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区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

兰州区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区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区县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对兰州而言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兰州区县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提出区县经济均衡快速发展的建议。经济实力较为强劲的城关区和西固区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皋兰县和榆中县要持平发展实为不大可能之事。三地二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3%、56%和20%。

兰州区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

区县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对兰州而言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兰州区县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提出区县经济均衡快速发展的建议。

一、区县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键时期。“十一五”的前两年兰州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迈出了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然而就区县而言,经济发展呈现出巨大的不平衡性。

从经济总量来看,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在首位的是城关区为262亿元,排在末位的皋兰县为15.5亿元,两者相差246.5亿元、17倍,与两地2005年的189亿元、17.5倍的差距相比,并没有明显缩小。人均生产总值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西固区和城关区,分别为4.8万和2.9万元,与2005年的4.7万元和2.2万元相比,两地皆有上升,但增长幅度不大。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为末三位,分别为10 800元、8 817元、6 109元,三县人均生产总值之和为西固区人均生产总值的53%,排在首位的西固区是排在末位的榆中县人均生产总值的8倍,与2005年的12倍相比,差距有所缩小。从

表4-1 2007年三县五区经济总量及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img30

数据来源:2007年兰州统计提要,兰州市统计局,2008年2月。

各县区自身看,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值都得到了发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县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较大。经济实力较为强劲的城关区和西固区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皋兰县和榆中县要持平发展实为不大可能之事。

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完成总额位列第一的为城关区,为131.47亿元,榆中县和皋兰县为末两位,分别为15.68亿和6.68亿。从增速看,由于基数较大,城关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近些年来呈现放缓趋势。2005年为14.24%,2006年为-9.25%,2007年为14.06%,在八县区中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受房地产政策调整、重大投资项目减少等因素影响在下降。2007年扭转负增长局面。安宁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完成45亿,在八县区中居第4位,增速为50%,位列八县区之首,其中房地产类项目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31.4%,工业类项目完成占25.1%,基本建设等占24.4%。这说明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迅速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正在扩大。红古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07年急速下降,从2005年、2006年的八县区之首跌至第七。建设用地资源的不足,投资环境和基础性招商条件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红古区新建项目、大项目的争取和落地。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三县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投资总额仍不及五区。其中榆中县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完成投资总额15.68亿元,与自身上年相比增速放缓,但在八县区中其增速相对加快,居第二位。

从财政收入看,2007年一般性预算收入的前三位为城关区、七里河区和西固区,分别为6.71亿元,2.83亿元,2.5亿。安宁区突破2亿元,位居第四,增长89.58%,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4%,全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永登县和榆中县分别为1.55亿元和1.34亿元,超过红古区。通过对比发现,城关区政府财力最强,政府调控能力也最强,而皋兰县政府财力最弱。2007年皋兰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0.5亿元,同比增长33%,与前两年相比,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都没有显著提高。这说明皋兰县自我投入、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

从人民收入来看,2007年兰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 271.18元,增速为9.0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102.64元,增速为7.05%。三县五区中城关区和西固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略高于兰州市平均水平,增速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七里河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略低于兰州市平均值,但增速位居县区之首。三县相差无几,但增速都比较快。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五区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城关区仍居首位为8 774元,而增速也远高于兰州市平均水平,为8.11%。安宁区位居第二,为5 435元,增速7.09%,增长比较平缓。西固区与比安宁区相差无几,增速为6.03%,增长较为稳定。七里河区在五区中最低为4 898元。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皋兰县最高为2 448元,增速较其余两县快,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榆中县在八县区中最低,仅为2 084元,增速也较低为6.06%。

二、区县产业增加值比较分析

(一)第一产业增加值比较分析

就一产而言,理应是三个农业县的增加值当先。而如图4-1所示,2007年一产增加值前三位依次为永登县、榆中县和红古区。而皋兰县一产增加值不及红古区。一产在皋兰县和红古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9%和11%,但两地一产增加值后者比前者高出0.26亿元。这说明皋兰县农业效益偏低。图4-1显示:2007年一产增加值最低的是安宁区,其次是城关区,与2005年的数据对比,两区都呈负增长态势,这与兰州市近年的发展战略有直接关系。

图4-1 2005年与2007年兰州市县(区)第一产业对比图

img31

(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较分析

图4-2 2005年与2007年兰州市县(区)第二产业对比图

img32

从图4-2中可以看出,西固区二产增加值最高,其次为七里河区,城关区居第三,依次为114.45亿、74.78亿、53.68亿。三地二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3%、56%和20%。相比2005年,西固区二产增加值有所下降。八县区中二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除了城关区和安宁区低于50%外,其余均超过50%。所占比重最低的城关区二产产值却位居第三,这反映出城关区在县区中二产效益较高,安宁区和红古区的二产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产业效益还有待提高。三县之中永登县二产增加值最高,为27.94亿元,高于红古区和安宁区,分别是榆中县和皋兰县的2倍和3倍。二产在榆中县、永登县和皋兰三县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0%、51%和53%,永登县的二产运行质量和效益相对较高。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比较分析

图4-3 2005年与2007年兰州市县(区)第三产业对比图

img33

图4-3为三县五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较图,从中可以看出城关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遥遥领先,为207.42亿,占全市三产增加值的56%。其余四区三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为157.64亿元,才占全市三产增加值的43%。第三产业在城关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为80%。由此可见,一方面兰州市第三产业主要集聚在城关区,另一方面城关区第三产业发达,其发展水平与速度集中体现着兰州市三产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七里河区三产比重为42%,产值为55亿,位居八县区第二。西固区三产比重为26%,增加值为41.1亿,增速为10.06%,三产发展加快。安宁区三产比重为53%,增加值却不高仅有19.04亿元,但其发展速度最快,为11.68%,高于兰州市水平。这说明安宁区三产发展规模正在扩大,步伐在加快。三县之中永登县三产比重为37%,增加值分别是榆中县和皋兰县的3倍和5倍。榆中县和皋兰县发展速度相比2005年有显著提高。皋兰县处于八县区之末,三产比重为28%,增加值仅为4.32亿元,三产发育不良,效益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活力不足。

三、区县优势产业分析

(一)城关区优势产业分析

图4-4 2007年兰州市城关区产业结构构成图

img34

从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来看(图4-4),2007年城关区三次产业在全区GDP中所占比重依次为0.35%、20.49%和79.16%。这组数据中值得分析的是一产和三产。一产比重从2005年的1%下降到0.35%,反映出城关区农业经济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全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经济还将继续下降。三产增加值将近占到全区GDP的80%,说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更为强劲,而其中商贸业流通业又是城关区的支柱产业。2007年,城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2.86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57%。第二产业占GDP的20.49%,比上一年增长17.43%,效益不断提升。

城关区以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9.16%,但其中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却不高;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效益有所提升,但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很低。

(二)七里河区优势产业分析

2007年,七里河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4.78亿元,在八县区中位居第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2%、56%和42%。由此看来,二产是七里河区优势产业。三产比重不及二产,但增加值在八县区中也居第二位,可见三产也是七里河区经济的重头戏。

图4-5 2007年兰州市七里河区产业结构构成图

img35

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母体和核心。“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装备制造业。甘肃省委、省政府把2007年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年”。在全市经济发展战略中七里河区是大型机械装备产业密集区。七里河区轻工业在烟草食品等行业的带动下,增速远远高于重工业,但重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三)西固区优势产业分析

图4-6 2007年兰州市西固区产业结构构成图

img36

西固区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投资兴建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是兰州市的工业区。区内有各类企业1 000多家,其中中央和省、市属大中型企业33家,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电力、新能源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13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工业经济总量占到兰州市的近1/2,全省1/ 5。西固也是国家首批命名的20个星火密集区之一,拥有19家大中型科研院所,2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区内水电、土地等自然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比较完善。西固区雄厚的工业生产力正是兰州赖以立市的基础。

西固的优势产业“先天性”地是工业。其中的石化工业对全区、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工业聚集效应。依托于石化工业发展起来的各类石化成品与废料加工企业和乡镇企业,虽门类较为齐全,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规模和效益还有待提高。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油集团在西固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省市联建石化科技工业园区,均有利于西固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四)安宁区优势产业分析

图4-7 2007年兰州市安宁区产业结构构成图

img37

从2007年的数据来看,安宁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八县区中均不突出。但就其自身而言,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2∶38∶60调整为1∶46∶53。其中农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2004年到2007年持续负增长。“两区”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将使全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减,农业将会更加萎缩,农产品产量、产值相应减少。农村劳动力将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针对这一趋势,安宁区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破解群众致富难题。以扶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农业、都市休闲农业、特色农业互动发展。

(五)远郊区县优势产业分析

与近郊四区相比,远郊区县三次产业结构均为二、三、一的状态。

具体如下:

图4-8 2007年兰州市红古区产业结构构成图

img38

红古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所占比重为1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3亿元,所占比重为6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01亿元,所占比重为27%。

图4-9 2007年兰州市榆中县产业结构构成图

img39

榆中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21亿,所占比重为2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14亿,所占比重为5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7亿元,所占比重为26%。

图4-10 2007年兰州市永登县产业结构构成图

img40

永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62亿,所占比重为1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94亿,所占比重为5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4亿元,所占比重为37%。

图4-11 2007年兰州市皋兰县产业结构构成图

img41

皋兰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1亿元,所占比重为1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18亿元,所占比重为5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2亿元,所占比重为28%。

远郊区县共同之处在于,就其自身来说,工业是重头戏,但是与城关区、七里河区和西固区相比,二产的增加值则显得很低。一产虽比重最小,但其增加值高于近郊四区。

远郊区县近几年都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县)战略,通过招商引资、挖潜改造和振兴乡镇企业等措施,地方工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传统工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区域工业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红古区的兰铝公司、窑街煤电公司、大通河水泥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榆中县的酒钢集团、金川公司、奇正藏药、庄园乳业、兰州环保设备厂等大企业;永登县吉利汽车、兰州幸福和庄复合肥、连城一级水电站等项目;皋兰县的电力、饲料加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铁合金等支柱产业。

远郊区县的农业发展关系到兰州市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更关系到兰州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远郊区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都有不同程度的起步,也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农业,但需更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红古区的精细蔬菜、高效养殖、优质果品、花卉等特色农业发展较好,区内建有省级无公害生产示范区、花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榆中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和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地。花卉种植、冷凉型蔬菜、药材、百合、洋芋等特色农业发展较好,已有52家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永登县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特征也日益明显,秦王川灌区、庄浪河灌区、大通河灌区和西北片7乡镇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区已形成。玫瑰、红提葡萄、食用菌、药材、无公害蔬菜、洋芋、啤酒大麦、优质专用小麦、奶牛养殖、鲑鳟鱼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形成规模。甘肃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在建,已有马铃薯育种中心、永登西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亨隆食品有限公司3家龙头企业。皋兰县红砂洋芋、西甜瓜、高原夏菜种植初具规模。建成百信、尤和、双龙等龙头企业,西岔川蔬菜基地的订单农业有很大发展。阳洼窑、明星、泥湾三个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规模扩大。

四、区县快速均衡发展的建议

兰州市区县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呈现多元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区县间不协调的现状是兰州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目标,必须促进区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开拓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对兰州区域性整体发展的建议

1.加强对薄弱地区和落后农业区的扶持力度。兰州市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和七里河区都有较落后的农业区,这些农业区的落后状况会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后腿。因此,兰州市、县(区)两级政府要加强对三农的扶持力度,除了要争取国家财政转移资金和市级国债外,市财政和县区财政也要加强农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新型农业和小城镇建设。

2.通过产业园区的布局和建设来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目前,产业园区大部分集中在四个城区,而三县和红古区产业区的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对产业园区建设要制定新的规划,根据县区和远郊的自然地理特点,兴办一些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园区、使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使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3.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市内一些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打破传统的产业思路,树立新的产业观。这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新的产业,改变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榆中县、七里河区、永登县要利用兴隆山、石佛沟和吐鲁沟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永登县、红古区还要利用引大工程、湟水、大通河等流域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和观光农业。城区都要利用发达的教育优势、人才资源兴办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全市一些乡镇还要利用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建立新的能源产业。总之,通过新型产业的发展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落后面貌,通过自身的造血功能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对兰州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的建议

1.城关区。要将现代商贸、现代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力争实现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商贸业方面,一是要抓好形态建设,二是要注重业态引进,三是要推进改造升级。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例如以酒钢宏顺物流园区、东岗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为龙头,加快物流配送业发展。二是要重视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如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传媒广告、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业。三是要不断优化提升生活型服务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一是要重点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二是要加快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功能,提升入孵企业研发能力、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三是要抓服务,使项目建设尽快建成运营,尽早发挥效益。

2.七里河区。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实现工业经济新腾飞。要依托区域内重大石化设备制造企业和电力设备企业,发挥区域内装备制造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技术优势,加快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压力容器、机电设备、真空设备五大类产品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尽快形成石化设备和机电设备两个装备制造业密集区。

七里河区毗邻中心城区,近两年,大力实施“商贸富区”战略,已形成“两线三区一中心”的商贸格局。未来的发展要以打造商圈为重点,进一步激发第三产业新活力。按照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思路,发挥“两线”的区位优势,整合商贸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全市第二商贸中心。

同时,七里河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促进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继续提升西站商贸区、小西湖民族商贸区和新城区物流中心的服务水平;提升“两线”服务功能,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发展休闲旅游、餐饮娱乐、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租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社区服务网络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

3.西固区。一是要壮大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石化产业以“兰州石化”为龙头,通过产业链延伸项目,形成化工产业集群,把西固建成西部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二是依托五O四二期工程、热电联产等将新能源产业培育成新的优势产业;三是重点建设40万吨铝材深加工和蓝星新材料基地,将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型工业的发展要求:第一,优化产业布局,因此要加快西固石化科技工业园区和新城(东川)工业园区建设,推动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成为西固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第二,转变增长方式,西固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和排放。

与先进的工业化相配套,西固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这就要求商贸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多业并举。

4.安宁区。随着新城区建设的进行,安宁区二、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第二产业的发展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医药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新型材料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构筑工业经济增长极。通过装备制造产业链、医药食品产业链、新型建材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推进工业经济强势发展。做好沙井驿工业园、交大科技园的重点项目,引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项目,建立循环经济工业生产模式。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构筑多层级商贸流通体系,推进区域性商贸流通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为目标,加快发展步伐,继续做好众友医药配送中心、国美电器、培黎综合广场的建设和发展。以延伸高校后勤产业链为依托,重点发展教育文化经济。围绕黄河风情线、万亩桃园等资源和黄河湿地公园、农家乐等项目,发展特色旅游。

5.远郊区县。如果说西固区的工业生产力是兰州赖以立市的工业基础,那么远郊区县的农业则是兰州市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远郊区县经济的发展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不快,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高。因此,远郊区县经济的发展任务繁重,三次产业不能偏废,农业要优化种植结构,实现产业化,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证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大做强工业;做活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远郊区县要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特色农业要以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实现和提高农产品的二次增值,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引导种植养殖等专业协会发展订单农业。要继续加大对已有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如红古区做好做强花庄乳品生产线、绿源草莓深加工等,榆中做强高原夏菜品牌,永登做强奶牛和渔业养殖业、玫瑰产业等种植业等。

远郊区县工业经济发展要准确把握国家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企业改制和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工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立足县(区)情,发挥优势,明确各自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工业经济总量。第二要全力配合和支持驻县区中央、省、市属企业发展,以大企业的发展提升区域工业经济实力。第三要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企业技术进步,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扩大已有品牌的知名度,营造当地新的特色品牌。第四,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企业集团,形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群体。

远郊区县第三产业的发展,一要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建设各地的物流中心和综合批发市场,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以适应农产品流通和城市规模扩张。二是要以现有的旅游资源品牌为依托,继续挖掘开发旅游项目,如榆中县以兴隆山为依托,做好官滩沟、马衔山、青城古民居、徐家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近郊旅游,将旅游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三是要在发展壮大商贸流通、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执笔人:韩晓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