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点燃“希望”

点燃“希望”

时间:2023-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捐资助学 点燃“希望”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省秦安县的偏僻山区里,一男一女两个乡村小孩,一个背着六块砖,一个背着四块砖,在阳光下小脸憋得通红,吃力地往上爬。因此,支持“希望工程”,宝钢义不容辞。但为了“希望工程”,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50元钱。“希望夏令营”是一钢每年必办的“保留节目”。每年,这个消息一传出,20名来自湖南会同的“希望之星”即刻被“一抢而空”。

捐资助学 点燃“希望”

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省秦安县的偏僻山区里,一男一女两个乡村小孩,一个背着六块砖,一个背着四块砖,在阳光下小脸憋得通红,吃力地往上爬。他们是兄妹俩,哥哥11岁,妹妹9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同时辍学。村办砖厂投产后,兄妹俩开始帮父亲搬砖块来攒自己的学费。被麻绳勒出血印的稚嫩肩膀,看了让人钻心地疼。

一年又一年,这难道就是边远山区孩子的宿命?

厂庆不铺张,省钱办学堂

面对孩子的渴望和乡亲们的无助,宝钢“坐不住了”。

20世纪90年代初,由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传遍全国,也深入每个宝钢人的心田。

因为,宝钢人有着深切的记忆。

1978年,“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而宝钢一期工程建设需要的投资就达128亿元,这对当时的中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为响应国家号召,全国人民投入到了援建宝钢的洪流中。其中,有件事又让所有宝钢人为之动容:1984年3月,江苏省泰县寺巷中心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将拾废品攒下的19.87元邮寄给宝钢,支援宝钢建设。孩子们的这份心意深深感动了正全力以赴投入建设的宝钢人。因此,支持“希望工程”,宝钢义不容辞。1992年6月5日那一天,宝钢干部员工纷纷慷慨解囊,为“希望工程”捐款,帮助山区的孩子重返学堂。

捐款的员工中有炼铁厂的刘龙根,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生命垂危,为挽救母亲的生命,他正四处筹钱给母亲治病。但为了“希望工程”,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50元钱。同样是在炼铁厂,1991年安徽老家遭受水灾的10名员工,每人捐出五十多元,他们说:“当初全国人民支援了我们,今天我们也要为失学儿童出点力!”要知道,那一年,宝钢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不过一百多元。

两个多月后,宝钢将捐款活动筹得的8万余元全部献给山西省吕梁地区,用于建造希望小学。当年年底,山西柳林县成家庄村希望小学落成,这是宝钢捐资建设的第一所希望小学。

开学那天,望着难得一见的新校舍,孩子和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四年级的李顶香给宝钢写信说:“过去我们一直挤在破窑洞里上课,缺凳少桌,是你们省吃俭用让我们告别了窑洞,走进新校园。这里的一切都很新鲜 ”

1995年,宝钢再作惊人之举。那一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60周年,正值宝钢投产10周年。作为投产纪念的大年,理应隆重庆祝。但在党委书记朱尔沛的提议下,公司决定:“厂庆不铺张、省钱建学堂”,大幅削减庆典费用预算,加上宝钢教育基金,共同出资200万元,在当年红军长征沿线七个省10个贫困县建10所希望小学。第二年,10所希望小学全面建成,宝钢总共出资315万元。其中,员工个人捐赠的137万元,被用于10所小学的软硬件建设,并帮助1500名失学儿童重新就学。

贫穷不孤单,宝钢“亲人”帮

宝钢人捐资助学,绝不仅仅是建学堂。

1996年,宝钢上犹希望小学的落成之日,也是宝钢人爱心长跑的起步之时。对于同学们来说,宝钢的叔叔就是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亲人”。

自幼就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的小长华,有一个宝钢“爸爸”。1995年,由于经济拮据,刚刚跨进校门的小长华就面临失学的危险。宝钢技术部党委书记丁永强得知此事后,主动给她寄来了200元学费和新衣服、新鞋子,让小长华重新回到了课堂。

1996年10月,丁永强率队到上犹参加宝钢希望小学落成仪式,其间他专程看望了小长华。第一次相见,他就像父亲一样自然地抱起小长华,亲切地问这问那,给她穿上从上海带来的衣服和鞋子。小长华久久地依偎在丁永强的怀里,老奶奶已是热泪盈眶:“丁书记,您就是我家的恩人。”

两年来不曾中断的信件联系,增加了丁永强对小长华的牵挂,他总想接小长华到上海住上几天,好好地照顾她。1998年10月11日,在丁永强的精心安排下,小长华和两位老师一起来到上海。此前,丁永强爱人根据小长华的衣着尺寸,早早地买好了几套漂亮的衣裙。

在上海的三天,小长华进厂区、跑商场,登上雄伟的杨浦大桥和东方明珠,乘坐地铁绕上海城游览了一圈。亲切的问候,甜甜的话语,周到的照顾,使小长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父爱和母爱。

丁永强对小长华的关怀,只是宝钢人关心爱护上犹孩子的一个小小缩影。

后来,宝钢研究院还定向资助了近100位贫困学生,除不间断地寄去书籍和学习用品,员工还多次不远千里看望孩子们;550名员工自发捐献了3.5万元,为他们建起了多功能活动室,添置了器材;专门联系教学质量过硬的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为他们培训师资悠悠犹江水,见证着浓浓宝钢情。

走出大山坳,家外有“故乡”

受资助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第二故乡。

湖南会同有翻不完的山,走不完的山路。当地苗、侗、汉族居民的住宅,许多仍然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而且十分分散。相比之下,宝钢希望小学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这所1998年建成的三层小白楼,是由当时的宝钢集团一钢公司援建的。

校舍有了,硬件设施上了档次,质量又成了宝钢人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助教”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每年两个学期,湖南会同的两所希望小学都各自派出一名优秀教师来上海,在一钢公司的多方努力下,被安排到宝山通河小学培训学习半年时间,全面进修教师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和业务能力。

“希望夏令营”是一钢每年必办的“保留节目”。“希望夏令营”中最精彩、也最富有情趣的活动,是让山区的孩子们过上一天普通上海人的生活。每年,这个消息一传出,20名来自湖南会同的“希望之星”即刻被“一抢而空”。

已无法统计有多少职工自愿捐出了钱款,又有多少职工把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娃儿领回家,过一天上海人的生活。但大家都记得,娃儿们在南京路、福州路充满好奇的目光,记着他们和宝钢人的深情。

一天,一名员工带了三个娃儿去逛南京路。路上口渴了,想为娃儿们买汽水,可懂事的娃儿们坚持只要一瓶,然后美滋滋地轮流喝完了一瓶汽水。望着三张质朴的小脸,他心里酸酸的,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娃儿们多捐些钱出来!

一位10岁的小女孩,感受了上海家庭对她的殷殷厚爱,行将告别的当日,凌晨6点不到,她便悄悄地起床,拿着拖把干起了清洁卫生的活儿。“多么可爱又懂事的孩子啊!”一位“上海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曾来沪参加夏令营活动的龙万彬同学的乡邻激动地说:“这娃儿的福可大哩,能坐火车到上海看世界,不得了啊,那满眼的灯火呀,都是圣火,是福呢!”是的,多年来,每次夏令营活动结束以后,娃儿们回到会同,都会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轰动效应。

“希望”大家园,还有“接力棒”

云南,在人们的想象中,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但云南省西畴县并非如此。西畴县山高岩石大,水资源奇缺。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县绝大多数的农民尚未解决温饱,当地也没有一所像样的小学。西畴县宝钢希望小学的落成,为乡亲们点燃了希望。

那年,宝钢热轧厂二精整分厂甲班一致通过了一项决定:用党小组的名义捐助一名云南的失学儿童,作为体现党员先进性的实际行动。党员马学奎家庭条件不太好,大家让他少捐一点,但老马说:“党小组的事,我也有一份。”很快,西畴县宝钢希望小学的李佳友小朋友,在这个党小组的帮助下又回到了昔日的课堂。一个个包裹、一封封信件满载着党员们的爱心从上海寄出。与此同时,李佳友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大家感到欢欣鼓舞。

员工闵昌与在西畴县读小学的小女孩张信凌结对。张信凌在给闵昌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叔叔,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了进步,在你们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树立理想,用好成绩来报答你们 ”每次看到她那字迹有些歪斜但又不失朴实的来信,闵昌都感到十分欣慰。

在宝钢人的热心帮助下,西畴县宝钢希望小学迅速成长起来:该校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升学率都达到100%,被镇里授予学校管理一等奖,成为县里首批达标学校。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宝钢高度重视知识帮扶,援建希望学校、实施爱心助学,短短几年圆了数千孩子读书上学的梦。在宝钢援建援助的64所希望学校中,目前宝钢仍与其中的47所保持着联系,定期开展信件往来、助学、夏令营等多项活动。

(孙延军 整理)

编后记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同样,一个有责任的企业,也不会忘记对社会的回报。

笔者曾经跟随宝钢援建长征路上希望小学回访团,实地走访了位于甘肃和陕西的部分希望小学。尽管当时的回访时间距离援建时间已经过去十年,但走在黄沙飞天、道路坎坷的高原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地的偏远、闭塞、贫困,更从孩子和家长的眼神中看到了渴望与期盼。因此,在整理本故事的过程中,我始终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去诠释宝钢及宝钢人传递的那份对于希望工程的大爱。

饮水思源。今天的宝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社会大家庭的关心和爱护血脉相连。宝钢播种希望之火,是回报,更是坚定的责任,这是一个企业所应具备的品德。因为思源,情彰显高尚;因为坚持,爱得以永恒。做一次这样的善举很容易,但要坚持做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很难。我们不能说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就一定短命,但有爱的企业收获的不止是经济效益,还有和谐与微笑,那便是希望所在。

青年感言

适龄儿童失学问题是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原因是贫困。为解决这个问题,1989年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失学儿童为目的,在全国发起了“希望工程”活动。

“希望工程”一经推广,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海外华侨慷慨解囊,其中也包括了我们宝钢的热情援助。自“希望工程”启动至今,宝钢的援助就没有间断过:援建希望小学,一对一结对资助失学儿童,定期开展夏令营等,都体现出宝钢人真诚友爱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身边就有一位同事参加了结对助学活动。当时宝钢在云南西畴县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宝钢股份公司二热轧分厂的毛志雄知道后主动参加了结对助学活动,资助一个名叫杨自册的小女孩。我进厂工作后和他聊起这件事,他告诉我,小学学费只需600元,读完初中也只要800元。这让我感触颇深,1400元对于我们城市中的很多人来说也许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就是人生的希望。

教育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是人生的希望,这些学生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又何尝不是未来的希望。“希望工程”就是给予了这些学生希望,给予了我们国家希望,给予了中华民族希望。捐资助学,宝钢不仅要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以希望,更要不断发扬这种精神,坚持应有的社会责任,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让企业在钢铁微利时代成为员工的希望、社会的希望、中国钢铁事业的希望。

——宝钢股份公司 徐玮达

img36

经典故事

钢铁、科教,强国富民不可或缺的两个坚强支点。宝钢、高校,增进国力的两个重要角色。1990年,“公益”这个崇高的字眼,将第一批获得宝钢奖学金的高校学生引领到长江入海口一片沸腾的土地,种下了第一批常青的柏树。伴随着那片热土上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钢厂,那蓊郁的柏树已然成林,挺拔滴翠,绿意盎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