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刍议

推进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刍议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刍议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因此,总的说来,上海的经济增长方式尚处于粗放型为主状态。为实现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里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以下一些对策性的设想。

推进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刍议

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1991—1995年,GDP每年平均增长13%,比全国平均的年增长率高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注重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能源消耗降低,但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经济的增长(表6-3)。十分明显,“八五”期间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效率提高和投资增加两方面作用拉动的,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只有36%(1995年数字,按国际标准应在50%以上)。因此,总的说来,上海的经济增长方式尚处于粗放型为主状态。

表6-3

img33

资料来源:据《1996年上海统计年鉴》资料计算。

为实现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里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以下一些对策性的设想。

一、目标定位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目前,上海正处于为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改造的重要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而其效益则将在以后年份才能逐渐显现。因此,投资的增长在一段时间内势必继续高于经济的增长。考虑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应尽力控制基建投资规模,缩减投资增长率超前于经济增长率的系数,大致可作这样的设想:“九五”期间,将投资系数由“八五”期间的3.5降低到2~2.5。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GDP的增长完全靠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并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和物耗,从而使经济增长中靠总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重达到或超过40%。力争在21世纪的头10年,将投资系数进一步降低到1~1.5,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使经济增长中靠集约型获得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基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基本途径

推进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在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根据国外经验,为加速科技进步,一要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二要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上海在这两点上都有欠缺。一方面,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市GDP的比重既低(1995年只有1.1%),且呈不断下降趋势(1990年为1.3%,1994年为1.2%)。另一方面,科技与经济割裂,经济不依靠科技进步,科研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对此,必须花大力纠正。《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到2000年,研究开发经费占全市GDP的比重将提高到2.5%。依据有关资料推算,其绝对额将达97.17亿~106.25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26.53亿元)增加2.66~3倍,平均每年增长29.6%~32%。这当然很好,问题是这笔资金从哪里来?指望市财政、中央财政(包括中央部委)增加拨款解决,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境外资助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筹集。当然,经费落实到位后,还得合理使用,节约使用,注重效果。

上海经济的集约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大企业集团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为此,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同企业结合,重点鼓励科研机构进入大型企业集团,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增强技术消化和创新能力,创造企业的名牌和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上海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对产业和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研究开发项目,政府要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对列入中试、新产品开发计划的产品,要给予优惠政策。

科技成果的研制、推广、使用,科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都要靠人来实现。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必须相应地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全体居民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借鉴国外经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例达到3%(1995年为1.6%)。同时,要高质量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新建一批质量较好的高级中学,到2000年,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调整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规模效益,积极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力争到2000年,全市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达到200名(1995年为110人)。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努力完成“九十年代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努力造就一支跨世纪优秀人才队伍。这些决策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是要认真地加以落实。

另外,在提高劳动者素质问题上,有两点必须搞清楚:一是不能把“劳动者”局限于直接生产者,而应当包括企业和各级管理部门、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在内;二是不能把“素质”的提高局限于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必须包括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的提高,两者缺一不可。

三、关键抓手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方面的方针政策,在党的十五大和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都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部署,现在的问题是要真正落实。

从上海的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很大,而其经济效益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现实出发,必须着力搞好搞活国有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否则是不行的。怎样搞好搞活国有经济呢?简单地说,就是“八个字”,即“抓大,放小”;“减员,增效”。“抓大,放小”是针对国有经济“浮肿病”而提出的一帖良药。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过于单一,国有经济的比重过大,很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消肿是改革的必由之路。要消肿,意味着必须让出一些阵地,放掉一些企业,使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减少到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地步。国家只抓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国防建设、尖端科技的重大经营项目,而且是别人干不了、不愿干或不让干的。至于竞争性行业的经营,则可放手让非国有经济去干,同时即使是前一类,也应细化分解,大胆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对于国家独资、控股、参股的企业,要做到“精兵简政”,“减员增效”。当然,这也适用于其他非国有经济的各类企业。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微观环节,即企业内部,必须加强科学管理,科学劳动组织,实行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奖惩制度。同时,要在宏观和中观层次上进行必要的配套改革,改善或者说创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力争到2000年,使国有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国有企业关、停、并、转和内部减员,势必增加大批下岗职工。从关心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出发,应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他们的分流安置问题,切实加强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救助网络。

实践表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加强必要的宏观调控,两者缺一不可。而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继续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要求在规范化、法制化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各类要素市场的发展。而要加强宏观调控,则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稳妥推进机构改革,探索新的调控方式。要根据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把不应由政府承担的职权,切实转移给企业、市场和各类社会中介机构。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理顺部门管理体制入手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进一步加强综合经济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改进政府调控经济运行,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职责分明、行业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四、切入点

根据国外经验和上海经济增长中的实际情况,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注重调整投资政策和结构政策,提高投资和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益、布局效益。

1980年代以来,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着这样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投资的增长越来越超过经济的增长,1981—1985年投资系数为2.45,1991—1995年为3.49;二是用于企业改造和技术更新的投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少,1990年为40.9%,1995年为27.7%;三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越来越低,1990年为98.2%,1995年为51.6%。这不仅不利于技术进步,而且使投资效果越来越差了。1981—1985年投资效果平均每年下降10.1%;1991—1995年平均每年下降20.1%。为了扭转这种状况,除前已提到的控制投资规模、缩减投资系数外,必须引导企业增加技术更新、改造的投入,尽力提高投资中用于企业改造和技术更新的份额。同时,必须尽力改善和加强建筑业的经营管理,缩短施工周期,减少未竣工工程量,使固定资产尽快交付使用。

在资金投向上,必须同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相适应,有利于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政策的完善,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产业进步新秩序。要按照《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措施,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对重点发展产业实行政策倾斜。要建立高效、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对重大项目要积极采用招标竞争的方法选择投资主体,对投资额大的项目要鼓励企业通过参股等方式进行投资。同时,对呈现结构性衰退的行业、落后企业和严重污染企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其顺利地转业、转产。

1997年召开的市第七次党代会,对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结构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强调要继续贯彻“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同上海未来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相适应。同时指出,要积极推进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区域布局。并分别对第三、第二、第一产业,以及内环线内及内环线周边地区、内外环线之间地区、外环线以外地区的发展重点,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对此,应当认真地付诸实施,力争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经济外因素的配合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绝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因此要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预期目标,必须有非经济因素的配合,否则是不行的。这里所说的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转变思想观念,即改变人们在长期粗放经营条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和惰性;加强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腐败;保持稳定,以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必要的政治前提和社会条件。

目前,特别要提倡和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因为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空谈,力戒浮躁,才能把上海乃至全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事业扎扎实实地推向新世纪,才能确保“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的实现。同时,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保证党组织的肌体更加健康,才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使党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在实践中,对于上述两点,都要形成制度,并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世界经济情况》1998年第10期载《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增长方式比较研究》一文的摘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