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形象对外宣传战略研究
城市形象作为公众对城市总体状况、现存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印象,已日渐成为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城市一样,兰州也把打造城市形象作为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兰州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的实践与经验
——起步阶段(1985—1991年)
1985年,兰州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成果,宣传兰州,强化对外宣传职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设立专门机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兰州作为全国个特大城市之一,作为甘肃省会城市,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较早意识到宣传、提高兰州知名度的特殊意义。兰州市委宣传部及时向市委提出了成立兰州市对外宣传小组的建议。市委很快批复,同意成立兰州市对外宣传小组,负责全市对外开放中的宣传教育工作。由市委分管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各工作部门、市政府综合部门以及文化、广电、兰州晚报等20多个单位分管宣传的领导同志为成员,宣传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1987年随着外宣工作职能的拓展,市委进一步明确外宣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市外事办公室、市外经委、市台办4家共同负责,每年由市财政划拨专项经费1万元,用于编辑宣传兰州的文字资料和《兰州画册》。兰州市外宣工作引起当时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朱穆之同志的重视,1989年,专程来兰州,实地考察了兴隆山旅游胜地,并欣然题写“秀比峨黄”匾额。
——上台阶、上水平阶段(1992—1997年)
1992年初,在兰州市委、市政府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全国丝绸之路工作委员会同意由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在节会上,兰州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引起了国内外商界、新闻界的高度关注,有40多国家和地区1200名外宾和国内各地1.2万客商来兰州,其中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中央、地方新闻单位300多名记者和新闻官员应邀到会。这次盛会是对外宣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扩大了兰州知名度,提升了兰州形象,也是一次对外宣的大检阅、大锻炼,展示了我市外宣工作的实力和水平,为以后节会宣传提供了经验。随后1993年赴深圳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和“兰交会”的举办,1994年在兰州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又一次为宣传兰州搭建了广阔平台。节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在京对外宣传单位和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新闻记者团纷纷派领导、记者参加,并作了大量的文字和影视报道。香港新闻界对兰州的宣传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引起强烈反响。
——上项目、打品牌、塑形象阶段(1998—2008年)
一是与中央新闻媒体的联系步入正轨,在加强与驻甘新闻媒体联系合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活动,参加正大综艺组织的城市之间趣味体育活动等。2001年,经市委同意,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北京20多个单位的领导和记者为兰州市对外宣传顾问,每年这些顾问有计划、有目的的派记者来兰州采访,或约稿或为其提供节目,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增加了我市特色节目和新闻信息产品在中央媒体和省外媒体上交流与展播,增加了信息刊发量。二是宣传载体不断创新。在宣传品制作上,除了精心制作好“六个一”(一本书、一本画册、一张多媒体光盘、一本简易手册或折页、一步影视专题片、一套兰州特色纪念品)外宣品,加大兰州专题片的制作、宣传,突出兰州新形象的宣传,制作15秒城市形象宣传片等,《魅力兰州》在中央一套、二套、四套节目连续播放。2007年开始兰州形象对外宣传进楼宇、上列车、上公交车。在兰州开往外地的40多次列车上宣传和介绍兰州。2008年借助第29届奥运会,投资100万元在北京三环以内设立了20块兰州城市形象宣传广告牌。三是开通了中国兰州网。该网站是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管,兰州市政府新闻办和兰州市互联网管理中心联合主办的以新闻宣传、服务等为主的兰州地区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四是启动了新闻发布工作并逐步走向规范。市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从2004年起,开展了新闻发布业务,逐步形成了以新闻发布为主,新闻通报会、背景吹风会、记者集体采访专访发布新闻公告等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会。完善了市政府新闻办和市直各部门、各县区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机制,建立了新闻发言人联席会议、联络制度等。五是经费投入保障力不断增强。近十年来每年都在增加外宣经费,已由原来几十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10多万元。普遍加大了报纸专版、专题片、形象广告和其他形式的投入。
经过多年的努力,兰州形象对外宣传工作领导体系、工作机制、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宣传渠道和宣传阵地不断拓展,兰州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值得认真总结和肯定。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多方配合,整体推进对外形象宣传工作
市委、市政府把兰州城市形象宣传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项目工程,兰州市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外宣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深刻认识到兰州形象对改善人居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市上加大了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经济频道、综艺频道、国际频道、西部频道等播出兰州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央视中国报道》等刊发兰州形象专版,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对提升兰州城市的整体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上各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重大经贸活动,大力宣传城市形象。
2.借船出海,借台唱戏,全面优化对外宣传环境
借助各种力量,大力开展城市形象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利用中央和本地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不断加强与兄弟省市新闻媒体的联系,与之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开展城市之间宣传活动。在手段和方法上坚持重点媒体宣传和一般媒体宣传相结合,突出重点媒体,兼顾其他媒体。在坚持以报刊、电视等媒体为主要形式的同时,采用网络、广播等多种载体和节会等多种宣传形式。拍摄了形象宣传片《百里黄河风情线——话兰州》、《中国兰州》、《文化兰州的畅想》、《兰州夜景》、《美丽兰州》等专题片,集中宣传兰州市城市建设、商贸、文化、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县区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旅游等方面的情况,为加快城市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密切联系,同《香港商报》、《文汇报》等媒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外宣传工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良好态势。
3.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升兰州知名度
以每年一度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兰州黄河文化旅游经贸洽谈会、大型招商引资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多方位、宽领域地对外宣传兰州的优势和成就。市上四大家组团赴沿海和大城市学习考察,招商洽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节会活动和记者云集的有利时机,精心策划组织宣传报道工作。邀请中央、省级新闻媒体集中对“节会”招资项目开展集中宣传报道。出版兰州形象图书、明信片、画册、光盘,制作宣传礼品,通过出访、招商、外事赠送、旅行社发送、旅游景点销售、公共场所陈列摆放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外宣品的落地率,加深了国内外对兰州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兰州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兰州与其他城市形象对外宣传比较分析
(一)资金投入方面
公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传媒,而传媒自身的强大功能则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宣传手段的强势就是城市形象的强势。兰州是一个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图4-1 部分省会城市对外宣传投入情况
图反映12个省会城市2006、2007和2008年对外宣传经费
上投入情况。可以看出:三年中投入最多的是沈阳各为1000万,2008年南京也为1000万;2006年投入较少的是太原100万,南昌110万,贵阳180万,兰州210万;2007年投入较少的是太原和南昌各为110万,兰州210万;2008年最少的是太原120万,兰州210万。
图4-2 2008年部分省会城市对外宣传经费投入
上图以2008年为例:兰州投入210万,略高于太原120万,低于其他10个省会城市。
图4-3 2006—2008年部分省会城市对外宣传经费投入总额
上图中兰州近三年的投入总额略高于太原和南昌,低于其他9个省会城市,在对外宣传经费投入中兰州处于弱势。
2007年,兰州市组织力量重新拍摄了城市形象宣传片,投入资金共90万元,主要在全国旅客列车、公交移动电视、楼宇电视、西北豪华客运长途汽车上进行播放,对宣传城市形象起到阶段性的成果,但同周边城市相比,兰州市对外宣传的投入少,造成有想法、无活动,有策划、无效果的局面。城市对外宣传经费投入少,制约了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的速度与效果。外宣经费缺乏长期性、稳定性的投入渠道,限制了宣传活动的规模和档次。吸引企业、民间投入资金较少,多元投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二)文化外宣方面
文化外宣已成为一种潮流,富有文化内涵的对外宣传活动成为文化立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南京市以“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为载体,按照“专业策划、市场运作、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的原则,精心策划组织活动,吸引了数百万各界人士参会,110多家境内外媒体围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采访报道,达到了“以文气,聚人气,增名气”的效果。湖南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和湖湘文化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引导外国受众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湖南,增进交流,实现合作,提高了湖南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安城市形象宣传片《荣耀西安》,给受众展现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都和正走向全面现代化的科技新城,展示了城市厚德载物、开放包容、天人和谐的文化传承,较好地诠释了古都的文化内涵。兰州市在文化外宣上做了大量文章,但文化底蕴挖掘深度依然不够,活动零散,城市形象模糊。在提升兰州城市形象上没有大规模的系列性活动,城市形象系列专题片吸引力不强,反映兰州历史文化的系列丛书不多,描写兰州的文学艺术作品缺乏。国际性、全国性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少,经济唱戏、文化扬名的对外宣传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必须做足文化、体育、旅游、经济和外宣结合的文章。
(三)整体合力方面
借助专业力量,引入社会和民间力量,推动政府、企业、市民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打造城市形象已成为一种新模式。2005年,成都市委外宣办整合市外办、侨办、体育局、旅游局等多部门力量和社会资源,成功举办了“中法市长圆桌会议”、“世界大力士冠军赛”、“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中国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等大型外宣活动,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兰州城市形象对外宣传基本上是政府包办,利用民间渠道少,运用市场和中介的力量开展外宣活动少。省市联动,部门联动,县区联动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没有有效地整合起来,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工作环节上存在脱节现象。省、市媒体之间缺乏合作机制,宣传力量未能很好地整合起来。重视主流媒体宣传,忽视非主流媒体的宣传。互动宣传,借船出海,借壳宣传等形式尚未引起重视。近几年,兰州举办了大型的招商引资活动,但借投资者口碑宣传兰州的力度和覆盖面很有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四)知名品牌方面
品牌效应是城市形象宣传与推广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城市间发展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必须有国内及国际性名牌企业、产品品牌。青岛海尔、四川长虹、深圳康佳、无锡小天鹅等,这些名牌产品不仅加强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而且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形象和知名度。青岛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影响力系数中,就知名度系数说,北京、南京、广州是满分,为1.00,青岛是0.78;但就品牌系数说,上海是0.86,青岛是0.84,南京是0.39。在两种系数中,南京的差距较大,青岛的差距较小,也就是说,青岛通过“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岛啤酒”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传播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兰州的《读者》、牛肉面等品牌对提升兰州城市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相对其他城市,兰州的知名企业、品牌很少,成为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瓶颈。
(五)城市特色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具有良好环境的地方成为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全国十大避暑城市”之一。但对其深度开发不够,丧失了避暑城市的应有地位。贵阳市在“十大避暑城市”上做了很好文章,以“避暑·生态·产业”为主题,举办了“2008中国·贵阳避暑节”大型系列活动。在重要旅游客源地市场,如北京、上海、南昌、武汉、南京、重庆、广州等夏季比较炎热的城市进行集中宣传。活动分初夏的邀请、盛夏的体验、夏季的留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结合传统节日和新的放假、休假制度,推出主题活动、配套活动和宣传活动。同时还举办“四月八”苗族风情活动、“清凉奇趣峡谷漂流探险”活动,启动“国内外名人看中国避暑之都”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走进中国避暑之都活动、“国内(外)知名网站策划人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体验游”活动、“境外媒体或外国记者中国避暑之都行”活动等,出版“2008·中国贵阳避暑季”主题摄影集。西宁借助环青海湖自行车赛、郁金香节等活动打造“中国夏都”城市形象。兰州在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构建避暑胜地上做了巨大的努力,成绩突出,但宣传策划力度不够,失去了“十大避暑城市”应有的地位和优势。另外在“山水名城”、“黄河之都”等的开发研究方面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大手笔、独创性、连续性的活动。
三、兰州形象定位
城市形象一般是指城市给予公众的综合印象与整体感受,是自然、历史与文化的凝聚构成的符号性说明。兰州城市形象定位就是要对城市的自然景观、城市生态、城市文化等形象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用某一形象替代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公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本课题从兰州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入手,结合以往形象宣传习惯和已经具有的形象认同感,同时和其他城市定位相区别,提出兰州城市形象定位——“黄河之都”(城市定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喜好不同,思考角度不同,得出的定位就不同。本定位参考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但未征求市民的意见,局限性在所难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兰州、银川、郑州、济南为沿黄河四大省会城市。另外有十多个中小城市,白银、青铜峡、石嘴山、乌海、临河、包头、韩城、三门峡、开封、滨州、东营等。在众多城市中兰州是唯一的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滔滔黄河一路奔腾向东,在兰州折向东北而去。黄河流经兰州212公里,在黄河干流上已建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柴家峡、小峡、大峡等水电站,刘家峡是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发电站。兰州依偎在黄河的臂弯里,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创造着灿烂的文明。
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原始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兰州段附近就孕育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今兰州市城关东岗附近设属陇西郡榆中县。西汉初年,兰州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沿袭秦制。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置了金城郡。隋代废郡改州,“取皋兰山为名”而置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始于此时。隋代在金城古渡口设关,取名金城关。古代兰州以“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的区位优势,成为丝绸古道上的交通要津、军事要塞和商埠重镇。
黄河之都的历史见证——中山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黄河之都的标志性景观——“黄河母亲”雕塑;黄河之都的名片——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黄河之都的文化符号——黄河水车文化博览园;黄河之都的生态保护工程——银滩湿地公园;黄河之都的生态屏障——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等,都足以显示“黄河之都”的巨大魅力。
兰州形象——黄河之都,不仅蕴含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而且包容了城市历史、文化、经济和兰州人的思想和行为。兰州形象就是要彰显这种独有的魅力个性,创造面向现在和未来的独特性,在公众中留下了厚重的记忆。
总之,兰州形象——黄河之都,定位简洁明了,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易于传播。定位既具有稳定性,易形成品牌优势,又富有动态性,包容性。可以在举办特色活动时策划不同的主题,如:“黄河之都·兰州民族风情展”、“黄河之都·兰州桃花节”、“黄河之都·丝路文化周”、“黄河之都·兰州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会”、“黄河之都·兰州论坛”等。这种“黄河之都+X”的动态形式,有效整合了部门、行业的资源和优势,既宣传了部门、行业,调动了宣传的积极性,又宣传了兰州的整体形象,能形成强大的兰州形象效应,强化宣传的效果。
四、兰州形象对外宣传战略目标
立足兰州实际,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逐步建立市委统一领导,市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具体负责,涉外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从现在起,用1年左右的时间,调整对外宣传布局,理顺关系,健全机构,加大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有效开发、整合、配置外宣资源。用2~5年时间,扩大覆盖面,形成规模,见到实效,实现“六个突破”的目标。一是在铺设户外平面广告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点选择在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上海、旅游中心杭州,对港澳台前沿城市深圳、珠海、厦门等地,每年铺设20~30块大型路牌广告。二是全力推进中国兰州网建设,取得网络宣传新突破。加强网络新闻报道和活动策划,打造特色栏目,把中国兰州网建成西部省会城市中一流的对外宣传网站。三是切实抓好采访宣传兰州工作,取得大型报道新突破。每年组织1~2次大型采访报道活动,邀请全国主要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对兰州进行大规模的采访报道。四是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外宣精品,取得精品宣传新突破。重点出版、制作和播发一批有影响力的专题片、光盘、图书、画册、折页、外宣礼品等外宣品。创作出2~3部以兰州乃至甘肃地域文化为背景的且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在中央媒体播发以“黄河之都”为主题的兰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广告语、专刊专栏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五是精心策划具有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取得文化外宣新突破。积极参加国家在国外举办的重大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开发多形式、多门类的文化展演项目,并不断扩大在全国各地展演的场次。六是加快外宣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外宣经费的投入力度,取得外宣经费投入新突破。力争2~3年内市级外宣经费每年的投入达到800万元,2015年达到1500万。经过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使兰州形象对外宣传工作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高和传播。
五、兰州形象对外宣传重点
(一)生态兰州形象
兰州市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倚山换景,因河造势,不断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力度,基本建立了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生态体系。截至2008年底南北两山绿化面积累计达58万亩。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1.3%,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7.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8.89平方米。“百里黄河风情线”实施延伸拓展、河堤绿化、美化亮化和河道延伸疏浚工程,沿线已建成体育公园、水车文化博览园、兰州港搏浪园、黄河亲水平台小游园、金城关文化风景区、百合公园等一批设施和景点。
(二)文化兰州形象
近年来,围绕“文化兰州”建设,文艺创作演出不断创出佳绩,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西出阳关》、《唐太宗嫁女》等剧目在国内外获得好评。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和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异彩纷呈,蓬勃发展。“春节文化庙会”、“黄河风情文化周”、“农民艺术节”、“兰州水车节”、“桃花会”、“梨花会”等活动深入人心,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文艺演出、网络文化、出版印刷业、演艺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等文化产业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三)工业城形象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兰州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来抓,进一步强化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大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力度,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兰州现已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电力、建材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四)商贸中心形象
历史上兰州曾是著名的“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32个物流中心之一,特别是自1994年被国家五部委批准为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以来,10多年,兰州日益成为现代化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日趋活跃。日前,商贸流通业已经成为兰州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基本建立起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辐射力较强的多元化商业流通体系,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五)科教城形象
兰州是我国西部重要科教基地,拥有国家一些重要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集中了甘肃8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近年来,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兰州已产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科研成果,有些达到了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今,以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中心的兰州科教大基地已经形成。目前,兰州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在西北地区居首位,人才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名列第九位,知识经济竞争力排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西部第1位,兰州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实力在西部居第2位。
(六)交通枢纽形象
兰州在西北处于“座中四联”的位置,是新欧亚大陆桥的核心地段。良好的区位独特优势增强了兰州发展的承接力。兰州已开通国内外航线37条,其中4条国际航线,可直飞国内外31个城市,年客运量近40万人次,货运量近万吨。境内有陇海、兰新4条铁路干线、6条国道,兰州将成为连接我国五大区域的铁路一级枢纽城市。目前欧亚大陆货运的30%已通过欧亚大陆桥这一通道而完成,兰州在欧亚大陆桥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国家关于依托新欧亚大陆桥培育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使兰州这个处于轴线上的交通枢纽,成为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提高了兰州的知名度。
六、兰州形象对外宣传对策建议
(一)努力构建大外宣格局
兰州形象对外宣传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因此,必须树立大兰州理念,做大兰州文章。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1355”总体工作思路,在对外形象宣传中统筹协调,科学规划。一是加强对外宣理论研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入研究城市形象宣传的新动向、新对策,深入研究外宣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心理特点;深入研究外宣工作中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探索新形势下改进外宣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深入研究全国、全省外宣工作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不断挖掘兰州形象资源,开展兰州形象传播研究,提高兰州形象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将兰州形象对外宣传纳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对外开放的总体工作部署之中,明确总体目标,外宣重点项目,分步实施计划,制定兰州对外宣传五年和中长期规划。三是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结合各自情况,研究制定有关兰州形象外宣的专项规划,形成兰州形象外宣总体规划和相关行业、单位的专项规划相配合。
立足兰州的实际,整合外宣资源,达成外宣共识,进一步建立起以市委统一领导,市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具体负责,涉外部门各负其责,全市各个方面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实现全市外宣资源的有效整合,不断提高对外宣传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坚持市县(区)联动、政企联动,坚持自主宣传与借力宣传、集中宣传与持续展示、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整合传媒、文化、企业、旅游等宣传资源,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科教、旅游、体育等多领域的对外交流活动,使外宣资源得到有效组合,形成外宣工作的整体合力和规模效应,实行兰州对外形象宣传效益的最大化,以提升兰州的影响力,使来兰州的人留下赞誉,没来的人慕名向往兰州,不了解兰州的人关注兰州,在兰州的人热爱兰州。
(二)不断拓宽对外宣传的载体和方式
1.提升市民文明形象
加大市民的教育引导,树立“人人都是兰州形象,个个都是外宣使者”的意识,提倡每个市民都是城市的“名片”和形象代言人,重点提高公务员形象、窗口从业人员、出境人员的外宣意识。广泛开展以“关注兰州、热爱兰州、建设兰州”为主题的各种城市形象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专门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从而变为自觉行动,增加广大市民的凝聚力,激发市民的城市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为兰州形象对外宣传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
2.借助名人效应宣传
积极发挥名人的作用,借国内外甘肃籍的知名的电视人、学者、企业家、影视人、民间技艺能人等宣传兰州。聘请甘肃籍名人担任兰州形象对外宣传顾问,通过不同载体和方式直接或间接介绍代言兰州,或以其学术的影响带动兰州形象的影响力,或以独特的艺术作品引人注目。总之,借名人效应宣传兰州,将对提升兰州对外形象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达到对外宣传兰州形象的目的。
3.借势跨地区宣传
立足兰州乃至全省文化资源,注重地方元素的展示,找准结合点,提升宣传效果。一是与涉外部门、企业合作开展跨地区宣传,利用图片、展板、多媒体等开展兰州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城市风貌、优势资源和名牌产品的推介,增强兰州形象的传播能力。二是借媒体之力宣传兰州。继续加强与中央、各省市外宣办以及多种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利用省内外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网络进行兰州形象立体化宣传;借中央驻甘媒体之力,宣传兰州美好形象,提高兰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加强同省内外城市的联系与合作,尤其与周边省会城市的协作联动,开展城市形象宣传节目互动和外宣产品的交流。四是重点选择上海、福建、杭州等地铺设一批户外形象展示广告,宣传兰州美好形象,增强兰州的吸引力。
4.利用重大节会宣传
各类节会活动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城市形象外宣手段。一是积极组织申办或参加大型文化、经贸、外事等重大节会活动,以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学术交流会、体育比赛等各种活动和商务及重大主题活动为载体,多角度推广兰州形象。二是借助外事活动开展宣传。利用出访、考察、调研学习、交流、招商等机会,就我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对外宣传,并提供精美且有品位的外宣品,拓宽对外宣传新领域,延伸对外宣传阵地,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创造条件;三是结合旅游开展兰州形象对外宣传。把兰州形象对外宣传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提升兰州形象外宣实效。
(三)打造对外宣传精品项目工程
1.打造兰州形象宣传片
拍摄有特色、生动而有影响力的宣传片,尤其提炼兰州黄河之都的美丽风光、独有资源、灿烂历史以及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聘请著名导演,采用大手笔制作城市形象宣传片,通过网络、电视、大型招商活动等途径对外传播,迅速提高兰州形象对外传播能力。
2.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精心组织文化交流展示项目走出境内外,并积极参与国家在国内外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扩大兰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打造窗口外宣品牌
全面实施“窗口外宣”工程,加大兰州形象宣传品在窗口单位的投放力度,落实兰州形象宣传品在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宾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地点的陈列、销售、发放工作,在公共场所显示屏滚动播出兰州形象宣传片,在中川机场定时播出兰州形象宣传片,投放宣传兰州的飞机专用读物,积极争取将兰州飞往北京、上海、广州的航班命名为“吉祥兰州”号,为中外宾客展示兰州城市形象。
4.打造旅游品牌
加强兰州旅游部门对各旅行社的外宣组织和领导工作,组织好兰州形象及旅游品牌推介,策划和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精品旅游,彰显兰州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的亮点,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兰州。
5.打造外宣品品牌
不断创新理念,组织、策划和制作一批特色鲜明、便于携带,高质量、高标准的图书、折页、光盘等重点外宣品,并在精品化、系列化上下功夫,通过外宣品的扩散达到扩散兰州形象的目的。
6.打造节事品牌
精心策划,申办有特色的国际性和全国性的节庆、赛事,开展兰州形象主题宣传活动,展示“多彩兰州”,让节庆、赛事、主题活动成为兰州形象的另一张亮丽的“名片”。
(四)建立多元化的外宣投融资体系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明确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项目和精品工程,开展外宣产品的研发,改善外宣办公和工作条件,优化对外宣传手段,加强外宣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形成亮点、兼顾一般、推动全局的原则,用足用好外宣工作专项资金。此外,教育、文化、旅游、外经等涉外部门也要在经费上加大扶持力度。
2.开辟贷款绿色通道
对企业的外宣项目,由银行建立快速审批机制,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或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对企业优秀的外宣项目实行银行贷款贴息,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兰州形象对外宣传。
3.广泛吸收社会资本
采取优惠措施,吸收企业、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兰州形象对外宣传。设立对外宣传基金,如在兰州高速公路沿线与乡镇结合点(兰州辖区内)设40块路牌广告,其收入归入对外宣传基金。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合理利用社会资金助推兰州对外形象宣传。
4.积极争取省上和国家支持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向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旅游局等部门申请援助项目,或向中央媒体申请外宣支持与合作,利用有关政策,积极争取省上有关部门对兰州形象对外宣传的经费支持。
(五)加大外宣人才队伍建设建设
1.重视外宣干部培养选拔
建立健全外宣干部选拔机制,把那些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理论水平高、组织领导和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外宣重要岗位上来,努力造就一批既熟悉意识形态工作,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外宣骨干力量,为提升我市对外宣传的整体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2.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制订教育培养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培养不同学历和层次的外宣人才,特别是外宣创意人才、复合型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外宣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兰州形象对外宣传的战斗力。探索外宣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兰州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大专院校、企业、文化宣传机构、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联合组建专业培训网络,建立外宣研究、教育培训、策划宣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
3.加大外宣人才引进力度
完善吸引高素质外宣人才的各项政策,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的策划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采取高薪聘用、兼职等多种方式引进优秀互联网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外宣传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实现以人才推动外宣工作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6.
2.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3.冯志成,赵光洲.中国城市形象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0.
4.董晓峰,李祥源.城市形象建设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4.
5.中共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8.
6.兰州市政协“提升兰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课题组.提升兰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2008-9-30.
7.兰州市政协“建设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课题组.建设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研究报告.2007-9.
8.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2004-4-8.
9.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外宣工作案例.2007—2008年.
10.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宣传通讯.2006—2008年.
11.中共甘肃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甘肃省对外宣传五年规划.
12.中共甘肃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甘肃外宣通讯2007—2008年.
13.中共兰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2005-4-28.
14.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15.王冰.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6.2009年全市新闻宣传工作要点.
17.中共兰州市委外宣办.工作总结2004—2008年.
18.中共兰州市对外宣传办公室.关于兰州市对外宣传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19.关于中共中央10号文件主要精神汇报和我市对外宣传工作领导体制机制问题的建议.
20.中共兰州市城关区委对外宣传工作汇报.
21.兰州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编印.兰州高新区工作动态.2009,9.2008.
执笔人:李永生 李俊霞 程向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