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一、石塘桥汪氏汪琬云:“吾宗不知从自何时,或云自新安来居平江之陆侍郎桥,桥在府城阊门内,世系久远,疑莫能详也,故断以明初隶苏州卫官籍讳得者为始祖云。”据汪琬在《苏州汪氏族谱》中所言,早期族谱在其伯父汪起凤时遭倭寇之乱而失去,相传由徽州迁至阊门陆侍郎桥。

第一节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一、石塘桥汪氏

汪琬云:“吾宗不知从自何时,或云自新安来居平江之陆侍郎桥,桥在府城阊门内,世系久远,疑莫能详也,故断以明初隶苏州卫官籍讳得者为始祖云。”(1)据汪琬在《苏州汪氏族谱》中所言,早期族谱在其伯父汪起凤时遭倭寇之乱而失去,相传由徽州迁至阊门陆侍郎桥。另据北京图书馆所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所载《汪琬年谱》云:“汪氏元末居于苏,相传自六合迁,或又曰休宁支也”。(2)由于年代久远,无法确考。

汪得,字逸,居苏之石塘桥,始从张士诚军吴,元季丁未,朱元璋灭张士诚后,改从徐达将军麾下,并本卫中所,曾随军北上攻克北平,后调苏州卫为军官,子孙在明代都属于卫籍,一子本海或云五子,世远无考。传至第四世道通,字公达,号一朴,为乡饮大宾,(3)其子汪桂,号感椿,吴县学生。因庭前有椿树,高百尺,抱可三人以上,因名其堂感椿,待昭文徵仲先生扁其额,遂以此自号。其孙汪禧,号研山,万历丙子举人,与申时行为同年好友。汪禧有三子,起龙、起凤、起鹤。

起龙,字伯雨,号玄间。附例太学生,乡饮宾,为人仁厚,与人言惟恐伤之,吴中称其为陈太丘、王彦方复出。(4)起凤,字无朋,号来虞,万历辛丑进士,历任揭阳知县、工部郎中、江西右参政、按察使、广东左右布政使,逆奄党魏忠贤擅权遣使入广,以催办竹木为名,阴讽立生祠,有劣处经历陈嵩者倡其议,起凤怒而杖逐之,由是忤魏忠贤,适会推浙江巡抚,娇旨勒令闲住,崇祯初,复补原官,分巡海南道。起鹤,字闻于,廪例太学生,性严整,为学嗜古文词,自起凤既贵,益闭户循谨,未尝有世俗贵介态,士类叹息以为难得。

起龙子永瑞,字耑木,再中顺治丁亥进士,累官广州知府。起凤长子庶,中崇祯丙子举人,历任忻州知州。三子希汲,字均万,中崇祯丙子举人,历任忻州知州。起鹤子膺,字元御,号玉淙,中天启丁卯举人,汪膺虽中举,因酷爱诗文,加之体弱多病,却将主要精力用于做诗,“府君戊辰下第,归未逾年,及遘疾。辛未计偕,强抚疾至淮,赋数诗而归,竟不复公车也”,(5)因此早卒。其子汪琬再中顺治乙未进士,历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

至清初,汪家共出3名进士,4名举人,由此中兴,尤以汪琬之名最著。

第十世汪琬(1624—1690年),汪膺长子,6岁时,其父汪膺问曰:“若长大欲富乎?欲贵乎?”汪琬以贵对,问故,曰:“贵则富可期也。”汪膺大怒,对其妻子说:“此子不材,异时将以墨散。”汪琬随后居官颇自谨饬,不敢忘其父训斥。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户部主事。江南奏销案起,琬因其家欠缴粮食,被降职为北城兵马司指挥,虽为京官,但司职杂琐,见巡城御史车马,便要下马走避,为士大夫所轻视。但他却尽忠职守,理冤狱,惩奸恶,离任时,百姓焚香携酒欢送,道路阻塞,大官的车马反倒不能通行。几年后再迁升,却于47岁时辞官回乡,隐居尧峰山专心著述。康熙十八年(1679年),被大学生同乡宋德宜等以博学鸿词推荐应试,授翰林院编修,参加《明史》纂修,在史馆60日,撰稿175篇,以与史馆副总裁不合,又辞官回乡从事著述,总计做京官不过十二年。

第十一世,份,字武曹,太学生,少嗜学,年十四,随大父任山东沂州府。大父以官逋系狱,份侍侧读书,日夜不辍,狱吏奇之,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奉命督学云南,末赴而卒。士鋐,又名僎(1658—1723年),字文升,号退谷,又号秋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会元,官中允。筠,字禹吹,吴江学附生,钝翁长子,少补吴江学诸生,咯血卒。

但汪琬所编的《苏州汪氏族谱》只记载至十二世即其孙而止,他曾叹息云:汪氏家族现虽繁衍,但良莠不齐,有些人好兴讼行诈,恃势凌人,“汪氏始由此不振也”,以后该支的族谱未见续修,汪琬后裔亦无所闻。直到民国年间,汪琬九世孙汪敬源,号润身,曾任吴县第三学区唯亭小学校长,为辩鬻棺(云间蔡澄练江所著《鸡窗丛话》谓公殁后数年,其孙卖公之卧棺云)、摘谬(横山叶燮著有《汪文摘谬》(6))之诬,而撰《续修文清公年谱》,在自序中分别驳之。(7)

为全面反映石塘桥汪氏的科举情况,现根据汪琬所编《苏州汪氏族谱》所记载资料,整理其家族科第爵秩情况(见表3-1)。

表3-1 石塘桥汪氏科第爵秩考

img72

(续表)

img73

如上表所示,石塘桥汪氏自迁吴始祖汪得,子孙繁衍,传至十二世,共出进士5名(其中会元1名),举人4名,其他生员(贡生、太学生、增生、附生、武生等)35人。根据汪琬所编《苏州汪氏族谱》入谱男丁共128人,可知,汪氏进士比例达3.9%,举人占3.1%,具有功名者占34.4%。

二、吴趋汪氏

吴趋汪氏系汪华长子建公支系,建公第67代汪勃从唐模迁徙于铜山,再经迁徙于浙江环山、歙县坦川,第81世良敬,家贫而能学,生有六子,其第五子尚贤,移居苏州府城吴趋坊,是为吴趋汪氏始祖。第82世尚贤,又名尚禄,字淑泰,号汝卿(1613—1670年)。父母早逝,家徒壁立,家贫而好学。好击剑,考取歙县武秀才,再改而经商,年二十来往苏州一带,因爱苏州人文物秀,于清初定居阊门内吴趋坊。其生二子,长子文瑞(字信玉)复迁宋洲巷。“汝卿公以经商迁吴,积三世至富厚”。据汪安琦《懋庄往事》,汪家祖先先在苏州经营茶叶,经过几代的努力,至信玉公的儿子一代,汪氏商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不惜巨资培养子孙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信玉公长子士俊,字岂庸,号钧菴,苏州府庠生,任江宁府学教授,署铜陵县知县,他是吴趋汪氏家族第一个走上仕途的。据汪氏后裔懋祖所言:“先世曾捐赀修建苏州贡院、昆山文庙及其他地方善举,故汪氏子孙遂得通试苏州府属九县学,而自嘉道以后,如昆新两县学籍尤多。”如信玉公四子癸正(又名士癸),“生平好义乐善,独修昆邑文庙,由学宪核准入籍,创建常邑育婴堂,修建苏太义社义仓等事详邑志,由历任督抚蒙给匾奖”(8)。因此,汪氏子弟在苏州府属县考中秀才的机会大大增加。汪家第一个进士汪为善就是先在昆山考中秀才的。第86世,为善,字心揆,号叶渊,昆山县庠生,乾隆庚辰恩科顺天举人,辛巳恩科进士,殿试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第86世,大经,字范成,号敏圃,长洲县庠生,乾隆癸酉顺天举人,甲戌进士,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知县,敕授文林郎护理府事,丙子乡试同考官,升工部主事,选授贵州安顺府清镇县知县,值缅甸用兵办理军需注册随带军功加三级,诰授奉直大夫。此时,汪氏在商业与科举上的成功,使得汪氏也得到当地“望族”的美誉。(9)

而根据臼井佐知子的考察,吴趋汪氏实际上最初先迁居浙江的,然后再由浙江迁往苏州。(10)而且即使迁到苏州后,他们在浙江的商业活动仍在继续,汪氏的后代可以利用浙江的商籍参加科举考试。(11)如汪氏第88世汪藻就是在杭州中的秀才。汪藻,字翰辉,号鉴斋,又号小珊,杭州府学商籍监生,道光乙未恩科浙江乡试举人,辛丑恩科进士,殿试三甲,钦点即用知县,籖挚河南,归籍吴县,分发工部屯田清吏司行走兼理制造料估所。汪家又以其雄厚的财力,出资为许多子弟捐纳监生。捐纳监生可以绕过秀才的童试,经学台进行科试后可直接参加会试,并且除本省外,还可以去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以下根据《吴趋汪氏支谱》记载,将其家族的《科第爵秩》辑录如下:

表3-2 吴趋汪氏科第爵秩考

img74

(续表)

(续表)

img76

(续表)

img77

(续表)

img78

(续表)

img79

(续表)

img80

(续表)

(续表)

(续表)

img83

(续表)

img84

(续表)

img85

(续表)

img86

(续表)

img87

(续表)

(续表)

img89

(续表)

img90

(续表)

img91

根据上表制作表3-3:

表3-3 吴趋汪氏科第爵秩情况表

说明:1.资料来源:宣统二年修《吴趋汪氏支谱》;2.一人经历几种功名者,按最高功名计,不重复计算;3.人口数以成年人口计,夭殇者不计。

吴趋汪氏应该说是苏州汪氏各支派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家族人口也最为繁盛,由表3-3可知,吴趋汪氏第82—92世入谱人数为901人,共出进士4名,举人14名,其他生员、监生、贡生等320名,有功名的人数共计338人,占家族总人数的37.5%。当然,其中许多功名为捐纳,据不完全统计,吴趋汪氏的320名生员、监生、贡生中捐纳的应在一半以上,当然这种现象也并非吴趋汪氏所独有,在其他苏州汪氏中也普遍存在,只是在吴趋汪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跟该家族的商业势力雄厚有关。

捐纳制度作为清朝科举制度的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做官,一部分人则通过捐纳获取功名或直接捐纳做官。据许大龄教授的研究,有清一代,当康、雍、乾三朝,以用兵边防,军需浩繁,为顾及国计,不得不另辟财源,御史仿历代纳粟办法,推而广之,成为捐纳事例。行之二百余年,创于康熙,备于雍、乾,嘉、道因袭,咸、同以后遂加滥焉。捐纳事例者,定例使民出资,给以官职,或虚衔,或实授,用以充朝廷之急需也……总计捐纳之兴,其情形不外四事,曰军需,曰河工,曰赈灾,曰营田。(12)到清代后期,捐纳事例已越来越泛滥,其弊端也日益凸显,成为清朝吏治腐败的一大根源。

三、钱塘寓苏汪氏

据汪原渠编《汪氏谱略》及《汪氏支谱》,休宁汪氏第72世、越荫堂始祖元一(生于南宋淳祐七年,即犾247年)其子孙分出里门、中门、外门三支。有的子孙到浙江经商,以盐业起家,入钱塘籍,多财多仕宦多刻书,为当地望族。外门支第86世本芸迁江苏苏州城外丁家桥巷,本秩迁元和县霞津桥。中门支文翼、时琪、道明、本文、汝仪、汝镳、汝琛俱迁苏州。

外门支第86世汪本秩(1737—1811年),字寅清,一字似园,世居休宁县之汪村,曾祖文旭,祖时録皆赠通奉大夫,父基赠中议大夫,母程淑人,君幼而岐嶷戚+异之,年7岁,父赠君殁,哀毁如成人,时君大母在堂,而世父宦游豫章摄守临江郡,惟君家居色养重亲致欢,有曹景完之风,好读书,通达事理,议论英发,屈其座人,遵例捐中书科中书,加捐主事,澹于仕进,不赴选,母殁后,于清乾隆嘉庆之际由徽经商至苏州元和县霞津桥,慨然曰,大丈夫不能为国家效驰驱,筹国计,裕民生,大有为于天下,而泯泯以殁,无益于世,不几虚此生哉,于是劝子母,通有无,得陶朱之术,居积数十年,家大裕,凡亲族中之老病者、孤幼者、贫乏不能自存者,周之给之,无吝心,无德色,若是者不可枚举,休宁文庙明伦堂圮,君先输金倡议葺而新之,以反礼乐诸器,皆得缮完,邑有海阳还古两书院,为诸生肄业地,君又修治经理之,至于今不废,常修越国公祠,故事修祠者得入主祠内,君独曰,此子若孙分内事,敢居功耶,盖其天性笃厚好施,故凡有义举,罔不先倡,又喜宾客,乐与贤士大夫交,以厚币聘长洲郭编修为家塾师,时有候补道榖,就居苏城,户部云南司郎中秉、湖州府乌镇同治承燮,皆君从弟从子也。往来吴中,必从君咨询吏治以为指南,盖君虽未尝居官,而从政之道,固谈之裕如也。使君而见用于世,其经营措置,安知不与古贤等,而乃俾之赍志以殁,亦可悲矣,然其行诣卓卓,足以式乡里而振薄俗者,其高风固不可泯也,穷达运也,显晦迹也,于君何病焉,若无玩好,惟以勤俭慎交勖其子孙,其相继而起者正未有艾乎,嘉庆十有六年辛未八月二十一日卒于霞津桥私第,年七十有五。

本秩有子九人。长次三房居休宁县,四房承燈迁苏州城内刘家浜,五房云栋迁苏州阊门外南濠信心巷,六房七房承焜、承照迁苏州阊门外霞津桥,八九房无传。

本支汪氏功名虽不算卓著,其子孙大多是通判之类小官,但也出了1个进士,2名举人。该家族自清朝初来号素封,未有以科第显者,其得科第者自第89世丙照始,汪丙照,字莲府,杭州府学附生,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乡试举人,兵部候补主事,职方司行走。曾自赴安庆拜谒曾国藩,时李鸿章也在曾的幕府,李鸿章奉命率舟师顺流而下,由海道以达于沪,见汪丙照而器之,欲与俱,君愿还徽,辞焉,李公乃为书荐之皖南姚观察,以君筦茶局事,到徽州后,处理茶局事,造福乡里。第90世鸿逵,休宁廪贡生,安徽六安直隶州复设训导,咸丰十一年辛酉恩科顺天乡试举人。第90世鸣銮,钱塘县附监生,国使馆誊录,同治三年甲子科顺天乡试举人,四年乙丑科会试进士,翰林院编修,历充河南江西山东乡试正考官,陕甘江西山东广东学政,会试大总裁,官至吏部右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有女3,二女早卒,幼女圆珊嫁给《孽海花》作者曾朴。鸣銮的堂侄、91世汪原渠曾任如皋、昆山县知事(其中以汪鸣銮最为卓著,详于后文)。

为全面反映该支家族科第情况,根据第91世汪原渠所辑《汪氏谱略》记载,将钱塘汪氏科第爵秩情况整理如下:

表3-4 钱塘汪氏科第爵秩考

img93

(续表)

img94

(续表)

img95

四、娄门汪氏

铁佛公后裔大泽,字楚川,号春齐,国学生,例授修职郎,世居安徽徽州府休宁县潜阜,其子高橖,字怀耀,号沁园,例授登仕郎,议叙从九品,清初(13)由休宁县潜阜迁吴,入元和籍。是为本支苏州汪氏始祖。该支家族因世居苏州娄门内北街,是为娄门内北街汪氏。定居苏州后,该家族子孙后代也以读书应试和入仕做官为业。迁吴后第2世承煐,字念勤,号砚田,太学生,国子监典籍衔,镇江府训导。承焕,字念典,号西亭,太学生,国子监典籍衔,镇江府训导。迁吴后第三世元圻,字肇封,号湘芷,议叙从九品,国子监典籍衔,镇江府训导。可见,汪氏迁吴后,族中虽未出达官显贵,但也可谓仕宦之家,迁吴后第二、三代均担任镇江府训导,掌管教育。

第四世汪亮钧(1827—1910年),字秉衡,号和卿,由元和县廪贡生授镇江府学训导,时镇江为太平军所占,“上下游皆为敌据,镇江以孤城扼敌。冲敌兵攻,扑无虚日”,他竟以单车赴任,奉命整治团防,严查街头巷尾,使太平军奸细无处容身,镇江城也得以镇守,因城防有功,被清廷赏给五品顶戴。战乱后他在镇江府创设“冬荣春满斋”,兴学课士,其所授涉猎广泛,点评精准恰当,尤为精彩,据民国《吴县志》记载,当时,远近各地能文之士皆慕名而来,争相投卷以待其点评,受其指导而先后在科甲得意者数不胜数。(14)84岁卒于任上,其有四子凤池、凤藻、凤瀛、凤梁。

第五世汪凤池(1849—1909年),字思赞,号药阶,亮钧长子,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内阁候补中书,乙亥恩科举人,赏戴花翎四品衔,随带加二级,刑部无论题选咨留遇缺即补,员外郎,历任内阁中书,起居注主事,山东司主事,历充协办侍读,会典馆纂修,方略馆详校,五品衔起居注主事,随带加二级,前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本衙门撰文,国史馆校对,兼管诰敕房事务。1901年在山东道监察御史任上,正值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凤池上疏指出袁世凯权势正炽,应予以裁抑,慈禧特命军机大臣取此摺呈览而动容。1902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狩”还京,顺天府尹令大兴、宛平两县拘留大车两千辆备用迎接,凤池闻此事,上疏力争。其任职期间,“折狱平恕,不附长官意旨”,敢言直谏,为有名清官谏臣,言人所不敢言,因而招致权贵忌恨,慈禧对其也颇感不快,1904年被调任教习进士馆监督,1908年外放任衡州知府,后迁长沙知府,得湖南巡抚岑春煊赏识,1909年以疾卒于任上,年61岁。

汪凤藻(1851—1918年),字云章,号芝房,亮钧次子,监生,为兄弟四人中唯一接受系统西方教育的“新式人才”,12岁就入上海外国字学馆(后称广方言馆)英文班学习,1868年入京师同文馆。1878年以户部主事兼同文馆算学副教习,1882年以监生参加顺天乡试,中第二名举人,第二年联捷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任驻俄使馆二等参赞。1891年,以知府衔赏二品顶戴,署理出使日本大臣,1892年正式接替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任清政府第六任出使日本大臣。但不过两年即逢甲午战争,在战事发生前,汪凤藻曾电李鸿章,指出日军在朝鲜“布置若备大敌”,我“似宜厚集兵力”,但不被采纳。在与日交涉中,他亦能驳斥日本的无理挑衅。战败后,他对清廷的丧权辱国感慨良深,遂致力于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为强盛之本。1902年,出任上海南洋公学总办(校长),因“墨水瓶风潮”事件(15)辞职。1909年经张之洞举荐,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监督,于1911年6月离职,闲居至1918年逝世。(详见后文)

汪凤瀛(?—1925年),字志澄,号荃台,优廪生,光绪初入江阴南菁书院师从定海黄以周,黄与王闿运、俞樾齐名。汪凤瀛在名师教导下学问大进,选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朝考后授中书舍人。1891年随兄凤藻到驻日使馆习外务,因日本开战而返国,以知府分发湖北,曾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任总文案要职,深得张的信任,办理洋务文案,主持外交事务,在张之洞、刘坤一“东南互保”中,多有参赞。后为湖北自强学堂提调、常德、长沙、武昌知府,以父丧去官,已年近六十。入民国后,曾被袁世凯聘为大总统府顾问,后因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汪凤瀛引经据典,撰写《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一文,成为当时反对帝制的一大名文(详于后文)。凤瀛有八子,以荣宝、东宝(荣宝、东宝详于后文)最知名,长女适陈衡恪。

汪凤梁(1857—?),字思任,号兰楣,苏州府元和县增广生民籍,乙丑科大挑二等,候选教谕,乙卯科举人,庚寅科(光绪十六年)进士,赏戴花翎五品衔,翰林院编修,前候选教谕,翰林院庶吉士,历充壬辰科武殿试收掌官,恩科会试同考官,甲午正科广西乡试副考官。后任四川顺庆府知府。据光绪三十三年《申报》报道,慈禧曾数次召见汪凤梁,其后情况不详。

本支汪氏子孙连续出了三拔贡四知府(凤池、凤瀛、荣宝三人拔贡,凤池、凤藻、凤瀛、凤梁皆曾任知府)。拔贡自乾隆起改定12年举行1次,每县1人,每府2人。考中拔贡可以不参加乡试,直接入京经过朝考授官。汪氏在两代人中有3人中拔贡,同代中有4人任知府或与知府同级别的官职,其连续数代有不少人出任外交官,较为罕见。不仅如此,汪家子孙中敢于直谏、饱学能诗、多才多艺的也不少,更有胜者,该家族也是外交官世家,其家族后人参与晚清、民国历次重大外交活动,其影响可谓深远(详于后),其后裔在现代多散居他方以至国外。

为全面反映娄门内东北街汪氏的科第情况,现将《娄门汪氏科第爵秩考》辑录如下:

表3-5 娄门汪氏科第爵秩考

img96

(续表)

img97

(续表)

img98

五、盘门梅家桥汪氏

本支汪氏系汪华后代,数传至文锦由歙县迁居休宁洽阳村,经二传至佛德由休邑洽阳村迁居苏州,是为本支苏州汪氏始祖,因世居苏州盘门梅家桥,是为盘门梅家桥汪氏。另据后裔追忆,祖上从事南货业,发达后造房买田,其中一支住梅家桥,仅佃户缴租时堆稻谷的屋子就有几十间,部分子弟则读书应试以入仕途。自第3世至第7世,子孙中有的只是“候选县佐”之类的小吏,有的是太学生。如第3世时珍(候选县佐),第四世宗灏、宗源、宗溥,均为太学生,第5世兆和(太学生,候选县佐)、兆寅(太学生,候选理问)、兆康(太学生)、兆庆(议叙从九)、兆昌(太学生)、兆祥(太学生,候选县佐)、兆成(吴庠生)、兆祺(太学生)等,其中第6世汪芑却是同治光绪时较有名的秀才,有“盘溪才子”之称。又号茶磨山人,吴庠增生,主事衔,咸丰已未同治甲子丁卯科荐卷。

第7世汪鹤衢,字青昂,号林也,更号凌皋,府庠生,同治庚午科补行壬戌恩科举人,光绪庚辰大挑二等奉旨以教职用,,先即补,历署常州府太仓州学训导。

第8世汪钟霖(1867—1933年),字嚴,号甘卿,又号蟠隐,江南苏州府吴县学附生民籍,光绪十九年(1893年)江南乡试举人,第二年即逢甲午战败,他到上海办《蒙学报》,出版《蒙学丛书》,任《蒙学报》总理。戊戌政变失败后,他一度避走他乡。数年后慈禧开始实行一些新政,他曾任直隶候补道,宣统三年任驻奥地利使馆二等参赞。因丁忧回家,恰逢辛亥起义,清廷退位,他不再出仕,有时到北京参加祭皇陵等活动。汪甘卿在晚清显达后于东美巷原32号买了附近几处旧屋空地,自建住宅和晦园。东起大卫弄(在今第二人民医院内),北至仓米巷,南邻道前街一学堂,共占地12亩,其中园占10亩,故他有时自称十亩园。有鱼池假山,长廊逶迤,铁骨红梅花、数片竹林和牡丹花坛,洋房三间掩映其中。甘卿死时,庶出的独子清源不满18岁。有族人来争产,殴辱打骂。涉讼数年,经故友陆鸿仪、宋铭勋等律师相助,才得了结,但部分产业已被分割。遗嘱把宅园卖给叶恭绰,叶与姬人居此,名为凤池精舍,亭园至20世纪60年代全毁。汪清源以卖宅所得巨款在观前开设大苏州印刷厂,设备甚新。不料抗战爆发,日机把印刷厂炸光。清源无力重兴,家业衰落,解放后因汪锦元之助到上海五金公司工作,其子孙今在上海。

为全面反映梅家桥汪氏科第情况,现将《梅家桥汪氏科第爵秩考》辑录如下:

表3-6 梅家桥汪氏科第爵秩考

img99

六、东花桥巷汪氏

此支汪氏是铁佛公休宁支系,本支始祖士荣于清初迁吴。因世居苏州临顿路东花桥巷,是为东花桥巷汪氏。

第2世,虞炳,字宗彝,号东畦,苏州府庠廪缮生,乾隆丙子岁贡,工书法,刊刻行世,入长元学表行祠奉祀。

第3世,留",字屺忱,号逢亭,吴县增贡生,乾隆乙亥恩科本省乡试荐卷堂备,翰林院待诏,国子监典簿,中书科中书。载入徽州府、休宁县志、苏州府志,著有水部仅存稿。美基,长洲县庠廪贡生,历任江苏松江府奉贤县学训导、华亭娄县学教谕,嘉庆甲戌重谒泮宫,入长元学表行祠奉祀。

第4世,翼铭,字希张,号豫菴,吴县廪贡生,嘉庆庚申恩科本省乡试荐卷堂备,甲子科顺天乡试荐卷,挑取謄录,内廷三馆校录,即用太常寺博士,镇江府丹徒县学训导,即用太常寺博士,布政使司理问,历署浙江湖州府总补同知、候选同知、内阁侍读、内阁中书、江西道监察御史,创建义庄,捐田赡族,旌表给努建坊。翼镐,苏州府廪贡生,嘉庆辛酉科顺天举人,内阁撰文中书,管理汉票签事务,前分发江苏试用训导,即用知县。

第5世,景纯,字仲良,号杏春,长洲县优行廪贡生,道光庚子癸卯丙午科本省乡试荐卷堂备,甲辰,恩科顺天乡试荐卷堂备,光禄寺署正衔,历署工部司务厅、营缮清吏司行走,充工部则例馆纂修,官改授通判,分发浙江,先补用,钦加盐课司提举衔海运保举,历署绍兴府南塘通判,历署衢州府总捕同知,杭州府西塘海防同知,杭州府督粮水利通判,宝浙局监督,壬子科充文闱内总巡官,乙卯科充文闱内总理官补行,辛酉正科,壬戌恩科充文闱内总巡官,补行已未恩科辛酉正科充武团内监试官,湖州府乌镇总补同知。

第6世,朝棨,字亦农,号玉森,长洲县附生,咸丰辛亥恩科举人,国子监学正学禄,丙辰科进士,翰林院检讨,京察一等记名御史,历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掌云南道监察御史,署掌陕西道监察御史,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帮办北城团防事务,稽查禄米仓,旧太仓事务,历充同知乙丑科会试内场监试官,甲子科各直省乡试磨勘试卷官,癸亥科会试磨勘试卷官,咸丰庚申恩科会试磨勘试卷官,殿试弥封官,乙未恩科各直省乡试磨勘试卷官,实录馆总校纂修,协修国史馆总纂修,协修功臣馆纂修,恭逢万寿、赐宴、太和殿。道光二十二年汪朝棨与从子廷!承其父翼铭遗志,在苏州平江路魏家桥南创立汪氏诵芬义庄,置田一千零八亩,潘世恩为之记。(16)民国《吴县志》中有该家族祠堂的记载,“善行汪公祠在平江路潭子里,祀清旌表善行工部员外郎汪留",子翼镐、翼铭配。道光二十一年建,并祀通议大夫士荣、虞炳,议叙道鼎煌等于寝”。(17)另外,留"、翼镐,县志中都有传记。义庄在新中国成立初调查时已不见其名。现东花桥巷33号中和堂汪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有汪姓子孙,朝棨的嗣孙则在上海。

朝模,字达士,号范卿,江南苏州府庠生,长洲县民籍。同治庚午竝补行壬戌恩科举人,候选教谕,光绪丁丑科进士,特用内阁中书,本衙门撰文,国史馆校对,方略馆校对,缮办军机处档册两次交部从优议叙会典馆校对,详校升授宗人府主事,玉牒馆纂修,恩赏缎匹银两,钦加四品衔,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遇缺即补郎中,随户回京,赏换三品顶戴,工部屯田司主稿,制造库料占所帮主稿,则例馆纂修帮总纂,历充都水司主稿帮主稿,沟渠河道监督。朝模曾纂《开国汪氏家谱》,1922年在怡园重宴鹿鸣,《老苏州·百年历程》载有重宴时照片。

廷柟,字凌霄,号岭梅,苏州府学附生,吴县民籍,道光乙亥科举人,以外祖父潘世恩及其子先后为试官,引嫌回避,未与会试。太平天国战争时,部分族人迁上海。廷柟受聘在沪为李鸿章征税以保障军需。

第7世,麒昌,长庠生,光绪乙亥恩科举人,丙子恩科进士,归部以知县铨选改就教授,国子监博士衔,历任松江府淮安府教授,分发安徽补用知府。

毓烜,字省斋,号苕孙,行二,同知癸酉年八月二十六日吉时生,江南苏州府长洲县学附生民籍,光绪壬寅补行庚子正科并辛丑恩科举人。

该家族共出了3名进士,3名举人。为全面反映该家族科第情况,现将《东花桥巷汪氏科第爵秩考》辑录如下:

表3-7 东花桥巷汪氏科第爵秩考

img100

(续表)

img101

(续表)

img102

(续表)

img103

(续表)

img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