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年兰州市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十一五”以来,我国发展模式由经济发展为主转到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由以经济领域投资为主逐步转向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方向的公共领域投资为主,甘肃的公共产品供给纳入中央财政的倾斜范围。在这种大的形势下,兰州社会发展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2006、2007年兰州市社会发展情况
2006、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两年,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入手,加大力度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在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一)继续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2006—2007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以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为出发点,重点支持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大力支持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项目,增强了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建成了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兰州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已被列为全国首批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院地院企合作有了新的进展,40多个技术难题实现了成功对接,完成了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支持力度,2007年底全市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孵化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基地建设,首批筛选确定了12家单位作为兰州市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
(二)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战略付诸实施
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并且更多地投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教育救助等方面。2006、2007两年,全市市级财政性拨款、事业性收入、教育费附加三项合计分别为46 385万元和59 480万元。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实施“两免一补”,当年惠及全市40多万城乡学生,减免、优惠和资助资金额7 000.9万元,2007年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所有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县镇学校学生、城市学校就读的农村户口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当年全市439 377人次享受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51 987人次享受生活费补助,享受“两免”的学生覆盖面达到57.38%,“两免一补”共投入资金7550余万元。农村学生、城市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经济负担大幅度减轻,因贫辍学的现象基本消除。初步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贫困生救助制度,免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和标准化初中建设。与此同时,还组织实施了农村远程教育、市属学校基础设施改造等工程。全市小学入学率为99.84%,毕业率、升学率及五年保留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99.99%,毕业率为99.41%。高中阶段升学率为82.70%。全市民办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学前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文化兰州”建设稳步推进
演艺事业和舞台表演艺术取得丰硕成果,《大梦敦煌》等舞台剧在国内外巡演获得巨大成功,被列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着力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村一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41个试点村文化活动室、一个新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基地、10个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和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改造完善,完成了8个县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两年举行各种专业文艺演出近千场,组织群众性文艺活动数百场。进一步加大了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净化工作,推动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2006、2007年是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效,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得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8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建成了6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全市124万农业人口中,有109.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8.2%。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壮大,建成20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已经达到城区人口的80%以上;2007年年底,兰州市被卫生部确定为社区卫生服务国家重点联系城市。城市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到城市非职业人口,截止2007年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万人。济困病房覆盖公立医院,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的目标得到实现。经过努力,兰州卫生资源相对紧缺、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力量脆弱、医疗卫生的发展水平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突出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五)各类民生问题不断解决,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6、2007两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 418元、10271元,同比分别增长10.42%、9.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 898元、3 103元,同比分别增长6.82%、7.1%。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6、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分别达到5.22万人和4.846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分别为1.8万人和1.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2006、2007年全市劳务输转连创新高,分别输转了41.03万人次和41.19万人次,共实现劳务收入17.15亿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68万人、58.89万人、55.44万人、30.02万人(其中农民工6 879人)、27.14万人和20.88万人、58.05万人、62.31万人、31.02万人(其中农民工16 890人)、28.97万人。城市低保标准在2005年提高10%的基础上又连续两年提高10%;建立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2006、2007年分别把年人均收入低于675元和685元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开工建设了1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为3 000多户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近600万元。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冬季取暖补助制度,两年为2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发放取暖补助1 722万元。应对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为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了物价补贴和煤气补贴。集中开展“万家单位送温暖、帮困解难促和谐”活动,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进一步增强,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社会救助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二、2008年兰州社会发展态势分析
2008年以来,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按照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突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基础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2008年上半年,兰州经济增速较快,平稳发展。生产总值达到380.84亿元,同比增长12.41%,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得益于经济增长和3月1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5 814.66元和1 350元,同比分别增长14.67%和10.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07亿元,增长20.33%,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长3.39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在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据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对兰州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1—7月,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 053.7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16.57元,增长16.5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6.4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人均为2 011.71元,占消费性总支出的39.8%。
(二)大力促进城乡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稳步推进
1.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通过多方努力,取得积极成果,城镇登记失业率创近年来新低。据市就业服务局提供的数据,截止2008年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7 851人,完成目标任务48 460人的57.47%。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3 884人,完成目标任务18 800人的73.85%;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4 475人,完成目标任务5 660人的79.06%;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 4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比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比计划控制目标4%低1.7个百分点。上半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 093万元,帮助863名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全市培训各类人员15 91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53.05%,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219 393人,完成目标任务270 000人的81.26%。
2.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上半年,社会保险费征缴和清欠取得新突破,各项收入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全市社会保险费收入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的目标。据统计,全市地税系统上半年累计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共计26.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45%,增收12.18亿元,占年计划的53.88%,其中征收养老保险费22.14亿元,失业保险费1.53亿元,医疗保险费2.95亿元,工伤保险费2 145万元,生育保险费1 174万元。伴随社会保险费的增加,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大,1—6月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1.71万人、57.8万人、65.22万人、32.63万人、30.42万人。对比去年底,除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略有降低外,其他四项都有增加。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有新突破,农民工医疗保险已参保人数达7 212人,完成年计划的90.91%;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已参保人数达24 257人,新增养老保险接续167人,累计参保9 044人,缴纳养老保险金1 799.75万元。
3.新型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稳步推进,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08上半年,城乡低保继续保持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提标工作全面落实。城市有11.7万人享受低保,保障面达6%,累计发放保障金7 685万元;农村有4.8万人享受低保,保障面达3.9%,累计发放保障金1 120万元。全面落实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临时物价补贴、取暖补贴、廉租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选列第一批市列科技计划项目197项,下拨科技三项经费1 834万元。征集科技进步奖131项,申报的科技项目技术水平普遍较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二是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制订了《兰州市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方案》,筛选10项科技特派员项目给予了重点扶持,同时组建了科技特派员专家组,在全市8个县区共建立了36个专业小组,组织驻村科技特派员240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共受理专利申请资助案件347件,发放专利资助资金23万余元,组织知识产权讲座5场,各类洽谈会展会2场,协助县区组织知识产权培训班2场。四是开展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活动,组织了保护母亲河及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以营造校园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以及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素质。五是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按照《兰州市科普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的条件和要求,对12家兰州市科普教育基地进行了工作督查。
2.教育事业全面推进。一是完善政策,强化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新进展。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春季,全市享受免杂费学生213 744人,占全市在校生374 871人的57%;享受中央免费教科书及市县补助213 744人;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6 363人。进一步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招生政策,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继续探索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使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加强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二是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2008年,全市财政包干市级教育事业费45 278万元,比2007年增加了25 450万元,增长128.35%;教育事业费列支8 869万元,比2007年增长61.66%;教育费附加计划收入17 068万元,预计比上年增长68%。继续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加大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首批计划扶持建设的26所农村乡镇寄宿制学校已有4所开工建设。继续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优质高中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全市20所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扶持发展村学校建设已完成调查摸底和建设方案制订工作。三是加强合作,整合资源,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迈出新步伐。开展兰州·扬州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两市的27所职业院校达成合作意向;筹备成立兰州旅游职教专业集团和兰州商贸职教专业集团,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大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协商促成兰州教育学院、兰州师范学校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为新的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四是规范管理,加强引导,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和规范管理,把民办教育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统筹规划;加大了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力度,编制下达了10万农民培训计划,继续组织实施了“兰州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第一届293名毕业生已于2008年元月学成回乡,2008年招生91名,目前三期学员共609名,占1 000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的60.9%。
3.医疗卫生事业继续推进。一是加强了重大疾病和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保健、控制工作。对艾滋病、结核病、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加强监测防控,对手足口病和人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做好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准备工作。二是修订完善了《兰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快卫生应急机制建设,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和基层的卫生工作。按照国家农村卫生体系建设项目规划,切实抓好列入国债建设项目的19所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积极完成70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的预定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农民的保障水平。全面启动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工作,完善了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启动了市属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加快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市级医保定点机构进程,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条件比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取得了省级定点医保资格。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得到落实,三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同时,妇幼保健工作、医疗质量管理、食品卫生监督、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医疗市场监督管理、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4.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文化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迎奥运大局,从专业艺术创作演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市场管理等几个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扎实有效地推进“文化兰州”建设。《大梦敦煌》参加了北京迎奥运文化活动暨慰问汶川地震赴京儿童的专场演出。上半年,围绕迎奥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共组织群众文艺演出128场次,举办舞蹈、声乐、美术、礼仪、戏曲、器乐等各种文化艺术培训活动,参训人员过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完成今年建设方案制订工作。全部免费开放了市县博物馆,截至6月底,已接待观众6万多人次,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深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紧紧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倡导“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同时,圆满地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兰州的传递活动。
5.平安兰州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综治等部门,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兰州”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促进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首先,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2008年1—6月份,全市共立各类刑事案件6 110件,同比上升37.5%(同比上升超过30%,是因为前几年存在立案不实的情况,而今年采取措施纠正立案不实问题,并不是社会治安形势差了),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 336起,破案率同比上升4.3%,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17.6%,流动人口和青少年犯罪同比下降6.6%和9.3%,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了94%。其次,深入开展“平安兰州”建设,通过扩大平安建设创建面、参与面,将平安建设扩展到企业、商场及中央和省属驻兰单位,将平安建设的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职能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延伸到乡村、社区、单位、重点户和个体私营企业主,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使平安创建多层次、多形式顺利开展,宽领域、全方位稳步推进。第三,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同时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工作加大力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积极构建“五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网络,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疏通了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三、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对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弱
多年来,虽然兰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同经济发达地方比差距较大。由于经济总量偏低,财政收入少,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也造成社会发展投入不足、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薄弱。
(二)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2008年上半年,兰州城乡居民绝对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仍小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并且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继续拉大。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为2 250.34元和1 172元,分别比全国低27.9%和46.36%。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 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而兰州市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上半年,兰州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 188元,比2007年上半年的9 552元增加1 636元,增长17.1%。另外,行业收入差距很大。从兰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08年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看,行业工资最高和最低平均水平相差21 274元、68.74个百分点,绝对差额为58 436元,88.71个百分点。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成为解决兰州民生问题的重要难题。
(三)就业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兰州市每年需安置的新增就业人口约为10万人左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但每年只能吸收4.5万左右的劳动力就业,有一半以上的劳动适龄人口和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在本市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对文化素质、专业技术、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对于扶助就业困难群体的公益性岗位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促进和扩大就业的困难明显。
(四)发展不平衡引发大量矛盾和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了兰州社会整体的发展,尽管“十一五”以来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社会事业等有了明显改观,但由于基础差、量大面广、投入有限,农村的社会发展与城市相比依然差距很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是农村各种问题的根源,也是诸多城市问题的根源,如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另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造成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去解决。
(五)分配不公导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兰州和全国一样,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社会阶层间贫富差距拉大、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资源与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趋向和问题。再加上社会利益调节机制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政策不完善,弱势群体得不到更为有效的救助,民众的社会不公平感加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兰州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六)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欠缺
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依然是当前最突出也最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居民的医疗、教育需求急剧增加,相关公共服务资源总供给量不足;另一方面,供给结构性失衡,主要体现为城乡分布不均和城市内部供给结构失衡,表现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农村相对匮乏;与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相比,医疗卫生、教育供给不均衡、种类单一、层次不清;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普通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之间差距明显,好学校人满为患,择校风难以遏制;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冷冷清清。这对政府调整、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总量及其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物价涨幅较大,居民生活负担加重
根据市物价局发布的《上半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分析及下半年走势报告》,2008年1—6月份,全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平均价格水平同比上涨7.4%,而兰州市以9.0%的涨幅位居第8位,高出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虽然涨幅差距较年初略有缩小,但仍位居全国价格涨幅上游水平。去年曾大幅涨价的大肉、食用油、肉禽及其制品在今年上半年并未出现下降,依然涨价。在监控的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食品上涨2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7.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4.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4%,居住类上涨3.5%。上半年降价的物品屈指可数,仅仅有衣着类价格、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8%、1.0%、0.9%。上半年兰州市居民社会必需品价格中食品类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特别是其中的油脂类、肉禽及其制品类,涨幅分别达到56.2%和50.6%;而且物价上涨的范围有所扩大,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压力进一步加大,住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7%,水电燃料类上涨了4.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从2007年7月份以来,兰州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收入水平处于全国低位的兰州居民的生活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八)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比较薄弱
基层政府直接面对群众,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都要依靠基层政府来完成。但目前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总体上还比较薄弱。一是基层政府财政比较困难,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力不从心。二是基层政府事情多、责任大、权力小,无法统一行政管理,削弱了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公共服务尚不是基层政府工作考核的重点,影响基层政府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九)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
近年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兰州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拥有量严重不足且利用率不高,经济结构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占比过大,循环经济进程仍然缓慢,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
四、2008—2009年社会发展形势展望及若干建议
(一)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对社会事业的保障能力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最终都要依靠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提供人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越发达,劳动生产率越高,财政支出能力越强,对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就越多,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保障能力的提高等都会促进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兰州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兰州市特定的阶段性特征的影响,2008—2009年经济发展的困难和压力较大,发展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就业、国企改革、征地拆迁、收入差距等问题还较为突出,促进经济发展任务繁重。
(二)继续拓宽就业渠道,不断缓解就业压力
2009年实际失业率仍会处于较高水平,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机会增速小于经济增速、失业人员多数就业技能差、就业压力大等状况还会持续。对此应当首先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注重用高新技术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为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要注意积极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以利在增加本产业直接就业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间接增加就业。其次,要探索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加强针对失业人员、农村富余人员、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引导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从实际出发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减少“一毕业就失业”现象的发生。再次,完善劳动力市场,打破就业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所有制分割等现象,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和重组,通过市场机制更有效地配置劳动力资源,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第四,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以扶持创业为核心,发挥劳动者的潜能,上下协同提高社会就业水平与劳动者收入水平。
(三)深化改革,提高政府效能
社会事业需要政府主导,以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用以发展社会事业、有效弥补市场缺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作为享有公共权力的主体,必须首先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真正体察民情,关注民意,解决民生问题;其次,要加强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力,提高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和监督效果,使政府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使政府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再次,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各部门职能分工,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工作效能,更有效地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四)关注民生民意,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这一民生之基。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特别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就业能力。二是要重视医疗卫生这一民生之急。健全城乡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降低困难群众医疗负担。三是要抓紧解决住房这一民生之难。努力健全和规范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保障制度,重视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矛盾调处,进一步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四是提高社会保障,化解这一民生之忧。要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困难群体救助机制,大力发展慈善福利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这一民生之稳。要进一步健全基层综治网络,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增加视频监控设施覆盖率,加大对“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型犯罪的打击和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禁毒专项斗争。六是优化民风,提高社会文明水平。要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活动,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民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的整体文明素质。
(五)统筹城乡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首先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难点,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创新体制机制,为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其次要抓住城市辐射带动力偏弱这个“症结”,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统筹的着眼点,把发展城镇和二、三产业作为统筹的着力点,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做大做强产业体系,快速提升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第三要突出抓好统筹发展的重点任务,全面统筹我市圈层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区域联合与协作,不断增强我市区域经济的成长性与辐射影响力。第四,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有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中小企业、提高剩余劳动力技能、消除农民工就业的各种政策限制、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等,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六)密切关注价格走势,维护社会稳定
2008年以来,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直在高位运行,远高于5%的控制线,从其走势看,下半年会有一定回落,但回落幅度不会太大,价格上涨压力依旧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首先要加强合理宣传,引导市民正确理解当前价格上涨的利弊,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市场监管,对于目前价格涨幅较大的产品,要加强对居民消费的跟踪调查,既要广大市民正确接受农产品价格上调对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密切注意部分低收入者对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适时出台补贴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其次要密切关注价格走势,进一步健全价格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对粮食、主要副食品、重要生产生活资料价格的监控。第三,要从宏观上把握好物价上涨节奏,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共服务部门内部的成本管理和核算,出台相关稳定措施和政策,把握合理的调价时机和幅度,减轻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
(七)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之间无疑会发生冲突,就是在新体制的框架内,社会政策也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应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加强“舆情”监测,深化维权机制,对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及时化解,在贯彻落实各项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加大群众信访问题调处力度,继续落实领导调处责任制,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加强公共生活的安全保障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兰州市发改委:《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6年版、2007年版、2008年版
2.《2008上半年兰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发布会内容
3.兰州市科技局:《2006年工作总结》《2007年工作总结与2008年工作思路》《200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安排》
4.兰州市教育局:200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5.兰州市卫生局:200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5.兰州市文化出版局:《2008上半年主要工作总结和下半年重点工作》
6.兰州市综治办:《2008年上半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执笔人:房先平 邓生菊 屈雷刚 李健 范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