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银市的基本情况

白银市的基本情况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白银市的基本情况白银市位于丝绸古道、黄河上游、甘肃中部。白银市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基地型城市,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黄河流进白银258公里,占流进甘肃段的52%,为白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4.8%,其中干旱半干旱山区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40%。“白银风电设备制造工业园”挂牌成立。

(三)白银市的基本情况

白银市位于丝绸古道、黄河上游、甘肃中部。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49万亩,总人口175.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4万人,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共69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于开采“白银”兴盛,官方在此设立采炼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得名。白银曾于1956年设县级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撤销,白银市始建于1956年,后于1963年撤销并入兰州市,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建市。

白银市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冬春干冷风沙大,夏秋少雨日照长。白银市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基地型城市,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白银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白银的有色金属、煤炭和水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奠定了白银工业的基础。历经5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年生产加工能力40多万吨,原煤年产量1133.8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稀有分离加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聚碳酸酯研究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I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高纯炸药产量占全国的60%。

白银是黄河上游百万亩高扬程灌溉农业区。黄河流进白银258公里,占流进甘肃段的52%,为白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明清时期,沿岸人民造水车、修水渠,发展灌溉农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和省上大力支持下,陆续建成了景电、靖会、兴电等15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加上自流和井泉灌溉,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6.93万亩,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4.8%,其中干旱半干旱山区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40%。灌溉农业区和干旱山区反差较大,占总耕地30%的水浇地承担了全市80%的农业产出,全市至今仍有10%的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

白银是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的地方。白银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如今,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并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红色圣地”的美誉名扬四方。白银还有以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为标志的258公里黄河旅游风情线。“会师圣地”的人文景观和“黄河石林”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白银市是西部科技新城。全市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建立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4个,拥有各类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机构6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万人,先后与国内外189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达到218项。创办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2009年4月更名为“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园区。白银已被科技部纳入“国际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白银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2008年3月17日,国家将白银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之一,为白银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组织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抓转型、促发展,通过解读政策文件、编辑转型方案、凝练转型项目、建立保障体系,卓有成效地推动了转型工作。召开了市委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暨转型动员大会,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转型”的理念,提出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的总体思路,确定了“631324”的阶段性转型目标和“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等长远目标。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产学研项目对接会。“白银风电设备制造工业园”挂牌成立。白银公司与中信集团成功实现战略合作,引进投资32.6亿元。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建立起国家、省、市三级支持转型的政策体系,资源型城市转型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