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声铃响,必有应答

三声铃响,必有应答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每天耳、眼、嘴、手并用,忙得不可开交,居然还要求“三声铃响,必有应答”,这让郭淑华怎么都接受不了。尽管心里有很多的想法,郭淑华和话务班的姐妹们还是按“三声铃响,必有应答”的规定,严格执行。但3500多个日夜,“三声铃响,必有应答”的纪录始终被宝钢人所铭记。而“三声铃响,必有应答”又为何能够入选文化经典故事?

三声铃响,必有应答

“这个班长我不当了,谁爱当谁来!”当新的服务标准下发到设备部话务班时,班长郭淑华第一个不干了。

通讯室一共10个工作台,二十几个人三班倒,负责4500门程控电话、冶金部专线、长途受理呼叫、地区查号、电话会议呼叫 几乎宝钢总厂全部电话的进出都要通过她们来转接。每天耳、眼、嘴、手并用,忙得不可开交,居然还要求“三声铃响,必有应答”,这让郭淑华怎么都接受不了。

更让她郁闷的是,服务标准还规定:“如果超过十秒电话总机无人应答,厂内厂外任何用户都可以向总厂投诉,经查实后,一次投诉罚信息部一万元。”信息部八百人一个月奖金总共才三万元。如果因为慢接一个电话,让部里所有人都扣三分之一的奖金,不是让整个部的人都骂我们吗?

这天是1990年3月。郭淑华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信息部部长虞孟起与劳资处签完合同回来后,对她说:“那合同签得我手抖。”

在通信爆炸的今天,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通讯资源匮乏的年代,通一个电话的艰难。进出宝钢的电话,全部要通过总机进行人工转接。更麻烦的是长途电话,还要预先挂号,在两地都不占线、话务员之间呼叫成功后,再分别通知两边通话。设备部话务班的二十几个姑娘,就是外界与宝钢联系的重要桥梁,很多时候甚至是外界对宝钢的第一印象。

牢骚归牢骚,郁闷归郁闷,活总还得干。况且厂里推出这项制度确实也有一定道理。尽管心里有很多的想法,郭淑华和话务班的姐妹们还是按“三声铃响,必有应答”的规定,严格执行。让她们没想到的是,宝钢将这一服务标准登报向全社会公布后,引发了一场关于“提升服务质量”的小地震。求证的,怀疑的,好奇的,各类测试电话纷至沓来。

最先打电话来测试的是当时的《新民晚报》总编辑。面对待印版面上“宝钢电话总机忙中求快,三声铃响之内必有应答”的硕大标题,他决定在见报之前测试一下这条新闻的可靠性。结果令他非常满意。紧接着,虹桥机场、华亭宾馆、市府大楼、振华公司 短短13个小时,社会各界拨打试探性电话的竟有一百多家。

总机室里对着大门的那堵墙上,挂起了正计时牌。三声铃响,必有应答纪录保持一天、两天、三天 有人掐表算过,三声铃响反映在工作台上正好是10秒钟;每一个话务员平均每10秒需要接三个电话。这一天天的累积,对于话务员来说是每一个10秒的不断叠加循环。

郭淑华到现在都记得这个电话。有人打电话来,一拨通就说要找主任。郭淑华一听,接线的手都冒汗了,没啥差错啊,到底是哪里没做好引来告状啊?直到主任笑容满面地出现在总机房,才松口气。原来,打电话来的是一位华裔,在国外听说了这件事,但不太相信。所以,回国的飞机一落地,就在机场打了个电话过来验证,他先拨打市政府、报社 好长时间没有应答,再打“6648648”,果真铃声一响,马上就有人应答“您好,宝钢请讲”,他深有感触,就找到宝钢表扬了一番。

由于宝钢常有外宾电话需要连接,话务班在15句标准用语、几千个号码烂熟于心之外,又开始学起了外语,这把话务员们都难坏了。郭淑华说:“我们很多都是‘老三届’的,上山下乡,本来就没学过多少东西,没想到现在还要学外语。年龄大了记不住,好容易今天记住了,几天没用又忘掉了。”为了方便记,大家把数字1到9的英语读法,让厂里的工程师用中文标出来,居然还记住了。话务员罗小先多次接到一个日本人的电话,他不会讲英语,只会日语。第一次好不容易找人弄清楚了他要转的电话号码后,细心的罗小先便记住了他的声音。接下来的几次,只要他的声音一出现,罗小先就自动将他转到了对应的部门。

正计时牌上的日子一天天地叠加,很多企业、部门慕名过来参观学习,连上海市市话局也登门取经。郭淑华说,我们都在工作平台上忙,实在没空跟他们说话,他们看了一圈就走了。没想到在这之后,需连线市话局长途电话时,对方话务员的态度都与以往不同了,有一次还对她说,你们宝钢真不容易!这让郭淑华很感动。

表扬声越来越多,大家的信心更足了。让罗小先高兴的是,厂里还陆续给大家发了三套衣服,都是呢料的,有一套还是橙色的。条件改善了,可竞争也更激烈了。有人因为在业务考试时成绩不佳而下岗了。对于罗小先而言,在正常工作外,还必须参加各项培训和考试。在一次劳动竞赛中,有人一个小时接了300多个电话,让她着实佩服。此后,还有人对她的接线态度、接线量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月度奖金挂钩。有一次,话务员对当月的奖金有疑义,来找郭淑华。郭淑华二话不说,把当月的接线单子打印出来,并找出她当月的通话录音,哪里有缺陷,一目了然。

时间一长,测试电话基本没有了,可6648648也就此火了。市电话局或者宝山区电话接不通的,有人就干脆拨打宝钢总机。一次,某公司有位在上海工作的外省人家里有亲人过世了,家乡的亲戚就打电话到上海市的电话总机,要求连线。谁知由于该公司已经更名,市局没有相关的记录,情急之下,就想起了宝钢总机。那天夜里,两名值班话务员接到电话后热情相助,两人分工,一个全心转接其他来电,另一个转接外线查找更名单位。忙了好长时间,总算通知到了本人。

2000年初,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国内通讯业务的不断发展,话务班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班里的话务员们也随之转岗到其他部门。但3500多个日夜,“三声铃响,必有应答”的纪录始终被宝钢人所铭记。

(张 萍 整理)

编后记

采访那天,夏至刚过,沥沥小雨一直在下,室外阵阵凉意,而进屋后又有些湿热。当年的两位话务员如今早已退休多年,刚坐下还来不及抹去粘在发丝上的雨珠,就笑着对我说:“张记者,当年我们对此都可有意见了。”

采访由始至终,她们的态度始终纠结而摇摆。似乎对当时厂里的苛求心存纠结,但转而又对自己在这种严苛环境下从未逾矩颇感自豪。

采访结束后,我始终在想,宝钢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如何形成?如何传承?而“三声铃响,必有应答”又为何能够入选文化经典故事?百思不得其解,而眼前不断出现的是话务员们在绿树掩映下的那栋二层小楼里,对每一个电话的尽心尽责,对陌生求助者的侠肝义胆,以及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他们的喜悦与困惑 从中,我已经感受到了些许文化的力量。

青年感言

来宝钢工作的这些年里,陆陆续续地听到过不少关于宝钢的小故事。“三声铃响,必有应答”很早就有所耳闻,但再一次看到它见诸文字时,仍不禁感慨系之。

现代人总不乏抱怨:工作节奏太快,压力实在过大。当我看完《三声铃响,必有应答》的故事,当年由其引发的全社会关于“提升服务质量”的小地震,直接跨越了时空的界线,让今天的我感动。

说不清这份感动来自何处,究竟是感动于话务班扎实的业务技能、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亦或是签下军令状的那一份豪气。话务班如今已成历史,无论是她们的工作、生活的时空还是她们的专业都离我很远,但字里行间,却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似乎她们就在我身边,忙碌地去接一个又一个铃声响起的电话,她们鲜明而又鲜活地存在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同为宝钢人,对繁忙的工作以及公司苛求带来的压力的切身感受,如艰难任务完成时的欢欣雀跃、遇到困难时的种种纠结等所引起的共鸣 使我总是想要去对故事背后的精神探求个究竟。但文化的东西尤其是情感上认同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我想,每个人在看到这个小故事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感慨与感动。对于我而言,“三声铃响,必有应答”不仅是故事,它已融入我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铃声响起,你会几声应答?

——宝钢股份公司 杨 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