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目标

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目标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目标一、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目标体系为了有效地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节,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由于国家调节宏观经济是多方位的,因而其调节目标是由若干具体目标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

第一节 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目标

一、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目标体系

为了有效地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节,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宏观经济调节体系包括宏观经济调节目标、宏观经济调节方式、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和宏观经济调节政策等。宏观经济调节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运用适当的调节方式和手段,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使社会总体经济协调有序运行,并对分散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引导,促使宏观经济调节目标实现的过程。

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节的方式分为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两种。直接调节,即指国家依靠控制的经济资源,主要运用行政手段或指令性计划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通过行政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进行强制性调节,约束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符合国家宏观调节的目标。其方式主要包括定量供给、额度控制、行政调拨和非参数式的数量和价格的调节。直接调节方式具有调节速度较快、力度较大、约束性强、在短时期内可以实现政府所期待的调节目标的优点。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一是调节对象的自主决策能力受到了限制;二是容易忽视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窒息其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因为社会经济活动纷繁复杂,一旦政府调节不当或过度,不仅达不到有效调节的目的,有时还会引发人为的非正常性的经济波动;四是由于直接调节方式通常使用于非均衡状态比较严重时,调节时滞长,花费比较大。

间接调控,即指国家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等,通过调节经济运行主体的利益关系引导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经济活动符合或接近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利率、税率、汇率、工资率、价格等市场参数来影响市场活动,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经济活动。与直接调控方式相比,间接调控方式的优点主要是:一是由于间接调控方式是通过市场参数,主要是以价格调节为主来影响市场运行与发展,因而及时性强、时滞短。二是当经济开始出现波动,就可随时利用利率、税率、汇率、价格等市场参数进行调控,因而间接调控的成本比较低。

由于国家调节宏观经济是多方位的,因而其调节目标是由若干具体目标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保持总供求平衡与适度增长的目标。总量平衡是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品与劳务的总购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体企业生产的总产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基本平衡时社会经济就处于稳定状态,如果二者失衡或总量波动呈强势状态,社会经济就不可能稳定发展。

在保持国民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基础上,经济还要适度增长。经济适度增长是指它既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目前技术进步和资源状况所能达到的,并同经济结构和经济绩效相适应的经济增长。经济适度增长的存在,可以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低效率及社会不安定。

2.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经济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成分、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就其内容来看,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两大部分。要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和适度增长,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必须以优化经济结构为基本条件。(1)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是衡量国民经济是否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经济结构内在的变动会影响经济总量的变化,经济结构优化促其增长,经济结构失调引发其失衡。在促使经济总量变化的同时,经济结构自身也不断调整与优化,它们相辅相成,使经济发展能有一个持续较快的增长。(2)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关系到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各产业间合理的发展比例,一定时期重点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支撑政策的确定;也关系到全国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以及全社会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和主要步骤的确定;更关系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确定在何种比例上,既能保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长,又能保持社会公平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对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日本政府在1960年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十年计划》,此后又针对“石油危机”及时提出要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增长至上路线,后来又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灵活增长路线。在政府的有力干预下,日本实现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潮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美国的“再工业”结构调整,英国的“改组工业”,法国的“重振工业”等,也都在政府的宏观调节下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正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其关键。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应该包括:(1)各经济部门之间及其内部各层次之间的重大比例关系。如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的协调。(2)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3)地区经济布局的合理化。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很不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合作等方面,国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3.控制失业率的目标。失业作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暂时分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问题之一。世界各国为了避免由于失业率过高,以至经济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引起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和社会不稳定现象发生,都将失业率控制在适当界限内,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

一般可以把失业分为两类:自然性失业和经济性失业。自然性失业,即由于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变动,或因工资低,或劳动力不断流动等原因的存在,社会中总有一部分人因不适应变动或不愿意就业而不可避免地失业。经济性失业又称非自愿失业,即劳动者愿意接受目前的工资,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状态。自然性失业难以避免,而自然性失业率一般为4%~6%。

我国一直力图通过宏观调节将失业率控制在适当的界限内,即将失业率维持在社会能够承受和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界限内。

4.基本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目标。是指物价变动应保持在经济顺利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相对于物价较快上涨或下降而言的,常用物价变动率的高低来衡量。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会扰乱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正常功能,使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遭到破坏。所以,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也纳入了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

一般把轻微通货膨胀的存在视为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由于各种商品价格经常变化乃至不能精确统计,一般是用价格指数的变动来反映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衡量通货膨胀率。价格指数是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的指数。经常使用的有三种:(1)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即本期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本期真实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2)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是用不同时期城镇居民购买固定不变的一组代表性商品与劳务(包括部分进口消费品)的价格来编制。美国劳工部定期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就是根据美国45个城市的400种消费品与劳务的价格编制。(3)生产者物价指数是根据固定不变的一组原料与半成品价格计算的。由于目前通货膨胀已无法根除,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调节宏观经济时,一定的轻微通货膨胀存在被视为是经济基本稳定可允许的指标。

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三十多年里,虽然物价总水平大体不变,但仍存在隐蔽的通货膨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放开物价和调整物价,导致物价的显性上涨,再加上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等拉动因素的影响,以至货币超计划发行,出现了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抑制通货膨胀最基本的办法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货币的增长率、压缩经济规模、抑制投资等。

5.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改变,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去判断。从数量上看,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改善,可以表现为食品的增加、衣着增多、出行方便等为标志的国民财富总量和人均量的增长。为便于加总和比较,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量来反映。从质量上,观察社会成员生活状态,不仅要考察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满足程度,而且要考察社会成员精神生活满足程度,通常用生活质量指标表示。生活质量指标包括四个方面:(1)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此指标是反映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2)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万人中上医院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等一组指标,用以反映社会成员享受的医疗卫生和保健状况。(3)中小学入学率、成人识字率、每千人报刊发行量、图书发行量及城镇居民体育运动场地面积等指标,以反映社会平均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4)用劳动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高低反映社会成员保障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更新、补偿能力。要全面了解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可以使用人文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人文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5月发表的第一份《人文发展报告》中公布的。它从人既是发展的手段——收入的创造者,又是发展的目的——收入使用的受益者的理念出发,认为国民应该享受健康长寿的生活,接受教育的机会及获得像样生活水平所需的资源,将居民的平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个指标合成为一个复合指数,即人文发展指数。人文发展指数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成果综合计算的一种新方法,是衡量国家发展、进步与繁荣,便于国际间比较的新标准。目前已引起普遍关注、重视,并推广使用。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5人类发展报告》统计,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列第85位,比1990年排名上升了20位,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把较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确定为政府宏观调节目标之一,表明人类对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出现了一些“福利国家”,“全民福利计划”在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得以推广。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虽然在制度结构上类似,但在具体实施时所采取的方法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各有千秋。

6.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实现当前经济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和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长远经济的发展与子孙后代的需要和利益,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要条件,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此,国家应努力做到:(1)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意改善生态环境,争取做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创建节约型社会。(2)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在有计划地调节人口生产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质量。政府要增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和发展的指导,使这些部门高水平地发展,促使社会绝大部分成员体力和智力全面进步。(3)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建立循环经济。如国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以立法形式防止污染的扩大,控制污染源的源头,倡导清洁生产——无公害生产;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将环境污染这一外部效应内在化。对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污染的企业征收一种特别的税收——生态税,其数额相当于消除该企业所造成的污染费用;可以对耗能大、占用资源多、污染严重、效益差的小水泥厂、小化工厂、小造纸厂等用行政手段强制改造、转产甚至关闭;可以不断提升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奖励在这方面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加大环保投入,加大对公众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社会成员共同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美好的生存条件的意识,真正做到拯救地球,匹夫有责;可以引导、督促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强管理,提高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推广低能耗技术,使碳氢燃料和核能源的消耗降至最低水平。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可再生的原料和能源载体,提高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使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就步入了一个误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发展的全部内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使人们对经济增长等于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怀疑,引发了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1987年3月联合国向全世界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战略。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遵循和高度认同的重大战略。

7.实现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的目标。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本流出与流入的平衡;二是进口与出口间的平衡。在当今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这个国家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而且会影响该国国内经济的稳定程度。如果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即便国内经济实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同样会影响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形成对国内经济均衡态势的冲击。所以,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一直是各国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并力图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来达到平衡。

资本主义国家是将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作为宏观调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通常的做法是:(1)通过变动汇率、调整国内价格和利息率等措施改变国际收支顺逆差状况。例如,提高汇率和国内价格,减少出口,鼓励进口,消除国际收支顺差。再如,提高利息率,使资本净流出额减少,以消除国际收支逆差。(2)采取发放出口津贴、征收进口关税和实行限额等直接干预措施,对进出口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以调节国际收支不均衡状况。(3)为抵消国际收支不均衡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方法来改变银行的准备金,从而改变本国的名义货币供给量。具体地说,当国际收支出现盈余时,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吸收过多的外汇供给;当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则反之。经过这般调整,以达到保护本国的货币体制,避免受到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实行对外开放后,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范围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资金、技术和劳务的引进和输出,都伴随着外汇的收付。而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对社会总供求平衡及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会导致外汇短缺、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等现象,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会大量消耗国家储备,影响金融实力,使国家信用受损。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的持续顺差时,会导致汇率上涨,影响出口,并诱发国内通货膨胀,也易造成与逆差国经济关系的紧张。因此,保持国际收支大致平衡也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节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上述宏观调节的多元具体目标是有密切关联的,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以其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作为宏观调节阶段性的重点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达到要求。

三、社会总供求均衡目标的调节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极为重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有平衡和不平衡(失衡)两种情况。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一方面表现为供求总量的平衡,这种平衡主要体现在价值总量的平衡,即社会提供的已经进入市场的可供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价值总额要同一定社会购买力条件下社会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大体平衡;另一方面,表现为供求结构的平衡,这种平衡主要体现在社会提供的已进入市场的商品和劳务的结构,要同一定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大体平衡,也就是供给结构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另一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必然会出现产品滞销、价格下跌、库存增加、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甚至引发经济危机等现象,阻碍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会引发物资匮乏、库存减少、市场供给紧张、价格上涨,甚至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最终使社会经济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动荡。所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各国政府均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作为宏观调节的重要目标。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时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主要是以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为依据。凯恩斯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的萧条经济时,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危机爆发、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是起因于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1)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心理规律。(3)流动偏好的心理规律。因此,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普遍现象,单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需要国家调节,且调节的重点应放在总需求的管理上,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使之与社会总供给相适应。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出现经济衰落和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或双管齐下的办法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增税或削减政府支出或一同并用以抑制总需求的膨胀。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宏观调节一直偏重于调节总需求。这种总需求的调节,对于抑制危机的产生,保证经济较平衡地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70年代后期高通胀与低经济增长现象的出现,总需求的调节功能不断受到质疑,倾向于从总供给的角度调节二者失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不仅包括总量平衡,而且包括结构上的平衡。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的基础。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必须在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相适应。而且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增长,可以促使实现更高层次的供求结构平衡。总量平衡的实现以结构平衡为条件。供给与需求总量的平衡是在相互增长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能对称地扩张或收缩,一部分需求或一部分供给便不能有效实现。供给与需求总量的增长是不可能进行的。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表现为总量的有效增长要取决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而结构的升级又依赖于总量的增长。上述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证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均衡增长不仅仅是一个总量扩张问题,而且还包括结构变化。为此,政府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调节,除了注重总量调节外,还要深入到结构层次。

目前,我国结构平衡的关键是要使社会供给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结构。从经济发展过程看,社会供给结构的状况取决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是否合理,社会需求结构的状况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恰当。结构平衡主要靠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以及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来实现。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以提高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国际竞争能力。例如:(1)通过政府支出和引导居民消费需求,引致市场结构变化进而导致供给结构的变化。(2)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如有差别的税率结构、利率结构、财政贴息和优惠信贷等,创造有利于实现结构变化目标的市场环境,从而实现重点产业的优先发展。(3)通过一些法定程序,鼓励和加快资本折旧,淘汰或转移传统技术与传统产业,推动资本存量向新兴部门流动,加快实现结构变化和规模效益。

总之,政府干预和调节结构,促使结构转换能力提高,使总量增长的前景有保障,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了更雄厚的基础。在这一方面,对于结构转换能力比较弱和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我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