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重点障碍突破
一、制度创新
如果没有制度给予人们从事社会需要的、有利于经济增长活动的刺激和激励,那么,人们就缺乏进行各种有利于经济增长活动的积极性,无论是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活动,还是发明创新活动,都会因缺乏动力而萎缩或停滞不前。因此,对中小工业企业要坚决实行以产权制度创新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改制,鼓励法人持股,鼓励员工自愿购股,鼓励技术、资本、品牌等无形资产折股,鼓励以投资回报高的项目吸引省外、国外投资,鼓励特困企业在改制中将土地、设备等资产变现抵顶所欠员工债务,鼓励省外、境外、国外、国有经济以外的资本参股、控股乃至购买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加快转入非国有、非公有的经济发展轨道。总之,能股则股,能售则售,能租则租,能分则分,能快则快,能上则上,一切从有利于发展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实际出发。
从根本上看,现阶段影响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甚至工业强省战略实施的最主要因素是制度缺陷。这种缺陷导致生产要素内蓄力不足,从而使工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中小工业企业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对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要求更为迫切。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来,要按照现代公共管理的要求,减少行政层级、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立一个高效、完备、有序的政府体系,从根本上清除包括政府决策和经济政策在内的发展战略的不连贯性、随意性和利益均沾意识,下大工夫解决发展环境问题,提高契约意识和社会信用水平,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的规则和发展环境。
二、技术创新
从全国来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目前,经各省区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近70%是中小企业建立的,中小企业的发明和新产品分别占65%和80%,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甘肃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相对低下,既是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又是忽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必然结果。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以促进甘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就推动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而言,不少发展规划都在强调这一问题,但其中相当多的是就技术谈技术,将活动的出发点放在如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开发新技术,采用更灵活、更有效地方式去改进新技术方面,而未能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上有所突破。这种重技术轻制度,通过增加投入或引进技术的道路实际上仍是一种粗放型的模式,不可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总体上呈现以下特征: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和壮大,但创新产品少,竞争力不足,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行业和地区差异悬殊,企业科技产出能力有待尽快提高,创新的制度环境还需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创新资源整合效率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应该在发挥政府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广者职能,加强政府调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以市场促进体系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动力激发和技术创新资源配置职能,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强化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战略。一是利用资源优势,建设大中型企业创新体系,确定科技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第一,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坚持以科技资源为中心配置生产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第二,要围绕产品创新,加快企业工艺创新进程。甘肃大多数工业企业是以石化、有色、冶金、机械等资源开采及原材料生产加工为主体的企业,其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且大多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而进行更新换代的产品创新的空间不大。但其生产技术往往是复杂、成熟的科学体系,工艺的先进程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成本与质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工艺创新是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第三,要完善技术创新环境。要加大建立与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技术进步有效机制的力度,以建立创新机制为突破口,塑造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同时,要加强技术市场建设,逐步建立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促使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第四,要培育新型的创新文化。要善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和文化氛围。甘肃企业虽然大多数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二是抓住机遇,引导和推动中小型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应加强对中小工业企业创新的技术支撑,建立科技共享机制。加强企业与外部的合作与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扩大企业间的技术协作。同时建立信息、技术、培训服务等支撑体系,注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此外,还应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问题。
三、管理创新
(一)管理观念创新
树立企业创新观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企业观念的创新毕竟是痛苦和艰难的。这意味着否定旧我、面向未来、重新定位。观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具有自省性的自我超越的过程,既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又要超越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和习惯做法。
具备与较强竞争力相匹配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是提升和可能提升相应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深圳科技型、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江苏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上海中小企业的飞快发展,浙江私营企业的名扬全国等事实充分说明:“观念更新,万两黄金”,“创新思路就有出路”。创新观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把“一国有二集体,最末才是个私企”的旧有等级观念更新为“不求所有,但求所得;不管类型,贡献为上”的企业平等和价值优先观念。二是把“求稳怕乱守家当”的传统小生产观念更新为“敢闯敢冒敢试验”的现代市场竞争观念。三是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坐等靠要、行政命令、长官意志等过时观念更新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平等竞争、注重市场、科学决策等时尚观念。需要强调的是,这三方面的含义在不同的机构与人员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所以更新观念应根据部门与个人的实际,在针对性与实效性方面花力气,下工夫。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对于各级领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制度创新
有效率的管理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对于企业而言,良好、有效率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根本保障。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企业经营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制度建设的滞后和落后的企业制度必定是企业发展的最直接障碍。中小工业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应该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配置(取得和使用),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证。中小工业企业可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方面有很多。如企业各类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效用评价,管理制度的制定方式,系统化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设定与创新,科学议事规则设定等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产权制度创新:明确产权,加强产权激励与约束,形成多元产权结构,产权向经营者以及科技人才集中;管理方式创新:大胆革新,实现组织转型,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品牌管理,建立品牌管理制度,加强营销管理,建立整体营销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建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三)管理战略创新
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新发展表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略观正在形成。这种新的战略观,要求企业在面对竞争性挑战方面具有更前瞻的眼光和更强的战略主动性,而不仅仅是适应和内部调整。在发现未来方面,它要求企业勇于预见、善于预见并积极构造战略架构,而不仅仅是定位和传统的战略规划;在动员起来面向未来方面,它要求企业更关注能力发展和资源开拓,而不仅仅是能力配合和资源分配;在领先到达未来方面,它要求企业塑造新的产业规则,在核心竞争力方面领先、合作与竞争并重,而不仅仅是适应现有规则,在产品上领先或作为单个实体参与竞争。正如伦敦商学院的哈梅尔与密西根大学的普拉哈拉德1994年在其著作《竞争大未来》中所概括的那样,这种新的战略观就是以不断创造与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为核心,进而创造光辉未来的战略。中小工业企业在“经营”战略或创新战略时,强化这种战略观并将之贯彻到整个战略的过程中,必然会使企业真正从战略上获益,以战略制胜。具体做法:从宏观上规划和控制中小工业企业的生产布局,打破社区界限,走适度集中的发展道路;在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指导下,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强化群体组织作用,推动横向联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管理组织创新
企业的组织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一定的、较为明朗的发展趋势。新的组织结构重点强调的是用扁平化组织来改进垂直型的结构,用流程再设计来降低时间成本,用工作小组来增强应变能力,用“文化人”来代替“机器人”。这些总体趋势深刻影响到各种企业具体的创新选择。对于中小工业企业而言,能够选择的组织形式受到行业、实力、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且,从来就不存在最完美、最好的组织形式,即使是创新后的组织形式,也必须符合中小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所以,适宜的就是最好的。
(五)管理文化创新
文化的积淀过程实际上也同时是一个文化的创新过程。文化作为一个系统,也必须不断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时俱进,也就成为文化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根本要求。中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既然是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过程中,管理及其创新的方方面面都对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管理文化创新,更是中小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再生力量。对人而言,肉体的死亡必然伴随着精神的幻灭,但对于企业而言则不是如此,即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一时损失惨重,但是只要信念还在,企业文化不死,精神不灭,那么东山再起就只是早晚之事。同其他企业可利用资源不同,企业文化是一种再生力极强的资源。物资可能灭失,信息可能过时、失效,个别人员可能流动,但企业文化却扎根于企业深处,只要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人还在,企业文化就会延续。企业文化创新的力量就在于,它使企业始终处于文化进步的进程中,更新着企业对自我、对环境的认识。文化不死,是因为企业文化能够从不断创新中汲取生命力;精神不灭,是因为企业从文化创新中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是更高水平的企业管理活动,一个具有独特而优秀文化的企业,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因为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必将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各层次中去,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协调着企业良好运转,渗透到职工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一种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创造一个具有较好文化氛围的“小社会气候”,使企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