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前瞻

建设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前瞻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前瞻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既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和大都市圈形成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兰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为适应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兰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第一历史周期应确定在“十一五”起到2020年全国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

建设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前瞻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既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和大都市圈形成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兰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兰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成长,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兰州全面进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对建设区域中心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政策措施作出战略规划和近期、中期、长期的战略设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一、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

(一)时间定位

从“十一五”起到2020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为适应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兰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第一历史周期应确定在“十一五”起到2020年全国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

1.“十一五”阶段。制定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协作联盟。优化兰州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人文环境,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提高兰州城市竞争力,促进兰州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升位。

2.“十二五”阶段。兰州将于2014年提前六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兰州的经济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兰州在黄河上游城市圈的核心地位完全确立,区域经济联盟更加巩固,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配置更加合理,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形成。

3.“十三五”阶段。兰州的综合经济实力,社会进步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对西部、西北的产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力争超过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的平均水平,兰州进入国内发达城市行列。

(二)空间定位

兰州目前的经济实力、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下游,难以在全国范围确定产业中心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领域中心。但兰州在西部、西北、黄河上游地区有主导产业、地缘区位、知识经济、交通电信、商贸流通的后发优势,因此,可以在西部、西北、黄河上游三类空间范围确立不同层次的中心地位。在西部可以确立主导产业的中心地位,在西北可以确立多项产业的中心地位,在黄河上游可以成为大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按照这种分类分层的思路,确立兰州中心地位的空间构架是完全可行的。

(三)产业定位

中心城市不是所有产业在区域中都占据中心地位,而是一项或几项占中心地位。在西部大地带,兰州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生物医药等产业,无论规模竞争力、增长竞争力、质量竞争力,还是科技进步程度、市场占有份额,都居领先地位,可以形成西部的产业中心。兰州的装备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水利电力产业及金融业,在西北地区的优势明显,这些产业有条件形成西北地区的产业中心。兰州在黄河上游十七个大中城市中,大部分经济指标占第一位,是黄河上游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是“金牌”城市,因此,完全可以成为黄河上游经济区的综合经济中心城市。

二、建设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设计

(一)设计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大趋势,按照现代化、生态化、信息化和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的原则,加快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提升综合竞争力,营造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使兰州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文明的大都市。

1.树立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确立大格局中心城市新理念。要把兰州放在全国省域经济和省会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中,选择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增长点,从横向比较中,确立城市的发展地位。要坚持中心城市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双效应”,使兰州既要成为集聚地区生产力要素的核心,又要成为带动地区发展的动力源,形成地区资源共享、发展潜力互动、风险共担、成果共用的强势经济区、经济带和城市圈。

2.坚持全方位的创新性原则,建立创新型中心城市和区域创新体系。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形成以兰州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要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真正形成创新型城市,并带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全面提高人口质量的同时,有效开发资源,节约能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真正造就中心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系统。

4.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跳出唯GDP增长的误区,不仅注意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同时,特别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提高社会公共产品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度,创造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优良社会基础。

(二)战略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提前、升位、两位数”为目标,从“十一五”到2020年,力争在主导产业、社会文明进程、城市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人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达到西部、西北、黄河上游和省内的领先水平。其具体目标是:

1.经济实力。巩固基础产业的优势地位,大力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保持12%—15%之间,“十三五”保持在10%—12%之间。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2015年突破2 500亿,2020年达到4 500亿以上,在人口保持400万的条件下,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以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2.城市竞争力。采用国内竞争力1.00的分析标准。兰州市在增长竞争力方面,力求保持0.5的均衡水平上下。“十一五”末,规模竞争力达到0.25,效率竞争力达到0.35,效益竞争力达到0.5,结构竞争力达到0.2,质量竞争力达到0.45,综合竞争力达到0.7的水平。2015年增长竞争力保持在0.45的水平上下,规模竞争力达到0.35,效率竞争力达到0.45,效益竞争力达到0.7,结构竞争力达到0.4,质量竞争力达到0.65,综合竞争力达到0.8的水平。2020年,增长竞争力保持0.4的水平下,效率竞争力达到0.6,效益竞争力达到0.8,结构竞争力达到0.6,质量竞争力达到0.9,综合竞争力达到0.9。整个竞争力在西部的排位保持1—3位,在西北的排位保持1—2位,在黄河上游经济区和城市圈的排位保持第1位。[1]

3.城市现代化。着力改变传统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全方位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人均GDP在目前2 500美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3 500美元,2015年达到5 000美元,2020年达到8 000美元。在产业结构上,服务业在三产的结构比例中2010年达到55%,2015达到58%,2020年达到62%,即目前初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城市化率上,城市人口的比重由现在的60%,提高到“十一五”末的62%,“十二五”的65%,2020年达到75%以上。科技贡献率逐阶段提升,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2%。基尼系数由目前的0.42,降至2010年的0.4,2015年的0.35,2020年的0.25,大大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并在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方面也逐步提高指数,达到目前发达国家水平。

4.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南北两山绿化面积增加到2015年的80万亩,以黄河风情线为主线,开辟更多公园、广场、游园、住宅小区和家庭院落的绿化。人均绿地到2010年扩展到15亩以上,2020年达到20亩以上。加强城市污染治理,逐步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全方位推广清洁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8万吨/年以内,化学需氧排放量控制在4.67万吨/年以内。2020年前,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排放量达到世界清洁城市标准,在国内进入先进城市行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到2015年的300天,2020年的310天。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生态空间压力指数力争在2020年前一直保持目前的零状态,绿地面积压力指数由目前的100%降到2020年的45%,生活环境压力指数由目前的63.83%下降到2020年的30%左右,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强度,由现在的79.83%增长到2020年的98%左右,生态环境的总压力指数由现在的60.92%,下降到2020年的35%左右。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兰州市在2020年前后进入国家生态模范城是行列。

5.和谐社会。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动、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兰州。要建立服务型政府,2020年前把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减少50%,由现在的97.8天,降到46天左右;把对法庭的信心指数由现在的38%提高到2020年的95%;把海关通关天数由现在的13.7天降到2020的3天。同时要把人均教育支出由现在的361元人民币提高到2015年的500元,2015年的800元,2020年的1 200元。失业率从现在的4.5%,下降并保持在2.9%—3.5%之间。新生婴儿死亡率由现在的16‰降到2010年的14‰,2015年的12‰,2020年的10‰。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由目前的51%提升到2020年的99%;女童入学率保持在世界先进水平上(女学生在就学学生中达到47%就合标准,由于人口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差异,这一标准的先进性标准是变化的)。居民安全感到2010年达80%,社会安全度达95%。

(三)战略重点

1.提升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兰州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电力能源等产业,其产值、利润、税收占全市的1/3到1/2的比重,在西部、西北、黄河上游的引擎作用明显。这些产业是兰州吸引国内外资本的中坚,是兰州在区域中的产业核心,因此必须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产业,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深入进行技术改造,不断延展产业链,注重开拓国际市场,将一批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培育成国内百强企业,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支柱产业和核心企业的规模竞争力、增长竞争力、效率竞争力、效益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其竞争指数由目前的0.3左右,按0.5,0.6,0.8的台阶逐步推进并更高水平奋进。

2.推进产业园区的大发展。园区建设发挥产业功能的集聚作用,已成为兰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兰州高新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投入已占全市GDP的近1/3,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国内同类开发区中进入20强,其他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都显示了增长的活力和发展的强势。要始终抓好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创新品牌,成为生产力要素的聚合点,经济增长的亮点,培植竞争力重点,带动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强点。力争在“十一五”末,兰州产业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5%,到2020年力争达85%,对市级财政的贡献率,到“十一五”末达到50%,到2020年达到80%以上。

3.促进服务业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是反映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左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服务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以上。[2]我国的服务业为39.5%(2006年),兰州的服务业占50.57%(2007年)。[3]这表明兰州的服务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但现代服务业还不发达,与兰州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符。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放在突出地位。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在“十一五”末达到GDP的55%,2020年提升到60%左右。鉴于兰州的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将长期存在,要把服务业的发展同新型工业化步伐紧密协调起来,促进两业(服务业、工业)再造辉煌。

4.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兰州的新农村建设,突破“三农”问题的难点,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中之重。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要素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为目标,加快农业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水平,使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当前要在农业物质装备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健全农业经营机制方面下大工夫,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发展农业新兴产业。使兰州的农业产业化率2010年达到50%,2020年力争达到90%,城镇化达95%,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兰州向高收入地区过渡创造条件。

5.提高人力资本的现代化水平。要把人的现代化放在优先地位。要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要加强对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创造技术条件。加强对城镇各行业人员的培训,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信息化手段武装全市的劳动者,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人才高地。

(四)战略步骤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其发展目标必须分阶段进行。

1.“十一五”时期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整体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兰州在省域、西部、西北、黄河上游的竞争力;优化生态环境,美化人文环境,营造中心城市形象,对周边地区生产力要素形成很强的集聚力。政府出台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和区域合作政策,加强区域间的多边协商和交流,开展各种区域间的经贸洽谈会、文化交流会、技术转让会,并设立区域论坛和区域合作组织,初步形成共创发展新愿景的格局,兰州的综合经济中心、产业发展中心的地位初步确立,要加强兰州与其他地区中心城市的友好合作联盟。

2.“十二五”时期为第二阶段。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按照城市现代化的新标准在2014年提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要按国内区域核心城市的标准,增强在黄河上游城市圈中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主导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链。区域合作的项目更为普遍,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趋同率下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优化组合机制初步形成,产业的区域分工更加合理。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经济区将成为中国又一个具有强势的增长极。

3.“十三五”时期为第三阶段。2015至2020年是兰州竞争力全面提升的时期。按发展趋势预测,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城市综合实力将达到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水平。兰州城市现代化将赶上国际城市现代化的标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跨上新台阶。形成以兰州为核心城市圈区域产业结构高端化、区域资源配置一体化、发展水平现代化、区域品牌国际化。

三、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导向

建设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是打造产业高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区域中形成产业优势。

(一)提升支柱产业的竞争力

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生物医药、能源原材料等产业既是兰州的支柱产业,又是区域产业中的优势产业。但其竞争力在国内的排位偏低,代表这些产业的企业进入全国百强的很少。因此,这些产业及其代表性企业,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千方百计提高竞争力、创新能力,向国内强势产业发展。一是要打破只提供初级能源和原材料、初加工产品的格局,加大深、精、细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形成大产业集群,产生1+1>2的规模集聚效益,在国内同类产业中居领先地位。二是坚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方向,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三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提升原始创新的能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营造基础产业的中心地位

兰州的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保险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西北和西部具有一定优势,但区域内竞争力对手也呈现出发展强势,兰州要在基础产业上形成中心地位,距离还比较远。因此,一定要打造兰州基础产业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

1.提高装备制造业在设计、制造和技术集成方面的能力。通过技术攻关,基本实现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

2.用信息化带动城市交通现代化。对现有各类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运营水平。扩大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业的发展规模,形成发达的城市立体交通网。促进交通运输业向节能、环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要尽快把高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列入发展重点,根据兰州的经济实力和地域特征,建设地面轻轨、高架轻轨、地铁相结合的城市现代轨道交通体系。

3.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物流为牵引,形成与西北、西部、东部及国际相关联的运输、配送、仓储中心。加强商贸业的全信息化管理,开展电子商务,全面提升兰州商贸业的现代化水平。

4.在农业产业化上,要走绿色食品加工业之路,按照国际标准对蔬菜、果品、奶类和饮料进行科学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开辟国内国际大市场。要研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扩大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农业产业的集中度和集聚度。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农产品多元加工格局。

5.在金融业上,扩大国内国际金融服务业务,推进货币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全方位发展。提升金融业的服务功能,创新金融服务品种,细化信贷业务。通过金融业创新,加速兰州金融业现代化,吸引国际国内的金融机构新兴银行在兰州设立分支机构,稳定西北的金融中心地位,力争在西部创造金融发展的优势地位。

(三)以新兴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产业的现代化必须最终依托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以兰州高新区为基地、其他新兴产业园区为产业群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兰州地区的科技资源和知识经济资源,建立多样的技术服务平台,力争2020年科技贡献率达到国家要求的60%以上,形成高新技术占优势的区域产业中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型城市,以信息化推动工业现代化;广泛开发新能源技术,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兰州的科技人才优势,发展各种创意产业,建立主题公园、创意服务园区、创意旅游景点,到2020年使兰州的现代服务业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四、促进兰州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要破除在区域中“争老大、老二”的旧观念,而要以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视野,实现区域发展分工,完善国家区域功能划分,使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整个区域的成长和繁荣作出贡献。由此我们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土地资源共用共享的政策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区域和西北省际区域,都有比较宽广和资源蕴藏丰富的土地。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区域和区际土地资源的开发存在种种障碍和限制。因此,中心城市首要的责任是推动区域土地资源的共用共享。

1.在与兰州辖区相邻地带或在经济辐射区内,对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编制共同开发和储备的规则,形成合理的土地级差,实施土地储备。共同控制一级土地市场,对商业、旅游、娱乐、房地产等经营性项目用地,进行跨地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按区域合作方式,制定相邻地带功能区规则,确定集中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间,提升区域间土地开发价值。

2.黄河干流及支流流域共同开发水利资源。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中游分布着十多个大小峡谷是开发水利、电力资源的黄金地段。目前,黄河干流段已建成了九座水库,支流流域也建立了很多阶梯电站或灌溉工程。但这些水电工程都各自发挥独立工程的作用,地区的合作和综合利用较差。因而,要在兰州中心城市和国家水电行政部门协调中加强地区合作,并充分利用这些水利资源的能力推动甘、青、宁区域经济的发展。新建水利设施和工程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制订共同开发的计划。还要加强区域分工,调整结构,使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化、高效化。

3.在兰州与周边相邻的农牧业区要加强农牧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着重在兰州与青海的交界地区、宁夏的交界地区协商制订高科技农业开发用地规划,畜牧业基地或畜草种植基地建设规划,双方集中资金、财力、投资共同开发农牧业土地资源,促进农牧业更高层次发展。同时要在兰州与相邻地区的交界地建立荒漠、荒山、盐碱地和湿地共同治理的规划,使土地资源加速转入良性循环轨道,通过对土地有效开发,使土地效率达到发展中国家最高水平,使每亩产出价值达到5万元,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4.按照市场原则制订土地区域价格政策。目前,黄河上游和西北地区在土地价格上差异很大,一些生产力高密度区土地价格飞涨,而一些边远的县、镇在竞相压低土地价格,以争取投资。由于土地价格的差异或竞争的无序就出现了圈占土地而不开发的风潮,产业严重趋同。一些良田和城市黄金段土地被荒废,土地资源严重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兰州市政府要同各地政府之间建立土地价格协商机制。要确立上等地、中等地和劣等地的级别,并按照级差地租理论制订出不同等级的土地调节价和指导价,以影响土地的合理开发,形成土地交易市场的合理竞争,充分体现土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价值。

(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区域协作政策

西部地区、西北地区、黄河上中游地区三大空间,生态环境都具有脆弱性。这些地区分布的大中小城市都存在严重的污染。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基本按行政区域实施。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流域、上游城市对下游地区的污染,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污染,造成外部效应低和负债重的结果,跨地区的猎捕野生动物,采集珍稀植物的行为,都没有在大区域范围内解决,从而在区域内部和区际间都加大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难度。这就呼唤区域中心城市担负大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协调制定地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政策,并在地区范围内落实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保政策。

1.兰州中心城市要促进区域内和区际间切实保护自然生态。以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控制区域内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尤其要控制对母亲河—黄河水资源的不当开发。强化对水源、森林、草原、农田等自然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要在区域内实施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共同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各层次行政区域之间要形成一体化管理体制。要在西北黄河上游流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跨区域伤害物种的行为。

2.兰州中心城市要协调区域内环境治理。要按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方针,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尤其要制定措施,杜绝在区际“我开发,他受害”的以邻为壑的行为。在区域内、区际间,严格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共同改善黄河流域的环境质量,要综合治理黄河上游经济区内的城市环境,主要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甘、青、宁城乡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在区域内,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要在区域内普遍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区域范围和城市圈内,发展环保产业,用经济手段推进区域内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3.兰州中心城市要协调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兰州中心城市要与周边城镇协调,在城际、区际、县际之间,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程,在各层次行政边界地带,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跨地界进行水、气、电、热及生产废物的循环利用。要建立资源节约的协调机制,由单个城镇的资源节约型建设扩展到大区域节约型建设。

(三)完善区域内市场有序竞争政策

目前,兰州市与周边及相邻的城市、县镇之间,在市场建设和商业竞争方面,还存在无序状态。在招商引资方面,为了吸引资金,一些地方把“三免五减”的税收政策变为“五免十减”,形成恶性竞争。由于区域间的无序竞争,形成了产业结构的趋同,甚至竞相布建“五小”污染工业,使产业结构在大区域和城市圈内形成低层化结构。因此必须完善经济区内的市场竞争政策和措施。

1.建立域际之间统一的现代物流市场。要在区际建立跨地界的汽车、机电产品及其配件交易、展示、储运市场,建立有序竞争力的营销基地。要依托区际间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共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果品、蔬菜、乳制品、肉制品的外销经营中心。在市域、县域交界处,建设以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多元化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业中心,增强共建区的商业功能。

2.建立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要在区际进行密切合作,在资本、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上,坚持开放、有序的竞争原则,使生产要素在域际优化组合,形成节约、高效的要素市场体系。要素市场的开放与合作,会大力提高生产率,减少要素的浪费、损害和闲置。

3.优化区域间商贸流通环境。在区域间建立产品质量的技术监督机制。实施域际间联合“打假”。对跨地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要共同建办案小组,堵源截流。要建立跨地界的防伪网络,重点保护双方的名、优、特产品。在域际间实行名牌产品认可制,共同制定驰名商标名录,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免检进出,扶持名牌产品打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四)完善区域内产业发展政策

西部或西北地区的大中城市都有许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但同类产业分布面很广,产业在区域间的不合理布局和趋同现象非常严重。许多城市都提出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或纺织业为支柱产业,并且建设各类产业相似度大的产业园。由于地区产业布局的高度封闭性和狭隘性,就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高昂成本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因此,兰州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在产业布局上带头进行区域合作,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1.采取优势互利的原则扩张兰州的优势产业。要在西北地区省会城市产业密集区进行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合作,延伸兰州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生物医药等区域内具有明显强势产业的产业链,形成大区域产业强势。同时要支持西安、咸阳的现代纺织业、信息产业、飞机制造业的发展。要加强西安、兰州航天航空工业技术和生产合作,提高西北地区航天航空业的经济实力,改写西北地区航天航空业“有体无脚”的历史。

2.建立西部旅游业网络体系。目前,跨区域合作开展最好的是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旅游业网络体系。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城市间、区域间依然存在着相互封锁和无序竞争。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一定要树立多中心观念,加强旅游中心之间的通力合作。兰州要利用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文化地位,加强同西宁、宝鸡、西安、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合作,共同开发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兰州还要同青海、宁夏相邻地区共同开发草原、牧场、湿地、荒漠和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观光景点。兰州中心城市要同周边城市开展旅游业发展的论坛,签订振兴西部、西北旅游业的合作宣言。在各个城市之间相互建立旅游业协作机制,实现地区旅游业一体化。

3.制订区域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为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兰州市要在区域城市之间建立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联盟,制订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这种战略要确定城市之间各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明确区域产业的分工,共同创造产业名牌和企业名牌的合作协议,并且要制订开辟产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的合作协议。通过区域间的产业合作行为,使整个区域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产业集聚中心。

(五)完善区域内技术与人才资源开发政策

兰州是全国人才密集度较高的城市之一。西安和西部其他城市也存在着同兰州相类似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但目前人才和技术资源的区域分割和行政分割都很严重,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新机制,造成了人才、技术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因此,必须由大城市牵头,制订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在区域内开发利用政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强势。

1.进一步在区域中建立人才开放体制。要为人才跨省、跨区域流动提供便利的条件,特别要加强人才资源的信息交流活动,及时把学有专长的人才输送到技术短缺的部门和地区。要简化人才流动程序,提高人才流动的效率。尤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人才密集区的各类人才向农村、农业领域流动,改变农村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推动新农村建设。

2.建立技术资源在区域内流动的平台。国家驻兰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各类科技机构,要与西宁、银川、成都、西安建立经常性的科学技术、信息交流活动,把可以应用农业、工业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新技术及时向城乡发布,加快技术在区域之间的转化进程。把技术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或竞争优势。

3.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要贯彻落实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各项政策,要坚持技术的有偿转让和公平交易,要允许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或带职入企的方式,运用自主知识产权,在经济主战场加速技术的转化。要在区域内打击盗版、剽窃技术产权的行为。要加强专利注册,对发明创造、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各类原创性技术加大保护力度,并在企业和产业部门推广利用,形成驰名品牌。

4.建立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要打破技术的封锁空间,加快技术在地区间的交易和应用。要在省界、城界、县界之间建立各种类型的技术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技术中介机构,使地区各类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很快进入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财富。要加强技术市场的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制订地方技术促进政策和法规,使技术交易规范化和法制化。

(六)完善区域文化教育政策

兰州、西安、成都等西部大城市聚集了国家许多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文化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各城市在区域之间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尚未形成。要提高兰州和整个区域的现代化水平,开发文化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必然途径。

1.在西安、成都、兰州的高等院校之间建立教育事业互动发展的新机制。要根据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实验设备在各大城市之间制订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资源共享,交流师资,加大跨区招生额,加强人才培训。同时要按照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各高等院校之间,要建立共同攻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大课题,提高西部和西北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在职业教育领域更要加强合作,实现各个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科技术优势互补,根据地区的社会需求培养经济社会各个行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2.利用区内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黄河中上游和西北地区有极为丰富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特别是西安的大唐文化和成都、重庆的巴蜀文化都具有很强的传承力。要在区域的城市之间制订文化交流和共同开发的切实可行的规划,组织文化开发队伍,筹集文化开发资金,把文化资源尽快变成产业。

3.建立西部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兰州、西安等西部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彩陶文化遗址、石窟文化遗址、古城堡文化遗址,以及国家级珍品文物。在西部或西北的城乡还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的正在消失,有的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西部地区要建立文化遗产联合保护的中心和机构,使文化遗产永远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

(执笔人:武文军 刘心刚)

【注释】

[1]此推算方法是按2006和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指标体系计算,规模:GDP总量;速度:GDP增长量;效率:人均GDP,地均GDP;效益:单位GDP耗电、耗水,三废处理、研发投入等;质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当年省会城市最高指标为1,然后按兰州实际指数,推算兰州未来竞争力指标水平。

[2]特里斯坦·舍米诺:《“中国制造”的长征》,法国《论坛报》,2007-01-18。

[3]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2007年兰州统计提要》,2008-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