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1791年,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后来著名的《制造业报告》,呼吁为发展中的国家设计全面的工业政策。这时的美国90%以上的制成品从大不列颠进口。他指出:美国不应该只是一个农业国家,制造业是把年轻的国家建成世界上最重要工业经济的下一个将要完成的重要工作,认为制造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实力,要将推动工业化放在重要位置。他明确并坚决地反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主张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提出政府应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建立国有银行并发放低息贷款,用保护性关税政策和其他方法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钱德勒等,2007年;卡梅伦等,2012年)。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1879年,农业增加值还占49.1%,制造业占37.0%[4]),这个报告的主张没有被重视并不令人奇怪,汉密尔顿又在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第三任总统,支持“鼓励以农业为主、商业为辅的政策”)。然而随后30年里,“汉密尔顿派最终目睹了汉密尔顿思想的胜利”(卡梅伦等,2012年),指导了后来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杰斐逊对于拥有产权的自耕农国家的理想,基本上被遗忘了”(休斯等,2011年)。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产业的发展包括产出增加和结构变化两方面。增长是潜在GDP的增加,或者说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结构变化反映在产业更迭、企业规模变化、产业组织演变、产业布局变迁等方面。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基于竞争的投资、消费、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等。美国制造业的成长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