在《全省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以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园区为依托,逐步规划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集聚区。兰州、白银、金昌、嘉峪关、天水五市着重围绕国有大企业发展配套产业,依托石油化工、钢铁、机械电子、有色金属、汽车等方面的资源和原材料优势,创办精深加工和零部件配套企业。河西的玉米、面粉、啤酒原料加工和制种、饲草、风电,中部的洋芋产业,平凉的肉牛及煤、电、冶、化产业,庆阳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临夏的商贸流通以及陇南、甘南的水电产业都有发展优势,要围绕这些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

同时,根据市场、资源、交通等条件的新变化,不断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在轻工家电、纺织服装、机电设备制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农业部组织实施千个乡村农民创业工程和千个乡镇产业发展培育工程,积极开展创建产业特色乡(镇)、村活动,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变“打工经济”为“创业经济”,以村企互动型、村企合一型、一企带一村等模式,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叫得响、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

3.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近30年来,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发展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战略方式。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兼具有产业属性和地理集中特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类产业企业扎堆积聚,通过企业外部的垂直联系与水平联系建立产业联系网络,形成产业集群;另一种是以一些核心企业、规模企业为主体,跨地区、跨行业对关联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将产业联系内部化,形成若干具有规模化优势的企业集团。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更有效地规避地区分割,突破行政壁垒,在区域内自行优化资源配置,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积聚体,充分发挥其优势。(1)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势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同一产业内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很快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效应。一是能够使得企业更有效率地得到区域内关联性供应商的聚集带来的效应;二是集群区域内自然形成的从原材料供应、配套产品支持到最终产品销售的专业化市场,使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有市场的、技术的以及与竞争相关的信息有可能在区域内大量汇集并迅速传递带来专业信息的共享;四是产业的聚集带来人才在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下的聚集,使企业能够招聘到更多符合自己需求的员工。这些都使聚集区内的企业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有利于其获得相对于聚集区域以外的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也有利于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2)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3)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4)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通过多种途径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竞争力的获得既来源于竞争,又来源于合作。产业集群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双重机会,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

发展优势产业有利于甘肃资源开发价值的重新定位,而甘肃优势产业的培育必须立足于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谓优势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由于某(种)类资源赋存条件较好所呈现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从资源的绝对优势和资源的相对优势两方面认识。既包括天赋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森林植被等有形资源,又包括后天获得性资源,如人力素质资源、专利技术、人文环境等无形资源。它虽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条件,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丰裕的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初始条件,也是地方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来源。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甘肃来说,由于长时间受宏观政策的影响,资源开发一直受到发达地区产业扩张的挤压,很难获得必要的市场空间或市场份额来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经济开发具有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摆脱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资源开发方向的重新定位——发展优势产业。以既有的充裕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在资源禀赋方面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充分发挥农业与生物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产业方面的突出优势,使现有资源找到新的市场需求,促使甘肃的优势资源可以更快、更好地转换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甘肃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改制和创新使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焕发活力

1.改制使中小工业企业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甘肃省工业企业都已经改制,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占24.2%,实行租赁经营占31.5%。通过改制,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劳动用工制度日趋科学合理。企业用工方式灵活多样,企业自主权得到发挥,企业职工按照技能获得岗位,解决了靠关系就业、企业冗员多、效率低等问题。二是企业干部人事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者由过去的任命制改为聘任制和民主选举制,改制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实行依法选举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三是企业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改制后,绝大多数企业都改变了过去的固定工资制,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计件工资、联销计酬等新的工资分配法;对经营者,正在探索试行年薪制、期股权制、风险抵押相结合的奖惩激励办法。四是企业决策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凡是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企业,都依法健全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内部“家长制”和一人说了算的问题。

2.科技水平有所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已涉足电子通信、生物与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5个大类和23个小类。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1个,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孵化器5个,孵化面积37.3万平方米,能同时接纳约700户企业孵化,累计孵化企业924户,在孵企业上缴税金5030.8万元,转化科技成果314项,为在孵企业引入资金7777.5万元。为推进中小工业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省上成立高级专家顾问团,近几年共举办4次产、学、研对接活动,共发布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344项,成功转让72项。中小工业企业已成为催生产业、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还制定下发了《甘肃省乡镇企业、中小工业企业“十一五”技术创新规划》,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截至2006年年底,已有25个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中2户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20户企业被评为“甘肃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示范企业”,8户企业参加了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的评选,30户企业的产品获得“甘肃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称号。甘肃省为促进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是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中小工业企业产、学、研对接会,省乡镇企业高级专家顾问团的专家发布各类科技成果3000多项,会上达成科技合作协议6项。二是加强了职工培训和职称评聘工作,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培训,全年培训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达到10.7万人,其中完成农业部组织的“蓝色证书”培训9.7万人,完成国家发改委实施的“银河培训”441人。召开了高级和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0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925人。三是积极推动园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中小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暨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议,现场观摩了武威、张掖两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园区建设,交流了工作经验,印发了《甘肃省乡镇企业、中小工业企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申报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分片开展了示范区的互检。

(四)政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动了中小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1.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出台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24个省直部门和各市、州都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明确了引导和扶持政策。2006年,甘肃省委、省政府组织了专项督查,改善了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200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省乡镇企业局加挂“甘肃省中小企业局”的牌子,履行对全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职能。截至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市、州都成立了中小企业局,全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2005年1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暨表彰大会,命名、表彰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先进县、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2006年,开展了限制非公经济发展文件的清理工作,共清理废止限制发展和过时的政策文件126份。加强了对中小工业企业有关政策、发展成就、先进典型等方面的宣传,每年都组织开展宣传月等集中宣传活动,强化了舆论导向的作用。甘肃省中小企业局、甘肃省安监局、环保局、减负办等部门每年都联合开展专项督促检查,中小工业企业的安全环保和治乱减负工作全面加强。

2.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强化了对企业的服务

2006年,甘肃省发改委、统计局、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协同配合做好非公经济和中小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统计范围和指标体系,对各级统计人员进行了两轮培训,初步建立了中小工业企业、非公经济的部门统计制度和统计体系。采取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建成开通了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网站。省、市两级和多数县都设立了职工培训机构,建立职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8家,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培训,2006年培训人数达到10.7万人;建立了高级和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累计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6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8300多人。在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甘肃省已建立中小工业企业信用担保机构61家,注册资金9.7亿元,累计为5414户中小工业企业提供担保贷款50.2亿元,在缓解企业资金紧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加大,推动了经贸合作和项目建设

近年来,甘肃通过举办乡洽会和兰洽会,组织中小工业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工业企业博览会等经贸洽谈会,吸引外地客商在甘肃投资发展,引导省内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交流合作,提高了甘肃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特别是2006年,省政府与农业部在白银市共同举办的全国乡镇企业中小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吸引国内外上万名宾客前来参会。会议期间,甘肃共签约合同项目747个,投资总额332亿元,其中引进资金309亿元;签订劳务合作项目275个,输转32万人;参展产品340个系列、3000多种。会后,各地积极落实签约项目。据督查,这次乡洽会签约项目的落实情况较好,至2006年年底已有576个项目开工建设,占全部签约项目数的77.1%;落实到位资金75亿元,其中引进资金68.7亿元,引进资金到位率22.7%。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79个,已开工建设项目49个,占62%,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其中引进资金19.2亿元。

2006年,甘肃新增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50万元,争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749万元,甘肃省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全年累计投放扶持资金7399万元,扶持项目341个。同时,为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加大了对扶持资金的跟踪监督检查。2006年甘肃省有中小工业企业建设项目2126个,建成120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