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找准应对措施

找准应对措施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找准应对措施从宏观经济的发展看,做好加入WTO的应对工作,应集中实施“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体制,发展规模经济,增强竞争实力,拓展发展空间”为主要内容的应对措施。结合平凉的实际,在诸多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是调整农业结构,最关键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核心的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基础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从这几方面入手,传统农业才能趋利避害,快速发展。

四、找准应对措施

从宏观经济的发展看,做好加入WTO的应对工作,应集中实施“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体制,发展规模经济,增强竞争实力,拓展发展空间”为主要内容的应对措施。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入世”首先是政府要“入世”。以地、县、乡机构改革和撤地设市为契机,按照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内部制度,实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彻底清理和废止不符合WTO规则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坚持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行业垄断,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扶持发展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2.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重点把煤电、草畜和果蔬这几个产业做大做强,把平凉建成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巨型畜牧业基地和优质苹果基地。同时抓好旅游、小杂粮和豆类生产,使这些特色产业和产品能够成批量地打入国内外市场,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3.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营造“三个环境”,吸引内外投资,提升产业开发水平,为参与国际竞争打好基础;大力推进流通和外贸体制改革,通过外贸渠道,积极组织小杂粮、牛羊肉、杏仁、地毯等传统出口产品的生产加工,扩大出口总量;以信息化促进技术创新、质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发端于市场,成长于市场,成就于市场,是中国加入WTO后极具活力、极具潜力、极具生命力的市场主体。发展民营经济要落实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允许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金融、电信、旅游等新兴服务行业,兴办民营企业和民间中介服务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建立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加大市场投入,规范经营行为,壮大企业实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切实转换用人机制。全面研究人才发展规划,完善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坚持看实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不断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人才;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市场竞争,突出解决平凉经济管理、信息、外贸等方面高级人才短缺的问题;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与人才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真正体现人的知识资本价值,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政治生活待遇,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

6.坚持弘扬先进文化。加入WTO以后,文化思想领域同样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善于从思想政治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认识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防范和抵御“入世”后各种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

从对传统农业的挑战看,中国加入WTO,是传统农业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农业的重大历史契机。必须超前准备,积极应对,把挑战转变为动力,把机遇转变为载体,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路子。结合平凉的实际,在诸多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是调整农业结构,最关键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核心的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基础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从这几方面入手,传统农业才能趋利避害,快速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如优质饲草饲料作物等,形成优化的粮、经、草三元结构;(2)加快发展牛、羊、兔等特种养殖,突出发展肉牛和奶牛等绿色产业;(3)在提高千家万户分散饲养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4)发挥资源优势,推介打造名牌,突出特色名牌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对西方高差价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绿色农业,提高产品质量,才是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的基本途径。对此,一方面加强科技攻关力度,既充分利用自身开发潜力,又有效利用外部科研力量,力争在优势产品的育种、病虫害防治、加工、包装、贮运及检疫检测等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和科技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质量意识,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贯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

——扩大规模经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当前,国际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特点和现代化程度高、市场交易效率高、单位信息成本低的优势,而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成分较大,防范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弱。因此,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劳动力资源转移和土地流转,适当集中农业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已刻不容缓。

——围绕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市场农业,走区域化、产业化、国际化、集约化道路,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传统农业区域要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培育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同时,按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生产基础。

——培育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市场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和调控农业生产的重要中介和载体。为此,加快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的步伐,既要加强包括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县区综合农产品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的市场网络“硬件建设”,还要完善市场功能的“软件建设”,用法律和制度管理市场,以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小规模和分散性,必然造成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无序化,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入世”后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建立健全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新的市场主体,为分散弱小的小农经济提供了技术、投资、供销、管理、信息等服务。

——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研究,抢占国内外市场。加入WTO后,市场的开放程度高,但市场准入的经济技术门槛却不低,“敲门砖”就是产品质量。因此,政府、企业、农民三者要共同努力,在农副产品的营养、安全、适用性和产品包装、贮运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利用世贸规则,争取国家“绿箱政策”支持。世贸组织原则规定,其成员国不得对农业提供对生产直接相关的财政支持,但允许用于救灾、环保、病虫害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等一般性服务和与生产不直接挂钩的财政支持,如结构性调整援助、区域援助计划、环境规划计划等政策性扶助,这些允许性政策统称“绿箱政策”。我国运用“绿箱政策”支持农业的空间很大。就目前情况看,国家将加大“绿箱政策”扶持农业的力度,特别是对传统农业区域的扶持力度。因此,要深入研究世界农业形势,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最充分地争取国家各项政策支持,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变。

(根据2001年12月30日《努力做好“入世”后的各项应对工作》和2002年7月26日《在地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WTO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