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

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 加快推进傣医药事业发展罗磊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作出了“使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给云南和西双版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方向,成为了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巨大的动力,使西双版纳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 加快推进傣医药事业发展

罗磊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作出了“使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给云南和西双版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方向,成为了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巨大的动力,使西双版纳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云南省委关于建设“开放云南”的总体部署以及一系列的要求,着眼开放大局,乘势而上,抢占先机,充分发挥对接东盟、走进东盟得天独厚的地缘、人文和经济等优势,以建设云南桥头堡的主阵地为目标,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桥头堡建设战略规划”,全力推进面向东盟的商贸、物流、出口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的“四个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再造面向东盟开放的新优势。

在“四个基地”建设中,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是要通过打造国际信息、交易、金融、人力资源开发等服务平台,推进边境贸易圈建设,着力把西双版纳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投资环境、创业环境、旅游环境、人居环境最佳的州市之一。建设现代服务基地既包括了基础设施、物流基地等硬件建设,也包括了文化、教育、卫生等软实力的建设。软实力是以该地方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人才素质、居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以及地区形象等为基础所形成的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国家力量的延伸和扩展,而且能够弥补硬实力的缺陷,在硬实力无法企及的领域发挥战略性作用。培育和发展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福利水平。培育和发展软实力,对区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价值。打造软实力,是我州全面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夯实桥头堡建设社会基础的重要内容。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提升我州软实力,加快建成现代服务业基地的重要内容。傣医药是我州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影响力和其他三大民族医药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傣医药因和东南亚国家传统医药的深厚渊源,使其不仅仅只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其发展的好坏还是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缩影,是在东南亚国家面前展示我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保护和发展,展示我们制度模式的吸引力的具体表达,也将对我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次桥头堡建设为傣医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云南省卫生厅近日出台《云南省卫生桥头堡建设专项规划》 ,提出了“设窗口、筑前沿、建基地、搭平台”的卫生桥头堡建设总体思路。在《云南省卫生桥头堡建设专项规划》中,州傣医院纳入了民族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借此东风,笔者对我州傣医药的发展有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使大家对傣医药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加快推进我州傣医药的发展。

一、傣医药的发展和现状

傣医药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传统治疗方法。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开始重视傣医药的发展,1977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1979年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在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1988年又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现在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傣医医院。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傣医院稳步发展,现已形成了集傣医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院发展模式。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傣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将傣药南药列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编制《西双版纳傣药产业发展规划》 ,2009年颁布《西双版纳生物富州战略行动方案》 ,明确傣药南药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设立傣药南药产业协调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每年安排20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经过各方努力,现在我州在傣医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理论研究成果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30多年来先后申报傣医药科研项目67项,得到国家、省、州研究经费资助47项,其中国家部级19项、省厅级14项、地州级10项、自拟课题4项。现已完成31项.待完成16项。在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名老傣医康朗仑临床经验总结、学术思想探讨”、 “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3等奖,同时获国际传统医学第一、二届金奖和优秀奖; “傣族传统医药学方剂的研究”等获云南省科技进步3等奖,还有一项获州科技进步1等奖,3项获州科技进步2等奖。科研人员共撰写有关傣医药学术论文300多篇,分别发表在国际、国家、省、市州各级医药杂志上,为中国傣医药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2010年,傣医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临床研发应用迈上台阶

五淋化石胶囊、保肝胶囊等5个傣药六类新药品种合作研发工作启动,实现傣医药新药研究零的突破,基础理论研究向临床应用研究转变的局面初步形成。22个傣药制剂获准在全州58个医疗机构调剂使用,惠及更广泛群众,基层医疗机构“有傣医无傣药”难题得到解决。在州政府的支持下,开展制定傣药材标准等工作。州傣医院分别于2007年、2008年承担傣药基源调查工作,参与编写、出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傣族药第三册、第五册) 。完成了10种专利申报(含14种傣药) ,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受理通知书。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健胃止痛胶囊(雅朋勒) 、保肝胶囊(雅解答利) 、与上海交大药学院合作开发的五淋化石胶囊(雅拢牛哈占波) 、与云南白药集团合作开发的喉舒宝含片(雅翁沙龙接火)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三)大力发展傣医药教育和培养人才

州政府非常重视傣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基本上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与云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民族医药硕士) 、本科教育(与云南中医学院联合招生傣医学本科专业) 、专科教育(州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新成立傣医学专业专科并开始招生) 、中专教育(州卫生学校)以及师带徒教育(已有8名)等多层次傣医药人才教育模式。第一套傣医本科教材已编撰完成。2006年,为培养傣医师资队伍,与云南中医学院合作培养了6名傣医本科班学生,现已进入临床实习阶段。2006年,傣医院2名傣医药技术骨干入围“云南省科技厅2006年第六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现已通过第三年的考核,待出站。2009年,选派1名傣医药人才作为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活动访问学者在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习。

(四)加快傣医院重点专科建设

州傣医院现有两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傣医传统特色治疗专科、傣医骨伤科)和一个省级重点专科(傣医妇科) ,3个专科采用傣医或傣中西医结合等诊疗技术,在傣医临床诊疗和傣医药研究方面不断发展和创新。开展“烘雅”(熏蒸疗法) ,“暖雅”(睡药疗法) ,“阿雅”(洗药疗法) ,“难雅”(坐药疗法) ,“沙雅”(刺药疗法) ,“果雅”(包药疗法)等傣医特色传统疗法十余项。在治疗桡骨骨折、胫骨骨折、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腰椎病、乳腺增生病、阴道炎、盆腔炎等傣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杂症方面,疗效显著。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傣医药在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其他民族医药(藏医药、维医药、蒙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等)相比,傣医药的发展相对滞后,差距在逐步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傣医药的有力宣传,致使广大群众和一些部门及领导对傣医药的历史作用、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认识不足,造成了对傣医药的不了解、不信任,成为傣医药普及的障碍。二是傣医药机构的基础薄弱、条件差、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傣医药事业的发展不协调。三是傣医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既掌握傣文又精通傣医药人才的任务艰巨。专业技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素质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缺少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名老傣医后继乏人,民间传统医术濒临灭绝。现有傣医药人才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四是整理研究工作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学术、技术水平偏低,优势发挥不够,尚未形成较强竞争力。临床和药物开发研究受人才、设备、资金匮乏的制约,发展缓慢,新药研发能力薄弱,面向市场的研发导向没有形成。五是医药产业投入不足,产品缺乏创新与提高。州内几家主要制药厂虽然发展平稳,有发展潜力,但均为小型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投入少、产品更新慢,有的还显现出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的现象,制约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六是药材资源供应不足。全州药用植物有1 000多种,但单品种蕴藏量少,成规模种植的更少。一些药材资源急剧减少甚至灭绝,药材原料来源不足问题日渐凸显,大部分医药用药材来源于山林野外,规范化种植技术尚未推广,规模化种植尚未成形,影响傣药新药研发和药品生产品质。

三、加快傣医药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对傣医药工作的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傣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认识到加快傣医药事业发展,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识到发展傣医药,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是提高民族自尊心,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发展经济、富国强民有重要意义。加大傣医药宣传力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把傣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州“十二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影响力,大力弘扬傣医药文化,使傣医药成为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二是在州民族博物馆设置傣医药文化展示专厅,全方位展示傣族传统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傣药“四塔五蕴”理论、傣药名方特药、傣药故事精粹、傣医诊病方法、傣医养生保健等历史文化科普知识。三是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继续做好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传统医学学院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傣医药、中医药及其他民族医药在临床、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四是可以参照一些省在发展中医药方面的做法,成立傣医药发展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是集结全社会热衷于傣医药事业发展、热衷于公益事业仁人志士的力量,筹集和接受国内外的捐款、捐物,大力宣传傣医药传统医药文化、支持现代傣医药的研究与发展,促进傣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奖励对傣医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开展国内、国际的傣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傣医药事业的发展。基金会可以在傣医药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上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五是通过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形式,加大对傣医专科、名医、傣医特色诊疗技术方面的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傣医药的知名度。

(二)加强机构建设

加强机构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式下深入发展的思路和办医模式。继续以专病专科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诊疗病种范围,提高疗效。同时健全服务网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项目上给予扶持。一是按照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要求,建立以州傣医院为龙头、三县市人民医院、勐海县中医院傣医门诊为骨干,乡镇卫生院傣医门诊为基础的傣医服务网络体系。配备傣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宣传介绍名老傣医和优秀继承人,推广傣医药品和疗法,使傣医药成为傣族群众和其他各族群众治病养生的首要选择。二是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举办傣医康复医院、傣医门诊,支持民间傣医医技人员诊疗场所合法化,方便基层群众就医。三是民营傣医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服务准入和监督管理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的待遇。我们要认识到,傣医药起源于西双版纳,根基在西双版纳,傣医药必须走扎根西双版纳进而走向全国的道路,必须获得当地群众认同,才能走向全省、辐射全国。才能推进傣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要进一步做好傣医药的人才培养工作,人才队伍是傣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做好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一是要通过院校合作、定点培养的方式,尽快培养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熟悉贸易规则、了解市场和法律的复合型傣医药人才。二是认真做好各类傣医人才的培养规划,根据需求调整培养专业和方向,抓住此次桥头堡建设的机遇,争取项目,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逐步加大傣医药与现代诊疗水平的结合,提高傣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诊疗水平。三是完善傣医药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各级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傣医药人员带徒传承,定期组织傣医药理论讲座和技术培训,加强傣医药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四是争取政府立项,拨出专款,设立名老傣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抓好名老傣医医疗技术传承和师带徒工作。五是政府定期评比表彰优秀傣医药人才,提高傣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四)加快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要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傣医药事业,加快傣药产业化的进程,在改进提高傣药传统剂型的基础上,用现代制药原理改进剂型和生产模式,开发疗效独特的傣药新药。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制药企业的合作,实现傣药生产的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用现代企业的营销方式,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傣药有几个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依托云南白药集团,在整体收购西双版纳制药厂的基础上,支持其继续整合西双版纳制药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鼓励企业加快傣药成药二次开发,重点围绕龙血竭胶囊、珠子肝泰胶囊、肾茶袋泡茶、双姜胃痛丸等具有发展潜力产品,采取现代科技阐明药效作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按照“可控、稳定”的要求完善内在质量。三是鼓励企业开发傣药健康品,根据食药两用品种名单,调整现有院内制剂,优化处方,开发保肾降火茶、降脂减肥茶、解毒养颜茶、雄哥茶等保健品,以及药膳等功能性食品;根据傣医“十大疗法”,吸收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开发药枕、药席等健康用品。四是鼓励企业生产傣药植物中间提取物,依托上游种植数量丰富的药材,对接下游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开发市场的适销对路产品。五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促进制药企业同科研单位建立更紧密联系,引导科研面向市场,支持企业提升质量。六是制订品牌扶持和奖励政策,以“西双版纳傣药”为品牌统摄傣药的名、特、优、新产品,统一培育,统一宣传,统一标志,确立体现民族医药精华、符合国际标准的傣医药品牌体系,增强西双版纳傣医药的整体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五)科学规划,发展傣药药材种植

药材来源问题的解决与傣药现代化研究相辅相成,没有充足的药源供应,就无法加紧研发药准字品种。傣药的种类繁多,绝大多数来源于鲜活植物,目前,傣药的原材料主要以野生采集为主。因此,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傣药的价值,就很有必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一个上规模的傣药种植基地,以保证药源的正常供应和傣药的销路。我州药用植物有1 000多种,但单品种蕴藏量少,成规模种植的更少。一些药材资源急剧减少甚至灭绝,药材原料来源不足问题日渐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建设野生傣药种质种苗繁育保护基地,加强傣药材原产地及资源保护和研究开发,开展傣药材人工规模栽培,逐步改变药材主要依靠野外采摘的局面。二是编制药材种植规划,根据州内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同时兼顾不同药材生长习性合理安排粮药、果药、林药、长短药、草木本药间套种等,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走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的道路。三是以市场为导向,鼓励药企建设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政府组织引导、科研单位服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有效运作开发模式,带动农户种植药材。四是加强傣药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和GAP基地建设,培育傣药材知名品牌和优质药材品牌。争取到2015年,建立300—500亩傣药材种质种苗基地,完成傣医临床及傣药生产中常用300种左右傣药材资源的引种保存,筛选30—50种珍稀、重要的傣药材进行保育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建设5个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涵盖砂仁、石斛、薏苡仁、珠子草等市场前景良好的傣药产品。建立一批药用野生动植物繁育、保护基地,加强州产傣药材原产地及基础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加强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和GAP基地建设,培育州产药材知名品牌和优质药材品牌,为我州傣药材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奠定基础。五是建立一个傣药南药药材交易市场。发挥我州药材资源丰富、比邻老挝缅甸的优势,建立药材交易综合贸易市场,发挥向国内销售地产药材和进口药材、向东南亚国家销售中成药,同时为从东南亚各国进口傣药材进入中国市场提供通关服务等功能,为各国之间传统医药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

(六)实施傣药标准制定工程,加强对傣药饮片的流通监管

积极开展傣药材资源普查,研究制定标准,重点开展傣族等民族药资源的普查并建立数据库。以提高傣药民族药质量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定傣药饮片的炮制规范,使我州傣药材标准技术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同类品种技术标准,饮片炮制规范达到国家标准同类品种技术水平,为西双版纳新药研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对傣药材饮片生产质量和流通监管,提高医疗机构使用傣药饮片的质量和临床疗效。积极扶持现代傣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立一批现代傣药产业基地、物流中心,带动全州有关产业发展。

(七)加强对傣医药文献的挖掘整理,支持傣药新产品研发

加强傣医药文献挖掘整理,开展傣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翻译出版几部傣医药古籍。加强对疗效独特的傣药民族药配方的收集、整理和筛选工作,研究传统傣药制药技术和经验,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在整理翻译傣医药古籍基础上,筛选傣医药单验秘方和传统疗法。尽快开发成傣药新药、变“名方”为“名药”。加大对傣医药研究所傣药制剂研制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傣药制剂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可控性,提高傣药制剂的质量。加强对傣成药剂型改革和傣药创新药物的研发,提升傣药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现代化、国际化的知名傣药品牌。

此次卫生桥头堡建设规划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对我省的卫生资源做了新的布局,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整合州内外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傣医药事业的发展。

(罗磊,男,汉族,西双版纳州红十字会副秘书长,中医副主任医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