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挖潜力打造桥头堡前沿特色产品基地

挖潜力打造桥头堡前沿特色产品基地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借东风 挖潜力打造桥头堡前沿特色产品基地李洪武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也是实现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可以进一步扶持壮大一批新兴产业、企业,扩大西双版纳的品牌影响,带动区域

借东风 挖潜力打造桥头堡前沿特色产品基地

李洪武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也是实现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来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如何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构建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基地、现代服务基地已成为西双版纳州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结合西双版纳州的特点与优势,只要抢抓桥头堡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力打造特色产业加工等基地,就可以充分发挥西双版纳在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作用,可以大有作为。

一、在西双版纳发展特色产品基地的可行性

(一)西双版纳可利用的条件与优势

近几年,西双版纳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六大战略”(生态立州、科教兴州、开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强州、依法治州) 、“两个率先”、“两个为主”、“两个定位”的基本思路,提升优化粮食、橡胶、蔗糖、茶叶四大基础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环境生态化四大战略,培育壮大林业、文化旅游、电力、畜牧、云麻、傣药六大产业,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当前,西双版纳州正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入推进和桥头堡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抢抓机遇谋划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对西双版纳州既定目标的顺利推进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现在,构建西双版纳特色的前沿产品基地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与基础。

——区位优势。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毗邻,国境线约占全省的1/4,是我国从陆路通往中南半岛的要冲。全州国境线长966. 29公里,有60余条边境通道,泛亚铁路(中线)也已经在前期筹建中。一江连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中、老、缅、泰四国已通水上航道。建于1990年的西双版纳机场现已开通了18条国内航线和直航曼谷、清迈、万象、琅勃拉邦的多条国际航线,全年航班次数达到1. 8万架次,形成了“水、路、空”三位一体的桥头堡大通道格局。通信网络已经较为完善,边境口岸通信全部实现微波、光缆传输网络化,城乡均已覆盖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州内电网与省网相连。2009年,西双版纳州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6. 7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2. 6%,全年实现进出口货运量132万吨,进出口货值6. 7亿美元,备案登记的对外贸易企业397户,出入境人员135万多(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近36万辆(艘、架)次,边民互市贸易4 860多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4 500多万美元,有效拉动了全州外贸进出口增长。

——资源优势。一是生物资源优势。西双版纳全州森林覆盖率78. 3%,其中原始森林面积为330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在仅占全国0. 2%的国土上,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1/4,素有“动物王国”、 “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称,并已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二是水能资源优势。澜沧江—湄公河从西双版纳境内穿过,水能蕴藏量约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资源总量可达63亿度。三是矿产资源丰富。共发现矿产地266处,矿种32种,已探明储量的矿种20种,主要矿种有铁、锰、铜、铅锌、金、锡、铈、钇、锆、煤、岩盐、地热等,种类较齐全。四是旅游资源优势。西双版纳各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众多的民族节日和各民族的宗教文化、雨林文化、贝叶文化、茶叶文化以及舞蹈艺术、歌唱艺术、民间工艺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郁的热带民族风情,使西双版纳成为观光旅游、科学考察、民族历史研究、生态旅游、度假旅游、跨国旅游、会展旅游的理想之地。当前,根据西双版纳州旅游“二次创业”目标,突出“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这个独特品牌,做好“热、傣、水、边”和“三个好地方”(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好地方,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追求健康的好地方)这两篇大文章,西双版纳州的现代旅游业发展有了强大活力。

(二)在西双版纳打造特色产品基地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引进企业,拉动投资。现在,西双版纳州已经建成了景洪工业园区、勐海工业园区、磨憨进出口贸易加工工业园区作为桥头堡建设的主要产业基地,并且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特色产品加工基础,已经成功培育出大益普洱茶、云象和东风天然生胶、彩珍白砂糖等多个名牌产品。但是,特色加工基地目前只是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相应的辐射、影响、带动作用还比较有限。只有通过打造一批特色产品基地,引进一些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才能加大投资力度,带动区域性的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有利于打好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建立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可以同时承接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型企业等多层次产业转移。并吸纳一批外来生产企业来西双版纳落户,拓展和延伸西双版纳各种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形成产业联动,优化产业结构。

三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区域功能,引导一些企业、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基地,吸引科研开发机构和人才来基地创业,形成以品牌、技术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组建企业“联合舰队”或“航空母舰”,成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提高西双版纳州规模经济竞争力。

四是有利于塑造西双版纳产业发展新形象,扩大市场竞争力、影响力。通过建立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可以进一步扶持壮大一批新兴产业、企业,扩大西双版纳的品牌影响,带动区域企业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可以引导当地企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品牌意识,促使企业发展,不断做大做强,提高西双版纳区域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打造出西双版纳的亮丽名片。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尽管具有面向东南亚对外开放的沿边地理区位优势,但是,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较强的对外开放竞争优势,尤其是外向型产业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解放思想、对外开放的力度还有所欠缺。由于受传统思想束缚、边疆地区自我封闭性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西双版纳与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较,在观念的更新、体制的改进、政策的把握、发展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还有所不足,与新形势的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资源型特征突出。目前,西双版纳州主要是以“粮、胶、糖、茶”及矿石等原料型、低附加值型的工业产品为主,缺少规模化的深加工产品。如旅游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度假观光酒店、旅游市场打造效果突出,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业还是以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服务产品的附加值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与“旅游强州”的战略目标实现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特色加工产业发展缓慢。根据“十一五”规划,全州推进的新型工业化重点是实施“ 23571”工程,即打造构建景洪、磨憨昆曼经济走廊上2个现代工业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景洪工业园区、勐海工业园区、磨憨进出口贸易加工工业园区三个工业平台;改造提升制糖、制茶、傣药、建材、矿冶五个现有产业;培育壮大水电、云麻、生物柴油、林产品加工、天然橡胶加工、绿色农产品加工、进出口贸易加工七个后续产业,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但是,目前依然是一些具有战略性的自然资源由于缺乏高科技支撑和专业经营人才,还没有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少之又少,在新兴产品市场、对外贸易中缺乏竞争力。

四是尚未形成能够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市场和资源的生产与贸易体系。“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优势及外向型经济没有形成,没有在沿边开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导致全州的经济开放能力受到制约。

三、构建特色产品加工基地的思路与对策

结合西双版纳州“十二五”规划及《西双版纳州2003—2020年新型工业化发展纲要》 ,西双版纳可以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水热资源、旅游资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可持续发展贯穿工业化的全过程,依靠科技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和环境协调统一的沿边特色加工基地发展道路。

(一)加强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

在特色加工基地建设的初期要由地方政府牵头,以市场为导向,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加强基地建设在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推进力度。同时要严格把握政府和企业主体的角色定位,各负其责、公平开放。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法制环境、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方面的综合环境。切实加大政府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交通、通信、口岸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政府职能由审批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要在现有政策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桥头堡战略、央企入滇的历史性机遇,上下协调联动,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宣传的工作力度,在全国打响西双版纳的城市名片,创造有利条件,创新管理机制,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进驻西双版纳发展创业。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种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继续发挥政府融资引导作用,在规划、招商引资、资金投入等方面,给创业者留足发展空间,合理解决各种供需矛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回报机制,吸引州内外民营资本进入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大幅度提高全社会投入积极性。

(四)拓展对外贸易合作交流空间

加快水陆空三位一体的重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口岸综合能力,加快大通道服务机制建设,促进人员、车船、货物出入境便利化,不断拓展与国内外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构筑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国际大通道。

(五)完善人才建设机制

坚持“科教兴州”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起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创新创业类人才。要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家、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携资金、项目参与基地建设,把科研成果、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调动科技人才参与特色加工基地建设。

(六)完善基地运行机制

不断探索和完善特色加工产品基地组建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高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运行平台。基地运行机制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市场规律,本着自愿、互惠、互利、双赢原则,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有效完成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要重点扶持、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领域龙头企业,发挥重点产业的聚集效应,带动全州工业较快发展。

(李洪武,男,哈尼族,中共勐腊县县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