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零售:大厦集团的“一体两翼”战略
均瑶集团转型的第二大产业战略,就是确定商业零售为其主营业务之一,而商业零售的重心落在了整合、发展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无锡商业大厦集团于2004年12月由均瑶集团收购,这次收购,可谓风起云涌、险象环生,此前曾有媒体概括无锡商业大厦集团的优势为“有上市公司,有地段最好的地产,有可打通产业链的终端渠道,还有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它被当地政府“钦定”率先进行转制的原因,也是其备受民营资本追捧的原因所在。
无锡商业大厦外景图
如果单纯收购一家国有企业,应该说只是经历招标、竞购、产权交割即可完成。但收购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涉及上市公司,因此在收购的过程中不但要接受国资委的监督,接受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还要让持有大厦股份股票的股东接受均瑶集团的进入,接受他们的监督。因此,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均瑶集团严格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在收购过程中先后向社会公布了6次信息。截至2004年11月,此次收购已相继获得无锡市政府、无锡市国资委、江苏省政府、江苏省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证券委的相关批复文件。均瑶集团可以说是被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全面彻底审查过了一遍,透明度堪称达到了最高点。
收购大厦集团的股权,均瑶集团需要支付2.41亿元现金,为应对证券市场可能发生的要约收购,均瑶集团准备了4.43亿元现金。近7亿元资金的调度,对均瑶集团是巨大的挑战,资金支付的压力也在考验集团运营能力。加上国家宏观调控,银行借贷、民间融资的可能性均不大,故全部要求以自身实力说话。均瑶集团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更大的灾难马上接踵而至。11月3日,均瑶集团开始向证券市场发出要约收购,但在11月7日,均瑶集团的创始人之一、我大哥王均瑶先生病逝。大哥的辞世惊起了千层巨浪。社会媒体对均瑶集团的不利报道铺天盖地,各种流言传闻纷纷出现。11月8日,大厦股份股票价格跌至要约期最低点,证券监管机构对均瑶集团提出了质疑。市场在观望,无锡市政府在观望,股东在观望,股民们在观望。均瑶集团该怎样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董事会召开媒体见面会
团结一心,其利断金。11月18日,均瑶集团董事会以主动、开放的心态召开媒体见面会,40多家国内媒体蜂拥而至。均瑶集团新的领导班子集体亮相,我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加以解答。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失去大哥王均瑶这一权威人物的均瑶集团将会怎样,这成为外界关注的一大问题。一些媒体担忧“后均瑶时代”能不能顺利接好班,其实,大哥王均瑶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从创业初期就把我和弟弟王均豪推向前台,经受市场风浪的考验。现在看来,这些安排和考虑的确是深谋远虑的。现在的集团主要领导成员自始至终是均瑶时代的企业领军人物。这不像一些旧家族企业,在当家人过世后,企业出现严重的断层。在大哥去世之前较长一段时间里,现在的公司领导班子实质上已经进入实战磨合状态,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眼下公司在均瑶去世之后的平稳过渡,从而维护了均瑶集团的社会形象。
倘若成功收购无锡商业大厦后又将会有何动作?均瑶集团承诺入主后“五不变”,即大厦股份主营业务不变、管理层不变、暂时不会对公司有大动作、眼下只求合理回报、职工安置待遇优厚等。对于最终敲定均瑶集团的原因,无锡国资委方面有关人士回忆道:“当时选均瑶并不完全是看出价,而是看他们对无锡商业大厦集团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是否有诚心,对职工安置情况是否好,是否对产业整合有好处,是否对经营班子的稳定有利。均瑶集团提出的‘五不变’,无疑是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资金问题,我们已按照有关要求支付了9200万保证金。具体负责收购事务的集团董事王浩也称“资金等各方面都作了充分准备。突发事件不会对均瑶集团要约收购大厦股份产生实质性影响,不会影响实际履约能力”。
在证券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11月19日,大厦股份(600327)的股票价格却上涨了5.42个百分点,市场对“后均瑶时代”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标志着均瑶集团正式进入了资本市场。
东方汽车城实景图
收购以后,均瑶集团始终贯彻企业做久做强做优的发展思路,锐意创新,强调发展,注重效益,努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无锡商业大厦集团则是以“进销分离,管理创新”构建现代管理平台,以“拓展优势,经营创新”为思路,实施品牌经营、买断经营、错位经营三大策略,经过几年的整合发展,已由一家单体经营、单一业态、营业额达8.7亿元的传统商贸企业,发展成为以“大东方”百货零售主业为主体,汽车销售与服务、食品制造经营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战略格局,2012年营业额达74亿元,涵盖百货零售、汽车经销、家电连锁、超市、进出口贸易、餐饮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充满活力的商贸企业集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