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秦汉时期的甘肃

秦汉时期的甘肃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秦汉时期的甘肃仇池侯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甘肃省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及其历史事实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全面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的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两级制。另外,省境南部边缘的一小部分地区分属益州。

(三)秦汉时期的甘肃

仇池侯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甘肃省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及其历史事实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全面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的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当时,省境行政区划郡、县两级制,共设陇西、北地2郡。陇西郡郡治狄道(故治在今临洮县东北),辖区约当今甘肃东南部之地;北地郡治义渠(故治在今宁县西北),辖区约当今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之地。今甘南东南隅之一部属于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为乡、里。

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两级制。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始占有陇西、北地两郡。随着汉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郡、县数随之猛增。汉武帝凭借汉朝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集中兵力反击匈奴的经常骚扰,并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此基础上,就先后于元狩2年即公元前121年,置武威、酒泉2郡。过了10年,于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同时把内地贫民迁徙到河西4郡,在沿黄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永登县西),广泛实行军事屯田,军农结合,巩固边防。河西4郡的设置,对切断匈奴与西羌的交通,通行西域的走廊,对于开发河西,促进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后于汉武帝元鼎3年即公元前114年,又增置天水、安定郡;元鼎6年即前111年,设武都郡;汉昭帝始元6年即公元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郡,各分出两个县建立金城郡。这样,就使省境郡的数目由秦代的两个郡,增为10个郡,共辖115县、10道(县一级,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10个道是:嘉陵道(故治在今成县西北)、循成道(故治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下辨道(故治在今成县西)、略畔道(故治在今合水县西南)、义渠道(故治在今宁县西北)、阴平道(故治在今文县)、平乐道(故治在今康县西北平洛镇)、戎邑道(故治在今秦安县东)、绵诸道(故治在今天水市北道区东)、略阳道(故治在今秦安县东北)。除行政区以外,西汉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在地方设置监察区。汉武帝元封5年即公元前106年,分天下为13个刺史部(州),即13个监察区,每部派一刺史(汉成帝时更名为州牧),每年8月巡行所属郡国,按照西汉中央政府规定的六条,省察地方政务,黜陟能否,检举官吏的不法行为,纠察强宗豪右,断理冤狱。当时甘肃属凉州刺史部。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汉灵帝中平5年即公元188年,为了加强地方官的实力,镇压农民起义,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扩大刺史权力,并将刺史更名为州牧,确定州为郡上面的一级地方政权。这就使实行了400年之久的郡县两级制扩大为州、郡、县三级制。当时甘肃属凉州,治陇(故治即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区约当今甘肃大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凉州共辖10个郡、2个属国、99县。10个郡与西汉时期的建制相同,即:武都、陇西、金城、汉阳(原为天水郡,东汉明帝永平17年即公元74年更名)、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安定、北地等郡,只是辖县有所调整,比西汉时减少了26个。但郡的设置却增加了两个,即张掖属国(今张掖市的东北,长官为属国都尉)、张掖居延属国(在居延海西,故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长官为都尉)。属国在政区上相当于郡,为少数民族管理区。另外,省境南部边缘的一小部分地区分属益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