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限制理论的基本原理
TOC理论的核心是对制约因素的管理。一般来说,制约因素有三种类型:资源(包括生产设备、资金等)、市场和法规。例如:企业为了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必须进行三废处理,这自然会导致运行费用的增加,那么,环保法就是企业的法规瓶颈。由于法规自身具有的强制性,企业对来自资源和市场的瓶颈进行改造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TOC理论认为,任何组织(或系统)的运行都要受到一些约束条件的限制。对于一个由多个相关的环节构成的系统来讲,是那个产出率最低的环节决定着整个系统的产出水平,也就是说,一根链条的强度是由它最薄弱的环节来决定的。在企业的整个经营业务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是阻碍了企业更大程度地增加产销率,或减少库存和运行费用,它就是一个制约因素。换句话说,制约因素就是指系统中那些限制或制约系统绩效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也就是瓶颈。在一个系统中,制约因素往往是极少数,有时甚至只有一个,它可能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可以来源于企业外部。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则表明瓶颈存在于企业内部,这一资源瓶颈限制了企业单位时间内生产并销售的产品所创造的利润额,即产销率;如果当企业所有的资源都能维持高于市场需求的能力,那么,市场需求就成为企业的瓶颈,这时,即使企业能够多生产,但由于市场承受能力不足,产销率也不能增加。
TOC理论强调的是系统整体性能的不断提高。TOC将每一个公司(或系统)都可以看做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每一条链中都有它最为薄弱的一环,而这一环也许会影响到整条链的强度。这个最为薄弱的一环就是整个系统的约束条件,也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呢?因为忽视了这个环节,而去改进其他的环节,不仅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且可能不会对整个系统性能的提高有任何帮助。反之,如果加强了系统的最薄弱的环节,系统的性能就能够得到提高。一旦这个最为薄弱的环节得到了加强,工作的重点就将转移到另一个环节上(现在这个环节成为了最薄弱的环节)。现在这个新的约束条件成了整个系统的关键性的约束条件,而且必须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TOC理论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使系统不断得到改进的方法。
TOC理论强调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确定哪种资源是限制企业追加产量的最主要因素,企业管理者主要关心如何减少这种资源的限制或瓶颈效应来增加产量。一旦确定了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1)增加该产品限制资源的供给量。这可以通过制订有效的计划、加强该资源的存货缓冲和改进连续作业流程以减少该资源的停工时间来获得。
(2)减少该产品限制资源的需求量。可以通过产品流程再造来减少该限制资源的耗用量,或者通过改变产品结构来达到尽可能少利用该限制资源而更多利用目前过剩资源的目的。
产出收益、广义存货和营业费用是TOC理论主要关注的三项指标。
产出收益是一个企业通过产品销售来创造财富的速率。换言之,产出收益是产品的销售收入与真正的变动成本(如材料成本、动力费用等)之间的差额。由于直接人工成本通常被看作是一种产量水平的固定费用,所以一般不包含在上述定义中。按照这种理解,产出收益就相当于边际贡献额。
广义存货是企业在将原材料转化成产出收益的过程中投入的全部资金。用经营术语表达,广义存货就是企业中所有准备出售的资产所占用的资金。这样,就将传统存货的概念的外延扩大到了包括诸如机器设备等各项固定资产在内(这些资产在它们的使用寿命结束时最终会被出售)。根据TOC理论的观点,存货指的是那些投入到各个资产项目中的不必马上使用的资金。
营业费用的定义则是企业在将存货转化成产出收益的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资金。因此,营业费用就是指除了存货占用的资金以外的全部的支出,包括直接人工成本和所有的经营和维修费用。所以,产出收益是反映企业资金流入的指标,存货是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指标,营业费用是反映企业资金流出的指标。
产出收益提高、存货数量最小化以及营业费用降低后,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业绩的三个财务指标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净利润和投资报酬率将提高,现金流量将增加。在约束理论的三个影响因素中,作为改善三个财务业绩指标的关键,产出收益的提高和营业费用的降低一向备受重视。然而,使存货数量最小化在实现上述财务指标改善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被认为是不如产出收益和营业费用所起的作用重要。
总之,采用TOC理论对约束性成本管理是以上述三种业绩计量指标为基础的,TOC的目标是在增加产量收益的同时减少投资和经营费用的支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