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一理论对揭露私人剩余价值的来源以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包括人类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社会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分析价值增殖过程须先考察价值形成过程。

假设某纱厂,纺纱工人劳动日的日价值是3元,劳动4小时便能生产出棉纱。又假定工人劳动4小时需消耗棉花10公斤,价值10元,消耗纱锭等其他生产资料价值2元。投资者共垫付了15元。

预付资本:(10+2)c+3v=15(元)

4小时劳动过程结束时,工人运用纱锭等通过“纺”的具体劳动,将10公斤棉花纺出棉纱。棉花和纱锭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共12元)随之转移到新产品中。纺纱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的支出,形成了3元新价值,也同时加到棉纱中。10公斤棉纱的价值,总共为15元。

产品价值:(10+2)c+3v=15(元)这样,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没有增殖。这只是价值形成过程,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

为了使预付资本发生价值增值,就要加强对劳动力的使用。在生产技术条件和劳动强度既定的条件下,主要便是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对投资者来说,他既然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那么,劳动力的1天的使用全归他。因此,投资者可以要工人劳动更长时间。假定投资者要工人1天劳动8小时,生产资料的消耗与劳动时间同比例增加,则投资者垫付资本增为27元(其中20公斤棉花20元,纱锭等4元,劳动力日价值仍为3元)。生产结果,产品价值共计30元。纺纱工人12小时共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24元,创造新价值6元,其中3元(耗费4小时)补偿劳动力价值,尚余3元(另4小时创造)被投资者占有。产品按价值出卖后,投资者收回了原预付价值27元,净赚3元。

预付资本:(20+4)c+3v=27(元)

产品价值:(20+4)c+3v+3m=30(元)

剩余价值:30-27=3(元)

这3元就是剩余价值。预付的价值生了“金蛋”,货币转化为资本了。

可见,当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时,价值形成过程就同时成为价值增殖过程。可以说,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通过对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商品生产的性质不同,生产过程的内容和本质也不同。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小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

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劳动二重性出发,揭示了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商品生产中,资本可分为不同组成部分,即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二者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称之为不变资本(c)。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则不同,它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以外用于个人消费,再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因而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在生产中实际发挥作用的,是它所购买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增加价值,即创造包含补充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会发生增殖,称之为可变资本(v)。

根据资本这两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这一理论对揭露私人剩余价值的来源以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不变资本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固然也是价值增殖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本身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不会因为生产过程全面自动化(无人车间)和机器人的出现而有所改变。第一,自动化机器体系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固然自动化机器体系与过去的机器体系相比有重大变化,除了原有的发动机、传动装置、工作机三个组成部分外,又增加了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但也只不过是一种更先进、更高效率的机器。它在生产中仍然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手段,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属于不变资本。不论生产资料如何先进,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它的原有价值按照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能增加任何新价值。第二,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也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先进,总要由人来安装、调试、操纵和维修。即使是机器人,还得由人去设计程序和调节。机器人的制造和控制正是凝结了人的活劳动,而且是更为复杂的活劳动。离开人的活劳动,机器人也同样是一堆废铁。第三,个别企业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该企业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又按社会价值出卖其商品,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当然也是因为工人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劳动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凝结了更多的价值。

三、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人资本是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产物。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社会主义部分见不到资本的概念,是以资金、资产,甚至资本金等概念取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不承认资本概念,会在市场经济生活中遇到许多障碍。如在合资企业中,外方投资称资本,中方出资叫资金。在财务账上,资金、资本也无从区分。由此,近年来,提出公有制条件下资本的属性问题,并将资本这一概念宽泛化。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公有资本”的概念,这是党的文献上第一次正式使用这个概念(资本与剩余价值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对应性概念,本书将剩余价值与资本均作宽泛化解释,实现逻辑一致)。

资本是历史的产物,具体说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发展史上多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但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了资本的特殊性质。在市场经济社会,资本可以转化成各种生产要素,在由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条件下,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

一是垫支性。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资本,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才能用于生产投资,不管这笔资本是自我积累的,还是贷款来的。企业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的资本是一种垫支或预付资本,在运动中要保持原有价值并如数流回企业。

二是运动性。资本是一种运动着的价值。它只有经过生产和流通领域,经过购买生产要素、将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投入生产、将产品出售等阶段,持续不断地进行资本循环和周转,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使之增值。可以说,运动是资本的本性之一。

三是增值性。资本在运动中不仅要保值,而且要增值或是资本扩大。产业资本运动公式为:G—W…P…W′—G′,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为:G—W—G′,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为:G—G′。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值。所以,资本运动是一种增量运动。增值是资本的基本职能,私有资本要增值,公有资本也要增值,即带来剩余价值。公有制条件下的资本要求增值,不仅是商品经济运动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赋予的。只有公有资本增值,才能增加公有财富,积累公有资本,从而扩大公有再生产并较快改善人民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