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兰州创新型城市对策研究

建设兰州创新型城市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兰州创新型城市对策研究在国家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背景下,2006年6月5日,兰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三)通过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可以提升兰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兰州目前的竞争力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排位较低,2007年排省会城市第18位。通过创新活动,使兰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建设兰州创新型城市对策研究

在国家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背景下,2006年6月5日,兰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兰州实施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举全市之力,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辐射能力和科技支撑发展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导力量。

一、充分认识建设兰州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

实施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是兰州振兴老工业基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科技进步,推进城市现代步伐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通过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可以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

兰州的弱势是产业结构层次低,设备、技术、管理落后,振兴老工业基地刻不容缓。建设兰州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针对兰州老工业基地的实际,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替代传统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传统管理模式,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使老工业基地焕发出青春活力。近几年,兰州石化城的建设成就和装备制造业的复兴,都是不断推行创新战略的结果。继续实施城市创新战略、产业创新战略、企业创新战略,会更进一步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升兰州产业结构层次,真正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兰州整体经济腾飞。

(二)通过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可以推动科学技术攀登国内国际制高点

城市创新的基点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兰州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2007年科技实力排省会城市第14位,知识经济竞争力排省会城市第8位。通过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大大激活丰富的科技资源,调动高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科技创新,兰州有可能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能、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占领国内制高点,一部分科技成果可以攀登国际制高点,从而使兰州真正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产出城市。

(三)通过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可以提升兰州城市综合竞争力

兰州目前的竞争力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排位较低,2007年排省会城市第18位。除“增长竞争力”保持一定优势外,“质量竞争力”、“效益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均处于劣势。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创新资源尚处沉睡状态。通过实施各项创新措施,可以调动城市内部系统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使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效应。通过各种创新活动,大大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各类高科技向产业、企业、产品方面渗透,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创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四)通过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可以建设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

兰州人才资源丰富,但创新型人才短缺。通过实施城市创新战略,国家驻兰团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占领国际前沿领域的技术人才队伍会得到扩大,国外高技术专家的引进会加快步伐。城市地方科技力量在城市创新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各级各类技术人才会在创新活动中脱颖而出,城市适用人才的引进力度会进一步加强。通过创新活动,使兰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五)通过实施创新城市战略,能够促进兰州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兰州市提出了“提前、升位、两位数”的发展战略,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除了发挥地缘优势,开发资源潜力,充分启动资本、劳动力要素,当务之急是靠创新来提高城市软实力。通过创新,使产业结构高级化,劳动生产率高效化,生活质量高质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保证提前六年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为兰州市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打好基础。

(六)通过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可以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建设创新型城市,除了推进技术创新和经济领域的创新外,还要进行各类非技术创新,特别是深入开展社会发展领域的创新。要进行组织创新,提升企业和产业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要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要进行政府服务方式的创新,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在科、教、文、体、卫和社会安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工作行为、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的创新,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大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尤其通过创新,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增大城市就业容量,创建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二、兰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人才为根本,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基础,加速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接合,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体,兼顾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或行业开展定向的基础研究,进行原始性创新,加强先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开发应用。落实创新政策,激发创新活力,搭建创新平台,夯实创新基础,把兰州建设成为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的创新型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全国著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和优势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全社会研发(R&D)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60%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5%以上。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2%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8%以上,发明专利占授权量40%以上;每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8万平方米,全市年技术合同登记额超过6亿元。

依据国家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要求和兰州市建设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衔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兰州建设创新城市的基本任务是:

(一)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兰州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战略基点,是兰州城市创新的核心任务。要转变目前过分依赖资源、资本、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要改变过分依赖引进、仿制、因袭他人技术的科技进步方式。切实把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转入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轨道。

——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三路”并进的方针。国家驻兰州科研团队要在原始创新领域不断有所突破;大型企业集团及其研发机构要在集成创新上不断产生新的技术成果,“三资企业”要着力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上下大功夫。城市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或知识专利登记按“十一五”10%、“十二五”15%、“十三五”20%的进程发展,逐步形成浓厚的自主创新的氛围。

——要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研发对兰州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协力攻关,创造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高端产品和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兰州各个产业技术装备的国际化水平,推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

——有效协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相互关系。要继续鼓励企业、厂商和产业部门及社会发展部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但不能依赖引进和被动仿制,而要结合本市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消化吸收和改造国外技术,要在引进中敢于淘汰,大胆创新,使引进的技术保持再创造的活力,成为全市自主创新技术的组成部分。

(二)以高科技引领产业全面发展

针对兰州传统产业占优势、产业技术层次较低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用高科技引领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全面发展,形成高技术占优势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对传统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化学工业等产业部门,“十一五”时期着重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十二五”着力用高技术装备这些产业,“十三五”基本完成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推动产业层次全面升级换代。

——在信息、能源、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炼化等产业领域,要掌握一批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使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以高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要在农作物育种,畜牧水产品育种、健康养殖、疾病控制方面突破一些关键性技术,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复合经营,整体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以资源利用的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针对兰州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状况,要在资源、能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方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环境科研机构和环境管理部门,要相互协调,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提升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在主要耗能产业和企业,研发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提高一次性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确保实现2020年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以上的目标。

——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给渠道。在提高油气利用技术和先进节电节水技术的同时,试行核能技术,广泛推行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技术。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提高。

——普遍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广泛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从各企业内部资源和废弃物利用的“小循环”开始,推广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中循环”,最后达到在整个城市形成资源利用的“大循环”。

(四)建立城市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在确定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同时,又提出在国内要建立不同形式的区域创新体系。兰州必须把建立城市区域创新体系作为重点任务。

——市、县区两级政府要同驻兰州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共同建立城市区域创新主体,形成城市区域创新的战略联盟,以整体推动城市区域创新。

——在主城区和经济辐射区,组织和调动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创新网络。要把区域内的物质、技术、教育、资金、人力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创新的巨大活力,全面提升城市区域创新水平。

——建立多层次创新平台,支撑城市全面开展创新活动,完成各类创新工程。要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的主导作用,科研机构的动力作用,形成政府出面组织,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创新体系。创新主体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孵化、成果推广、科技服务;要不断攻破技术难关,创造品牌,开拓市场;要为农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创新之路;要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制定创新规划,提供新技术,筹措创新资金,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促成用户主导型紧密型产学研联盟,推动中小企业开展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针对兰州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企业技术资源不足的状况,要引导企业主动出击,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紧密的产学研创新模式。建立企业出题、企业出资、企业参与全过程的合作模式,同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有目的的为企业创造适用技术,设计新颖产品,提供科学管理模式,直接服务企业。

(五)建立创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城市创新的第一要素。建设兰州创新型城市,必须坚持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形成人才优势,建立人才高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创新人才优势。力争“十一五”末,专业技术人员由目前的27.15万扩大到30万,此后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达到50万;科学技术人才由目前的3.3万,到2010年达到3.8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达到10万以上。还要大力培养党政优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形成三类人才并肩成长的人才高地。

——开发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创新。要改变人才积压、停滞和智慧沉睡的状态,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激活各类人才的智慧和能力,引导各类人才发挥创造才能。要着力启动专业技术人员发明创造,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要大力开发各类管理人才,进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兰州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的创新。

——营造人才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要尊重人才,特别是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创造个性。尊重人才的人格,尊重人才的选择,尊重人才的需要,尊重人才的劳动,尊重人才的创造。要实现人才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各类人才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有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要关心人才,要营造“拴心留人”的宽松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要使用好创新人才,让其充分发挥创造性,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凝聚、提高人才。

——处理好高层次人才和适用人才的培养关系,逐步扩大高层次人才的队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家顶尖人才和世界级人才,是把民族科学技术推向世界前沿的根本因素,也是一个城市形成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动力。要改变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局面,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城市创新的中心地位。同时,要根据兰州的实际,着重培养适用人才,要培养一批掌握适用技术的技师、技工和工程技术专家,要在企业和社会管理部门培养一批具有熟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适用管理人才。

(六)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以创新加快改变兰州粗放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方式,通过不断创新,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结构创新力度。大力发展能耗低、需求大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淘汰和减少高污染产业,通过结构创新,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物质基础。

——在各行各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积聚创新的知识资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不断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要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动力之源;要把新技术、新设计、新品牌推广于各个实业部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加快改革引发粗放型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财力、物力支持集约发展、科学发展。彻底改变引发粗放型经营的体制机制。

——创造文明消费方式。要鼓励资源节约,提倡文明消费和适度消费,创造各种各样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新方式,以消费方式的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七)占领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制高点

兰州有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团队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一批国家级研究机构都已经进入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行列,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战略高技术创新能力。兰州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优先支持驻兰国家科研团队和高等院校,占领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的制高点。

——充分发挥中科院兰州分院各大研究所以及兰州大学等院校基础研究的雄厚能力,在核物理、核医学、生物化学、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有所突破和建树,产生一批揭示自然规律、物质结构和变化原理的基础研究成果。尤其要对核心数学设计的离散、随机、量子及大量非线性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对地球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资源、环境与灾害效应、海陆相成藏理论进行突破性探索;对新物质创造与转化过程,对重大疾病发生过程及其干预分子与细胞基础等进行深层次研究。

——发挥驻兰国家科研团队和地方科研团队的合力,在前沿技术领域推进创新,攻破一批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应用价值很高的重大技术。根据兰州地区科研机构及设施的特点,要着重在基因操作、蛋白质工程技术方面有所创新,在创新药物、生物诊断、体外干细胞培育、动植物新品种上产生一批新的成果;在新材料技术和智力材料方面有所创新,在材料功能复合化、智能材料制备加工、超导材料制备技术、高效能源材料技术上产生一批新成果;在向信息化、极限化、绿色化方向推进制造技术的创新,在制造极端尺度、极高功能器件、超精密制造、智能服务机器人、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上产生一批新成果;在开发新能源技术方面有所创新,要着重利用重离子加速器和其他已有的核设施,开发快中子堆技术,实现核燃料增值的核反应堆,有效处理热堆核电站生产的长寿命放射性废物,并要掌握快堆设计的核心技术,相关核燃料和结构材料技术。

——开展对兰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专项技术攻关。着重在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振兴装备制造业、创建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城市信息化管理、草原科技、旱作农业的新技术、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产生一批新的应用成果。

(八)以创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通过科技创新,使兰州成为我国重要知识和技术产出城市,同时要通过社会发展领域的创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通过创造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模式,统筹好城乡关系,推动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大力发展科、教、文、体、卫及社会保障事业,创新社会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推动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开创劳动就业的新思路,拓展劳动就业的新渠道,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城市劳动力充分就业。

——开展各种社会文明的创建活动,合理调节分配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创建高度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促进兰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措施

建设兰州创新型城市,为确保创新战略目标和任务的落实,不仅要解决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必须有完善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和调整地方产业技术政策,制定鼓励自主创新及限制盲目引进政策,实施知识产权有效保护和创新项目带动措施等,都会促进兰州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现根据国家已出台的创新政策和兰州市创新工程的实际需要,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提高科技创新的投入规模和质量

兰州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历年直接投入只占GDP的1%以下,加上间接投入不到2%,且投入的项目选择和产业效益等也存在问题。因此应把扩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投入质量,作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首要措施。

1.市、区县两级政府都要设立科技创新投资专项,列入财政预算。“十一五”时期科技创新投入应占当年GDP的2%以上,2020年力争占8%以上。科技创新投入应同财政收入增长挂钩,应按同期财政收入的比例同步增长,一般应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2.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高科技企业应保持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10%以上的比重,民营科技企业应更关注创新投入,应高于15%的比重。大型企业集团应把科技自主创新投入提高到占企业利润的5%—8%的水平。中小企业要改变单纯靠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增长的方式,要注目于自主创新,“十一五”时期都要力争突破自主创新投资为零的状态,以后逐年增加。

3.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企业和行业的自主创新。要采取政府担保、银行合作、优惠贷款和开发多样化金融品种的方式,给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研发提供资金来源,而企业、行业和科技研发机构要确保资金的利用效益。

4.以优秀科技创新项目,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各类企业和科技研发机构,必须设计一批创新价值大、科技含量高、预期收益大的项目,用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启动资本市场,解决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的难点,用外资这种“高能燃料”推进创新工程的实施。

(二)实施政府采购政策促进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对创新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重要方式。兰州市各级政府应按国家“政府采购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大力实施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战略。

1.建立兰州市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凡列入国家和省市实施的重大创新专项的新产品,或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的新产品,要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采购法规和办法,在公开、公正和十分透明的原则下,实施政府采购。要建立政府采购的技术标准,防止假冒“创新”产品,还要避免对企业“统购包销”的老办法,要切实按市场规划和政府调控方式,实施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进入新阶段。

2.要明确政府采购的重点产品和技术服务项目。政府采购的创新产品应同兰州市优先发展、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相一致。要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机械制造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的产品,对高技术含量的环保产品、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对旱作农业提供高产丰产的新品种,重大新医药创制产品及资源节约、新能源开发的产品,重点实行政府首购制度。

3.对企业采购高技术国产设备提供政策支持。尤其在坚持WTO原则和反不正当竞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采购本市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企业开辟高技术、新技术名牌产品市场,政府要对采购国产高技术产品和地方自主创新产品提供贷款担保,产品免检、安全保护和高效率服务。

(三)建设和完善创新中介服务机构

科技创新的中介服务机构,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要环节。兰州的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已初显成效,但规模小、区域科技资源运筹能力薄弱,未能达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目标,必须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1.对已经建立的“兰州工业快速服务中心”、“兰州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兰州科技专家人才库”等中介服务机构,要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扩大服务内容,建立服务信息体系,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牵引力。要发挥已经建立的“兰州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的服务功能,经常开展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网上交易、媒体推介,实现科技成果、技术专利与资本的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2.全市主导产业部门和社会事业发展部门,都应建立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成果中介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也应有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平台。新建的科技中介组织要选一批精通技术、熟悉企业的专业人才,创造性地开展科技成果的推荐、评介和产前产后服务。要及时掌握国内和市内最新发明创造、技术专利和关键技术,向企业和社会发展部门发布真实信息,协助用户进行可行性分析、成果价格评定和技术专利交易。

3.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全市科技孵化器建设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已有15家科技孵化器建成。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孵化器的转化应用能力的同时,要大力拓展科技孵化服务空间。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功能区,都应创造条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器。国家驻兰科技机构和高等院校一方面要积极向地区孵化器推广技术创新成果,或在相关企业进行中试。但同时也要创造条件建立自己的孵化平台,从“有成果无孵化、无中试”的困境中解脱,使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最新成果较快得到转化。

(四)建立区域共建共享创新平台

兰州正在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在西部、西北将形成优势产业中心和重要增长极。兰州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充分利用区域巨大的创新资源,建立区域共建共享体系,以提升兰州自主创新的竞争力。

1.兰州要在西部和西北实施人才大开放体制,要为创新人才的跨省区域流动提供便利条件。要加强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信息交流,及时把大区域内的各类创新人才和技术成果输送到本市人才短缺的部门和企业。要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和吸收各类人才和技术向本市农村流动,改变农村创新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创新工程。

2.要建立技术资源区域流动的平台,吸引前沿技术成果进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国家驻兰的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各类技术研发中心,要同西安、成都、西宁、银川的重要科研开发机构建立密切的科学技术战略联盟,破除行政壁垒,跨省区进行高科技、新技术和前沿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兰州可以利用大区域内的领先技术成果,创造新品牌,营造产业优势。

3.兰州要建立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要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打破创新技术的封闭空间,加快先进技术和发明创新成果在地区交易市场无阻碍推广应用。要在省界、区界、县界之间建立各种类型的技术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大区域内的最新科技成果进入兰州的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凝聚地区的科技资源,推动兰州创新型城市的形成。

(五)贯彻落实税收激励政策

国家已经出台了若干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要在贯彻落实这些税收政策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权限制定一些更能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税收激励政策。

1.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5年内结转扣除。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的2.5%以内,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于产学研结合体的税收,也要按适当比例进行税前扣除。

2.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继续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计税工资所得税前扣除政策。

3.对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税收激励。驻兰国家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本市重点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其进口研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整体或部分企业转制科研机构的继续贯彻落实免征企业所得税、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税政策,以增强这些专职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4.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于主要用于投资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实行投资收益税减免或按投资额比例抵扣应纳所得税额的优惠政策。对于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从认定之日起,确定一定年限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六)实施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措施

兰州市已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已成立“兰州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实施了专利试点示范工程和青少年发明创造基地建设。在现有知识产权战略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要把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作为建立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措施。

1.市科技局要会同经济综合部门,按行业和领域特点,编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目录,要定期发布,重点支持。对于目录中的技术和产品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识品牌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2.市、县区科技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市场开拓提供电子信息服务。

3.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要完善市、县区两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实知识产权保护力量。执法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切实保护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职务技术成果完成,单位应对完成人员给予报酬。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要依法保护非职务发明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权益。

4.缩短发明专利审查周期。改革发明专利审查方式,提高专利实质审查工作效率,缩短审查周期。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要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积极促进其应用的转化。要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政府部门要建立国外技术贸易预警机制,密切跟踪本市产品目标出口国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检疫要求,对出口可能遭遇的技术贸易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和发布预警。

(七)提高全体市民的科学素质

建设创新城市,除培养和吸收大量顶尖科技人才外,提高全体市民的科学素质是形成创新环境、造就创新人才资本的根本途径。

1.按照党中央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引导公众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逐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提高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事物的能力。建立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鼓励兰州地区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参与科普知识宣传。

2.要加快科普设施建设。兰州地区要建立门类齐全的科学展示、教育场馆。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和展品,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资的科普设施建设新格局。要充分挖掘现有科技资源,有计划地向中小学生开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养育青少年一代的科学素质。

3.通过多层次教育,提高全体市民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要把兰州大学等高校建成世界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些学校要适应兰州人才的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抓紧培养本市紧缺人才。兰州的各中等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改进德、智、体、美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的习惯。大力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八)加强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兰州地区的著名高校和国家科研团队已经具备了国内一流或世界领先的实验设备和基础设施,但市属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研发手段落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因而要把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中。

1.要营造创新功能区和各类创新平台的良好基础设施环境。要营造兰州五大创新功能区高效、安全和节能的交通设施;要建设好先进的供水、供气、供电设施;要建设数字化、安全、高效的通讯设备。以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为城市创新营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2.各创新企业、院校、园区、孵化器和基地,都要大力改造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落后的状况。要通过各种资金来源更新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各种传统的研发工具,要尽可能用国内领先的装备建设创新研发平台。

3.已经具有国内先进技术设备的驻兰国家科研团队,要更有前瞻性,紧紧跟踪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自创和引进世界第一流高技术设备和软件,以争夺世界科技制高点。同时,国家驻兰科研团队和高校,要开放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支持市属企业和科技创新机构开展研发活动,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科技设施的利用效率,推进全市创新事业的发展。

(执笔人:张玉斌 刘心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