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通为依托 全力打造景洪物流基地
王金敏
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推进我国陆上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前沿性、重要性和带动性的作用,给云南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毗邻缅甸,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拥有水、陆、空交通优势的景洪市,站在了桥头堡建设的最前沿。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打造桥头堡物流基地,这是在大好机遇面前对我们提出的一大任务。
一、景洪的区位优势及交通基本情况
景洪是西双版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最便捷的水、陆、空联系枢纽。景洪还是我国到东南亚、南亚旅游和货运的集散地,是我国同时开通陆上、水上、空中通往东南亚三国的唯一州市地区,也是全国唯一拥有两处亚洲公路网出入口的州市地区,是中路国际大通道的前沿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地缘优势十分突出。同时,景洪的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基础扎实、资源比较丰富、人文条件较好,是西双版纳发展条件最好、开发潜力最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州、市党委政府对这一区域的发展都十分重视,近年来按照州委“六大战略”、 “两个率先”、 “两个定位”的要求,紧扣景洪市跨越式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提出了“两片一带”、“双六十”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及“一个圈”、“两道门”、“两条路”及“村村通”等交通发展战略。目前,景洪市已有1条高速公路,1个机场,1个港口,全市公路里程为3 338公里,其中:国道166公里、省道101公里、省管县道167公里、地管县道217公里,其他地管公路2 687公里。便捷的交通,为人流、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快速发展的州域客运、货运市场中,景洪市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2008年,景洪市综合客运量达到1 640万人,占全州总量的76%;综合货运量达到703万吨,占全州总量的87%。
二、景洪建设物流基地面临的困难
虽然景洪市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有着发展物流行业的优势条件,但交通条件还有待改善,物流基地和口岸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增大的物流需求还不匹配。
一是综合交通发展不平衡。景洪市公路、水运和航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铁路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景洪市尚无铁路,缺乏大规模、大批量的交通运输条件。
二是公路结构尚欠均衡。景洪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虽然已有较为长足的发展,但作为祖国西南的对外门户,身处运输大通道的重要位置,景洪市通往邻国和东南亚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陆路交通条件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洪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是水运潜力仍待挖掘。澜沧江黄金水道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码头中,尚有勐宋渡口码头、曼听渡口码头、16公里处渡口码头、曼飞龙水库码头、曼么耐水库码头未能完工,大大制约了景洪市水运系统的运输效率和效益。
四是机场集疏运系统尚需完善。西双版纳机场目前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对景洪市乃至西双版纳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为西双版纳机场集疏运服务的高等级公路仅有机场高速和国道214线,未能形成能力充分、结构均衡的机场集疏运体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机场优势的发挥。
五是客货运站场建设滞后。景洪市站场建设相对滞后,客、货运经营主体分散、负担重、效益差、积极性不高。农村客运网络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缺乏整体规划指导。作为面向东南亚大型枢纽中心的基础配套设施尚未建成。
此外,景洪市物流企业较少,且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服务功能单一,主要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的服务,在流通加工、信息应用、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方面难以提供良好服务。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物流管理和运作上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使得物流设施难以形成体系,系统功能残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缺少有效连接,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和多功能、大型物流中心缺乏,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缓慢。
三、景洪物流基地建设的发展形势与需求
景洪市有着发展现代物流的优越区位、丰富资源以及日趋完善的立体交通。随着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们对现代物流的认知加深,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要求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作用和基础作用,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构建一个联系更加紧密、对外更加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重点加强与临近市县、相邻国家等地区的对接,谋求合作共赢,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经济优势。目前,景洪交通日益发展,景洪与昆明的公路交通只需约9个小时,空中交通约1个小时,水路、陆路出境也仅需半天,是云南省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我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随着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加强,合作共赢,共谋发展,景洪的区位更优,空间更大,经济发展更具潜力,这些将为景洪物流基地和口岸建设的加速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要建设景洪物流基地,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凸显景洪区位优势。景洪将继续发挥国际大通道中转站的区位优势,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升级改造公路枢纽和运输站场。全面提高全市公路网通达深度,提升公路网等级,完善公路网结构。到“十二五”末,实现“一纵一横一环”高速公路(“一纵”为思小高速, “一横”为小勐养至打洛高速,“一环”为环城公路)通车。加快实施县乡道及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形成通达便利的城乡交通网络。配合做好泛亚铁路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澜沧江航道整治,提升等级,完成以澜沧江下游五级航道为核心的水运主通道建设,落实好港口码头的建设。重点扩大航空市场,增强航空能力,增开十余条直飞航线,使吞吐能力进一步增强,把版纳机场建设成为中型枢纽机场,形成较为完善的航空服务体系。新建及改扩建客货运站场100个(含农村客运停靠站点) ,其中重点建设三级以上5个单方式客运站,2个单方式货运站,7个综合性客、货运站。
二是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把景洪建设成一个巨大的物资集散地。以景洪为中心,在沿边、交通干线、生产集中地和消费集中地建设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面向东盟、内外贸相结合的大型商品市场。加紧建设和改造县乡农贸市场,以规模种植农产品县域经济为基础,规划建设达到中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的县级农产品集散市场和功能齐全、交易设施完善的乡级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面向东盟、集内外贸一体化、达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的区域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区域性国内国外市场服务,形成农产品进出口集散地。
三是构筑大物流,加快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支撑体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首先带来的是物流的发展,要使中国—东盟之间的物流加快向云南集散,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尽快完善西双版纳、景洪生产性物流、国际贸易物流、城市商业物流与商品市场协同发展的大物流体系。①建设勐罕物流中心。该中心位于景洪市勐罕片区,邻近勐罕多功能码头。水路方面,利用澜沧江黄金水道,上游可至景洪市区,下游可达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优势。陆路方面,景洪经小街至勐龙公路穿越勐罕片区,车辆可方便地通往景洪市区和勐龙镇、240边民互市点;景洪经勐罕至勐仑公路可衔接国道213线。②建设景洪物流配送中心。该中心位于江北片区景洪江北农贸市场东北侧。项目依托澜沧江路可以方便快捷地连通宣慰大道、澜沧江路、景小高速立交,通过景小高速穿越勐养片区可服务于普洱、昆明和勐腊、磨憨两个重要的货流方向,可经由主城区至勐罕快速路到达勐罕片区,经过城市过境通道澜沧江路可便捷地通往中心片区。③勐养货运站。位于景洪市勐养片区,临近勐养公铁综合客、货运站。利用铁路,向北可连通昆明,转入其他省市,向南可连通磨憨,进入老挝、越南、缅甸,国际运输作用明显。利用公路,勐养可连接国道213线、思小高速、小磨高速,公路网十分畅通。④勐龙口岸物流中心。该中心位于勐龙镇,依托规划建设中的景大公路和国、边防公路,向北可连通景洪市,向南可与老挝、缅甸等国家进行边贸,区位优势明显。⑤嘎栋物流园区。位于景洪城的西出口附近,景洪工业园区嘎栋片区综合示范区内。园区东邻嘎栋片区的主干路6号路(产业大道) ,南联景洪市北环路、国道214线、机场高速公路等城市主干道,可方便地通往勐海、打洛口岸、机场、景洪市主城区和嘎洒片区,对外交通条件良好,便捷通畅。⑥普文货运站。位于普文镇,对外出口有国道213线和规划建设中的曼飞龙公路。
对于以上物流中心,要注重货物的高效送达和便捷转运,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提高公、铁、水、空的联运能力和效率,提高交通节点的转换效率,实现物流运输的无缝衔接和快速运转。要充分发挥景洪市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铁路和澜沧江航道发展大宗物资运输服务;依托公路发展短途快速货运;依托航空发展长距离高附加值货物运输,优化运输结构,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机遇面前,时不我待。目前,云南立体式国际大通道雏形已初步形成,坐拥“连接三亚、沟通两洋”的战略通道。景洪作为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节点,要求我们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依托国际大通道建设,建设景洪集商贸、仓储、物流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增强对东盟国家、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的辐射能力,努力建成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集散地。
(王金敏,男,苗族,景洪市交通局科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