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养高素质

培养高素质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提升提供人才保障甘肃省确定2007年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年,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培育新兴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之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要做好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建设工作。在一项针对800家制造业的调查中,超过80%的被调查者说他们严重缺少技术工人。

六、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甘肃省确定2007年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年,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培育新兴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之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甘肃“十一五”规划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中指出,经过5~10年的努力,使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有较大提升,培育出2~3个国际知名品牌,5~10个国内知名品牌。将甘肃省建成以重大特色装备为龙头,一批知名品牌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配套的制造、研发基地,营销和服务中心,把兰州、天水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地。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廉价的劳动力接纳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但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只是暂时优势,不能持久。一是投入产出比并没有优势。制造业1小时劳动力的价格,中国是美国1/15左右,然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国高10~20倍。投入与产出一起算下来,中国和美国差不多;二是世界上还有比中国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约低一半,非洲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比中国低。除劳动力成本因素外,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约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的发展的要求,都意味着传统意义的低成本制造将逐渐离去。而高成本和加工工业因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价格走低所造成的经济效益下降,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总之,过分依赖于廉价劳动力和过高资源消耗的中国制造已面临忧患和危机。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内涵式发展、节约型的产业结构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要做好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建设工作。

当前,装备制造业中严重缺乏技术工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从1983年到2002年,高级技工的就业岗位增加了120万个,增幅为37%。在一项针对800家制造业的调查中,超过80%的被调查者说他们严重缺少技术工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技术工人以体力为主的工作方式,对工人的个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像美国英特尔公司,要求技术工人必须精通数学、计算机和机械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人才缺乏更加突出,企业高薪难聘高级技师已不是新闻,甘肃省由于前些年装备制造业的不景气、收入偏低,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纷纷出走,而新毕业的名牌大学学生又不愿意来甘肃省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的比重严重下降。这对企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新产品的开发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都带来严重的隐患。加之高素质人才多汇集在产品设计和管理工作中,而对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的生产一线工艺技术人才则尤其缺乏,高级技工更是凤毛麟角。为了推动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工程建设,更好地开展行业继续教育工作,解决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建议成立甘肃制造业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主要面向相关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教育培训。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交流机制,为甘肃省装备工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随着中国制造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企业必然要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工夫,所以,要尽快提高工艺队伍的技术水平。建议从政府科技成果奖入手,规定有功人员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工艺人员和高级技工,以引导和推动装备制造业行业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建议对工科类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给予政策支持,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打造政、产、学、研、金联动的合作机制,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营造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

首先,加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提高科技人才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探索技术要素资本化,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知识产权化,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员工持股经营和股票期权等多种分配和奖励形式,鼓励高科技人才携带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参与分配,以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建立引进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人才,组织人事部门必须适时跟踪服务和培养,解决他们创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工作舞台。其次,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孕育着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促进创新的必备环境和条件,是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内核,它集中表现在观念、意识和舆论氛围,左右着创新人才和管理者的行为,决定着管理和使用的模式及效率。它像一把无形的“双刃剑”,可以激励创新,也可扼杀创新。因此,革除不良文化对创新人才的羁绊,营造新的创新文化,创造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环境,是确保创新人才辈出的重要保证。一是要营造尊重创新知识,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气氛,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制。二是要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三是要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冒尖,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四是要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最后要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