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之旗在桥头堡上空高高飘扬——浅谈西双版纳桥头堡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鄢家骏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10年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彩云之南又奏响了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雄奇壮歌。
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对东南亚、南亚辐射功能的云南大地,因其拥有内联外通、高效便捷的通道和里应外合、进退自由的基地,形成了“桥”与“堡”的完整统一体。使云南天然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一个以和谐共赢、科学发展为指南,云南为主体,缅老泰为桥梁,南亚次大陆为核心,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基础;以实施西南周边区域性国际交通便捷化、出入境便利化、进出口规模效益化、产业实体化、市场多元化、合作规范化、发展科学化为目标的发展蓝图,已被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全新的定位,提升到国家战略部署的高位层面。
毫无疑问,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战略部署,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统筹云南开放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是全省人民和全国人民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兀立于云南桥头堡建设最前沿的西双版纳大地,其区位优势堪称得天独厚,成为中国经济带通往东盟的起点地区,理所当然地成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主阵地。面对机遇,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高瞻远瞩,捷足先登,抢争机遇,真抓实干,拉开了桥头堡建设的雄壮序幕。看看吧,独占鳌头的西双版纳四个国家级一类口岸以水陆空的立体构架,架设了直通东盟的宏阔坦途;构建中的物流、商贸、加工、现代服务等四个基地,夯实着桥头堡的千秋基石;边境贸易和国际旅游的两个经济圈,使桥头堡建设如虎添翼;为“三国六方”搭建的对话机制平台和节会活动平台,使桥头堡建设锦上添花。更为鼓舞人心的是,州委六届九次全会上提出的西双版纳“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六大战略”以及“两个率先”、“两个为主”、“两个定位”等战略举措,必将为西双版纳的桥头堡建设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我们充满信心,确信精彩纷呈的西双版纳桥头堡建设将以时代画卷展现在蓝天丽日下。
我认为,在全面实施西双版纳桥头堡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忽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文明的象征。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从来都是与经济处于同一层面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当然,与经济比起来,文化更接近社会发展的价值与目标层次。这就表明,任何时候的经济建设,都不能和文化建设脱离开来,更不能把文化孤立地当成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近些年来,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许在短期内能够带来可以预见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角度回视,不难发现文化发展生态的失衡,传统文化不堪一击,如景洪市曼景兰傣味街的“变味”便是一例;文化价值与方向的迷失,有些地方把西门庆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粉墨登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本质、特殊地位和作用被淡化甚至被化解等等。由此,我想到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应该把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层面上给予重视。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实施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仅仅10年时间,云南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得蓬勃有序,形成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和谐格局。仅就民族文化建设而言真可谓卓有成效,成果显赫,令人瞩目。琳琅满目的文化精品亮丽全国,走向世界。全省旅游品牌层出不穷。“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已名副其实地灿烂云南大地, 《云南映象》的大美让世界惊叹咋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争奇斗妍,领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奇丰厚……总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成果,已经转化成了云南经济支柱产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今正向着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迈进。
西部大开发的10年间,西双版纳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的经济长足发展,民族文化建设同样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仅从民族文化建设方面来看,我认为与其他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从与桥头堡建设相适应的角度看,在文化建设上更凸显出弱势。可以说,西双版纳的桥头堡建设既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经济发展机遇,也是一次机不可失的文化发展契机。西双版纳桥头堡建设是一次全方位、多角度、规模空前、气势磅礴的西部开放工程,其开放的内容、范围、规模和力度将远远超越笫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不难设想,面对如此气势浩荡,雄姿勃发的开放工程,如果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不能合拍,我们势必错失良机,甚至影响桥头堡建设的步伐。
号称“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民族文化聚宝盆”的西双版纳,其文化资源的丰富,可算是得天独厚,处处是宝。在这个文化资源富矿里,蕴藏的尽是别人眼红,求之不得的珍宝资源,其独特的价值恰恰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科技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发展需求。难道不是吗?西双版纳至今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犹如一部活的生物百科全书,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声鸟啼、每一阵象吼,都能闪射给人以智慧之光。难怪,早在50多年前,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就被国外电影专家迫不及待地定格在胶片上向世界作了宣扬。这样的资源何处去找,至少在中国是独一无二。澜沧江—湄公河, “一江通六国”,绘成同根同源的异域民族文化长廊,文化元素的交辉迭彩,美不胜收。难怪,陈毅的《赠缅甸友人》 ,早已播撒下了一代伟人博大的人文情怀。这样的资源何处去找?唯我西双版纳独有。西双版纳13个民族在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辉映下,以“和而不同”的文化气韵,演绎出风情万种、文化千姿的彩画无与伦比,这样的资源何处去找?还是西双版纳独有。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西双版纳热土几乎成了免费的影视摄影基地,各族群众几乎都充当了义务影视演员,众多的国内外影视导演在这里拍摄了许多名扬海内外的影视作品,而不需花分文。这种文化资源的馈赠,其实就是经济资源的流失。如果说这能说明西双版纳文化资源的富有,那么这种状况也唯我西双版纳独有……够了,我只想说西双版纳拥有重要的、十分宝贵的、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文化资源。我十分真诚地希望,在西双版纳桥头堡建设中,州委、州政府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保护、发掘、利用好我州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相信这些文化资源能转化为丰厚的经济资源。文化建设一定能有效地推进桥头堡建设。
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文化领域的思想理论建设,保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以全新的理念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方式、目标和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共建的意识;要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文”举措,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要站在桥头堡建设的高度,用社会经济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发掘和梳理西双版纳的文化资源,对所有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必须实施强有力的管理措施,要强化文化资源的法律保障,对于那些以损害或破坏传统文化资源、文物古迹为代价的非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景洪市建设一座西双版纳名人文化园
过去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活生生地流失了一份极为宝贵、难以复制、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中,人文资源最为宝贵。人文资源文化包括遗址遗迹、人文景观、历史伟人、文化名人、科技文化、民俗文化、古籍著述等历史文化资源。国内外有远见的政治家都非常珍重人文资源文化。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英国宁可失去最大的殖民地,也不要失去莎士比亚。”
西双版纳从古至今,拥有十分丰厚的人文资源文化。仅就近现代就有如第一位汉族官员柯树勋,最早投身革命的民族上层人士刀定国、召存信,最早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傣族代表刀世勋、刀卉芳等,建立暹华胶园的钱仿周、李宗周,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的创始人——植物学家蔡希陶,第一位在西双版纳漂流澜沧冮—湄公河的陈碧笙等等,不胜枚举。西双版纳,因其独特区位优势、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等,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党政要员、名流精英、专家学者和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纷至沓来。新中国的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带着党的温暖,把博大的人文情怀播撒在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心坎上;近百位著名作家如马子华、冯牧、白桦、丁玲、吴伯箫、秦兆阳、雷加、翟泰丰、马拉沁夫、吉狄马加、李乔等,他们带着各不相同的文化元素,不仅在西双版纳大地上留下过深情的文化足音,也烙下了抹不去的文化痕迹。白桦的长诗《孔雀》 ,用汉文诗性的抒写诠释了《召树屯与喃木鲁娜》的精彩,成为汉傣文学和谐包容的典范;冯牧的《沿着澜沧江上激流》 、 《澜沧江畔蝴蝶会》和《湖光山色之间》等精美散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留给我们不尽的感动;画家丁绍光等人的彩笔,摄影家侯波等人的镜头,舞蹈家贾作光等人的舞姿,作曲家雷掁邦等人的旋律,歌唱家胡松华等人的歌声……无不在西双版纳播下过美丽的文化元素。我敢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边疆市州有如此丰富的人文资源文化。如果早些年前,我们在景洪市的某个地方找块空地,建一座名人文化园,让凡是到过西双版纳的名人种下一棵树,树下留下种树人的名字,也许今天这座文化园早已蔚然成林,成为景洪乃至中国不可多得的文化风景。
不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因为社会还在发展,历史还在前进。建名人文化园无需多大投资,一片空地,准备些有价值的树苗,配备适当的专人管理即可,或者把名人文化园放入花卉园或南药园或曼听公园内。
二、建设一座影视拍摄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双版纳这座天然的、免费的影视拍摄基地,不知拍摄过多少部享誉海内外的影视作品,从20世纪的《摩雅傣》 、《两个巡逻兵》开始,一拨接一拨的影视制作人纷纷奔赴西双版纳,拍摄了许多精彩绝伦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没有辐射给西双版纳,但在客观上毕竟还是有效地宣传了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影视资源的多元和丰富,常常令许多影视制作人望景兴叹。1986年,笔者有幸带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摄影师顾长卫为影片《孩子王》的拍摄选景。我们在勐腊一带仅沿公路一线看景,时而远山苍茫,近岭层叠;时而古林遮天,如入秘境;时而山泉如练,碧水如绸;时而岚烟飘飘,山寨妖娆……只听顾长卫连声惊叫:“太棒了!西双版纳什么样的景致都有! ”经过勐远山林时,陈凯歌突然说:“长卫,你看,要是在这里拍一部悬念片,根本不用搭什么景! ”当天傍晚,他们选定离勐醒农场六公里的一座茅草山包为《孩子王》的场景地。仅以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签订了由农场负责修通一公里道路、架设4公里长的高压电路、砍光山包上的茅草、盖两幢4间茅草房教室的协议,使整部电影就在这里拍完。事后我听制片主任说,要在别的地方花50万也拿不下来。同年,重庆电视台到我州拍反映知青生活的电视连续剧《人与人不同》 ,近一个月时间,整个剧组16人,除食宿费用自付外,其他费用分文不花,相反大批的群众演员误工,汽车、拖拉机的无偿支援,都由农场承担。举以上两件事,我是想说明一是西双版纳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条件基础非常好;二是想说明西双版纳优良的影视资源,没有变成经济资源,这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失衡。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云南被美誉为“东方好莱坞”,昆明、曲靖、东川、大理、丽江、保山等地的六大影视摄影基地,已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常想,作家张贤亮办起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其有形资产已达一亿元以上,它不仅成为许多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生产基地,而且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们西双版纳有这么多的旅游风景区,出卖的尽是美丽与神奇。我们为何不能依托美丽与神奇,打造一座东南亚的影视城呢?这不需要政府出资,只需要提供政策保障,通过招商引资,或依托现有的景区老板。这种影视业和旅游业双赢的文化建设何乐而不为?
三、打造一台涵盖“一江通六国”的大型歌舞
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自从民族形成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西双版纳的各民族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各国民族历史上同根,文化上同源,风俗上相近,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但是,由于各民族所处国家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西双版纳桥头堡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一个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构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上的共融和谐。因而完全有必要架设一座能沟通、包容、连接六国各民族的文化桥梁。民族歌舞是受众面很广,各族群众最易接受的形式之一。如果我们打造好一台历史厚重,富有文化底蕴,内容和形式上又能涵盖六国各民族的歌舞,不仅可以立足西双版纳,还可以走向东南亚各国乃至叫响本国的大江南北。当然,这样的大型歌舞绝不是简单地把六国歌舞拼凑在一起就能奏效,必须有机地艺术化地体现出“一江六国”同根同源的深厚主题。
四、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和主要阵地。西部大开发的10年间,我州始终坚持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了全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两县一市不断建设完善的文化广场;景洪市日益增多的休闲公园;全州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建立了村寨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尤其是林立于景洪市街道的读报和滚动新闻宣传栏,可以说是一道诱人的文化风景,成了景洪市文明的标志之一,广大市民欢迎,外地游客叫好。
为了适应桥头堡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我州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据笔者所知,乡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坝区村寨普遍建立,山区建立的尚不太多;景洪市文化广场和休闲公园还缺少必要的专人管理,损坏公共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还不如村寨丰富多彩;很多社区内尚无内容常换常新的读报栏、宣传栏等等。
桥头堡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是一项浩繁的、长期的巨大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特别是作为多民族地区又毗邻六国异域民族的西双版纳,其文化建设的难度更大,任务更为艰巨。但我们坚信,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人民团结奋斗,合力共进,绚丽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之旗,一定会在桥头堡上空高高飘扬。
(鄢家骏,男,汉族,西双版纳州农垦局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