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区域布局是区域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实现,它主要研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内各产业组合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地利用区域资源,取得最大的区域经济效益。
一、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定位理论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业区位理论逐渐成为古典区位理论研究的主流,依据对不同区位因子,如原料、市场、运输费用、劳动力、企业家行为、场地费用、政府干预、聚集经济等的分析,有关工业企业区域布局理论逐渐形成了最低成本学派、运输费用学派、市场区位学派、社会行为学派等几类,这些理论成果对于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布局问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我们主要讲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1.成本区位理论
阿雷弗尔德·韦伯(Alffred Weber,1868—1958年)是近代工业区域理论的奠基人。他假定某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文化、经济与政治制度等都一样,从而认为影响工业企业区位的基本因素为成本,然后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取舍,并加以分析。韦伯认为,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为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三个因素。他运用“区位三角形”和“等费线”等几何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了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并把最小运输费用点作为工业企业最佳区位点。在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两种因素同时影响企业区位的情况下,当劳动力费用节省大于运输费用节省时,企业将移向廉价劳动力地区。同样,在三种因素同时需要考虑时,集聚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因运输和工资节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则企业以集聚为定向。
2.市场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施(A.Losch,1906—1945年)认为,市场需求是决定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厂商决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利润而不是成本。他从最大利润原则出发,对价格、需求、人口分布等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了市场区位理论。
以上理论分别从成本和市场两种方法来确定企业的区位选择,各有利弊,我们今天在进行区域定位时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首先要考虑市场区位因素,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成本区位因素。这就为中小工业企业定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布局的基本现状与特征
(一)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布局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长久以来,甘肃工业生产布局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甘肃投资和内迁了许多大中型项目,相应的后来的中小工业企业大都依据大中型企业布局而建设,但是由于甘肃城市经济过分依赖大中型企业,而大中型企业多是能源、原材料企业,下游产品链几乎都在省外,这就使得当地后起的中小工业企业很难融入其中。
1.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地区布局差异明显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地区结构实质上是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布局,即其生产力在省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总体上讲,甘肃中部区工业体系完整,河西区次之,陇东是以煤炭、石油、建材为相对优势的工业区,陇南是以冶金、机械、电子、烟草为相对优势的工业区,民族区是以森工为相对优势的工业区。从地区布局来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工业生产力在省内的中部、河西、陇东、陇南、民族地区5个经济区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状况表现为区域差距和差距明显,各地区的各类工业行业发展各有优势和不足。
2.甘肃中小工业企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甘肃的中小工业企业的布点是以大中型城市为重点的地区工业结构。这些工业城市不仅是甘肃大型企业的布局核心,也是中小工业企业布点的核心区,同时它们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核心区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如嘉峪关市、白银市、金昌市。目前,就工业企业的布局而言,也基本上是围绕以兰州市为中心的机械电子、有色工业、医药、农产品加工的工业基地;以金昌市为中心的镍及铂族金属工业基地;以嘉峪关市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天水市为中心的机械、电子、制造业工业基地;以陇南为中心的铅、锌开采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等进行配套服务和产业扩展的。
3.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和区域分布不平衡影响区域协调发展
受自然资源和地理社会环境的局限,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布局呈现出相对集中、各地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都集中在铁路沿线的少数几个大城市,形成“一线五点”的工业布局。“一线”即兰新—陇海铁路线;“五点”即天水、兰州、白银、金昌、嘉峪关,其他地区较为薄弱。1990—2005年,上述5地市中小工业企业数增长了9.85个百分点,而省内其他地区的企业数下降了8.92个百分点。这种集中的工业布局带动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建成完整的工业基地,能保证资源的开发利用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然而,这种区域布局的不平衡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反差大,二元结构明显。二是工业城市的辐射作用受到限制。突出表现在兰州特大城市人口容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布局不合理,很难进一步发展,极化效应弱化,扩散效应不能有效地发挥。从而使区域内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不能有效地转变为经济优势,抑制了甘肃工业的发展。
(二)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布局的主要特征
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空间布局呈现出3个特点、5个大中城市为中心的支柱产业核心区。一是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广大农村工业发展滞后;二是甘肃东部总体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滞后于中西部;三是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远离城镇,与当地经济关联度低。而且从一开始中西部从政策、发展环境等方面就好于东部。可见,甘肃城市的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呈现出中、西、东递减的特征。
1.城市产业协调度较差,产业内部呈现出较强的弱质性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兰州、白银、天水等地的第二产业中轻工业发展迟缓,结构优化与升级还远远不够,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资源型工业城市嘉峪关、金昌、玉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60%以上,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20%以下,虽然工业发展情况较好,但“有城无市”的问题较为突出。酒泉、张掖、平凉、临夏以及西峰、敦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处于25%以下,而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30%以上,这些城市大多是由过去的农业县改为城市的,因此,仍带有浓郁的农业色彩,基本处于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发展阶段。甘肃工业化系数为1.11,全国为1.77,甘肃比全国低0.66个百分点,说明工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玉门5个城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东部城市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甘肃工业化与城市化均呈现出“东轻西重”的特点。
2.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布局形成典型的二元结构
主要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化工业经济和广大农村为载体的农牧业传统工业经济构成甘肃的经济总体二元结构。甘肃经济发展在这样的二元结构下,由于各运行单位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在没有共同重心和向心力作用下,区域经济各运行主体和单位接受各自的调控方式,极易偏离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和整体开发发展战略目标,从而制约了宏观效益的提高,造成经济关系紊乱,经济运行无序;又由于生产要素跨极、跨单元横向流动困难,资源配置不能有效地导向重点区域和产业,导致甘肃经济陷入结构陷阱难以自拔,二元结构严重地制约着甘肃企业的工业化。
三、优化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布局的基本依据
甘肃中小工业区域布局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区域的各种资源优势,着眼于整个区域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尊重企业在选址上的倾向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符合企业特征的最优区位。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布局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甘肃工业建设的投资和经济效果、地区资源的综合利用,而且关系到工业的部门布局和工业自身的发展。具体说来,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布局基本依据是:
1布局的可持续性
中小工业企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开发潜力,考虑现有城市规模扩大后的影响程度以及工业聚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治理能力的要求。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布局主要集中于现有大中城市,重视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体现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布局的集约化性
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增长是现代市场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工业布局的集约化发展不仅有利于甘肃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综合实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开发成本的降低;不仅如此,工业布局的集约化发展还影响到甘肃地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交通运输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合理分工与布局,以及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3.布局的低成本性
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是工业企业考虑的两大关键因素,必须把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找到最佳结合点,从整体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成本。甘肃由于工业发展的资金制约瓶颈明显,因此工业低成本布局和发展,是甘肃新型工业化推进的基本依据之一。
4.产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经济结构有三次产业层次之分,工业有轻、重工业之分,还有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分,同时工业内的机械、电子、化工、食品等行业特点又有较大差异。因此,必须针对行业特点,分别采取规模化、协作化和专业化不同的布局方式,促进甘肃中小工业与其他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甘肃中小企业区域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甘肃中小工业的区域布局和优化,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和结构优化,以存量调整为主、增量调整为辅,对生产能力过剩的工业产业进行现有资本存量的重组。淘汰、兼并一批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中小工业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内的优势企业得到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研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高,实现规模经济的优势企业,依靠优势企业,发挥名牌产品的龙头作用。实现资源由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由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由衰退产业向新型产业的流动。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工业企业在空间区位上相对集中,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并进行某些资源的共享,以整体的力量与大企业进行竞争。这种布局可以根据甘肃各个地区的资源条件、位置和交通状况、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社会经济因素等有选择地集中。在农业区形成家畜、农产品加工中心,在大都市形成都市型中小工业企业群,在科教发达的地区形成高科技中小工业企业群等都有利于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
当然,产业的集中也不能无限地进行下去。中小工业企业只有在一定限度之内才能取得较好效益。这种集中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其整体效益反而会下降。过分集中也使得分散的、少量的各种自然资源不能充分地加以利用。适当分散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产业、企业的合理布局。但产业过于分散又会导致协作困难,间接投资大,职工生产不便,经济效益差等弊端。可见,中小工业企业在进行空间布局时,应该将集中与分散结合起来。
3.发挥优势原则
甘肃人力资源丰富,同时,沉重的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也使甘肃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应把中小工业布局与发挥优势、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合理搭配,一方面把经济技术水平搞上去,另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城镇化,努力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4.区域特色原则
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需要与可能,确定中小工业区域布局的政策和措施,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同时,产业政策必须和区域政策相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宏观经济环境,为各经济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五、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区域基本布局构想
经过50余年的建设,甘肃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以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目前,全省交通运输网和邮电通信网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表现为以包兰、兰青铁路及包兰、甘川公路和兰州、庆阳航线为横轴,以西陇海、兰新铁路及西兰、兰新公路和西安、兰州、嘉峪关、敦煌、乌鲁木齐航线为纵轴的十字型骨架,以8条支线铁路、42条国道省道、2万多公里县乡道路为经纬,交织组成外连全国各省内连城乡的综合运输网络基本框架,而其中甘肃有两条最基本的一级轴线,一条是指依托陇海、兰新铁路和其结合的国道公路干线为城镇发展布局的一级轴线,主要包括天水、陇西、定西、榆中、永登、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玉门镇、敦煌等城市、县城及县级以下重点小城镇;另一条轴线是指依托包兰、兰青铁路和与之相结合的国道公路干线以及黄河干流等为城镇布局的轴线,沿线分布着靖远、白银、中川、海石湾、临夏、永靖、合作等城市以及县城和县级以下重点小城镇。
甘肃的经济总量大部分集中在这两条一级轴线上,从形状上看,其经济空间结构大体上呈现出“大十字”型。从1990—2000年,“大十字”区域上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而且相互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为了计算方便,以平凉、陇南、庆阳为“非大十字”区域,其余为“大十字”区域)。分布在“大十字”区域上的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189598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8040552万元,增长了41.41倍,增长幅度达7850954万元,而分布在“非大十字”上的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445098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584151万元,只增加了2.56倍,增长幅度只有1139053万元,两者的增幅相差近7倍。
以“大十字”为骨架的点轴开发从甘肃经济区域布局的现状、特征情况来看,甘肃经济区域布局尚处于空间极化阶段,地区工业虽有新的发展,粗具工业化体系,但地区经济区域布局尚未完全展开,网络开发的条件还不具备。另外据点开发又不利于经济区域布局的进一步拓展,并会加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此,点轴开发是当前甘肃最有效的经济区域布局选择,因为点轴开发是一种地带开发,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单纯的据点开发。它在区域结构上是点与线的结合,基本上呈现出一种立体结构和网络态势。它既可以转化甘肃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又可以促进甘肃经济区域布局向网络系统发展。
结合甘肃省情,我们认为“大十字”战略更适合于甘肃长远发展和规划,同时也有助于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具体地说,“大十字”型经济区域布局战略是西陇海铁路、兰新铁路、西兰和甘新铁路为横轴,以包兰、甘川等公路及黄河经济带为纵轴,以兰州市为中心的“大十字”型经济区域布局发展战略,并以“大十字”及周边地区为产业布局、投资、政策倾斜和规划的重点,形成一个“大十字”为主轴线的,配合二级、三级和更低一级轴线的,逐步覆盖甘肃全省的经济网络,是全面开发和重点开发相结合的战略,也是非均衡战略与均衡战略相结合的一种开发方式。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甘肃的重点开发轴线是呈现十字型骨架的公路、铁路、航运网络。要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设施和经济存量就必须以“大十字”构架作为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布局和长远规划的指导战略。
甘肃过去曾经提过的“一岸两翼”或按行政区划分组合而成的经济区域布局,使点与点之间的物质、能量得不到充分的交换,交通沿线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带动。而“大十字”经济区域布局战略与甘肃的经济、交通、城市布局形状相适应,以这些城市和轴线为重点,配合其他次级轴线,可以充分带动整个甘肃的发展,同时加快这些基础条件好的地域发展,可以在近期内获得很高的增长率,也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的具体实施。而且“大十字”战略还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在地带上的扩散作用,能够较好地转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又可以通过轴线使整个区域逐步向网络系统发展。
因此,“大十字”经济区域布局战略的实施,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各地区之间和城市之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有机的地区经济网络,有利于促进甘肃整体经济的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