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宝钢信息化从这里起步

,宝钢信息化从这里起步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672,宝钢信息化从这里起步2013年3月12日,宝钢股份召开9672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群总结会,标志着历时两年半的9672系统升级改造系列大型信息化项目顺利完成。宝钢一、二期生产管理信息化解决了生产数据“不落地”的问题。这是宝钢信息化建设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从此,宝钢的信息化道路迈开了实质性步伐。于是,宝钢确立了信息化建设由业务部门主导和驱动的原则。

9672,宝钢信息化从这里起步

2013年3月12日,宝钢股份召开9672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群总结会,标志着历时两年半的9672系统升级改造系列大型信息化项目顺利完成。至此,9672系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载入宝钢史册。一个崭新的、更开放的制造管理信息系统将接过9672的“火炬”,继续书写宝钢数字化的新篇章。

作为9672系统的创建者之一,回首那段火红的岁月,集团公司运营改善部部长朱湘凯的内心依然激荡难平。当年,参与创建9672系统的长者已陆续退休,管理者大多华发渐生,而当年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如今已成长为宝钢信息化事业的中坚力量,见证了宝钢信息化的发展。

“跑马传令”何时休

宝钢的信息化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开工初期。宝钢一期工程引进了基础自动化和过程控制系统,并利用引进的IBM4341大型机,自主开发了生产计划和质量管理系统,实现了与过程控制系统的连接,以批处理的方式收集、处理生产数据,基本实现了“数据不落地”,即主要工序的生产数据不需要人工重复录入。二期工程进一步引进了热轧、冷轧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完成生产厂级范围的生产计划、物料、仓库等管理,后来经过自主改造形成了现有的生产厂级L3系统。二期工程竣工后,宝钢又相继开发了热轧MS系统和冷轧MS系统,能够分工序完成生产合同的跟踪管理,并具有向前工序进行材料申请的功能,为以后的9672系统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宝钢一、二期生产管理信息化解决了生产数据“不落地”的问题。各业务虽然有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但都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的传递只能通过人工完成。比如,销售部门将合同输入自己的系统后,存盘、打印,然后派专人将磁盘和单据送到当时的生产部,生产部按照合同要求组织生产,同样需要将生产要求分别以磁盘和单据的形式送到各生产单元。这个过程在当时被形象地称为“跑马传令”。

信息管理靠“跑马传令”显然不是宝钢信息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信息孤岛”这一难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的MRP、ERP等管理理念和软件产品还没有进入中国,国内制造企业更没有完成企业级信息系统建设的先例。宝钢人只能依靠仅有的经验自行摸索。其间,宝钢又引进了UNISYS计算机,开发CIMS应用系统,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但受当时认识上的局限,技术准备不足,CIMS应用系统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最后以失败告终。

众里寻“他”千百度

宝钢的信息管理系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宝钢决策层和专家的脑海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宝钢在构建三期生产管理系统时,引进了美国IBM9672计算机,作为三期工程热轧、冷轧的区域管理计算机。于是,大家就有了利用这套设备构建宝钢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想。

1996年3月,宝钢组团考察台湾中钢计算机管理系统。当看到该系统能够将原来的“信息孤岛”变成全面信息化管理,实现从合同、计划、质量、材料、过程控制、实绩归集等全过程的信息闭环和透明化管理,各级管理者通过该系统可及时掌控各类业务信息时考察团的眼睛亮了。这不就是宝钢想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吗?

时任宝钢常务副总经理徐乐江是考察团团长,为进一步考证中钢三级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用性,他请中钢方面为他开了一个临时账号。“他独自坐在电脑前,神情专注,逐一体验系统功能,大半天都没有挪过地儿。”中钢有关人员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根据考察结果,再综合各方专家意见,宝钢决策层最后拍板:利用宝钢三期工程热轧、冷轧的区域级管理计算机项目,建设覆盖宝钢一、二、三期的整体产销管理系统。第一期要在1998年3月建成投运,确保宝钢三期工程1580热轧、1420冷轧、250吨转炉炼钢及电炉的顺利投产。这是宝钢信息化建设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从此,宝钢的信息化道路迈开了实质性步伐。

1996年8月27日,宝钢与台湾中钢签订开发整体产销管理系统的技术合作合同。海峡两岸钢铁巨子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携手在业界传为佳话。

干脆就叫“9672”

1996年10月,宝钢召开整体产销管理系统建设启动会,并成立了以徐乐江为组长的“产销系统领导小组”,李庆予、周世春和王力任副组长,下设销售、生产、技术、财务、出厂、系统等项目组,项目团队成员有上百人。

这次启动会更像是誓师会。“系统建设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咱们再不能花冤枉钱了!”徐乐江的话语中饱含深意。既有对宝钢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走过的弯路的痛惜,更有对未来的满心期许。平时和颜悦色的徐乐江在会上撂下了狠话:“如果系统不成功,我会递交辞呈!”他的语调不高,却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明白,这是宝钢高层建好宝钢整体产销管理系统的决心。

项目启动后,一个突出问题摆在面前:系统开发技术路线用IBM推荐的第四代开发工具还是用中钢的传统技术路线?如果选择后者,意味着已经派往澳大利亚学习IBM编程软件和系统管理软件的几十名业务及系统开发人员正在做无用功,换句话说,又在花冤枉钱。但是,如果不用中钢的技术路线,与之签订的技术合作合同就根本没办法执行。这个矛盾在当时是敏感话题,没有人敢提出来。在一次推进会上,性情耿直的李庆予直指要害,希望决策层拿主意。

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徐乐江果断拍板:“把他们叫回来。”就这样,这批业务骨干匆匆结束了两个月的培训,提前回国,并迅速投入整体产销管理系统项目。为此,大伙儿自嘲:1996年7月出国培训,2个月就回来,咱这项目干脆就叫“9672”得了。“9672”?系统开发使用的IBM计算机的型号不也是9672吗?就这样,“9672系统”被叫开了,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痛并快乐的难忘时光

“9672”从项目启动到建成,只有短短五百多天。但对参与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系统开发人员而言,却是一段痛苦与欢乐交织的难忘岁月。

吸取CIMS系统开发失败的教训,大伙终于弄明白,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不是计算机,而是要走业务驱动的路子。只有业务需求清楚了,系统开发才会顺,最后的信息系统才能走得通。于是,宝钢确立了信息化建设由业务部门主导和驱动的原则。各项目组各司其职,在台湾中钢专家的辅导下,有条不紊地推进自己的工作。

宝钢人从来不墨守成规,勇于挑战是宝钢工程技术人员的DNA。在与台湾中钢专家交流几次后,生产组率先发现问题:中钢的生产管理精细度不及宝钢,如果完全按照他们的思路去开发,结果很难说是“宝钢想要的”。于是,生产组商定:由我们自己按照宝钢生产管理系统的实际进行需求分析,请台湾中钢专家帮助把关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一声令下,生产组的谢金兰、刘新宇、付可伟、谢嘉锡等就按照新的思路干了起来。这是一个综合实力超强的组合,几个人都有宝钢二期冷、热轧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经验,大伙本来就熟识,相互探讨、互相启发的氛围特别好。有时候苦思冥想拿不出理想的方案,大伙就干脆登上炼钢厂屋顶,钢城全貌随之尽收眼底,大伙备感自豪,战斗力也倍增。

与业务人员遇到的难题不同,系统开发人员的难题在于,整天与一串串字符和一条条程序打交道,枯燥又乏味。王力很理解大伙的苦衷,知道枯燥的程序会使人步入阶段性的疲劳点,为给大伙鼓劲,他隔段时间就要跟大伙聚聚,听他们诉诉苦,释放一下压力,第二天铆足劲接着干。为解决团队中一些“小妈妈”们的后顾之忧,计算机公司工会还安排专人周末集中照看加班员工的孩子。当年的“小妈妈”沙红霞回想起那段难忘的时光,至今心存感激。

为及时解决难题,领导小组规定,每天下午4点30分开会,梳理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不拿出解决方案不散会。这一制度被称为“天天读”。那段时间,三期MS楼317房间里,项目组之间的争执几乎天天上演。争执越多,问题暴露就越充分,业务之间的界面也就越清晰。一个个流程清晰、运行顺畅的小系统就在这样的争吵中诞生了。

梦圆“98·3”

距离9672系统一期投运的“1998年3月”这个节点越来越近,“‘98·3’后墙不倒”成为每一个项目团队成员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大家都知道,这不仅意味着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自己负责的程序、系统没有任何影响大局的问题。

为了那个令人焦躁、兴奋,又充满期待的“98·3”,反反复复地捉错,一遍又一遍地调试。饿了才发现错过了饭点,用一碗方便面解决问题;半夜实在困了,两个没有扶手的椅子一拼,和衣躺上两个小时,醒来继续工作。

终于,系统上线的那一刻到了。项目团队利用1580热轧三天定修时间完成了一期9672系统的调试和上线,由于许多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已经充分暴露并得到妥善解决,系统上线比较顺利。1580热轧72小时定修结束,已是第四日早上7点。当第一块钢坯顺利从加热炉推出,随后依次通过SP大侧压、粗轧、精轧、层流冷却、卷取时,“我们成功了!”不知谁先喊了一句,聚集在1580热轧精轧中控室的项目成员激动地欢呼起来。大伙或互相拥抱,或击掌庆祝,更有甚者,默默垂泪。20年的信息化之梦,终于在这一刻圆了,为此付出艰辛的人们怎能不激动!

紧接着,项目团队又乘胜追击,一举实现用信息系统支持三期250吨转炉炼钢、1450毫米连铸单元的投产。加之之前陆续投运的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成品发货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等五大子系统,至此,宝钢计算机系统集成化运作形成规模,宝钢整体产销管理系统投运取得圆满成功。

1998年5月,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谢企华在宝山宾馆嘉宝堂设宴,为整体产销管理系统项目团队庆功。在那一刻,所有的艰辛、压力、梦想都化成了杯中的庆功酒,映着脸上的泪水,大伙儿悬了五百多天的心终于安稳了。或许是太高兴了,谢企华少见地拿起话筒唱起歌来,当《明天会更好》的旋律响起时,项目组的二十多位女同志不由自主地手拉手走上台,与谢企华一起齐声高歌,“让我们的笑容,充满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

宝钢信息化的丰碑

9672系统的投运,创造了大型企业管理系统开发中的“宝钢模式”和“宝钢速度”,实现了成本、会计财务系统与其他管理子系统的高度集成,使宝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国外同行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台湾中钢咨询处处长吴宗启评价说:“宝钢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开发的整体产销管理系统,与世界上大钢铁公司的管理系统相比,毫不逊色。”

整体产销系统投运后,宝钢又迅速启动了一期扩充工程。1999年2月,高速线材的产销管理功能整合上线投运;7月,钢管发货系统上线投运;11月,300吨转炉炼钢的生产管理功能整合上线投运;2050热轧和2030冷轧产销管理功能整合上线投运。到2000年底前,宝钢实现了一、二期各生产单元的区域管理系统MS功能整合到整体产销系统上来的目标,使集中管理企业的信息资源从理念、需求变为现实。

1999年至2001年,宝钢整体产销管理系统顺利解决了“千年虫”的难题。其间,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宝钢终于实现了从生产、销售到能源、设备维修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宝钢的管理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

(冯茂芬 整理)

编后记

在宝钢股份三期MS楼的机房里,行将“退役”的IBM9672大型机,披着厚重的“黑色外衣”,整齐有序地伫立在那里。表面上看不出它们有任何“生命”特征,无法想象,这些冰冷的机箱、机柜曾是宝钢整体产销信息系统的大脑中枢,在宝钢叱咤风云15年。

也难怪,在不了解“9672”历史的人眼里,这不过是冰冷的机器。但创造“9672”这段历史的人,却说:“9672这个系统就像我的孩子,它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这就是当妈的本能。”已经退休又被返聘的徐晨至今都没有离开过“9672”这个系统,她的动情源于对那段历史的刻骨铭心。

今天的宝钢人是幸福的,我们时时处处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打开电脑,就能查看授权内的种种信息;身处异地,通过云视屏也能参加宝钢本部的重要会议;连读书这样怡情悦性的事,也能随时通过读书协会的电子会刊,与同道中人交流心得。这些便捷固然是宝钢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但作为有幸探寻宝钢信息化建设这段历史的宝钢人,我更佩服宝钢决策层的远见与气魄:在建设初期就能以面向21世纪的眼光,坚持信息化建设道路,最终使宝钢搭准信息时代的脉搏,在起起伏伏的经济大潮中,始终巍然屹立。

青年感言

无数次听到“9672”这个词,头脑中浮现的不过是“基于IBM设备开发的某个应用信息系统”这样一个粗略的概念,直至读到《9672,宝钢信息化从这里起步》这篇文章,才意识到“9672”这组看似平常的数字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时光飞逝,转眼距“9672”上线已一十五载,原有的主机设备完成了历史使命,新系统也已改造上线,但当年“9672”的上线,犹如一座里程碑,已深深嵌入宝钢短暂而光荣的发展历程之中。

饮水思源,在一系列辉煌成就面前,我们深刻意识到,借助“9672”项目,宝钢走出了一条以“业务驱动、务实创新、上下一心、永创一流”为指导原则的信息化成功之路,培养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为企业信息化的后续快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宝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信息化技术都是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力推手。如今的宝钢,早已跻身世界500强之列,企业实力与规模相比建厂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成长往往伴随着新的难题,如钢铁业整体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等。但我们依然坚信,凭借在“9672”项目中集中展现的勇于担当、自我超越的宝钢精神,以及多年积累的信息化优势,宝钢在二次创业的路上必定能继往开来,从胜利走向胜利。

——宝信软件 周 巍

img14

img15

经典故事

1990年3月,自动化部通信车间话务班订立“三声铃响,必有应答”岗位职业道德规范。一系列围绕效率和服务提升的措施由此推开:自备电厂炉电班提出了“1550”目标,即一般抢修任务15分钟到现场,紧急抢修任务5分钟到现场,修必修好,返修为零;冷轧厂能源介质车间机械点检一班订立了“一叫即应,保证输送畅通,点检完好率100%,设备完好率100%”的岗位职业道德规范 随着时间的流逝,诸多规范、举措早已升级换代,“话务班”也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三声铃响,必有应答”所代表的严格苛求的工作态度已深深注入宝钢人的血液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