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断桥

“·”断桥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13”断桥——突如其来的考验1987年的“8·13”断桥事故,是年轻的宝钢突然遭逢的一场劫难。“宝钢咽喉被卡断”的消息震惊了党中央、国务院。川崎一郎对宝钢非常了解,他深知,比高炉断粮更严重的,是这场事故对宝钢生产体系的考验。在致电宝钢的同时,川崎命令新日铁所有与宝钢有关的技术人员一律不得离开岗位,随时待命启程。

“8·13”断桥——突如其来的考验

1987年的“8·13”断桥事故,是年轻的宝钢突然遭逢的一场劫难。

当年,它在国内引发的关注和震撼,可能远甚今天的大多数公共事件。否则,国务院副总理不必亲临现场;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也不会说“如果抢修成功,我要来参加庆功会”。甚至在5年后的1992年,已经是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再次来宝钢视察时,还津津乐道地提及当年支援码头抢修的情景。

当时,人们最关切,也最不放心的就是:投产才两年的宝钢,能经受起这样突然、复杂和艰巨的考验吗?

飞来横祸

1987年8月13日,太阳出来了,宽阔的长江口轻雾袅袅,这是个平静安详的日子。

一位受邀担任“今日中国”摄影活动的法国摄影师,正在宝钢主原料码头频频按动快门。这个主码头伸向江心1.6公里,栈桥顶部和中部各向左侧伸出一段平台,主、副原料码头和引桥组成一个壮观的反F形。宽大的平台上,十几层楼高的卸料机和各种辅助设备正在平静作业,这正是摄影师心目中的“今日中国”。

忽然,他注意到,主原料码头内侧,一艘悬挂着巴拿马国旗的外轮在无声地移动。当他把镜头对准货船时,惊讶地发现,固定巨轮的12根碗口粗的缆绳正在一根根蹦断!大船像脱缰之马,离开了泊位,顺流漂去“轰!轰!”随着两声巨响,伸向江心连接主副原料码头的4块总长160米的箱形桥面板被砸入江中,桥上庞杂的皮带输送系统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瞬间,主原料码头成了一个孤岛,所有信号全部消失,所有设备全部停摆,一艘正在为13万吨货船作业的卸船机,也顿时处于可怕的定格状态,时间是上午9时53分 肇事的货轮像一头闯了祸的巨型鲨鱼,被斜卡在断桥中,正在码头参观的中外来宾连同6辆汽车,几十名码头工人,被困在了孤岛上头一天,这条名叫大鹰海号的5万吨级散装货轮临时借泊宝钢主原料码头。但谁都没有料到,由于船员处置失当,起伏变化的涌浪竟让投产才两年的宝钢突遭横祸。

引桥是宝钢输送主原料的咽喉,是宝钢输送铁矿石的唯一通道,厂区100%的主原料都靠它来输运。当时中国最大的4063立方米高炉,每天要吞噬一万多吨矿石,主原料码头引桥的中断意味着宝钢唯一的高炉将断粮,投产不久的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将面临停产!

情况万分危急!

上午,上海市科技会堂,上海市市长江泽民正在做报告,秘书把一张便条递给了江市长。闻讯后的江泽民神情肃穆,匆匆宣布会议结束,迅速赶往宝钢码头,与冶金部部长戚元靖、副部长兼宝钢总厂厂长黎明共同研究处理措施。

“宝钢咽喉被卡断”的消息震惊了党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立即给江泽民打电话,第一句就问:“宝钢高炉有没有停产?”江泽民告诉他,宝钢已经采取了非常措施,决心以最快速度修复引桥。李鹏立刻指示身边国家经委、交通部、铁道部的同志,要全力帮助宝钢维持生产。

8月20日,李鹏副总理专程赶到宝钢,在详细听取情况汇报后说:“宝钢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大项目,码头引桥被撞,理所当然地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目前,首要的问题是保持宝钢的正常生产,争取不停炉、少减产,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要在保证质量安全情况下,争分夺秒地抢修 ”

新日铁董事川崎一郎给宝钢发来急电:“虽说详细情况还不了解,但是我预测,只要是原料码头瘫痪,就将会对宝钢的生产体制产生重大影响。”川崎一郎对宝钢非常了解,他深知,比高炉断粮更严重的,是这场事故对宝钢生产体系的考验。在致电宝钢的同时,川崎命令新日铁所有与宝钢有关的技术人员一律不得离开岗位,随时待命启程。甚至有新日铁专家已经为宝钢拟定出了抢修期间减产15%的计划安排,他们认为,这已经是比较“乐观”的想法了

“出了问题我负全部责任!”

大灾巨变前,宝钢人没有惊慌。

10时50分,事故发生57分钟后,第一次紧急抢修现场会和紧急生产调度会就在事故现场召开了。这次现场会只开了不到一个小时,抢修副原料码头和物流分流的初步方案敲定!

生产部——在吃库存的情况下,每天作出原燃料平衡计划;

运输部——拿出最大的装卸车运力;

水运部——充分发挥卸载能力。

一切工作的核心就两条:“一是绝对不能减产;二是码头修复时间必须尽量缩短。”

大难来临,宝钢人迅速反应,体现出的是不等不靠、齐心协力、敢拿意见、勇于负责的精神。大家心里都有数:当时宝钢一个月的产值是1.5亿元,如果码头抢修半年,像新日铁说的要减产15%的话,那减产可是要损失1.35亿元!开什么玩笑!不用多动员,这笔账一算,宝钢从领导到员工,心就齐整了。

紧急会议决定立即成立由胡志鸿为组长的码头抢修指挥组和以王佩州为组长的维持生产指挥组。

此时主原料码头中断,全部压力都转移到副原料码头。“修复需要多长时间?”“20天。”“不行!”“起码要一星期。”“不行!日夜抢修,尽快修复,限期4天!”

为了争取时间,指挥部资料档案处仅用20分钟就从档案库找出了引桥A段的箱形梁平面图和截面图,总共44套、2104张图纸,一张不缺,并立即被晒印送到抢修区域。抢修单位日夜奋战,24小时后,副码头一次通电成功!

抢建变电所的是设备部一支二十多人的队伍。14日上午,施工正紧张进行,有关部门送来的图纸要求割去屋顶3.5米的柱头。现场一位工程师立即否定了图纸设定的数值,果断下令暂缓切割。有人说否定图纸你可要负责啊!“出了问题我负全部责任!”果然,事后证明,他的决定避免了一次返工,节约了宝贵时间。

谁也没有估计到,8月16日上午10时,仅仅停运72小时的副原料码头一次合闸运转成功,被扼断咽喉的钢铁巨子终于缓过了一口气。很快,2万吨级的华达号轮满载铁矿石,在刚刚被改造、修复的副原料码头稳稳停靠。虽然卸载量不及主码头,但是毕竟部分恢复了宝钢高炉生产的“主食”供应,人们倍感鼓舞。

为了这一刻,各作业区主动打破工种界限,超常规施工。三天两夜,许多员工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甚至没有合过一次眼。

钢城炉火红

尽管副原料码头已经改送铁矿石,仍然难以承担宝钢全部主副原料的输运任务。

当时宝钢的库存是:电煤20天、焦煤28天、铁矿石45天,而用量最大的巴西里欧多西粉矿的存量不足5天,海南岛块矿的存量不足6天在交通部、铁道部等方方面面支持下,国内北至秦皇岛,南至北仑、海口,各种运输方式被迅速调动起来,原来承担海运、江运的船型进行了调整,数十万吨宝钢急需的动力煤、石灰石、白云石、蛇纹石改用火车、汽车中转倒运的办法分流进厂 这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所有通往宝钢的铁路、公路、河浜、码头都利用上了,大到万吨轮,小到百十来吨的小驳子,都承担起了宝钢的分流运输任务,就连上海滩一向安静的共青苗圃码头,也为宝钢接运了3000吨电煤。

各种物资通过非常渠道涌向宝钢。宝钢立刻建立起一套新的物资调度输送系统。铁路工厂站一位站长带领员工义务加班106次,月进料由1万吨猛增到7万吨。汽车大队在“时间就是电、时间就是钢”的激励下,一个中班最多运煤达700多吨。电厂卸煤突击组在高峰期,平均4分钟不到卸一车煤在码头抢修的八十多天里,宝钢生产所需的原燃料库存量与事故前相比,基本没有减少。事故期间,高炉产铁67万吨,8月份,炼钢厂甚至还创造了月产28万吨的新纪录,宝钢电厂也超计划发电2185万千瓦。

宝钢,不仅没有减产,还做到了增产,被外国专家和友人称赞“了不起”。

抢修主码头

副码头抢修之际,一支主攻主原料码头修复、负责打捞和施工的队伍,也已经部署就绪。

残破的主码头引桥上,指挥部录像组的人还在爬上爬下,从各个角度将事故现场拍摄下来,一旁的宝钢裂缝专家王铁梦忽然受到启发:一般的引桥钢梁都是考虑垂直受力,所以是高大于宽,而宝钢这座桥的钢梁却很特别,它的宽要大于高,而且桥梁与桥墩的联接是活动的 嗯!如此说来,那落入江底的钢梁很可能没有损坏,这可是个好消息!

在岸上远远看着沉入江中的箱形钢梁的“焊神”曾乐也陷入了沉思:重新造一个箱形梁至少需要2000吨锰钢,不仅造价昂贵,而且怎么也要6个月时间,这损失太大了!他仔细观察桥身和残存的桥墩,忽然问身边的人:大力号趸船可以起重一千吨,能不能调来?那人回答:“大力号接报正在赶来途中,大概还要两三天,但是,这些桥梁板就是吊上来了,也没什么用啊!”

此时,指挥部酌定的抢修方案是:立即重新造4块桥面板。王铁梦、曾乐果断向总指挥黎明提出不同意见,建议改为打捞修复。两位专家认为:重新造4块桥面板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需要至少3个月时间。不过,谁都知道“打捞修复”是个要担风险、可能会“自讨苦吃”的方案,但王铁梦、曾乐认为有把握,只要打捞上来就能确定!

对于这个大胆的方案,黎明立即决定采用:先打捞,万一不行再重新制造!事后证明,两位专家的方案为引桥抢修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全国唯一一艘可以执行海上调运的大力号趸船,已经从福建沿海开进了宝钢水域。参加过“阿波丸”打捞的船员们身穿150斤重的潜水服,在每秒1.4米的急落潮中,下潜时间累计超过16400分钟。最后,他们郑重提出:水下的桥梁板十分完整,完全可以打捞出水后修复使用!

9月24日,原料码头引桥的四块桥面箱形梁经五冶、十三冶、宝冶和二十冶近400人抢修,仅用20天时间,就基本修复。28日下午5时49分,全长160米、总重1660吨的4块桥体箱形梁由大力号浮吊全部吊装到新浇铸的桥墩上。至此,被撞断达一个半月之久的原料码头引桥重新接通。11月9日,原料码头全部修复,引桥机电输送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成,质量按国际结构修复先进标准检验为“优良”。

此时,从“8·13”事故发生到主码头引桥第一条皮带机负荷试车,时间仅仅过去了70天;到码头完全恢复原样,也只用了85天。这85天,宝钢人在各方的支持下,完成了至少需要半年的抢修工作。

负责调查事故的英国船东协会托德先生说:“你们恢复生产和抢修的速度,我们是很佩服的,特别是你们的副码头恢复速度,在国际上是罕见的 ”新日铁驻宝钢总代表浅野一郎说:“中国人处理事故的能力令人佩服,佩服!”

依然平静的钢城

当成百上千的人在紧张作业时,当成千上万的事务在紧张推进时,那位拍摄“今日中国”的法国摄影师惊讶地发现,11平方公里的厂区依然恬静明快,没有大红大绿的标语,没有震天动地的誓师大会,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横祸飞来后,宝钢依旧保持着日产近万吨的产能,二期焦炉悄悄投产了,新落成的宝钢俱乐部在举办宝钢艺术节,人们在恬静中欣赏艺术家王文娟、徐玉兰的演出 他将这一切悄悄摄入镜头。一家成熟的现代化企业,一群敬业的现代化企业员工,这难道不就是“今日中国”的真实写照吗?

事故发生当天下午,上海市成立“‘8·13’海事调查小组”,海监调查结论:“碰撞宝钢主原料码头引桥的事故,大鹰海号方面应负全部责任。”经谈判、交涉,最终宝钢获赔888万美元,这是国内第一起通过协商解决海运特大事故赔偿的案例。

11月18日,指挥部和总厂在宝山宾馆召开“原料码头引桥抢修保产庆功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市长江泽民,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黄菊,以及冶金部、交通部、铁道部领导和数百名抢修和生产单位代表出席了大会。江泽民赞扬了在这场“飞来横祸”面前宝钢的“抢修和生产均创出了奇迹”。

至此,年轻的宝钢经受住了一场突如其来严峻的考验!

(王震亚 整理)

编后记

在宝钢的历史中,“8·13”的故事是从不缺少的篇章。

在以往的文字中,我们可能更加注重宝钢人的临危不惧、宝钢人的大智大勇,没有注意到在近三个月的抢修中,宝钢始终保持了生产、管理、运营和员工队伍的稳定,所以本文特别加添了一个章节——“依然平静的钢城”。

什么是成熟的企业?当年的宝钢虽然投产不久,但是已经有了“巨人”的体量和心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巨变面前,各单位、各部门能做到迅捷突进却有条不紊,员工、专家人人敢挺身而出,敢拍板,敢说“出了问题我负全部责任!”——而且这一切都发生井然的秩序之中,钢城一切该做的事都如往常一样稳步推进——这就是一个企业进入成熟期的最好注解!

“8·13”事故不仅检验了宝钢员工的精神面貌,也是对宝钢现代化体制、机制的检验。随后多年,宝钢一路冲过道道激流、场场危机,仍然能够取得傲人业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宝钢人的身上流淌着当年“8·13”那场战斗的精神血液。

青年感言

虽然不曾亲历原料码头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但作为一个运输部青年,平时也经常听老师傅讲起他们共同经历的那场引桥被撞断的灾难。听他们如讲故事般描述当时日日夜夜坚守码头的抢修队伍如何热血沸腾地忘我工作,方方面面如何全力以赴地支援,才使得年轻的宝钢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创造出了奇迹。如今宝钢已经走向成熟,但面对市场严寒、面对行业调整带来的种种困难,我们有责任发扬讲奉献、敢担当、求协同的精神,和企业一起,同舟共济,直面挑战,在二次创业的征途上创造下一个奇迹。

——宝钢股份公司 王 芳

img33

经典故事

1988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甲肝”大流行,打乱了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正常生活。这场疫病整整持续了两个月,全市甲肝感染者超过35万人,死亡31人。疫情如沉沉黑云压顶而来,宝山地区甲肝患者激增,刚投产两年多的宝钢,又面临着一场危机、一场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