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陇南市的基本情况
陇南市属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毗邻四川、陕西两省。
陇南山川秀美,资源丰富。一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林地面积175836万亩,自然生长的树种多达1300多种,境内生息着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20多种;有中药材1200多种,锰、金、硅、重晶石等金属、非金属矿34种,其中铅、锌、锑居全国前列。水利资源丰富。区内有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水力理论储藏量425万千瓦,可开发量279万千瓦,约占全省的2/3,。
陇南市,东临陕西、南接西川,是甘肃唯一全境属长江流域的地区,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东西长237公里,南北宽203.5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15.19亩,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98.78人。耕地面积436万亩(国土资源部门相差面积828.3万亩),人均1.8亩。辖武都区、文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县8县1区、195个乡(镇)、3237个行政村,总人口275.75万人,农业人口235万人,占总人口的85.3%。
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即陇南西和县;礼县是秦人发祥地;秦统一六国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辨道4个县级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武都郡,后历经沿革,1985年设立陇南地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
陇南地处岷山余脉及西秦岭石质山地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高山、丘陵、盆地、河谷交错分布,海拔在550米~4200米之间;光热垂直分布,气候立体多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被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大自然赋予陇南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虽然深处内陆腹地,地域偏僻,山高沟深,交通不便,土地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但是光热条件好,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有铅、锌、锑、铜、锰、金、硅、重晶石、煤等金属和非金属矿34种,矿产地445处。西成铅锌矿带已探明储量240万吨,为我国第二大矿体;文县阳山金矿已探明储量308吨,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金矿。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资源种类多、品质优、价值高,树种达1300多种,其中花椒、核桃、银杏等经济树400多种,是甘肃唯一出产油橄榄、茶叶等亚热带作物的地区,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嘉陵江河谷浅山区的武都等六县区,是我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有中药材130多种,其中纹党、红芪、大黄、半夏等名贵中药材300多种;有各种山野菜、食用菌100多种;由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300多种。
水力资源丰富。陇南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境内有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和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900多条,年径流量279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25万千瓦,可开发量223万千瓦,占甘肃全省的1/3。
旅游资源独特。陇南山奇水秀,植被较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秦文化、巴蜀文化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有礼县先秦文化、西和仇池遗址、汉代“三颂”之一的成县《西狭颂》摩崖石刻和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宕昌哈达铺;有西北最大天然溶洞——武都万象洞,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县鸡峰山,全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文县洋汤天池,还有徽县三滩、康县阳坝、宕昌官鹅沟自然风景区,开发旅游产业前景广阔。
2008年,全市在大灾之年实现生产总值121.6亿元,“十一五”前3年年均增长11.1%;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2.00∶29.20∶38.80,调整为29.26∶26.42∶44.32;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6.7亿元,3年来年均增长13%;完成市县级财政收入7.67亿元,三年来年均增长4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34亿元,年均增长59.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年均增长11.69%;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1亿元,年均增长16.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96元,年均增长1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8元,年均增长9.59%。
陇南市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地方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陇南市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