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镍钴工业年

新中国镍钴工业年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镍钴工业60年引 言镍是银白色铁磁性金属,原子量为58.71,密度为8.9克/厘米3,熔点为1455℃,沸点为2915℃,是1751年由瑞典矿物学家克朗斯塔特分离出来的。但是金川镍矿的发现使中国镍钴资源的地质储量一跃跨入了世界前列,为中国镍钴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镍钴工业60年

引 言

镍是银白色铁磁性金属,原子量为58.71,密度(20C)为8.9克/厘米3,熔点为1455℃,沸点为2915℃,是1751年由瑞典矿物学家克朗斯塔特(A.F.Cronstedt)分离出来的。具有抗腐蚀、不易氧化、耐高温、强度高、延展性好等性能。镍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作为合金元素用于生产不锈钢、高温合金钢、高性能特种合金、镍基喷镀材料,不仅用于制造飞机、火箭、坦克潜艇、雷达和原子能反应堆部件,还广泛应用于生产高档日用消费品和工业设备。镍钴合金是重要的磁性材料。在化学工业中,镍常用作氢化催化剂。镍镀层既光亮美观,又防锈耐蚀。近年来镍和稀土合成的储氢合金和泡沫镍广泛应用于生产镍氢镍镉电池,成为重要的清洁高效的二次电池原料。

钴是具有钢灰色和金属光泽的硬质金属,钴原子量为58.93,密度8.9克/厘米3。熔点1495℃,沸点2870℃。它的主要物理、化学参数与铁、镍接近,属铁族元素。1735年瑞典的布朗特在煅烧钴矿时得到钴。钴的合金在高温下仍能保持其原有的强度和其他有价值的性质,是制造耐热合金、硬质合金、防腐合金、磁性合金和各种钴盐的重要原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电器、机械制造、化学和陶瓷工业。随着移动通讯、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器产品的大量应用,钴越来越多地用于二次可充电电池行业,成为重要的新能源材料。

鉴于镍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直被列为是重要的战略金属。

1.产业规模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国内不能生产镍,只有通过进口200吨解决急需。我国的镍工业是从5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1955年我国电解镍产量为16吨,是当时上海冶炼厂的副产品;从1958年开始,吉林镍业公司采出我国第一批镍矿,由会理镍矿生产高冰镍后,供成都电冶厂生产电镍,当年产量为18吨。

1958年6月,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145队顺普小组在永昌县进行野外放射性测量时偶然发现了一块孔雀石,后经祁连山地质队采集标本,带到酒泉队部化验,发现含铜16.05%、含镍0.9%,伴生有钴和铂族金属等,从而诞生了中国镍钴工业史上举世闻名的金川镍矿最原始的第一张化验单,1959年1月,祁连山地质队进行了普查勘探,证实为大型铜镍矿床,从此改写了中国缺镍少钴的历史。1959年6月,国家决定开发白家嘴镍矿(金川镍矿的前身),成立了由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暂时代管的“永昌镍矿”。

当时外国人认为中国缺镍,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但是金川镍矿的发现使中国镍钴资源的地质储量一跃跨入了世界前列,为中国镍钴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证明中国人可以生产出镍。这一时期我国镍工业发展的特点是首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

1960—1964年,我国镍产量仍以上海冶炼厂为主。从1958年开始上海冶炼厂开始从古巴进口烧结氧化镍,生产特号镍的阴极镍。1961年建成镍电解车间,初期规模为年产400吨电解镍,后经不断扩大,到1973年达到2500吨/年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沈阳冶炼厂、天津电解铜厂也都先后接受了用古巴烧结氧化镍生产电解镍的任务,而且形成一定的规模。沈阳冶炼厂的镍生产一直持续到1965年国家停止进口氧化镍为止。

1961年1月,冶金部采纳了甘肃省委关于白家嘴镍矿地处永昌县金川河流域的龙首山脉中,镍矿冠名为“金川”的建议,正式批准将“甘肃有色金属公司”更名为“金川有色金属公司”。

1964年金川镍冶炼厂建成投产,生产2041吨高冰镍,电镍22.4吨,从此改变了我国镍生产的格局,当年全国产量达到2571吨。

1960—1969年我国电镍产量从228吨增加到6152吨,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基数小,增速快。但是我国仍摘不了贫镍国的帽子。

70年代前期,尽管金川镍项目已经全面启动,由于“文革”的原因,金川公司的设计生产能力一直未能达到1万吨,全国镍产量自从1970年跃上1.2万吨的台阶后,整个70年代都维持在1万吨左右的水平上,镍生产格局也维持不变。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由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组织全国有关的科研、设计院所和大专院校等50多个单位,结合生产实际,围绕矿山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展了跨系统、跨行业、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方毅同志连续九年八下金川,主持召开一年一度的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为我国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树立了典范。

1980—1989年是我国镍产量加速发展的另一个阶段,期间镍产量从1.1万吨增加到2.7万吨,上海、天津、辽宁的产量逐步下降,但是金川产量逐年提高,1983年,金川公司的镍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结束了十年间在七、八千吨徘徊的局面,达到了一期设计能力,1984年达到1.5万吨,1985年达到2万吨。1988年4月,金川扩建二期工程全面开工,相继被列为国家“七五”和“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1990年,又被列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国20个重大项目之一,成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总投资达28.8亿元。金川扩建二期工程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奋斗目标,从美国、日本、芬兰、瑞典、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量采用科技联合攻关中的最新科研成果。经过参建单位8年的艰苦鏖战,该工程的主体工程于1995年底全面建成投产,金川公司形成了4万吨镍、2万吨铜、800吨钴以及相应的贵金属和40万吨硫酸的综合生产能力,标志着中国的镍铜冶炼和采矿工艺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随着金川镍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镍矿(金属量,下同)产量也从1970年的1.2万吨增加至1989年的3.4万吨,是镍矿产量和电解镍产量比较匹配的一个阶段。同时我国镍产量也逐步满足了国内的镍消费量,逐步摘掉了贫镍国的帽子。这期间我国电镍产量以甘肃金川为主,兼有四川一少部分,镍矿生产以甘肃金川为主,兼有吉林、四川和青海一部分。

1989年8月,集采矿、冶炼为一体的年产高冰镍8240吨的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一期工程建成投产,1993年年产电镍2040吨的新疆第一座镍冶炼厂阜康镍厂建成投产,此后阜康冶炼厂的镍产量逐渐投放市场,基本形成了我国电镍生产以甘肃金川为主,兼有四川、新疆部分产量的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走上正规,镍的消费逐年增加,据世界金属统计的数据,90年代我国镍的消费量不到4万吨。当时我国不锈钢消费量70%依赖进口,尽管我国镍的产能已经达到6万吨的水平,但是不锈钢产量长期徘徊在30万吨左右的水平上,制约了国内镍消费量的增长,这段时期我国镍市场总体是供大于求。虽然我国镍的名义出口关税为40%的禁止性出口关税,但是为了缓解国内的供应过剩的压力,1998—2000年期间未锻轧镍的暂定出口关税为0,2000年以后未锻轧镍的公开出口关税为0,以方便国内企业出口。这是一个特定时期内我国采取的鼓励镍出口的特殊政策。直到2005年1月1日起,国家才取消未锻轧非合金镍8%的出口退税,并加征2%的出口关税。

90年代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重要时期。以往由有色总公司统一调配原料的格局被打破,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逐渐从合作转为竞争。1998年到2000年间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几经改变,到2000年中央直属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全部划归地方管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脱颖而出,有的则破产关闭。以往吉林镍业公司生产的高冰镍计划由成都电冶厂和重庆冶炼厂加工成电解镍。后来吉林镍业公司的高冰镍减少了向成都电冶厂的供应,逐步改由重庆冶炼厂代加工成电镍后在市场上销售。2004年重庆冶炼厂被吉林镍业公司收购。会理镍矿此前的高冰镍主要销售给成都电冶厂生产电镍,由于资源枯竭,2001年年破产关闭。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镍工业再次步入了快车道,我国不锈钢工业的发展,刺激了镍消费量的快速增加,从而带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张。我国镍产量从2000年的5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近20万吨,消费量从2000年的6.5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2万吨,而镍矿产量从2000年的5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7.2万吨。可见镍行业扩张最快的阶段是在最近十年。

这期间我国原生镍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缺口、原生镍产量和镍矿产量之间的缺口全部暴露出来,从而极大地刺激了我国镍的进出口,尤其是进口贸易,进口产品逐渐从未锻轧镍发展为未锻轧镍、高冰镍、镍矿和精矿等各个级别的原料。

镍年末生产能力

img85

续表

img86

60年来我国镍产量及分布

img87

续表

img88

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了采、选、冶配套、具有相当规模的镍工业体系,中国镍工业已经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之路。到2008年底,我国镍采矿能力超过1000万吨/年,精炼镍能力接近20万吨/年,其中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的精炼镍能力就达到13万吨。

据有色金属协会统计快报显示,2007年我国镍钴冶采选冶企业个数达到122个,从业人数达到61832人。2008年1—11月份规模以上镍钴采选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了37.2%,实现利润3.5亿元,同期规模以上镍钴冶炼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71.4亿元,实现利润54.9亿元,镍钴矿采选业和冶炼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0.2%和9.0%,高于行业5.8%的平均水平。2008年1—11月份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总利润约为851.5亿元,镍钴采选冶行业的利润占总利润近6.8%,仍大于固定资产占全国有色金属行业4.4%的比例。

主要镍生产企业建设始末

img89

续表

img90

2.产业技术进步

2.1从铜电解液中提取镍

1953年上海冶炼厂成功用直火蒸法从铜电解液中制得粗制硫酸镍,接着又进行了从粗制硫酸镍中提取金属镍的试验研究,1954年生产出四号电解镍,从而拉开了中国电解镍生产的序幕。1954年开始试验性生产,经过不断改进,同年10月份直收回收率从50%提高到60%以上。1956年正式投产后,年产量达到50吨。

1956年重庆冶炼厂从冶炼杂铜的转炉渣中提取镍的小型试验,次年转入中型试验,完成工艺流程选定至生产型试验,提取粗镍11吨,1958年电解镍正式投产,次年车间建成,生产能力达到100吨电镍/年,当年产量18吨。同年该厂还以粗镍为原料,用盐酸溶解,净化除杂,不溶阳极电积法生产出含镍99.99%的高纯电解镍。1960年开始以会理镍矿的高冰镍为原料,采用硫化镍直接电解生产电解镍,1980年以磐石镍矿的高冰镍为原料,采用高冰镍直接电解生产电解镍。1962年生产出3号电解钴,1964年又在2号电解钴的基础上生产出1号电解钴。

2.2开发国内镍矿资源生产电解镍

1958年原冶金工业部决定沈阳冶炼厂以辽宁清原镍矿的铜镍矿和河北杏山的镍块矿为原料,新建一个年产电解镍100吨的试验车间。由于设备配套不足,试验中止,1960年沈阳冶炼厂改用金川铜镍块矿恢复试验,并同时处理陕西商南镍矿生产的高冰镍。

1961年硫化镍电解精炼试验成功,产出2号镍和3号镍,同年下半年开始,将年产电解镍100吨的实验车间扩建为500吨的生产车间。

新中国镍工业蓬勃发展是从四川省会理镍矿山的建设开始的。1958年由北京有色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矿山日出矿量为500吨。选矿后得到含镍5%、铜1.86%的硫化铜镍精矿。1958年与其采选能力配套的熔炼厂开始建设,采用鼓风炉熔炼,1959年会理镍矿为国家生产出第一批高冰镍,60年代初期,承担了全国70%以上的生产任务。高冰镍精炼成电解镍需要较多的能源和化工原料,而会理镍矿不具备这样的条件。1957年冶金工业部决定将精炼厂址定在成都,成都电冶厂采用高冰镍磨浮法分离铜镍、硫化镍精矿焙烧、电炉还原熔炼的粗镍电解精炼工艺流程,生产能力为1200吨/年。但是产品质量仅达到三号镍的水平。1963年成都电冶厂和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联合攻关生产出2号镍,镍冶炼的直接回收率由73%提高到80%,此后经过不断的改进,于1964年5月生产出1号电镍,同年12月生产出特号电镍,使中国以国产原料提镍的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缩短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1959年吉林磐石县红旗岭发现铜镍硫化矿露头,1960年开始建设磐石镍矿的日处理50吨的选矿厂,至1979年已经建成日处理1500吨矿石的选矿厂,达到与矿山能力相适应。根据当时中国精炼能力大于采选能力的情况,冶金工业部决定,磐石镍矿只建熔炼系统,不建精炼系统。1973年建成年产2625吨高冰镍含镍量的能力,采用电炉熔炼技术。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通过科技联合攻关,1978—1999年的22年间,金川公司共开展了68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6项,有16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有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强化了矿山基础,提高了选矿、冶炼的技术水平,在完善主工艺流程的同时,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使金川镍矿中所含可提取的13种有价元素得到提取和回收,关键生产技术和主产品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988年4月,金川扩建二期工程全面开工,总投资达28.8亿元,从澳大利亚引进了奥托昆普型闪速熔炼技术,自行设计建成了世界第五座镍闪速熔炼炉,主体工程于1995年底全面建成投产,金川公司形成了4万吨镍、2万吨铜以及相应的钴、贵金属和40万吨硫酸的综合生产能力,标志着中国的镍铜冶炼和采矿工艺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0年以来,金川公司投入资金122亿元,完成技改项目292项,先后建成龙首矿1280中段中西部开拓、二矿区矿山改扩建、14行回风井顺利贯通、Ⅲ矿区F17以东、Ⅲ矿区58#矿体开拓、选矿6000吨/日、选矿1.4万吨/日扩能技术改造、闪速炉节能降耗、富氧顶吹镍熔炼、3万吨/年镍高锍加压浸出、镍精炼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三期镍电解、2.5万吨/年电积镍、铜冶炼节能降耗、20万吨/年铜合成炉、15万吨/年铜电解、20万吨/年铜电解、500吨/年羰基镍、3万吨/年高品质硫酸镍、1000吨/年球形氢氧化镍生产线,大幅度提升了金川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经济指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跻身世界先进镍生产企业行列,使金川公司成为中国镍行业的杰出代表。

为了加快发展和综合利用铜镍矿资源,根据国际铜镍高镍锍精炼新工艺的发展,我国加强了铜镍高镍锍硫酸选择性浸出—黑镍除钴—不溶阳极电积镍工艺技术的研究。1994年在新疆阜康冶炼厂建成了该工艺体系的生产线并投入生产,该项工艺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研究开发,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对该厂核心设备加压釜进行了设计。

2001年吉林镍业公司利用国债贴息贷款,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合作建成了年产1万吨硫酸镍生产线,采用水淬转炉普通高镍锍为原料,采用硫酸选择性浸出—蒸发—结晶工艺,生产出电池级和电镀级优质硫酸镍。

在镍采选冶能力不断扩大和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镍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也在不断深入,金川集团公司从2000年启动羰基镍粉的研发,于2003年建成国内第一条完整的500吨/年生产线并打通流程,成为世界第三家掌握羰化冶金技术和工程化装备的公司,现在正在着手建立一条年产羰基镍10000吨的生产线;吉林吉恩镍业公司的年产2000吨羰基镍项目建设也建成投产,其母公司吉林昊融集团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建立羰基金属与特种粉体材料功能化研究中心,为昊融集团的快速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2.3使用进口红土镍矿生产镍产品

2005年镍价高涨刺激国内有些企业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红土镍矿,利用炼铁废弃高炉和铁合金电炉转产镍铁,还有一些企业采用堆浸、常压浸出等工艺生产电积镍。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镍价下跌,一些技术落后、规模偏小的企业已经被淘汰,主要生产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一些科研院所正在研究利用回转窑直接冶炼粒状镍铁的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使得这项技术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另外我国采用加压浸出处理红土镍矿的生产实践也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3.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镍资源缺乏,而且在1998年以前国内镍消费一直停滞不前,加上投资镍企业的门槛较高,虽然我国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打产品依然是电解镍板,加之金川和吉镍的硫酸镍,参与经营的企业也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2005—2007年国内外镍价创历史新高,从而刺激了一批民营、外资企业投资镍行业。比较典型的一是在新疆哈密地区的镍采选业的发展,该地区目前拥有大大小小的镍选厂5~6家,年产镍精矿5000吨金属量,成为我国继金川、吉林和喀拉通克之外又一镍矿生产基地;二是一些民间资本在广西和江西投资兴建镍冶炼厂,利用进口红土镍矿,采用湿法冶炼技术生产电积镍,已经形成近1万吨镍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红土镍矿镍湿法冶炼技术产业化的先驱;三是一批企业从东南亚大量进口红土镍矿,利用过剩的炼铁高炉和铁合金电炉转产低镍生铁,在镍价高涨时为我国不锈钢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原料,从而引发了国内企业投资镍铁的极大热情,结束了我国不产镍铁的历史。出于成本的考虑,这些企业多数靠近东南沿海地区;四是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精炼镍企业,直接为国内镍用户服务,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ValeI和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苏昆山合资建设的金柯有色金属公司和Vale在大连投资的年产3万吨镍金属量的通用镍工厂。

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带来的是产品结构多元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行业对镍的需求,各企业重点开发不同的产品。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电解/积镍、硫酸镍、氯化镍、镍粉、镍铁和通用镍等品种齐全的镍系列产品产能。

2008年我国主要镍产品生产企业

img91

续表

img92

我国目前电解镍的牌号主要有Ni9999、Ni9996和Ni9990三种标准,参照ISO6283—1979(1993)《精炼镍》及DIN1701—1980《电解镍》,并在ISO6283的基础上增加了Ni9996的牌号。GB/T6516—1997整体水平高于ISO6283—1979(1993)水平,与DIN1701—1980水平相当。

1995年4月金川公司生产的金驼牌1号电解镍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正式注册,吉恩镍业的硫酸镍也受到国内外高端镍盐客户的好评。

4.产业资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1998年8月,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98〕58号文件关于“组建分品种的直属有色金属企业集团”的要求,开始组建集团公司工作。1999年6月28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9〕67号),组建了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由中央管理,同年8月6日集团公司宣布成立,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吉林镍业公司和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隶属该集团公司管理。

2000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调整中央所属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原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吉林镍业公司和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从此下放到甘肃省、吉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

2001年9月28日,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告别了42年的工厂制,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等四家投资主体组建的“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金川公司”)挂牌成立至今。2005年1月1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持有的金川集团公司国有股股权分别向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转让10%,转让总金额9.8亿元。到2008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宝钢、太钢和甘肃省工业交通投资公司各持有金川公司69.5%、16.5%、6%、6%和2%的股份,总股本数为66亿。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上市的工作正在筹备之中。

吉恩镍业成立于2000年12月18日,是由吉林昊融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原吉林镍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南海市华创化工有限公司、营口青花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吉林省通化赤柏松铜镍矿等四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吉恩镍业6000万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中吉林昊融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控股57.62%。截至2008年9月30日,公司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为48.56亿元和18.87亿元。2009年2月25日,公司总股本为50889万股,总市值96.8亿元。

2005年9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家资源型股份公司——新疆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成立。新疆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新疆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由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上海怡联矿能实业有限公司、中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厦门紫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信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陕西鸿浩实业有限公司等六家股东出资设立的,出资比例分别为60%、20%、14%、4%、1.6%、0.4%。

2007年10月12日,由新疆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控股的新疆新鑫矿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股票编号为3833),共募集资金46.3亿元港币,此次募集资金的全部为发展新疆的有色金属工业。目前,各股东持有新疆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分别为: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2.18%;上海怡联矿能实业有限公司13.34%;中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9.34%;厦门紫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新疆信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1.04%;陕西鸿浩实业有限公司0.30%;公众股东28.30%;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83%。

2005—2008年镍价的高涨刺激了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到该行业,促进了我国镍行业的全面发展。2006年我国镍矿采选业投资额约7.8亿元,到2008年猛增至17.1亿元,同期镍钴冶炼业投资从2006年的41.2亿元猛增至87.7亿元,这些投资还不包括民营企业在国外的投资。比如2005年5月中国镍资源公司(河南永通特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该公司主营业务为轴承钢,从2006年11月开始生产不锈钢基料,2008年共生产了15.8万吨不锈钢基料,折合镍金属量6000吨。2004年该公司的总资产为8.26亿元,2005年上市后增加至11.3亿元,截止到2008年底该公司的总资产为705亿元。除了在产的含镍生铁以外,中国镍资源公司在河南巩义投资了4.9亿人民币兴建一个3万吨的镍精炼项目。

5.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

5.1进出口贸易

我国镍的对外贸易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到60年代初期,当时国内产量不足,外国主要产镍国控制了镍的供应,因此需要国务院批准才能买到进口镍。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国内镍产量的持续增长,我国镍的供求关系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使镍有了出口的可能。但是由于缺乏镍出口管理的经验,出现了1987、1988年过量出口镍的局面,激化了国内镍的供需矛盾,有鉴于此,国家于1989年颁布了禁止镍出口的规定,镍的出口关税高达40%。

此后金川公司产量的不断提高,但是国内镍的消费量却停滞不前,90年代中期我国一度成为镍的净出口国。90年代末期,我国进口各类镍产品开始大幅增加,起初主要是进口未锻轧非合金镍和电镀用镍阳极,此后国外镍铁企业不断向我国不锈钢企业推广镍铁,到目前我国不仅从国外进口未锻轧镍、镍铁等直接供下游行业使用的镍产品,随着国内镍产量的增加,进口高冰镍、镍精矿和镍矿也逐年递增,2007年进口镍矿最高达到1500万吨。若以国内自产镍矿和镍消费量相比,我国镍的自给率从1999年的近100%下降到2008年的22%。为了调节国内市场的平衡,我国仍有部分未锻轧镍的出口,2004年最高达到1.5万吨,此后随着国内镍消费量的增加,和一些限制镍出口的政策陆续出台,到2008年我国未锻轧镍的出口量已降至了6551吨。

1999年以来我国镍进出口简况

img93

1989年以来我国镍进出口政策调整一览表

img94

5.3国内外资源开发

从1999年以后,我国原生镍产量就逐年高于镍矿山产量,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产能和消费量,以金川公司为主的企业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不断扩大资源拥有量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资源战略。一是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工作,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资金用于地质找矿。二是合理利用自有资源,在加快自有矿山建设,发挥自有资源在资源战略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坚持贫富兼采的原则,通过技术改造,加大低品位矿石的开采力度。三是通过投融资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强与国内中小镍铜矿山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四是通过参股、贸易项下的融资和进料加工等方式,加强与国外资源性公司和原料贸易商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渠道。目前已在澳大利亚、西班牙、加拿大、刚果(金)等国家通过融资、参股等方式建立了稳定的原料基地。目前已获得的国外镍资源金属量超过250万吨。

为了充分获取资源,吉恩镍业在2004年就建立起有色金属原料回收加工厂,开发尾矿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并打开了外部原料购买市场,省内开发了和龙长仁镍矿,省外在辽宁、内蒙古等地参股、控股建设镍矿山。国外与中冶达成战略伙伴,共同开发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项目,并与其他国家达成合作意向。2008年吉恩镍业与加拿大金溪创业投资公司合资合作在北京正式签约,吉恩镍业3年累计对该地区投入资金4500万加元,完成投资后,吉恩镍业可获得金溪创业投资公司所属矿区50%的权益,并组建新公司开发利用。

按照新疆有色集团在哈密地区有色矿产资源的开发方案,从2005年到2010年,新疆有色集团将与哈密地区现有铜镍采选企业合作,投资13亿元组建大型铜镍开发型企业,形成320万吨/年采矿能力、1.2万吨/日选矿能力,年产电镍1.5万吨、电铜5万吨。

2006年,新疆有色集团投资2000万元在哈密图拉尔根铜镍矿地质找矿获重大成果,探明镍金属量超过10万吨以上,属全国大型铜镍矿。为了有效地解决镍资源不足的问题,新疆有色公司、西部矿业公司共同出资3亿元合作开发哈密吐拉尔根铜镍资源,力争用两年时间建成年60万吨采选能力的铜镍矿

其他利用海外镍资源建设的镍项目简况

img95

续表

img96

6.国际同业竞争及影响力变化

2005年我国镍消费量达到19万吨,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镍消费市场,未来几年我国镍消费增速虽然放缓,但是总消费量还将增加。最近5年我国每年成品镍的净进口量都维持在10万吨左右,是许多镍资源丰富的国家争相出口和合作的对象,因此巨大而稳定的市场是我国发展镍工业最基本的竞争力。包括含镍生铁的产量在内,2008年我国原生镍产量已达到20.7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5%。

2008年金川集团公司镍产量10.4万吨,名列世界镍生产企业第五位,总销售收入为551亿元,净利润为62亿元,这样的业绩在国内属于佼佼者,但是若与全球前四位镍企业相比的话,则不在一个层次上。近几年全球有色金属市场并购风起云涌,Vale Inco、BHP Billiton和Xstrata均是几大公司并购后的产物,通过并购实现了快速扩张的目标。Norilsk并购步伐虽然较晚,但是也用自己的钴业务与OMG置换了镍业务,并且积极并购一些中小镍矿。国际市场上位于前列的镍生产企业均是大型跨国公司,因此未来中国镍产业要在世界上保持一席之地,还必须朝着跨国公司的目标进军。这样的重任无疑将落在以金川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身上,我国众多中小镍企业的竞争力将体现在区域和行业的细分市场上。

img97

由于镍价值较高,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在镍生产中所占的优势并不大,镍资源的供应是否充足、原辅材料的价格、加工技术的先进程度和环保投入的大小决定了镍的生产成本。随着镍价的涨落,镍的生产成本成为衡量一国镍产业竞争力重要指标。我国电解镍的含税生产成本大致在9万元/吨左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的水平。

7.总结特色经验

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我国镍工业的发展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经验:

一是改革开放,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民营资本的进入,有利于中国镍行业的壮大。

二是通过产业技术进步,逐步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镍行业已成为全球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镍是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几个矿产品种之一。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不仅通过一般贸易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成品镍,还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进口高冰镍、镍精矿和镍矿等初级原料,为了获得更加稳定的供应渠道,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全球镍矿资源和项目的调研,适时参与国外镍项目的建设,提高我国镍资源的自给率。

2005年—2008年镍价大幅上扬,刺激民营企业利用进口红土镍矿生产镍铁和电积镍。参与生产的企业数量众多,水平参差不齐,在为中国不锈钢企业提供大量廉价原料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多头对外进口、抬高镍矿价格等问题。建议国家鼓励有关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氧化镍矿资源,借鉴国际先进、节能环保的工艺,开发低品位红土镍矿高效利用技术,促进我国镍工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撰稿人:徐爱东 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白普本 金川公司档案馆馆长

      位长军 吉林昊融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

1.起步时期(五十年代)

我国钴土矿的开发较早,1952年江西省南昌市五金矿产公司用简易鼓风炉还原熔炼钴土矿生产出钴铁。由于钴土矿资源分散,数量少,不能满足国家对钴产品的需要。1954年沈阳冶炼厂以湿法炼锌钴渣为原料生产出首批电解钴,拉开了我国电解钴生产的序幕。该厂以钴渣为原料,通过还原熔解,氧化沉钴产出含钴30%的氢氧化钴,经过干燥、还原熔炼成粗钴,最后用电解法得到电解钴。

五十年代全国钴产量很低,无法满足各行各业对钴的需求。

2.发展时期(六十年代—八十年代)

国家为了缓解钴的供需矛盾,在大力开发国内资源的同时,1960年从摩洛哥进口砷钴矿,并决定在江西赣州钴冶炼厂处理。砷钴矿的进口使中国钴产量有明显增长,对缓解我国钴的供需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砷害防治积累了经验。70年代赣州钴厂由于含砷烟气的净化技术存在一些缺陷,1976年暂停进口砷钴矿。1979年该厂设计了年生产能力为3000t纯As2O3生产系统,含砷烟气采用沉降室和水膜收尘相结合的方法净化,在消除砷害、保护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排出的烟尘和废水达到了国家环保规定的标准。因此1987年经国家计委批准,重新恢复进口砷钴矿。此外该厂还从硫化钴渣和含钴废料中回收钴。产品除电钴外,还有工业氧化钴、纯氧化钴、草酸钴、氯化钴、硫酸钴等多种钴产品。

我国钴资源比较缺乏,大多数与镍、铜、铁等元素共生,加之品位低,单独开采不可能,因此钴的生产主要是做为镍、铜、铁等金属冶炼的副产品来回收。

从炼镍副产物—钴渣中提取钴是从60年代初进行的。上海冶炼厂从处理古巴进口烧结氧化镍时产出的钴渣中提取钴,同时沈阳冶炼厂、天津电解铜厂也以类似的工艺从处理烧结氧化镍产出的钴渣中生产电解钴。

重庆冶炼厂在处理会理镍矿产出的高冰镍的同时,也开展了从镍净化渣中提钴的试验性研究工作。1960年生产出少量金属钴粉,1964年生产出1号电解钴。

成都电冶厂钴车间投产于1966年,处理炼镍过程中产出的钴渣,1970年生产出1号电解钴。

金川公司的钴产量随着电解镍产量的增加而增加,80年代已成为重要的钴生产基地。金川二期工程的钴系统投产以后钴的年产能达到400吨。

除此以外,从钴硫精矿中提取钴的生产也在许多企业展开。含钴的钴硫精矿是中国主要的钴资源之一。它既是制取硫酸的原料,也是综合利用提取钴铜等有价金属的原料。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陆续建立起一批处理钴硫精矿的工厂。

葫芦岛锌厂是中国第一个处理钴硫精矿的工厂,此后南京钢铁厂为了综合利用黄铁矿烧渣中的钴,于1970年建成具有生产含钴50吨氧化钴的生产能力。以钴硫精矿为原料生产钴的工厂还有湖北光化磷肥厂,山东淄博钴厂。

山东淄博钴厂1956年建厂,从氧化铁红中回收钴盐,1985年正式更名为淄博钴厂。1958—1991年期间,我国钴精矿的产量从25吨增加至233吨,其中80%的产量来自于山东。

3.转型时期(九十年代—目前)

1991—1999年,我国钴冶炼产能约1300吨/年,但是由于原料缺乏,几乎没有一年钴产量达到产能水平。精炼钴产量基本在298-1000吨/年之间,其中绝大多数是金川公司铜镍矿中副产的钴,当时虽然有进口钴原料,主要也是赣州801厂进口摩洛哥的砷钴矿和一些含钴催化剂。受国内经济软着陆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期间中国钴的消费量徘徊在800-1000吨/年之间。

国内产量不足的部分依赖进口金属钴来补充。当时金属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给贸易商很多投机的机会,因此这个阶段中国金属钴的贸易很活跃。进口金属钴主要是通过香港的一些公司同国外公司做贸易,金属钴的来源是刚果、赞比亚和俄罗斯,这个阶段孕育了一批早期钴市场国际贸易人才。

2000—2008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精炼钴的需求迅猛增加,2007年我国精炼钴的消费量约1.47万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钴消费国,其中电池行业占近56%。

1999年—2000年,一些企业发现进口钴矿加工成钴盐比使用金属钴作为原料更合算。巨大的利益促使国内掀起了一股进口钴精矿冶炼热潮,大大小小的冶炼厂约有30多家,这些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赣州和四川。再加上一些利用钴盐再加工生产钴粉、钴酸锂和四氧化三钴等下游产品的企业,总共不下60家。全国钴行业呈现出轰轰烈烈大生产的景象,对进口钴精矿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从2000年的1.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5.6万吨,许多中国公司到非洲购买钴精矿,或者在当地投资。

由此带来中国精炼钴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从2000年的1800吨增加到2008年的2万吨,其中除了金川公司的部分产量、新疆新鑫矿业和海南钢铁公司的产量来自于国内的钴矿外,其余的产量来自于进口钴矿、白合金和湿法冶炼中间产品,进口资源占国内产量的94%。由此可见我国钴产量发展严重受制于刚果原料出口政策的变化。

2008年我国主要钴产品生产企业

img98

4.产业资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我国钴行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我国约2万吨的钴产量中,金川公司的产量占30%,其余来自民营和合资企业。为了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这些企业自发形成不同分工,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多元化的产品结构。目前金川公司的金属钴已经出口到欧美市场,成为欧美航空用户的合格供应商,四氧化三钴、钴粉、氧化钴等产品不仅取代了进口,而且还出口到亚洲、欧美等市场。

5.产业技术进步

50年代初,钴土矿主要用于生产工业氧化钴粉的原料,其工艺是将钴土矿用鼓风炉还原成钴铁,再用湿法冶金方法制成工业氧化钴。1960年赣州钴冶炼厂在处理钴土矿时,使用电弧炉代替鼓风炉还原熔炼,钴的回收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80%。云南羊街冶炼厂处理易门老厂产的钴土矿,采用全湿法冶金工艺流程,产品为1号电解钴或精制氧化钴粉。钴硫精矿在冶炼工艺上的改进主要是用脂肪酸溶剂萃取除铜铁代替硫化钠化学沉淀法。1974年南京钢铁厂钴车间在工艺上又有所改进,采用P—204溶剂萃取分离锰代替漂水脱锰和P—204溶剂萃取分离镍钴,提高了溶剂萃取的分离技术。

赣州钴冶炼厂处理进口砷钴矿的初期,溶液净化工艺采用化学沉淀法,工序多、周期长、回收率低、砷害严重,产品质量差。后来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P—204溶剂萃取除杂质,P204溶剂萃取分离镍钴的办法,产出精制氧化钴粉,使钴的回收率提高到9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有效地解决了砷的危害,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镍电解精炼时阳极液净化产出的钴渣是我国钴生产初期的原料之一。1970年后,从钴渣生产电解钴的工艺有所改进,如成都电冶厂使用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相结合的方法代替原来的两段氯气净化沉钴旧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此外,成都电冶厂还用镀钌钛阳极代替石墨电极,降低了槽电压。在电解槽上装置氯气吸收装置,改善了电解车间的环境。成都电冶厂这些改进,使钴电解精炼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通过科技联合攻关,1978-1999年的22年间,金川公司共开展了68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6项,有16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有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强化了矿山基础,提高了选矿、冶炼的技术水平,在完善主工艺流程的同时,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使金川镍矿中所含可提取的13种有价元素得到提取和回收,关键生产技术和主产品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金川公司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达到产品销售收入的3%,其中用于对外合作的科技攻关费用超过1亿元。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2000年以来,一部分费用用于钴系统扩能降耗技术改造、4000吨/年电积钴、超细钴粉、四氧化三钴等项目建设和新产品研发上。

除此以外,民营企业在我国钴生产技术进步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企业多数利用从非洲进口的钴铜矿、白合金和湿法冶炼中间产品为原料,采用硫酸溶解加萃取的体系(硫酸溶解,黄钠铁矾除铁,P204萃取除杂质,P507萃取分离钴/镍),根据客户要求,再生产氯化钴、草酸钴、金属钴等产品。有些企业加大了研发的力度,继续开发下游产品如四氧化三姑、钴粉、钴酸锂等,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能出口到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6.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

6.1进出口贸易

原料短缺是制约我国钴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八五期间,我国钴冶炼产能约1300吨,但是由于原料缺乏,几乎没有一年钴产量达到产能。进口金属钴和钴矿几乎伴随着我国钴工业发展的整个过程。1981—1998年期间进口金属钴在1000吨上下波动,但是从1999年开始进口金属钴快速增加,2002年最高达到4100吨,此后随着进口钴矿的增加,我国进口金属钴的数量有所下降,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2008年。随着我国金属钴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内外市场价格的波动,我国金属钴的出口量从2001年的146吨增加到2000年的2380吨。

1992年我国从赞比亚和俄罗斯分别进口了1万吨和5154吨钴矿,1993—1998年我国进口钴矿多数是从摩洛哥进口的,1999我国从南非进口的钴矿和摩洛哥的钴矿相当,从2000年开始,从摩洛哥进口的钴矿大幅下降,代之以从非洲进口钴矿的增加,从此掀开了我国钴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贫钴国,但是随着江浙、赣州、湖南等地的钴冶炼厂的兴起,截止到2005年我国精炼钴的产量已达到1.53万吨,居世界钴生产国第一位,占世界产量的27.6%。与此同时,我国钴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大量进口钴金属到目前的大量进口钴精矿,并且还向国际市场出口金属钴和各类钴盐。

1999年以来我国主要钴产品进出口简况

img99

续表

img100

由于我国钴原料缺乏,长期以来我国钴的生产和贸易主要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因此国家对钴的进口一直比较鼓励,对出口也没有什么限制。但是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钴冶炼产能的迅速扩大,金属钴、钴盐的出口也进入了宏观调控的范围。

2006年以来我国钴进出口政策调整一览表

img101

续表

img102

6.2国外资源开发

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从刚果进口的钴矿越来越多,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广泛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2007年以前,我国企业在刚果投资主要以在当地收购钴矿并建立冶炼厂。金川公司通过参股、贸易项下的融资和进料加工等方式,加强与国外资源性公司和原料贸易商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渠道。目前已在澳大利亚、西班牙、加拿大、刚果(金)等国家通过融资、参股等方式建立了稳定的原料基地。

2008年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SICOM INES SARL)成立,该公司是中方企业集团与刚果国家矿业总公司(GCM)按照“资源、资金与经济增长一揽子合作模式”共同发起设立的国际矿业公司。合资公司的出资方为中铁香港(27%)、中铁资源(6%)、中水国际(26%)、中水港航(4%)、浙江华友(5%)、刚果矿业(20%)及刚果动产(15%)。刚果矿业将其拥有的位于刚果的铜钴矿区的采矿权转让予合资公司,刚果政府将保证给予中国企业集团不少于1000万吨的铜及其相伴生的钴。合资公司在民主刚果的注册资本为1亿美元。公司的目标是投资开发民主刚果的铜钴矿项目。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粗铜22万吨,铜钴合金2.3万吨,硫酸47万吨。

中冶集团与金川集团、吉恩镍业、酒泉钢铁公司共同组建了一个合资公司——中冶金吉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中冶集团控制61%股份,金川,吉恩,酒泉钢铁公司平分剩余的39%股份。项目总投资起初预计约8亿美元,2007年又增至13.7亿美元。合资公司(中冶金吉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控制瑞木矿山85%股份,高地太平洋公司占据8.56%股份,当地政府所属公司也持有相应股份。计划于2009年底投产,年产5.8万吨镍钴硫化物,折合金属镍3.3万吨、金属钴3280吨。

瑞木镍钴矿预计拥有1.43亿吨矿石储量,其镍含量和钴含量分别为1.01%和0.1%,其中50%左右已经转变为储备级别。以镍年产量3.3万吨和钴年产量3280吨预估计算,该矿开采周期将超过20年。

2008年7月26日江西省4万吨金属镍钴项目在南昌市安义县开工。该项目预计于2010年底建成投产。占地面积1000亩,项目分二期进行建设,第一期和第二期均为年生产2万吨金属镍和600吨金属钴。预计资产总投入35亿元。英国上市公司托莱多矿业公司是持有菲律宾红土镍矿股份的初级镍生产商,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和英国上市公司托莱多矿业公司签订了生产镍钴混合氢氧化物浸出项目的谅解协议,同意与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共同开发菲律宾镍钴浸出分厂。

谅解协议强调了高压酸浸厂的建设,该厂镍钴混合氢氧化物预期产能达4万吨/年,届时全部产出由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承购,并在中国产能4万吨/年的镍精炼厂进行加工。

2009年5月28日,我国电池生产企业杉杉股份公司在澳大利亚佩斯与Heron Resources Limited签署了关于Yerilla镍钴矿项目的框架合作协议,以此满足公司对镍钴资源的较大需求。杉杉公司拟认购120.47万股Heron股票(占Heron公司发行股本的4.99%),此外,公司还将拥有两次(每次相当于Heron发行股本5%股票)进一步认购期权。

据Heron2008年年报显示,Heron符合JORC标准的资源由约9.817亿吨镍边际品位0.72%的Kalgoorlie镍钴矿,和约1.353亿吨镍边际品位0.77%的Yerilla镍钴矿组成。Heron总的镍金属储量约为813万吨,钴金属约为54万吨。

根据协议,杉杉公司可通过在澳大利亚对该项目以资金合技术单独出资建设工厂和基础设施,在澳大利亚将矿石处理成镍钴精矿,设计产能不少于年处理100万吨红土镍钴矿,在产品中所含金属量不少于5000吨的精矿,并连续三十天内运营达到设计产能的50%或以上的前提下,双方共同合资运营该项目,杉杉公司可获得合资企业70%的权益,Heron以Yerilla镍钴矿全部矿权出资占30%的权益。该项目所生产的镍钴精矿产品将由杉杉公司包销,并将进一步由公司在中国深加工。

7.国际同业竞争及影响力变化

1991—1999年这十年间,我国精炼钴产量从1991年的298吨增加到1999年的1117吨,相应地,世界精炼钴产量从1991年的2.56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3.5万吨,这十年间我国精炼钴产量占世界精炼钴产量的比例不到0.05%。但是从2000年开始,2000—2008年我国精炼钴的产量从1717吨增加到2万吨,同期世界精炼钴产量从3.9万吨增加到5.6万吨,我国产量占世界比例为从2000年的4.4%提高到35.7%。

2008年我国精炼钴的消费量为1.4万吨,占世界钴消费量的25%。因此在钴行业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供应看刚果,消费看中国。

在我国钴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钴的品种和质量也不断提高,逐步掌握关键产品的技术诀窍。四氧化三钴(28220010)是生产钴酸锂(笔记本、手机电池的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料,是氧化钴系列产品中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容量较大的产品。2000年之前,我国企业没有掌握这个产品的关键技术,钴酸锂生产企业只能以极其高昂的价格从国外进口,因此激发了国内企业研发生产四氧化三钴的热情。随着全球通讯业的发展和笔记本电脑使用量的增加,近年来全球锂离子电池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中国和韩国、日本已成为世界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生产国,因此对钴酸锂、四氧化三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从2006年开始,中国企业的四氧化三钴逐步打开了日韩出口市场,产品质量得到国内外钴酸锂生产企业的认可。2008年我国四氧化三钴的产量约8000吨,是钴系列产品中出口量最大的品种,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韩国。

2008年金川集团公司钴产量6000吨,次于OMG位居世界第二位。由于钴价值较高,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在钴生产中所占的优势并不大,但是我国稳定增长的市场、良好的原辅材料配套设施和不断深入的研发能力、灵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我国钴工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国际上大的钴业公司都希望与中国企业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钴资源缺乏的不足。

8.特色经验

从我国钴工业发展的60年历程可以看出,利用国外资源是贯穿我国钴工业发展的一条主线,另外,民营企业成为我国钴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建国初期到1998年,为了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充分开发国内钴资源的前提下,我国需要大量进口金属钴,同时通过从摩洛哥进口砷钴矿解决了部分钴原料的缺乏。这个阶段产量主要集中在金川公司和赣州钴厂,钴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硬质合金行业。中国在国际钴市场上的影响力较小。

1999—2008年随着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我国钴的消费进入快车道,电池行业逐渐取代硬质合金成为中国第一大消费行业,2008年中国钴消费量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期间众多民营企加入到钴生产的行列中,从非洲进口钴原料,在不断的竞争中,生产出满足国内外客户需要的各系列钴产品,使中国成为世界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2002—2007年受利益驱动,我国新建了大批的钴冶炼产能,远大于国内产量和消费量,这些企业在非洲高价买矿,生产出的产品在国内低价竟销,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利益。随着市场不断成熟,这些情况在2008—2009年得到扭转,但是国内钴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最终还要通过产业重组来完成。

撰稿人:徐爱东、李赣伟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说明:本文曾收入《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60年》一书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