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间经济社会联系逐渐融为一体、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是促进城市和乡村取长补短,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1)加快推进兰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体现,是省委对兰州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推进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兰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第一,从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方面来看,2008年,兰州市的GDP总量为846.28元,比上年增加1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1亿元,增长5.7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8.25亿元,增长11.4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19.93亿元,增长11.96%。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32:47.06:49.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4%、46.29%和52.07%。(2)可以看出,农业在实现增加值、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方面都处于最后一位,而且在经济总量上和二、三产业差距巨大。
第二,从城乡居民收入方面来看,近几年来,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8年,在居民家庭户均总收入方面,城市为12319.04元,农村为4371.03元,绝对差距为7948.01元,城乡比为2.82;在居民家庭户均总支出方面,城市为10765.6元,农村为3769.1元,绝对差距为6996.5元,城乡比为2.86;在户均消费性总支出方面,城市为9033.7元,农村为2842.8元,绝对差距为6190.9元,城乡比为2.67;在人均可支配性总收入方面,城市为11676.8元,农村为3502.7元,绝对差距为8174.1元,城乡比为3.33。(3)城乡居民家庭户均收入绝对差距2007年为7169元,2008年为8174.1元;可支配性收入绝对差距2007年为7293元,2008年为7948.01元。(4)可以看出,不管是户均家庭总收入还是可支配性收入,其绝对差距都在进一步增大。
2.城乡社会发展状况对比
第一,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兰州市城乡教育在资源配置、资金投入、办学条件、教师待遇、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城乡教育的“马太效应”明显,有两极分化趋势。
第二,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差距。城乡之间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差距,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支出差距,2008年,城市居民用于医疗方面的户均支出为748.3元,农村居民为208.1元,绝对差距约为540元,城乡比为3.6∶1。另一方面,城乡在公共卫生投入、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卫生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兰州将近一半的人口在农村,但在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方面城市却几乎集中了90%以上的资源,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良好的医疗环境。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缺少综合性的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大都条件简陋,医疗水平有限,往往不具备开展常规手术治疗的基本条件,差距明显。
第三,基本社会保障差距。目前,兰州市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心仍在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其中在城乡低保标准方面,城市低保户每月最低生活保障为253元,而农村为60.67元,农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低保标准的24%,差距十分显著。
(二)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势
兰州市近年经济发展整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基本成熟,经济社会发展从总体上说,已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为:
1.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8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8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8.7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12万亩,产量突破170万吨,有80万吨外销。以百合、玫瑰、瓜类、红提葡萄、红枣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兰州农村科技贡献率达到54%。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截至2008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636公里,其中乡村公路4269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60%,其中城关、安宁两区率先在全省整区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普及率达到61%。
3.农村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乡村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在2008年达到92%。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三)制约兰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因素
1.农村地区自然条件严酷
兰州农村大部分地区处于自然条件严酷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恶劣、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仍,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不高。
2.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兰州市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特征,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形成鲜明的反差,特别是四大贫困片区(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西北部山区和七里河后山)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是全省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也是兰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大的难点地区。
3.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
兰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但这种状况短时间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市山地占国土面积的65%,水利设施老化严重,部分乡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产品运输难、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
4.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村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型产业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较低,发展、增收的任务十分艰巨。
5.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表现为规模小、实力弱、支撑能力不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对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贡献不大。
6.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欠账、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的差距很大。
7.传统体制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之间,在投资、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土地等管理体制上,明显存在着“城乡有别”的现象,这严重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与阶段性任务
(一)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兰州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完整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战略目标,兰州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也包括这些内容。
1.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乡经济社会本身包含着空间经济社会活动的含义。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以提高城乡经济社会组织化程度为核心,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努力形成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形态格局。一般而言,城乡空间结构是由点(城镇等点状设施)、线(交通等线状设施)构成的拓扑结构。(5)
实现兰州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首先,要做好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中,既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用地,又要保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田保护和基础建设用地。其次,要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把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保障,围绕构建城乡连通的“桥梁”和带动农村发展的“平台”,特别是全面实施兰州都市圈等区域性合作发展战略,综合考虑自然、交通、人口等要素,确定区域中心村和一般村,明确区分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着力打破城乡分割壁垒,使城市与农村互通、农民与市民互融,形成特色明显、产业繁荣、体制创新、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第三,在交通线方面,实现构建和完善兰州市区半小时公路交通圈和城市一小时公路交通圈的目标。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建设县城和区域中心镇公路网,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实现行政村全部通油(水泥)路,自然村全部实现路面硬化。
2.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城乡经济要协调发展,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城乡产业要合理布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只有产业间的比重配置合理,各产业才能均衡发展。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是互动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反,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任一方发展受阻,必将相互影响,从而成为另一方的发展障碍。
实现兰州城乡产业布局及发展一体化,就是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结构,统筹协调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产业布局更加科学,结构更加优化,建立符合兰州整体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特点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格局。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要合理确定区域发展重点和建设规模,要有具体建设项目和资金计划。
3.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社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城乡社会一体化就是要求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享受同样的待遇,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经济、社会、人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城乡一体化理所当然也应包括城乡社会一体化。如果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政策取向不一致,城乡居民待遇不统一,地位不平等,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推进兰州城乡社会一体化,关键是在城市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居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必须着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4.城乡市场一体化
城乡市场一体化就是要消除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让城乡市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确保各种商品和服务、资源可以在城乡间顺畅流动,满足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市场是联结城乡关系的重要纽带,市场一体化是促进城乡关系高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没有城乡市场一体化,就没有城乡经济一体化,也就没有城乡一体化。(6)所以,我们在统筹兰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兰州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整合市场资源,合理布局,加大力度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一批腹地广阔、商品流通量大、交易手段先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和促进城市大型的超市、商贸集团和各种新兴要素市场向广阔的农村腹地延伸。此外还应积极发展大型仓储、超市、连锁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把新兴的电子商务、连锁、配送、各式联运等现代物流手段向各县区延伸。唯有这样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市场发展上的差距,加快城乡市场一体化的步伐。
5.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就是要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考虑,全面治理,彻底改变城乡生态现状,努力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格局,让城市与乡村、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
对于兰州这样一个生态条件严酷的城市来说,要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破除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峙起来的旧观念,破除把城市与乡村对立起来的旧格局,这需要城乡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强化城乡生态功能,以保全生态系统为重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保护,健全城市、乡镇、农村生态环境协调体系,加速推进城乡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建设。针对城乡重大环境问题,如城市工业“三废”排放和农村土质、水质恶化问题,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整治,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为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其次,要大力加强广大农村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特别是要防止“垃圾下乡”、“污染进村”等不科学的发展方式,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与建设。
(二)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可以表述为:
第一阶段: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快破解“三农”难题。具体来说,就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一方面健全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另一方面,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公共基础建设明显加快,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城关、安宁、七里河三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西固、红古两区和榆中、永登、皋兰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基本实现一体化。
第二阶段: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优势充分显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前实现。具体来说,就是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兰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西固区、红古区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七里河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三县河谷川台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
第三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谐和顺,城市和农村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全面形成。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全面繁荣,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这三个阶段也是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各阶段之间的任务从低到高是递进关系。
三、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
创新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保障。以往我国在城乡制度设计上,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格局,城乡执行两套不同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基本导向是向城市倾斜,过分侧重和保护城市、工业和市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体制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如果不破除、不更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消除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兰州城乡经济社会良性运行,融和共进,加快向城乡一体化目标迈进,首先就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制度创新上。
(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规划制度
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制度,就是要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管理体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具体来讲:第一,要通盘考虑安排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城市或县域范围内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抓好以县区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三,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小区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第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县区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第五,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二)健全农村土地经营和管理制度
健全农村土地经营和管理制度,就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具体来讲:第一,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第二,要积极开展不同类型土地流转方式的试点工作,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允许和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出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大集体农用撂荒地流转复垦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第三,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发集体荒山、荒坡、荒地、荒沟。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合办多种形式的农业园区。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积极探索“土地银行”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第五,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鼓励林地、林木依法规范流转。
(三)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就是要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加强“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具体来讲:第一,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切实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市级财政应保证每年用于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度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第二,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第三,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聚集,引导农民加大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投资投劳。第四,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以县为单位,建立涉农项目计划申报机制,增强涉农项目计划的协调性,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制度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服务农村的职能和定位,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大力加强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服务。具体来讲:第一,要探索组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鼓励农民建立互助合作基金及微型金融服务。第二,引导商业银行到农村建立多种形式的分支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发放。第三,进一步深化信用社改革,逐步把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第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第五,积极探索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经营设施作为抵押物向金融组织贷款的具体办法。第六,创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就是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城乡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具体来讲:第一,深化城乡就业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将农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引导农民有序流动就业。第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强化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责任。第三,实施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积极开辟公益性岗位,建立农民工就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制度,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本地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第四,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与管理,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保障性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第五,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和支持中央、省属大企业优先接纳市域范围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第六,重视解决好“城中村”改造、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问题。
(六)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就是要大力推进社会服务与管理创新,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乡社会服务和管理一体化的体制,形成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具体来讲:第一,要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统筹考虑农民工权益、城镇化进程和城市承载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第二,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第三,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依法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健全以村民自治章程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和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享有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第四,构建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农村管理体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第五,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推进农村依法治理,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六,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
(七)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要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总要求,加快农村卫生、医疗、社保、社会救助等各项事业发展。具体来讲:第一,探索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制度。第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逐步提高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标准。第三,农村社会保障要不断扩大覆盖面、大幅提高保障水平,发展目标是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八)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就是要着眼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基础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集中在政策引导、法律保护、财政支持、社会管理等方面探索创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具体来讲:第一,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第二,强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搞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第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制度,巩固市、县、镇、村四级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疾病防控、卫生执法监督、医疗救助、信息网络和应急指挥五大公共卫生体系。第四,完善进城农民就业、社保、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
(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新机制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新机制,就是要实行户口的一元化管理制度。具体来说:第一,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政策,积极探索城镇人口迁移农村落户的管理办法。第二,改革暂住证制度,实现对流动人口由暂住证管理向居住证管理转变,保证领取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在纳税等方面履行同等义务的同时,享有同等待遇。第三,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逐步推进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
(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就是要遵循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按照“污染者收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及引进外资等方面,抓紧制订完善促进城乡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具体来讲:第一,制定落实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着力推进以生态恢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垃圾及污水集中处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第二,切实加强土地、河流、森林、草原、矿山、动植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和国土生态资源的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发展的路子,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当前推进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实现兰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此,市委市政府在综合考虑兰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社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实现兰州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步骤。这为兰州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处在第一阶段,其基本目标是加快破解“三农”难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前需要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眼于改善农村面貌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加快构建兰州市域一小时公路交通圈和都市区半小时公路交通圈,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建设县城和区域中心镇公路网,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实现行政村全部通油(水泥)路,自然村实现路面硬化。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川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提高节能节水效益,支持引大、引洮工程配套建设,做好灌区险工险段处理和病险水库加固,增强抗旱防汛能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小型提灌站、集雨工程、库塘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实施步伐,鼓励农民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加有机肥,不断改良土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肥力和耕地质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巩固南北两山绿化和退耕还林成果。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优势产业
当前,兰州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农业机械化。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把设施农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力争在发展规模、设施配套、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建设秦王川、小康营、青土坡、三川口、西津坪等5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争取在两年内,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万亩。要积极推广旱作农业和节约农业新技术,争取在两年内,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要抓好农业生物质产业,以废弃物资源利用为重点,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努力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兰州打造优势特色产业,要坚持城郊型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的原则,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制定产业布局规划,加强基地建设,健全完善产业链,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贮运能力,重视开拓终端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做优做强做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重点支持发展以高原夏菜、百合为主的蔬菜产业,以红提葡萄、大接杏、玫瑰、油桃、梨、枣、花卉为主的林果园艺产业,以奶牛、生猪、肉羊、家禽为主的规模养殖业,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建成以榆中川区、红古川、秦王川、庄浪河谷、西岔川为主的蔬菜产业片区,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50万吨左右。建成永登满城、苦水、中川,榆中定远、小康营、连搭,皋兰什川,红古窑街,七里河八里镇,安宁安宁堡等10个左右林果园艺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左右。以兰州猪场、花庄奶牛繁育中心、甘肃华陇种禽育种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10个左右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服务体系健全、产加销一体化的养殖业基地,重点培育年产值在2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500个、户均年养殖收入过万元的专业村50个。
(三)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要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农字号”大企业,努力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按照“总量做大、层次提升、领域拓展、效益提高”的原则,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600亿元大关。建立城乡经济联合互动机制,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促进城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企业及其产业链向农村转移和扩散。健全完善农村商业服务网络,加大农产品市场、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力度,加快推进兰州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物流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加快以新业态、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步伐,不断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发展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围绕服务城市从事商贸服务业。
(四)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兰州城市群建设。具体来说,要建立小城镇发展扶持基金,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着力建设一批中心镇和卫星城,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成20个左右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小城镇。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15个左右的经济强镇和卫星城。争取在兰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第三阶段,三县县城与中心城市实现发展融合,80%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区、人口汇聚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各县区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优势品牌,壮大支柱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壮大县域工业,鼓励和支持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区以产业升级为重点,加快工业转型,努力发展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工业强县(区)。工业基础薄弱的县区要坚持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并重,发挥比较优势,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优势产业,使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采取非均衡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分类推进。具体来讲,城郊村重点加快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农村转社区、农民转市民,加速城乡对接融合。川水地区重点扩大新农村建设覆盖面,使这一区域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点地区。山区贫困村要把重点放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上。继续搞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除边远山区的所有村全部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文明发展道路。按照有利发展、规模适中、适度超前、美观适用的原则,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居民住房建设标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积极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保障家园、水源、田园清洁,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在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过程中,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农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占比例下降到20%以下。鼓励和支持农村能人领办创办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在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土地安排、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外资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施惠民文化工程,就是要加强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乡乡建起文化活动中心、村村建起农家书屋。要支持农民兴办演出文化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要继续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和城市教师支教制度,整体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省级标准,村村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建立完善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和城市医院、医师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动城乡医保逐步并轨,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城乡卫生保障一体化。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完善被征地农民和城中村改造农民转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时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执笔人:杨须爱 韩晓东
【注释】
(1)马军显.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化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文库.2008.149页.
(2)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编.2008年兰州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09-2.
(3)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编.2008年兰州统计提要.2009-2.
(4)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编.30年数字之兰州.2008-11.
(5)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南方经济,2004-1.
(6)马军显.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化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文库.2008.1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