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基本情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南临四川,西界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东南与黄土高原相接,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辖夏河、碌曲、玛曲、临潭、卓尼、迭部、舟曲7个县与合作市,有藏、汉、回等各族人民居住。总人口68.0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37.85万人。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
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为岷迭山区,层峦叠嶂,沟谷纵横,气候比较温和,是甘肃省重要林牧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区,农牧业兼备,西部为广阔的高原草甸,被誉为亚洲最好的草场之一。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降水量400至800米。甘南州府合作市,是一座草原新城。
甘南地域辽阔,畜牧资源得天独厚。甘南牦牛、藏羊终年放牧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环境,牛羊可食牧草中含多种药用植物,肉质均属上乘,味香色美,营养丰富,每年可给社会提供各类肉类4万吨,牛奶7万吨,是甘肃省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
水力资源开发潜力大。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4条河流及120多条支流纵横全州。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1.27万千瓦,占甘肃省水能理论蕴藏量的20%,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为247.1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22.4%。目前全州水电装机容量达到52.89万千瓦,占全州可开发量的21.4%,开发潜力相当大。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各种矿产地29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37处,象形矿床3处,共发现45种,已基本探明的有23种。有14个矿种贮量位居甘肃省前5位,金、汞、砷、泥炭、铋、铀等矿藏居全省首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200亿元。目前,黄金年产量保持在3.7吨,居全国首位。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甘南秀丽的高原风光,神秘的佛教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相映成辉,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全国有国家A级景区11处,其中:4A级3处,3A级1处,2A级7处。境内有闻名遐迩的尕海、则岔、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冶力关国家级森林公园、白龙江南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花的海洋”桑科、玛曲欧拉西麦垛唐、黄河首曲大草原及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等几十处绝胜佳景;有以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为代表的,包括卓尼禅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在内的120多座藏传佛教寺院;有夏河甘加八角城等20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和迭部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此外,各具特色的香浪节、采花节、花儿会、晒佛节、插箭节等几十种民俗、节庆和宗教活动令人神往,素有“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之美誉。
藏医药和山野珍品加工方兴未艾。境内有1000多种藏药材和中草药,蕴藏量5200万公斤。藏药以“雪线”上下纯天然野生药材为主要原料炮制而成,无污染、无变种、无成瘾性、无毒副作用。现能批量生产300多种优质、高效、安全的常用药和70多种名贵药,有11个产品获得国药准字号。甘南林区草地生产营养价值较高的羊肚菌、蕨菜、沙棘、蕨麻、冬虫夏草等百余种山野珍品,许多产品是绿色食品中的珍品,很受国内外市场青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在新的历史时期,甘南经济加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8年来,连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08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43.37亿元,年均增长11.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63亿元,年均增长18.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66亿元,年均增长32.2%;9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10元,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9元,年均增长7.1%。
甘南的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是:紧紧围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这个中心,认真实施科教兴州、农牧互补、工业强州、开放带动、项目拉动战略,突出抓好旅游资源和水电资源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农畜产品系列加工,实现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藏药及山野珍品开发,实现稳步发展;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市与城镇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把我州建成甘肃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水电能源工业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8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370元,年均增长10.1%;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4.6∶27.4∶4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43亿元,年均递增12.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17%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2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1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130元,年均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递增1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到2012年,夏河飞机场、兰州至合作铁路基本建成,合作至川主寺铁路、西宁至合作至成都铁路、临夏至郎木寺高速公路、岷合高等级公路等交通骨干项目动工建设;城乡面貌有较大变化,城乡电网、城区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天然气进合作管网建成使用,引洮济合、引洮济潭等重大工程有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全省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20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水平,接近全国水平。
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9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4元,年均分别增长12%左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农牧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牧区实现游牧民定居目标;人们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等生活质量指标接近全省水平,人均预期寿命70岁。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50元,年均分别增长9%左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们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等生活质量指标接近全国水平,人均预期寿命71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到2012年,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全面实现“双基”,青壮年文盲率降到6%以下;卫生、广电、体育、文化等事业健康发展,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左右。到2020年,教育结构进一步完善,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青壮年文盲率降到3%以下;卫生、广电、体育、文化等事业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到2012年,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总人口不突破71万人;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2%;工业“三废”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总人口不突破76万人;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工业“三废”实现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把我州建成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甘南。
甘南的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借壳上市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声势浩大项目大发展,实施好大项目大发展战略;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机制与体制创新;不断加强民生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甘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