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兰州低碳城市对策研究

建设兰州低碳城市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兰州低碳城市对策研究低碳,意即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建设兰州低碳城市对策研究

低碳(lowcarbon),意即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自2008年初,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迅速“蹿红”,成为我国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又一热点目标,该目标将具有长期的特性。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依靠先进技术提高制造业能力和对消费者的满足能力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经济暂时摆脱了金融海啸的威胁,但是经济疲软的现实情况依然难以回避。而“低碳经济”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拓宽“低碳”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全球复苏的主要新增动力。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英国于2009年7月15日公布了低碳经济国家战略。7月27日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建议美中两国通过“低碳经济”拉动经济复苏。而早在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就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因此,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

一、建设兰州低碳城市的意义

建设低碳城市能够为城市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可操作性平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低碳城市的提出

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人口爆炸式增长、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城市面临着包括气候变化的一系列问题,城市的生态系统生态的功能正在衰退和丧失,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由过度消耗化石燃料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而全球变暖又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失,深刻触及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气候变化将扰乱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的概念被提了出来。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的空间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正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体和有力的实践。

(二)兰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城市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结合自身优先的战略发展目标和特点。应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线,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考虑应对气候变化,既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又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的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低碳城市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推进以能源节约、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建设低碳城市,对于兰州意义尤其重大,这是因为:第一,兰州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低,天然“碳汇”少,城市环境竞争力和市民环境生活条件亟须提高;第二,兰州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特殊,环境容量小,排放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平原地区的城市;第三,兰州地区资源相对贫乏,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必须彻底改造;第四,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和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增长方式,使兰州的传统能源消耗、三废排放、环境污染严重;第五,兰州冬季采暖期漫长,取暖锅炉和煤炉造成的大量排放使冬季大气污染治理负担成沉重,也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第六,兰州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排放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市民生活中的环保建筑、环保用具、环保方式均较薄弱,建设低碳城市将为城市生产生活领域的节能环保创造重要平台;第七,兰州的环境地位重要,特别是保护母亲河的重任,使兰州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降低污染、改造环境。

二、兰州建设低碳城市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突出

1.资源环境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兰州打造成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作为政府已经意识到突破以往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努力创建新型城市。

2001年全国实施“清洁能源行动”,兰州作为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城市之一。2003年,兰州市政府批准实施《兰州市清洁能源行动规划》。2006年,修订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兰州市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把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计划“十一五”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减排10%。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了单位GDP能耗考核、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实施方案等制度和办法,编制完成《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政府的各项环境建设措施,都能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拥护和支持,建设低碳城市的群众基础雄厚。

2.发展低碳能源取得较大成效

化石能源(比如石油),是通过“燃烧”转化为能量的。燃烧过程中既会消耗氧气,也会产生排泄物造成污染。由各种气体排泄物构成的温室气体,既污染环境又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元凶。因此要改变能源结构单一,实行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有效保障能源供给,加快低碳能源发展。在这方面,兰州市已做了大量工作。

2001年兰州市启动天然气替代煤、油、煤气等能源的工作。目前已累计建成管网干线1200多公里,已实现对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等四个主城区的全面覆盖。发展居民用户近50万户,锅炉用户767家,餐饮用户1402家,茶浴炉用户214家,公福壁挂炉用户23家,工业用户45家,汽车加气站11家。(2)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省去了能源的生产过程,节约了民用、公共建筑、城市工业用户使用的煤、油,减少了煤及炉渣的运输量,节省了运输车辆及相应的耗油量。

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即用一年时间完成公交车油改气,两年时间完成出租车辆油改气,三年时间完成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4区集中供热以外的燃烧锅炉煤改气。2006年底市区运营公交车、出租车已全部完成“油改气”任务,减少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量1470吨。完成8000多台炉窑(灶)的治理。

加快“以大代小”热电联产项目和兰州供热管网改扩建工程,集中连片供热工作。兰州市采暖期生活能耗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污染物排放量较大,集中供热普及率偏低,因此必须加快集中供热,2006年,全市供热面积为518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为3056万平方米,城市供热能力占集中供热普及率的33.8%。

3.生态碳汇建设稳步前进

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的生长可以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我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自然环境较恶劣,但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增加碳汇,建设绿色兰州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人工生态体系,完善生态重点工程、林业生态小康村、林业产业体系建设。2007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53.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21%。建成区绿地总面积441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89平方米,绿地率27.58%。

南北两山造林绿化面积2006年已达到58万亩,成活各种树木1.3亿多株,20多处森林公园总面积2万多亩,南北两山成了兰州名副其实的空气净化器和大氧吧。

黄河风情线,至2006年已建成南北总长53.94公里,沿黄河两岸南北滨河路展开的园林绿化景观。其间草坪和花坛上的树木荫翳蔽日,有松、柏、云杉、银杏、白杨、国槐、榆等几十个树种。

湿地公园占地32.8公顷,全长3000多米,南临黄河,东西两端均以自然过渡的河滩为界。园内3000米的水网和2000米的木栈道相互交错将10余处景点连接成片,鱼类、禽鸟类10余种,已种水生植物51.84万株、芦苇5.33万墩、旱生植物16.41万株、草坪4.9万平方米,园内绿地面积3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97%,其中水面常水位面积15万平方米。

截至2008年底,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4162.9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90平方米。兰州市被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甘肃园林城市”。

4.新能源的开发势头良好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假使每年人均生活能耗就将达到1.2吨标准煤,当兰州市人口增加到380万,一年总的生活能耗就将达到456万吨标准煤。如果全部依靠常规能源,仅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将高达千万吨,再假使附带产生的氮氧化物、硫化物、悬浮颗粒物等,兰州市的大气将不堪重负。

我市太阳能利用潜力巨大。太阳能资源按日照时间和太阳能辐射量的大小,目前我市绝对无霜期150天,年日照时数2100—27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4800兆焦/平方米—5500兆焦/平方米。我市地处太阳能原材料富集区,甘肃硅石储量9800万吨、石英砂储量300万吨、工业硅年产10万吨。同时中国在太阳能适用技术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面,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是中国太阳能科技力量雄厚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因此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批准在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基础上组建了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中心项目落户兰州。而且亚太地区国际太阳能研究与培训中心就设立在兰州,已为五大洲104个国家培训太阳能技术人才800多名。在太阳能产品利用上具有一定优势,如太阳能淋浴器,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兰州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城是一个重大机遇。

水力发电是清洁的电力生产,不排放有害气体、烟尘和灰渣,没有核辐射污染。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效率高,常规水电站水能利用率高达80%左右,而火力发电的热效率只有30%~ 50%。黄河兰州段全长88.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26亿立方米。2005年柴家峡水电站动工建设,其是国家规划中黄河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上的第18座水电站,是一座无调节库容的河床式电站。以发电为主,总装机容量为96兆瓦,年发电量可达到4.91亿千瓦时,2007年10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正在建设的黄河河口水电站,是黄河龙羊峡至青铜峡段梯级第17座水电站。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将达到3.85亿千瓦时。

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加快,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近几年通过农村沼气国债建设项目,使我市农村沼气建设快速发展。一个10立方米沼气池,每年可节约能源2吨煤炭,保护植被相当于2.5亩林木一年生长量。

水煤浆是一种新型代油、代煤、洁净而环保的准清洁能源,它是70%的煤和30%的水及添加剂混合加工制成的煤基流体洁净煤燃料,通过雾化燃料可达到油的燃烧效果。这种新型的代油代煤环保燃料具有浓度高、粒度细、流变好、长期储存不沉淀等特点,完全能够代替燃油在工业锅炉、窑炉、电站锅炉等制热设备上充分发挥潜能。煤烧锅炉燃烧1吨煤可产生近半吨的煤渣,而选用水煤浆为燃料后,它所产生的煤渣仅有2公斤多。另外,水煤浆的发热量在4500~4800大卡/公斤,约2吨水煤浆可代替1吨重油,燃烧水煤浆还可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且较为安全。我市已建成西北首家水煤浆生产企业,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后,每年节约标煤45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约40%。

(二)劣势明显

1.生态基础薄弱

兰州市总土地面积为13558平方公里,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最高3600米,大部分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16毫米左右,干旱严重,十年九旱是正常情况,碳汇能力低下。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为了改善和提高我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排放”肯定会有所增加,使脆弱的生态基础不堪重负。

2.产业结构不合理

兰州是一个以能源、资源和原材料加工为主的重化工业城市,主要是以“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经济。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全市有色、冶金、电力、石化、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都是以资源、能源和基础材料消耗的重点行业,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煤炭在全部能源消耗中占重要部分,资源利用效率低,2006年我市单位GDP能耗2.45吨标准煤/万元。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低。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能源与环境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能源供应不足和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不仅影响整个生产和技术的选择与效率,而且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由燃料结构引起的煤烟型污染和主要由电力、建材、钢铁、化工行业所主导的结构型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70%左右。煤炭主要作为电力的来源及几个重要行业的动力和原材料。2009年上半年我市完成发电量78.27亿千瓦时,其中水电17.23亿千瓦时,火电60.89亿千瓦时。

3.农村环境脆弱

农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环境污染、资源与能源浪费等现象。农村地区没有统一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粪便的堆积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简陋的炉灶使得煤炭燃烧不充分,利用率低下。随着蔬菜产业成为我市农业特色产业,高原夏菜面积达到65万亩,产生废弃蔬菜残体增多,而蔬菜产区、基地处理废弃蔬菜残体的做法是就近丢弃堆放在田边、水渠、道路两侧,任其自然腐败,对周边空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作原始燃料,产生温室气体。每年产生的农膜残体,也成为环境污染中的一大公害。养殖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中,大部分是粪肥产生的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气体。甲烷对大气层造成的温室作用高达二氧化碳的23倍,而一氧化二氮的温室效果则是二氧化碳的296倍。2007年我市产业化基地养殖规模达到200万只,再将养殖、运输和销售牲畜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计算在内更可观。

4.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汽车能源消耗是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汽车消费爆发式增长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问题已不容忽视。2001年,兰州只有12万辆机动车,短短7年时间,机动车数量翻了1番。截至2007年12月底已经增加到26.0703万辆。车用石油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也正在变成愈来愈严重的问题。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产生大量温室气体。2007年统计,兰州市日处理生活垃圾2898吨,年处置生活垃圾105.78万吨,而且居民生活垃圾正以每年5%至8%的速度增长。兰州现有5座垃圾处理场,其处理的方式都是简单的填埋处理。生活垃圾中餐厨类垃圾含量高,而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降解缓慢的有机垃圾含量较低。厨馀类垃圾是分解非常迅速的生物垃圾,这样就造成填埋场产气快,生成大量的温室气体及其他有害气体。建筑节能工作开展难度大,建筑设计不合理而造成能源浪费比比皆是,突出的例子是建筑供暖不能分户计量收费造成浪费,热能浪费超过三分之一。建筑物能源利用率有待提高,截至2008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市既有建筑存量约为10820万平方米,其中民用建筑总量为8500万平方米(住宅建筑48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3700万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约49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21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2800万平方米)。(3)

(三)机遇良好

1.国家加大对甘肃和兰州的支持力度。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研究室牵头,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组成调研组,赴甘肃省就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快社会事业和保障民生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甘肃省情和当前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困难,为甘肃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诊断把脉,研究提出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作为甘肃省省会城市,这也是兰州的发展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这将对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以及兰州发展的重大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加快兰州发展,对兰州的环境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国家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对兰州调整提升工业经济结构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央政府的长远目标是通过淘汰落后生产,鼓励科技创新、兼并重组来最终实现的产业提升和优化布局。兰州市应该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振兴计划,结合兰州市实际,加快调整步伐。例如利用我省打造“陆上三峡”的机遇,积极发展以兰州电机为龙头,延伸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

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统筹考虑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国土管理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理念上的创新。兰州市已制定《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项目实施方案》,并且通过了中科院、兰州大学,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有关专家教授的联合论证。方案提出,利用8年时间,研究、集成半干旱地区生态植被修复的新方法、新技术,建立黄河中上游生态技术试验示范中心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和展示中心,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国家工程全面实施提供技术支撑。生态修复总规模为1024万亩,包括现有林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将在目前基础上提高到50%以上。预期效果是通过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恢复兰州地区的生态植被,市区降水量明显增加,植物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兰州生态环境逐步进入良性循环阶段;1024万亩的生态林地将环绕兰州城区周围,大大减少大气中的粉尘和进入城市的沙尘量;南山顶部绿化后逆温层强度及大气稳定性明显减弱,可促进空气流动,打破冬季“静风”状态,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4)

4.“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已成为兰州市改善城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55”总体发展思路,以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核心,提出兰州科学发展、全面振兴的大思路,这些思路及逐步出台的措施,将有效的推进兰州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为兰州全面建设生态优美、和谐宜居的低碳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三、建设兰州低碳城市的路径分析

低碳发展模式是对整个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升,要遵从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律,从兰州实际出发,寻找建设兰州低碳城市合理路径。

(一)完善制度安排

完善的制度安排是保障实现减排的重要基础。政府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计划、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中,充分注重外部效应产生,重视经济社会活动中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差异,协调各种关系,其中必须始终坚持保障生态环境优化、减少环境污染这一基本原则。例如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等正式制度,施行灵活的经济制约和经济激励措施,提高排放温室气体的成本,增加减少排放的效益。再如施行严格的审计制度、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准入制度,严把土地、信贷和市场准入门槛,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一票否决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增污染源和建设中的污染扩大,并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低碳城市要形成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完善、创新发展低碳社会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化的产业的发展态势。重点在节能、再生资源应用、循环经济等领域进行探索。此外,在风电以及太阳能的开发方面也应迅速行动,将这些产业培育成实实在在的新经济增长点。改变我市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过分依赖,提高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提升旅游业、文化、环保、高科技产业等朝阳产业。围绕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发展规模。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注重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其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

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制定我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发展静脉产业,即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等等。

(三)重视城市基础建设

注重低碳城市规划。因为城市规划直接决定了我们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体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运用、交通等等,而这些都可以影响我们社会能源的排放。只有通过推动发展节能减排的城市或小区域规划,在城市建设方面体现低碳发展理念,才能有效整合城市发展资源。

注重城市公共平台的整合。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面貌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从一种“容器”逐渐转变为信息交流的公共空间。目前,在城市基础服务供应的片段化,对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信息的有效整合,是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既要保证公用事业对个体有效的服务性,又要保证社会公平性。比如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将整个城市社会的信息、资源、能力整合到一个城市公共平台,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提升效率。

制定整体交通政策,使交通方式多样化和注重环保,结构均衡、更公平,强调各种交通方式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做到可供选择交通方式多样性,公共交通相互衔接有效性,公共交通方便和准时性。突出轨道交通的重要地位,普及出租车呼叫服务,给选择非机动车出行的人留有足够空间等来优化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尤其要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以从根本上解决兰州城市交通及其节能减排问题。

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在建筑设计上,要注重低碳理念。推广利用太阳能,增加建筑隔热保温的功能,有效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选用高效节能取暖和制冷系统。加快城镇民用供暖节能改造,特别要加快供热体制和分户供热计量改革步伐。在新建筑上,进一步强制执行65%的节能标准。

提高城市碳汇,建立宜居环境。做好南北两山林木管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碳汇林业的概念,在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在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推进黄河风情线景观文化长廊、500米小游园建设,形成景观优美、布局合理、总量适宜、功能齐全、特色明显的绿化体系。

(四)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

大力提倡市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一个有效途径。居住、就业、生活、消费等方式都涉及资源环境问题,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方式。

倡导兰州市民实践低碳生活方式。教育市民达成共识,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引导市民培养节约资源、珍爱环境的生活方式,培育简朴、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特别是要针对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野蛮施工、铺张浪费、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任意丢弃垃圾、破坏花草树木等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要为市民的低碳生活方式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如快捷的公共交通、畅通无阻的步道、安全方便的自行车停放条件、价廉物美的节能产品器具、便利的垃圾分类回收服务,以及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政策引导、社会提倡乃至必要的补贴,等等。

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小区)为低碳生活示范区,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小区环保、垃圾利用、资源再生、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

(五)参与CDM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本、技术

建立碳交易制度,争取到碳汇基金,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我市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高耗能工业企业众多,在CDM国际合作领域有着巨大潜力,可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甲烷回收利用项目上有所作为,且有些项目进入了实际操作当中,具备一定基础。发展CDM首先要让企业充分意识到CDM机制和节能减排所蕴涵的巨大价值,积极开发CDM项目,如在兰州市垃圾处理领域。其次要建立成熟的中介结构,应该看到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需要中介结构服务支持。第三,政府积极引导、规范,提供政策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六)以关注民生为重点,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人民生活改善联系起来

积极发展以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为核心的建筑节能技术建立,即使对不适合使用集中供热的分散独立建筑,也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实行供热,解决冬季取暖难题。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开发和推广车用代用燃料和清洁燃料汽车方便群众出行。推动建筑节能标准,使群众拥有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公共设施、政府机关、宾馆大厦、写字楼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照明产品。在农村推广沼气池、太阳能灶,改进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对于因遭受极端天气影响的弱势群体予以扶持。

执笔人:刘心刚 张玉斌

【注释】

(1)韩勇、陶庆先.抢抓低碳经济契机发展低碳工业.中国改革报,2009-9-2.据人民网http:// cpc.peple.com.cn.

(2)兰州天然气年内向临洮居民供气.兰州日报,2009-8-14.

(3)《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兰政发【2009】68号)

(4)51亿让兰州变成城市花园.西部商报,2009-2-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