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毅与镍都的书画摄影事业
方毅同志既是一位学识渊博、深谙管理、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又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喜好绘画、围棋,并出版了书画集。他对中国书画理论有很深的见解,多次讲过中国书画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他的书画深受众多人士的喜爱。
对中国书画造诣高深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方毅同志曾对他的孩子说过,他小时候就练毛笔字。每当农历新年,就摆个桌子,替人家写春联。那时他个子很小,还要站在小板凳上才够得着。可见他少年时期就喜爱书法,已有一定的基础。方毅同志后来究竟何时开始练书法呢?他的夫人殷森同志说:“70年代以前,方毅同志肩负对外经援工作的重任,全力投入工作,经常开会、参加外事活动,节假日也加班加点,加上家里孩子多,也没有宽松的地方,写字画画还不多。1973年夏天,他请郭沫若写字之后,说郭老的字写得很好,他很喜欢,而且开始练起字来。这时,他已是近60岁的人了。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家里写起字来,业余时间经常临摹、研究字帖。”
何绍基的书法是方毅同志临摹最多、最喜爱的楷模了。方毅同志为什么选中何体为主要临本。除了何的学风、书风之外,还要说的是,清代的何绍基首次任乡试官是在福建,在那里发现过不少人才。这个乡试官无疑在福建会有不少传说。这对于从小生长在厦门的方毅来说,无疑会有一定影响,也可能是方毅同志钟爱何体的一个因素。
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也是方毅同志学习研究的主要书法名家之一。文徵明能书善画,其书法对明代后期影响很大。他的画以山水见长,亦工花卉、兰竹、人物,名重当代,形成了吴门画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方毅同志除了学习研究文徵明书法的写法之外,80多岁高龄的文徵明竟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一手好字,留下那么多佳作,尤其是他八旬书写的蝇头小楷,这对年过六旬勤练书法并步入书坛的方毅同志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精神力量。
方毅同志的书法到底学的哪家?他的字属什么体?用方毅同志自己的话说:“我开始学颜(真卿)体,后来学何(绍基)体,以后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字体”。原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杨超同志曾回忆说:“方毅同志和我都喜欢书法,并且都是学的何绍基。但他是很有功底的书法家,笔力坚挺强劲,笔法疾徐自如,结体布局皆有韵……”看过方毅同志不少书法作品并珍藏有他真迹的青年书法家谢德萍同志说:“方毅同志的字是从颜入手,以临何为主,兼收诸家,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以写大字居多,功力很深,苍劲雄浑,庄重健稳。这种气势和风格,与他的经历、革命生涯、文化素质和修养、个人气质和性格熔为一体。”方毅同志所师书体及所形成的风格,只要与颜真卿晚期书就的《麻姑仙坛记》等帖和《何绍基墨迹》相对视,就一目了然了。
方毅同志对于书画,特别是书法的兴趣爱好,在70年代初期以前,是通过参观、学习、欣赏,积累了许多书画知识,了解、赞论一些书画名家的作品及其书画方法、特点。
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方毅同志不辞年高体弱,坚持练书学画,并开始创作、应约题字留下了许多墨迹;较多地与当代书画界一些名人交往,互赠书画。如与著名的岭南派国画家黎雄才、关山月在书画艺术方面交流较多。关老立意高远、境界广阔、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有逸的梅花,他非常喜欢。到广州出差,他有空就去关山月画院看看,向关老请教书画艺术。关老曾于1986年赠给方毅同志一幅作于1983年的《冷艳寒香》。方毅同志一直把这幅墨宝挂在家中客厅里。他也曾与启功先生等互赠墨宝。1983年,谢德萍曾录写了方毅同志的诗《七绝登黄山》赠给他;方毅同志录写了南宋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回赠。后来,谢德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等处举办书展,方毅同志曾几次去看。有一次,还为他题写了展名。方毅同志称赞谢的书法,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说他年轻,鼓励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繁荣祖国的书法艺术做出更多的贡献。谢德萍说:“在我的书法事业中,取得一些成就,与方毅同志的关心、支持、鼓励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方毅同志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后,很关心和支持祖国书画事业的发展。他利用各种机会接触书画界人士,与他们交谈,研究书画艺术。他多次去过四川,在成都、攀枝花等地,还有北京、厦门等不少地方也有他的墨迹。如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门上就有他乙丑年题写的门匾“北京安徽四宝堂”,店堂内还有他写的“奇松”、“怪石”两幅大字。他还给不少报刊、书籍题写了刊头、书名等,为祝贺少儿科普读物“聪明泉”丛书出版题写了“启迪智慧”,为《人民日报》专栏题写了“科学园地”,为科学出版社题词“多出好书促进学术交流”等。乙丑年在于右任书法展上题写了“书壇名家”4字。丙寅仲春为景德镇书画院题写了“花阴画静闻莺语,院落春间有燕泥”诗句,并为《景德镇国画选》题名。福建厦门市于1990年出版了厦门书画院藏《方毅墨迹选》。
方毅同志逝世后,曾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值班室秘书的张益武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了回忆文章——《方毅书法艺术的缘源》,文中说,方毅同志有空时常与我们值班室的秘书谈论怎样练习书法,以及古今许多著名书画家。
方毅同志说:“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的草书是很有名的。他同儿子王献之史称‘二王’。王羲之少年时学卫夫人书,后改学钟繇、张芝。王羲之书法备精诸体,尤其擅长正书和行书。他的书法对后来书法的发展影响甚大。”
方毅同志说:“颜真卿善正楷、草书。他是唐中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后世学书法的,很多是从临摹颜体开始。”“怀素(唐代书法家)这个人好酒,人称‘醉僧’。酒后兴发,就在墙上写起字来。他以草书见长,狂草有名。他的《自叙帖》等很有名气。”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而且有所发展,谓“以狂继颠”,“颠张醉素”,对后人影响很大。他还说:“还有一个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写的《真草千字文》最为有名。”传说向智永求字的人很多,竞把他的门槛磨穿,然后用铁皮包上,故人称“铁门槛”;他学书30年,用废的笔头,装满5大竹簏,埋在地下,称之为“退笔冢”;他曾手写《真草千字文》800本,分送浙东诸寺。
谈到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方毅同志说:“柳公权小时候十分聪明,十四五岁已能写得一手好字。这个人不爱财宝,就爱书画。”传说柳公权受到师生称赞,就逐渐骄傲起来。后来有一位无臂老人用脚写字,给他传授了一个秘诀:“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从此柳公权勤学苦练,孜孜不倦。他始学王羲之,后遍览名家,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据史书记载,唐文宗对柳公权的书法评价很高,说柳公权是“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一加焉!”
方毅同志谈到唐代画家吴道子时,说:“吴道子的画很有名。这个人有善于心画的本事。”吴道子擅长于人物、佛道、神鬼、鸟兽、山水、草木、楼台亭阁等,尤以人物佛道见长。不少画家称他为“画圣”。他要求他的学生学画,不光要掌握手诀,更要学会心诀,凭记忆画画。他一气呵成的《嘉陵江三百里旖旎风光图》,就是“默写”而成。唐玄宗击掌称赞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方毅同志还谈到明代画家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说:“唐伯虎参加乡试,以第一名考中举人,是有名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这个人不但善画,也能诗善书。他学艺的一大特点是师古而不泥古,能脱出町畦,自成风格。”
方毅同志还给张益武等人讲了周总理关心书画事业、珍惜祖国文物和爱惜人才、尊重知识的一些故事,大家很受教育。有一次,方毅同志从人民大会堂回来,谈起傅抱石、关山月两位著名国画家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卷。这是1959年为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绘制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七字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方毅同志还讲起了傅抱石向周总理求酒的故事。听说傅抱石喜欢喝酒,酒后挥笔如神。当时市场上名酒不好买,他与关山月受命合作这幅国画时,因没有好酒,画兴总上不来,就向周总理写了一封信,请求支援。总理接到信后,马上就派人送去了好酒。傅抱石很受感动。画成后,周总理看了很满意,同时提出画面布局上缺了个红太阳。作者听取了总理的意见。这幅巨作已成为传世之宝,一直挂在人民大会堂。
方毅同志还讲过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名作。
从上述点评中,可以看出方毅同志知识的渊博和对中国书画理论的高深见解。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方毅同志的书画功底有全面的了解,笔者将方毅同志的夫人殷森的怀念文章——《众里寻他千百度》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方毅同志爱好书法,勤学苦练,终生不辍,已达很高造诣。他业余时常临写,研究字帖。他对何(绍基)体比较爱好,临得最多的是何体行书,怀素的自叙帖、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草书也写一些,时而也写一些颜体楷书。他赠给厦门书画院的草书《千字文》共写了数十幅宣纸。他把《何绍基墨迹》中对联或诗句反复写,颇得其精髓。在习草书时,对每个字都查草书字典,研究王羲之、文徵明、怀素等人的几种写法,再选择最满意的一两种加以练习,并根据字幅上字多少的布局,大小搭配协调,浑然一体,一气呵成。1986年,上海摄像画家华国璋同志应邀去西德举办摄像画展,请方毅同志写两幅字,同时参加展出。方毅同志写了两幅行书苏东坡诗,一首曰:“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垣,今夜吐艳如半壁,游人得向三更看。”另一首曰:“月上篷窗已四更,船娘催唤解维行。拥衾和梦随舟去,不管风声与水声。”这两首诗的意境好,字也写得既潇洒自如,又完全体现出何体的风格,堪称佳品,外国友人也观赏留连。1994年中国棋院与台湾围棋界名人应昌期先生在京举办“应氏杯”围棋大奖赛。方毅同志是中国围棋协会名誉会长,会见时应昌期先生向他求字,方毅同志用行书录写了宋朝词人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的意思是指围棋竞技是要不断寻求新的高度的。这是他惟一的一幅流传到台湾的字。方毅同志多次为求字的同志题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气势磅礴,激人奋进;还有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富于哲理的对联,这些也正是他思想深处所追求的东西。方毅同志题词时,往往根据当时的情景即兴题写,恰到好处。如至兰州,甘肃省领导要求为会议室题字,他写了“祁连秋色”4个大字。至四川西昌邛海参观,他为邛海边凉亭题写了“邛海望月”四字横幅。至福建南平,当地一位领导求字,他考虑了一下,题写了“洛神”二字。问他为何想到题此二字,方毅同志说:此宾馆面临闽江,令人想到湘江,而联想到《洛神赋》,故而题此。1993年,方毅为了参加毛主席百年诞辰纪念书画展,曾书写了毛主席诗词20余首。
方毅同志非常喜爱我国的水墨画,经常选些画帖临摹,一遍又一遍地画。有时临摹傅抱石、黎雄才先生的山水和董寿平先生的松等;有时也随意画些小品。经常从外面回来,他不坐下休息,也不喝茶,就站至书案前铺纸写字作画,乐此不疲。他主要是想通过书法、绘画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性灵,从而更加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
与金昌武威地区著名书法家的真情交往
方毅同志曾对金川的同志多次说:“我一生不贪财,不好色,不谋权,不求利。除了工作、学习,就是练练书法,画上几笔画,别无他求。我工作再忙,也要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练字时间。”1986年9月,方毅最后一次视察金川时,风趣地对陪同人员讲,1985年访日回国后,得了肚子胀的病,住院十几天,打针吃药不见效果,就力主出院在家休息。回到家中,每天坚持写字,尤其写大字,每写几幅便大汗淋漓。不久,肚子胀的病不治而愈,看来写字还能治病呢!他平时收藏了很多书画,极为珍惜,当人民需要时,却不视之为私有财产,慷慨献出。湖南省出版的何子贞墨迹,其中一整卷就是方毅多年收藏的珍品。他来金川8次,给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的同志留下了100多幅墨宝。在金昌市,有很多人家挂着他的字或画。对金川土生土长的书画爱好者,他几乎给每个人都写字予以鼓励。由于他的倡导,金川地区的书画活动开展得很广泛,集聚了一批推动当地书画活动的人才。在金川,流传着许多方毅与书法界的朋友结成至交的故事。
王维德,号岳川,1931年生于甘肃省民勤县。7岁开始练习书法,初习欧阳询、颜真卿、《张猛龙碑》。后习行草,多取法于黄山谷、何绍基。再后,复攻隶书、简书、帛书、金文、甲骨。他的书法匠心独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熔篆隶楷草为一炉,自成一体,有独特格调。王维德曾在兰州、南京、徐州等地举办过书法展览。1981年,他的作品参加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国际书法大奖赛,荣获国际书法赛大奖。1984年,他的作品被中国展览公司送往德国、芬兰展览。他是甘肃省书法研究会理事、武威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1982年9月,金川的有关人员在方毅住的金川宾馆的房间里挂了一幅王维德写的行草横幅:“腾雾凌空,横驰万里,踏燕追风。”这是郭沫若同志写武威出土文物“马踏飞燕”的一首词中的三小句,也是从王维德写的数十幅作品中选出的精品。24日,方毅刚到金川,看到这幅作品后备极称赞,并向陪同人员问起王维德的有关情况。当天下午,金川公司派人从武威把王维德接来。方毅一见到王维德就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亲切地称“王老师”,两人便开始交流书法,相互酬笔。当方毅得知王维德的三女儿和大女婿被保卫人员挡在宾馆门外时,就派人把他们两人请进会客室。他仔细询问了王维德的家庭和工作情况,还分别为王维德的大女婿、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题写了字:“甘雨”、“艺无止境”、“奇思妙德”、“犹胜人间曲”、“春华秋实”等5幅字。写完字后,问王维德21岁的三女儿:“你干什么工作?”三女儿毫无拘束地答道:“我是老待。”方毅又问道:“老待是干什么的?”三女儿答:“就是没工作,老在家里待业。”方毅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的回答真幽默。目前,我们的国家还有许多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相信你的工作一定会解决的。”第二年12月,金川公司为王维德的三女儿解决了工作。第三年,王维德的大女儿从武威歌剧团调到金川公司文工团,结束了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当天,方毅还和王维德单独合了影。在以后的4年里,方毅每次视察金川时,王维德也从武威赶到金川,两人促膝交谈。每次吃饭时,方毅都让王维德坐在他身边。方毅给王维德写了六七幅作品,并题写了“王维德书法展”、“王维德书法集”。王维德也给方毅写了20余幅作品。方毅为推荐王维德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亲自作介绍人,把王维德的作品带回北京,请当时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审查。经过年余努力,终于实现了王维德的愿望。1984年,他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此事在书法界一时传为美谈。1984年7月,王维德在四川雅安地区举办书法展览时,从朋友手中看到一本难以买到的解放前出版的《于右任书法集》,复印了一本,于8月底在金川赠给了方毅,方毅十分高兴。1986年9月6日,方毅给王维德赠送了3支(大中小)由子羽笔庄制造、有刘海粟题签的海鸟毛笔,他说:“制造毛笔的这种鸟已绝种。”王维德对这3支笔非常珍惜,一直没舍得用。王维德也给方毅回赠了一支鸡毫毛笔。方毅写了一下,便说:“你的毛笔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我很满意。”1987年,因筹备建设兰州北山碑林公园,王维德从武威调到兰州。应王维德的请求,方毅为“北山碑林”题了字。虽然此后再未见过面,但两人仍保持书信往来。1990年,《王维德书法集》出版后,王维德通过金川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给方毅赠送了几本。方毅因当时有病,嘱托秘书给王维德写了回信,并祝他身体健康,取得更大成就。2000年3月,王维德去世。
张友信,字少英,号“墨林羽客”,晚号“书呆子”。1924年3月出生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乡一个贫寒农民家里。
在上学期间,受一位爱好书画的老师的艺术熏陶,对书画产生了兴趣。17岁便开始了他的收藏事业,积50多年之功,共收藏书画作品320多件。作品时间从600年前直到现代,范围有公侯将相、状元翰林、进士举人,亦有贤士庶民,既有外地大师,也有本地名家。省市新闻单位曾对他的事迹先后作过12次报道。1995年7月,他被吸收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收藏家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他被收入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
1982年9月,方毅在金川期间,听金川公司经理王文海和中共金昌市委书记王如东谈到张友信对书画收藏事业的执著和他收藏的作品,方毅要求他们给予大力支持。随后,王文海和王如东两人到张友信家观看了收藏的作品。第二年,金昌市财政拨专款3000元,对张友信收藏的作品进行了裱修抢救,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放光彩。1983年8月,在中共金昌市委、市政府和金川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金川公司科技馆展厅举办了“张友信收藏书画展览”,展出128件收藏品。8月8日,方毅刚到金川特意观看了展览。当看到董其昌、何绍基、左宗棠的书法作品时,方毅惊讶地说:“你还收藏了董其昌、何绍基、左宗棠的作品”,并连声说:“好!好!”看到马福祥的作品时,方毅向张友信询问了马福祥的有关情况。张友信作了简要介绍,方毅说:“回族里有写这么好字的人。”在清代书法家文祥的作品“闲时检点平生事,静坐思量日所为”前,方毅连念了3遍,对这副对联的内容给予高度赞扬。当看到赵永年、张美如等人的书法作品时,方毅说:“武威不愧是中国的文化名城,有这么多的书法家。”看到清代画家黄思永的画时,方毅说:“这四幅画画得好,画上的蜻蜓翅膀的透明度很强。”在清代画家王鲁瞻的《梅花·牡丹》画前,方毅看的时间最长,他说:“这幅画气势大,整幅画好像是一条苍龙。”最后,在明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的一道“圣旨”前,方毅念了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张景年,凤阳府寿州人,……”念完后说,接圣旨的人叫张景年,官至武略将军,是朱元璋的老乡。又问张友信:“你家有没有家谱?”张友信说“毁了。”方毅说:“如果不毁,你查一查,张景年可能是你的先辈。”方毅对全部展品看得很仔细,还不时询问、评价。看完后,他拿起笔想题字,又放下了笔,说:“我没带章子,今天晚上再给张友信写字。”当天晚上,方毅在龙首山庄会客室亲切地会见了张友信同志。他对陪同的王文海、王如东等人说:“今天晚上,只给张老师写幅字,我的眼睛有病,写得多了,有点冒火。”他写了苏轼的一首诗:“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写完后,对张友信说:“苏东坡某天晚上喝醉了酒后,吟了五首诗,这是其中一首。我的字写得不好,你要多提意见。”张友信又激动又高兴地接过了字。当时在场的从兰州赶来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志印也给张友信画了一幅《反弹琵琶》。王维德在一幅画中画了白菜、西瓜、辣椒等,题写了《酸甜苦辣》。方毅语重心长地说:“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些很珍贵,可以送北京古旧书画裱铺精心裱修。今后要注意安全,妥加保管。”方毅的亲切接见,给了张友信极大的鼓励,方毅的平易近人、虚怀若谷、渊博学识给张友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多次说:“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想到能受到国务院副总理的接见。我要在有生之年,多加收藏,为金昌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点贡献。”从那以后,张友信的收藏劲头更足了。1984年7月,中共金昌市委派人和张友信一起到北京,带去104件收藏品,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其中传世精品就有101件。同年8月,在金川科技馆第二次举办了“张友信收藏书画展览”,方毅再次观看了展览。
窦实,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1936年出生于甘肃省榆中县。自幼喜爱摄影,13岁从事摄影工作。他长期扎根河西走廊的沃土之中,创作了不少反映浓郁丝路风情和河西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面貌的作品。1980年7月,金川公司邀请当时在武威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的窦实同志到金川拍摄了反映金川公司科技成就尤其是贵金属车间建设的20多幅黑白照片,布置成小型展览,准备向方毅汇报工作时用。在方毅到金川的前一天布置完毕,金川公司的同志劝窦实留下来,和方毅见见面。由于窦实的家庭成分不好,在“文化大革命”中蹲过牛棚,当时他顾虑很多,认为见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不敢奢想的事,所以,当天就坚决回武威了。方毅看了小型展览后,问道:“照片是什么人拍的?干什么工作?”陪同人员回答说:“是搞艺术工作的。”方毅又问:“在什么地方工作?”有人回答在武威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方毅离开金川时提出第二年要见窦实。1981年8月6日,金川公司把窦实接到金川科技馆,在会议中间休息时,有关人员领着窦实到方毅跟前,方毅紧紧握住他的手,嘱咐金川的同志安排好窦实的住宿,晚上要和窦实好好交流交流。当天下午5时,方毅在金川宾馆与他进行了长谈,详细询问了他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窦实拿出他拍摄的30多幅黑白照片,摆在桌子和地毯上,方毅一张一张地仔细观看,特别是对一幅名为《沙漠水库》(拍摄的是甘肃省民勤县的红崖山水库)的照片,一会儿放在大腿上,一会儿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双手举起来,看得津津有味,连声称赞“拍得好!拍得好!”到了吃晚饭时间秘书来请方毅时,两人还在交谈,欣赏照片。吃饭时,方毅让窦实坐在旁边,边吃边谈。第二天上午,方毅坐面包车去金川公司现场参观时,又让窦实坐在身边。下午,方毅和窦实在金川宾馆平房门前单独合了影,并给他题写了两幅字:“影苑新姿”、“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方毅还风趣地说:“希望窦实同志的作品能到北京和我的家乡福建展出。我的这几个字也沾沾窦实同志的光,在摄影展览上也展一展……”金川公司把《沙漠水库》装成镜框,让窦实送给方毅。方毅十分高兴,嘱咐秘书拿到北京后,放在自己家中的会客室。1982年9月24日,方毅第四次到金川时,刚下火车,没有看到窦实,便问道:“窦实同志怎么没来?”有关人员回答:“工作很忙,没来。”吃饭时,方毅又问到窦实。第二天,金川公司派车把窦实同志和妻子接到金川,方毅在吃晚饭时对窦实说:“老朋友,你来晚了,罚酒三杯。”当天晚上,方毅给窦实的妻子题写了“勤学”两个字,还分别给窦实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题了字。1983年8月,窦实在甘肃省兰州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个人摄影展。开展前,窦实让方毅看了个人影展的简介。看完后,方毅问道:“在这个简介中怎么没有我和你的关系呀?”窦实说:“有很多顾虑。”当时在场的甘肃省常务副省长侯宗宾说:“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省摄影艺术事业的关怀和支持,怎么能看成是个人的事情呢。不但在简介中要有方毅的题字,而且在摄影艺术作品展中,要有你和方毅的合影。”方毅8次来金川视察,其中5次看了他创作的新作品,每次见面总要给在座的省领导介绍说:“窦实同志是我文艺界的朋友,工作很有成就,希望给予……”窦实同志没有辜负方毅的殷切期望,在摄影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1985年,甘肃省文联选调他到省摄影家协会主持工作。此后,他创作出了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他先后组织主办了第十三、十四、十五届甘肃省摄影作品展,还主编出版了甘肃摄影史上第一部摄影作品集。1993年3月,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窦实同志仅用了半个月时间,组建、成立了“甘肃省中老年摄影艺术家协会”,并以全票当选为协会主席。199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窦实同志创办了我国唯一的《青少年摄影报》。该报成为广大摄影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在全国发行。他先后被载入《中国专家》、《中国当代名人大典》等多种大型辞书中。“中外名人研究中心”(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给他颁发了铜质《世界名人证书》。1997年9月,窦实应邀参加了中国首次获主办权的第24届国际摄联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由国际摄联和中国摄协主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担任组委会主任。期间,窦实参加了大会主办的《深圳湾之旅》摄影比赛,来自世界各国的200多名摄影家参加,他荣获4个奖项,又将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甘肃省的摄影事业。这在甘肃摄影史上可称是一段佳话。1999年5月,窦实去世。
马玉浩,字志超,号金沙。1921年1月生于甘肃省民勤县。
他自幼喜爱书画,刻苦自学,主攻郑文公碑,后广泛涉猎,善多种书体,以草书见长,得益于张旭、怀素、于右任等诸家,马玉浩的字体运笔稳实,结构谨严,朴茂多姿。1984年8月,在金川公司文艺馆举办了“马玉浩书法展”,方毅前去观看,并和马玉浩合影留念。马玉浩把方毅观看他书法展的录像带一直保存着。方毅还为马玉浩书法集题了字。后来,马玉浩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甘肃分会名誉理事。1997年因病去世。
情注金川公司书画事业
方毅同志不仅狠抓金川公司的科技攻关和生产建设,而且用极大的精力抓金川公司的精神文明建设。方毅几乎在每次科技攻关工作会议上都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多次阐述书画摄影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80年7月28日,方毅在第三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我们金川这个地方,将来不仅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要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还应该成为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城市。人们不能只有物质文明、生活享受,而没有好的精神享受。我看这里是有条件的。你们这里人才济济,琴、棋、书、画,样样都有啊!我建议你们成立一个画院,你们的画家很多,我很欣赏你们画家的画。这次画家送我一幅画,我也就不客气呀,虽然字写得不好,我也只能回赠画家一幅字,表示友谊之意呀!你们这里围棋下得也好。这个围棋提倡较难,我是围棋协会名誉主席,我到哪里都提倡围棋。在我看来,围棋是最好的艺术。有了丰富的好的精神生活,对于整个社会的面貌会起很大的影响。要把金川这个地方建成现代文明城市,包含这些东西在内。还要多种点树。这样,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科学,又有艺术,那么人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这块地方,就不会想往别处走了,想到别的地方去了。”
1986年9月6日,方毅同志在第九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上说:“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全面提高企业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素质,最关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要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指针,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这几年,金川职工培训工作是搞得不错的,已形成了有电大、职大、技校等多层次的教育网。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二期工程的需要,要采取更多的办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尽快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智能结构的职工队伍来。金川的几万职工,来自四面八方,为了开发建设金川汇聚到一起。要用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使大家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这方面,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金川作为中国的镍都,己闻名于世,成为我国重要的镍、钴和铂族元素的生产基地。9月下旬,党中央将召开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在这个新的形势之下,我们希望,金川不仅要做生产建设的模范,还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可以相信,经过金川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方毅同志每次来金川的时候,既是广大科技人员汇报成果、部署工作的最佳时间,又是甘肃省内的许多著名书画家、摄影家相互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的难得机会。每年的科技攻关工作会议期间,既办科技成就展览,又办书画摄影艺术展览。规模逐步扩大,水平也逐步提高。1980年7月,金川公司第一次在金川宾馆四楼会议室举办了小型的书画作品展览。方毅观看了全部作品,并和筹备展览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方毅给当时的公司经理王文海赠送了一幅字画。画的是3根翠竹,意致爽豁,气韵生动,一枝一叶,超旷轻灵兼具;两旁为笔力姿肆、苍莽奇崛的隶书:“斯人与山水为契,其品在管乐之间”。王文海经理对此非常珍惜。方毅还到当时金川公司书法美术爱好者写字画画的简陋的办公室里看望大家。他问后来担任公司文艺馆馆长的梁家骧:“你去过黄山没有?”梁家骧回答:“没有。”方毅说:“学画画的应该到黄山去一下,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去看一下。”随后对身旁陪同的王文海经理说:“你安排他们外出参观一下。”王文海爽快地说:“好,我马上办。”同年10月,金川公司派梁家骧、刘昌启、邢耀文、梁鸣礼等4人去了华山、洛阳、鸡公山、杭州、芜湖、庐山、桂林、黄山等地,历时近两个月。1981年8月,举办了4人黄山之行国画作品展,方毅参观了展览,并和4人合影留念,还为梁家骧题写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给邢耀文题写了“勤学苦练”。1983年8月9日晚,方毅邀请金川公司梁家骧等书画爱好者到龙首山庄一起画画写字。梁家骧画了一幅松树图,方毅画了一幅花鸟图,甘肃省的一些画家也画了画。别人作画时,方毅都站着仔细观看,大家几次劝他坐下,他都不坐。直到深夜12点,在王文海经理的催促下,方毅才休息。他为孟有珍题写的“师造化”、“翠竹”,苍劲有力,极富神韵。1985年,方毅在北京为金川公司文艺馆画了一幅6尺宣纸大的画,画的是一棵松树,题为《黄山一虬龙》。8月,从北京带到金川。他对金川的同志说:“我在画这幅画时,董寿平、范曾都在场,他们两人进行了指点。”方毅还为金川公司文艺馆画了一幅画。他先后为金川公司题写了“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金川公司科技馆”、“金川画院”、“龙首山庄”、“金川国际镍钴学术会议厅”、“冶炼厂”、“金川公司文化宫”。方毅来金川8次,亲切接见了甘肃著名书法家赵正、画家王天一、王巨洲和雷春等同志。1985年10月,方毅在王天一为甘肃省省长陈光毅画的一幅《竹子图》上,题了“如竹之坚如竹之盛”。方毅还为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徐祖蕃写的《敦煌遗书》题了字,为“杨志印画展”题了字。对雷春的画,方毅推崇备至,并为这位青年画家写过不少字。方毅的工作室里,一直挂着雷春同志1986年9月画的《榕神》。方毅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从不以领导者自居,始终以一个书画摄影爱好者的身份和大家探讨、交流,相互酬笔,提高技艺。他密切联系群众,十分了解基层职工的心态,从不拒绝普通职工提出的要求。龙首山庄一些大胆的服务员向他求字,他也给写。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深入基层,深受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书画摄影爱好者的爱戴和崇敬。许多书画家、摄影家都说,方毅没有一点架子,有很高的修养,对同志宽厚仁爱,就是批评一件事或一个人,也是婉转平和,使人心悦诚服。跟他相处,心情舒畅,没有丝毫的拘束感,是一位真正的知心朋友。
方毅写字作画或者给别人赠送书法作品时,如同抓科技攻关,严谨细致,一丝不苟。1985年10月,他第七次视察金川公司时,冶炼厂的领导请求方毅为冶炼厂写厂牌,那是一张4尺整张宣纸,很大,写起来也很吃力,写完后,大家都认为很好。晚上临睡觉前,方毅感到有些不满意,又重写了一张。在这方面,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发生在1985年10月6日晚间的一件事。《甘肃画报》摄影记者朱延明是常来金川的记者,那次会议他也来了,请求方毅送他一幅字。方毅问明身份,大书“拼搏”二字赠之。睡到半夜一点,方毅叫醒了工作人员,和他讨论拼搏的“搏”字右上方到底有没有一点,说来说去两人越讨论越弄不清,好容易在房子里找到了有拼搏二字的一张报纸,可又想报纸有时也有错。后来又请他的秘书张玉台同志来,最后找到一本新华字典,查清之后,方毅才安心就寝,这时已是半夜3点钟了。如果不搞个一清二楚,那一夜他是睡不着觉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发生类似的错觉,普普通通的常用字,摆在面前越看越不像,越看越不对头。但我们对多一点少一点很少像方毅那样认真、执著。1988年12月,原公司经理王文海在北京请方毅为《镍都报》题写报名。方毅写了两三幅,都不满意,连续写了七八幅。他要求王文海全部带回金川,让金川的同志从中挑选。
遵照方毅的指示,金川公司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物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建起了科技馆、儿童乐园、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康乐厅、文化宫、文艺馆、体育馆、体育活动中心、游泳馆、羽毛球馆,办起了有线广播、电视台,有自己的报纸、杂志、图书馆、阅览室,成立了10多个文艺、体育社团和老年大学,形成了辐射全公司的文化体育活动网络,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形成了具有金川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风格。公司先后承办全省全国性体育比赛数次,取得了好名次。公司多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公司大力植树种草,加强绿化工作。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单位”。
长期以来,镍都的书画热、摄影热、集邮热经久不衰。1984年,金川公司成立了职工文艺馆、组建了文工团。1985年,成立了职工群众文化团体——镍城书画协会、镍城摄影协会、集邮协会。方毅为“镍城书画协会”题了字。1995年6月,金川公司成立了文学艺术联合会,公司领导借文联成立的东风,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职工艺术创作的发展。1996年4月,公司摄影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了“腾飞的镍都”职工摄影艺术作品展览。方毅拖着病体为开幕式剪了彩,并在别人的搀扶下,认真仔细地观看了每一幅作品。他还说:“你们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绘画作品展,到时我一定送一幅作品。”这次展出的200幅作品,都出自公司职工业余摄影者之手,得到了中国文联领导的高度评价:“职工摄影水平之高令人惊奇,在这里专业与业余的界限模糊了……。”这次影展,极大地提高了金川公司在全国的知名度。1996年以来,公司摄影协会会员发表作品千余幅,还先后在省级、国家级举办的展览和《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报刊组织的各种比赛中入选获奖。1997年6月,由甘肃省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富士杯”优秀摄影作品展暨青年摄影十佳评选中,金川公司有34幅作品人选获奖。1998年,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系统举办的职工摄影作品评选中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刘榜来金川与镍都摄影爱好者座谈时深有感触地说:“金川公司地处荒漠戈壁,条件这样艰苦,而你们在摄影创作中有这样好的成绩真不简单啊!”在2002年度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展中,作品《大法会》获“人类贡献奖”文化类五等奖。2004年,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书协和摄影协会联合举办的庆祝国庆55周年展览中,公司有7人获金、银、铜奖。“十五”以来,公司每年在文艺馆举办的公司职工书画摄影展等各类艺术展览有近20场。目前,公司文联有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摄影、集邮等协会,有会员1634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9人、省级会员68人。形式多样的协会和各类兴趣小组在公司已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艺网络,并已培养出各类文艺爱好者3000多人,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生力军。金川公司书画摄影活动的大力开展,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情操,逐步形成了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企业文化氛围。
敬爱的方毅虽然逝世了,但他永远活在镍都儿女心中。金川的书法绘画摄影爱好者们将永远铭记他的谆谆教诲,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来告慰方毅的英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