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特征

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特征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特征1.我省的工业化处于初期完成阶段向中期过渡的阶段我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处在低下的态势按照国际标准模式来分析甘肃省工业化水平及所处阶段,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为以1982年美元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二)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特征

1.我省的工业化处于初期完成阶段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1)我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处在低下的态势

按照国际标准模式来分析甘肃省工业化水平及所处阶段,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为以1982年美元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家统计局使用的按1982年美元计算,采用1982—2001年20年汇率的几何平均值折算当年价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001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65元,约为856美元,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到2007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346元,按1982年美元计算约为2000美元左右,按当前美元汇率计算约为1500美元,开始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比上年增长9.7%。

(2)我省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阶段

2001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4.4∶45.1∶40.5,2007年为11.3∶48.6∶40.1,第一产业比重已降至15.1%以下,第二产业比重已上升至39.4%以上,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我省的产业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48∶40.7∶40.82;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4.3∶47.3∶38.4,与工业化中期指标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已经基本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4.6∶46.3∶39.1。

(3)我省的就业结构逐步达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阶段

我省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从1985年的72.7∶14.1∶13.2转变为2007年的62.66∶15.0∶22.34,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10.0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0.9个和9.14个百分点。这种变化趋势符合C.G.克拉克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定理。表明我省工业化处于工业化的准备时期向工业化初期过渡阶段。

(4)我省的城乡结构处于工业化前的准备期阶段

2001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24.51%,而全国城镇化率已达37.7%。到2007年我省城镇化水平为31.59%,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44.94%,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全国相比,我省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13.35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也仅高于贵州和西藏。从此项指标看,我省尚处于工业化前的准备期。

甘肃工业经过“一五”和“二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从1964年起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就已经超过50%,先于全国6年进入半工业化社会。但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甘肃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1997年全国进入工业化社会,甘肃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2001年甘肃省工业化程度系数为0.702,相当于全国1991年的水平,比全国滞后10年左右的时间。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理论,对我省2007年相关的四项指标计算来看,甘肃整体上仍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过渡时期。

2.我省的工业内部结构处于重工业化阶段

(1)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化型工业结构突出

2001年,我省的轻重工业的比例为23.33∶76.67,到“十五”末期为18.77∶81.23,2007年达到了15.86∶84.14,呈现出明显的重化工业结构;从重工业内部看,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及加工工业的比重逐渐加大,其中加工工业的比重迅速上升,重工业结构调整正朝着原材料工业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方向发展。

(2)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品结构突出

在我省的工业产品结构中,能源、原材料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生产资料类产品比重大,最终消费类产品比重小。在工业产品中,能源、原材料产品约占到了73.68%,在重工业产品中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品约占重工业产品的93.45%。轻工产品中以粮、棉、油等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产品约占轻工产品的70.41%。

(3)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企业规模结构突出

2001年全省共有大型工业企业84户,拥有资产总额1211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3.67%,实现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9.36%,实现利税38.52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3.15%。到“十五”末,全省共有大型工业企业28户(国家对大型企业划分标准发生变化),拥有资产总额1670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0.13%,实现工业增加值375.36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2.37%,实现利税112.16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0.19%。2007年末,全省大型工业企业达到33户,拥有资产总额2189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8%,实现工业增加值570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9.63%,实现利税284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6.6%。

(4)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分布结构突出

我省的工业布局是以兰州、金昌、白银、嘉峪关等城市为中心展开的,这四个城市是我省工业七大支柱产业的核心区,到2007年末,这4个城市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3.15%,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占到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0.36%,拥有资产总额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8.81%,实现利税占到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6.1%。

(5)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为主的所有制结构突出

我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是全省工业的主体。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虽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72%,但其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75.92%,资产总额占到了全省的82.52%,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分别占到全省的48.4%和85.49%。国有工业比重大是历史上甘肃工业的一大特点,“十五”以来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特征逐步得到改观。到2007年末,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下降到7.17%,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74.28%,资产总额占到了全省的72.65%,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分别占到全省的82.17%和83.21%。

(6)以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格局突出

2001年全省石化、有色、冶金、电力、食品、机械、建材七大支柱行业的企业数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1.42%,资产总额占到全省的86.11%,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的86.91%,实现利润和税金分别占到全省的70.05%和89.42%。“十五”以来,全省不断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2002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及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211”工程以来,七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07年七大支柱行业的企业数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4.3%,资产总额占到全省的88.23%,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的92.25%,实现利润和税金分别占到全省的94.65%和93.73%。

3.整体工业结构以原料为主的基本特征突出

我省工业结构以原材料工业为主,原油加工量、乙烯及10种有色金属等主要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原材料行业产业链短,加工增值少。2008年石化、有色、冶金三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25.7%、18.9%和13.7%。加上电力工业,4个行业增加值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5%。全省完成原油加工量1384万吨,乙烯产量70万吨,钢材产量577万吨,铜铝铅锌镍五种有色金属产量166万吨,其中电解铝96万吨、铜36.7万吨、镍10.4万吨、铅锌23万吨。乙烯、有色金属产量均占到全国产量的7%左右,铜占9.69%,铝占7.27%,镍占90%左右。

围绕省内主要原材料企业酒钢、金川和白银公司产品的后加工,“十五”以来陆续建设了几个相应的产业园,中科院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酒钢与嘉峪关市共同建设的不锈钢产业园,已有4户企业入驻,生产不锈钢仪表、螺旋管、焊管、压力容器;金昌市新材料工业区,既有金川公司自身搞的深中工产品如铜镍合金、镍板带,还有招商引资企业搞的镍网。总体上园区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园内企业少,加工量也相应少,尤其是一直没有建成为兰州石化乙烯搞下游加工的专门产业园,聚乙烯、聚丙烯、合成橡胶等加工增值潜力较大的石化产品主要销往西南和沿海地区。电解铝加工方面,主要的企业西北铝有10万吨加工能力,其中铝箔能力5万吨,在建5万吨铝箔项目今年可以建成,拟建20万吨板带项目由于资金紧张缓建。铜材产量8758吨,仅占全国总量的0.14%;铝材产量9.80万吨,仅占全国总量的0.83%。有色金属加工材总量远远低于冶炼产品占全国产量的比重。

4.农产品加工、中医药及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快与行业集中度低的矛盾并存

农产品加工、中医药及装备制造等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近年发展较快,但行业集中度低。马铃薯、啤酒大麦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中药材中当归占全国产量的95%、党参占60%、大黄占60%、黄芪占50%、板蓝根占6sN。依托区域性的气候、种植优势,马铃薯、啤酒大麦、酿造葡萄、酒花、果蔬、油橄榄、银杏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加工企业。但缺乏大型龙头加工企业,也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全省中药材年加工量8万吨,占全省中药材产量的22%。中药已具有一定品牌优势,兰州佛慈制药厂六味地黄丸、定西扶正药业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奇正实业有限公司的消痛贴膏等产品系列畅销国内外。机械装备工业以电工电器、石化通用设备、机床工具等为主,天水长城开关厂的中低压开关、兰石厂的沙漠钻机、兰州电机厂的风力发电机、天水风动工具有限责任公司的凿岩设备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2008年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8.46%、18.93%,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6.74%和8.96%。

5.我省的核工业在全国核循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

甘肃省是我国核工业的重要基地,404、504等核工业企业曾为新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已形成从铀矿地质勘探、采冶、铀转化、铀浓缩到乏燃料后处理,核设施退役治理、核废料处理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已有国家新型战略核基地404厂,国内一流铀浓缩企业504厂,4000多人的核地质队伍。拥有中科院近物所、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物理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核工业专业技术院所,具备长期从事核工业科研生产管理技术支撑。另有为核工业配套的基础材料生产单位,如中国铝业西北铝厂为国产离心机提供机壳,方大炭素厂为国家16项重大工程、高温气冷堆示范堆提供堆内构件研制与生产。

6.我省的工业经济总量小与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够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甘肃工业尽管纵向发展较快,但横向相对滞后,从工业总量看,从1978年占全国工业的2.2%,下降到目前0.95%。内蒙人口略少于甘肃,但其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2.4%、2.2%。甘肃工业还必需有一个量的扩张才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完成工业强省的目标。

7.原材料等价格上涨与企业发展中成本升高的矛盾凸显

原材料行业,电价成本不断上升,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甘肃工业以原材料行业为主,2008年工业用电占到全社会耗电量的76.8%,其中有色、冶金和石化用电占到工业用电的60%多,电力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很大。甘肃省在煤炭电力基础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原煤和发电量都能自给,尤其是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2008年全省水电发电量217.56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1.53%,远远高于全国16.88%的平均水电比例。在全国范围来看,甘肃省煤炭和电力价格相对较低。尽管如此,随着电煤价格上调以及商品用煤价格的快速拉升,电力成本不断增加,电价也随之上升。2006年——2008年省内电解铝行业用电成本由28.85%上升到33.70%,年均增速5.6%,电铅用电成本由2003年的12.68%上升到2008年的17.21%,年均增速7.1%;铜铅锌产品平均电价由2003年的0.3785元/kwh上升到2008年的0.4535元/kwh,涨幅为19.8%。综合解决电力成本问题,已经成为实现甘肃有色金属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