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与欧盟近期经贸政策分析及预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欧政治关系的日益成熟,中欧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欧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虽然近期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但双边合作仍在加强。
中欧双边贸易自1985年订立贸易协定后发展迅速。根据中国海关和商务部的统计,中欧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进入21世纪后更是显示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1997年后,中国从对欧盟贸易中获得的顺差越来越大,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2002—2008年间,中国对欧盟出口大幅增长,欧盟对中国出口增长缓慢,导致同一时期中国对欧盟出口顺差不断扩大,2004年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中欧双方除了在贸易方面保持紧密的合作外,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欧盟是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地。中欧双方在培训、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2003年以来,双方签署了《中欧伽利略计划合作协议》等多项重要的协议和文件,中国正式加入“伽利略计划”,成为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目前,中欧正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各个层面的合作,这为双方建立成熟的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一、中欧经贸关系的问题与障碍
自1975年欧共体和中国正式建立关系以来,虽然其间双方关系出现过波折,但总体还是正常稳定的,经贸合作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在中欧不断发展的经贸关系中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需要双方共同解决,主要包括: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近两年,全球金融风暴已经导致各国经济普遍下滑,主要发达经济体包括欧盟在内已经陷入衰退,欧盟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其内部需求明显萎缩,同时,欧盟率先在关税壁垒之外寻求贸易保护的政策工具,新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
近几年来,欧盟委员会频繁地制定新的贸易法规,出台新的贸易政策,不断提高商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对中国的一些产品进入欧盟市场人为设置了重重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妨碍了中欧双边的经贸合作关系。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法案(REACH)的生效,使其成了我国加入WTO后的最大贸易壁垒。2008年10月这一法规再次修订,2009年1月修订版生效,涉及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影响到中欧间多领域的贸易项目。在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中,2008年,我国是涉及通报产品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食品、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产品数量位居前列的国家。
(二)反倾销、反补贴
自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出口的糖精钠盐类实施反倾销以来,欧盟已成为对华反倾销的主要发起地,其立案数、裁定率均居世界各国之首,不仅涉及产品范围广泛,而且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损害巨大。在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后,欧盟发起的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直线上升。2009年9月24日,欧盟决定对产自中国的无缝钢管和铝箔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税率分别高达39. 2%和30%。反倾销税适用于圆截面和外部直径不超过406. 4毫米的无缝钢管,此外还涉及铝箔产品。反倾销税是在为期6个月的临时关税到期后实施的,上述决定将从欧盟官方刊物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尽管欧盟领导人此前多次承诺反对保护主义,但2009年以来欧盟却接连对从中国进口的钢盘条、葡萄糖酸钠、无缝钢管和铝箔等商品实施所谓的反倾销行动。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自2006年10月起,欧盟对中国和越南出产的皮鞋分别开征16. 5%和10%的反倾销税。2008年10月到期后,欧盟委员会又发起反倾销行政期满复审,讨论是否延征有关反倾销税。在为期12~15个月的复审期间,反倾销税依然在执行。数据显示,欧盟自2006年10月对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以来,中国向欧盟出口皮鞋量持续下滑,而制鞋业“重镇”温州真皮面鞋出口欧盟的数量更是逐年下降,2006年出口欧盟真皮面鞋2309万双,2007、2008年分别下降至2148万双和1900万双,2009年1—9月更是陡然下降至920万双。值得一提的是,由欧盟27个成员国官员组成的反倾销委员会于2009年11月19日投票否决了该项计划,初步决定不再延长针对中国和越南鞋类产品的反倾销税。贸易专家认为,在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欧盟这一举动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反补贴案件明显增加。欧盟利用WTO反补贴协定和欧盟自己的反补贴立法,越来越频繁地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反补贴调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反补贴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与反倾销调查以企业为主要目标不同,反补贴调查的对象包括政府和企业,而且主要矛头指向被调查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这些反补贴调查主要涉及我国现行的汇率政策、金融体制、国企改革、外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水电煤气定价等多种项目,一旦指控成立,就会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调控措施产生严重影响,被裁定为反补贴的项目,也会成为后续反补贴调查的证据,从而诱发更多的反补贴调查,并且第三国也容易跟进。如美国商务部2009年11月作出终裁,认为中国油井管存在补贴行为,将对相关产品实施10. 36%~15. 78%的反补贴关税制裁。该案涉及金额约27亿美元,是当时为止美国对华贸易制裁中的最大一起案件。加上此前的反倾销裁定,“双反”使我国对美国的钢材出口量的下降幅度达到了40%。据了解,美方认为中国生产的油井管存在政府补贴,从而造成其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增长过快。欧盟以及其他少数发达国家也在密切关注美国对华的反补贴动向,准备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
(三)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即市场准入的环保标准,欧盟通过能源产品生态设计指令,给中国家电行业造成重大影响,EUP环保指令(用能源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成为继WEEE和ROHS之后的又一大环境壁垒。2008年1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非定向家用电灯生态设计要求的指令,不符合最低要求的产品不被允许在欧盟销售,这给中国对欧盟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中欧近期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欧盟对华政策
从近年来欧盟对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情况来看,欧盟对华政策具有如下较为明显的特点:
1.整合性加强
欧盟对华政策制定的决策过程通常是,首先由欧盟常设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提出具体议案,然后交由各成员国外长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欧盟理事会审议批准,获得通过后方可生效。近年来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对华关系报告都得到了欧盟理事会的批准,这一事实本身说明,发展对华关系是欧盟所有成员国的共同意志。当然,由于欧盟的特殊性,我们在看到欧盟对华政策的整合性时,也要认识到欧盟任何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都与大国的直接推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2.更看重中国的大国作用和影响
欧盟加强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考虑无疑是经济利益,但并不像一些美国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受商业利益所支配。事实上,欧盟十分重视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安全及全球经济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早在1995年12月欧盟理事会讨论了“1995年报告”后所发表的“审议结论”中就已明确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发展表明,它不久将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世界强国。因此,同中国建立一种在世界和地区的现实和潜在影响力相称的关系,是欧洲的优先考虑。”
3.受美国影响时大时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盟对华政策在诸多方面均与美国拉开了一定距离。如欧盟委员会发表“1995年报告”时,正值中美关系因美国同意李登辉访美而降至两国建交后的最低点。2001年欧盟委员会发表对华关系新报告时,也正好是中美关系因“南海撞机事件”而处于相当困难的时期。当然,这也许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但也能说明当时欧盟在发展对华关系上受美国的影响较小。又比如在2005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中,欧盟和美国对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招数”。美国在没有经过谈判的情况下抢先对中国产品下手,而欧盟则坚持在发生纺织品贸易冲突时与中国谈判解决,因此可说是“欧盟向左走,美国向右走”。
然而,2007年后欧盟的态度却突然出现了180度大转弯。2007年5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皮鞋征收惩罚性关税。接着,欧盟又联手美国,就汽车配件关税问题向世贸组织状告中国。从中国角度来看,两起不走谈判途径而直接激化矛盾的事件,再加上欧盟重新征收对中国显像管彩电的高额反倾销税表明,欧盟已经不再是一个态度温和的伙伴。在针对彩电反倾销税的回应上,中国商务部的公告直接使用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字眼,而过去一年中国商务部一直将这一措辞用于形容美国对华政策。
在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的要求中国做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名义下,欧美开始注重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应该肩负起的相应责任。近些年来,在要求中国开放市场这一议题上,欧美步调一致。美国商务部和欧盟贸易代表同时发出呼声:一个说中国必须“立即开放市场”,并采取更多行动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一个呼吁中国必须增加进口,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增加从欧盟进口产品的数额。
出现这样的转变是否意味着欧盟对华政策不具备连续性呢?或者说之前所谓的“中欧模式”已近失效?抑或说欧美对华政策将出现趋同?对于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厘清所谓的“中欧模式”只是在特殊时期、特定产业上的一种贸易冲突解决方法,其次,要认清欧美在对华问题上还是有很多根本不同的诉求。比如在纺织品冲突中,美国的利益诉求很单一,就是要限制中国服装出口到美国;而欧盟则不是“铁板一块”,各个成员国由于比较优势不同,态度也就不同,所谓“中欧模式”正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再看最近的几起贸易争端。在中国鞋类产品问题上,欧盟征收临时性的惩罚性关税也还是一个协调成员国意见的结果,只不过这个结果比“谈判解决问题”来得似乎更加“不近人情”。在欧盟贸易代表看来,所谓“临时性”惩罚本身已经是一个妥协了,而且还避免了更多鞋类产品被列入征税名单。既然范围有限而且时效有限,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就不会太大。对出口彩电征税也一样,中国企业主动放弃,也是因为市场更加看好平板电视,而显像管电视在欧盟市场上利润不被看好。再看汽车配件问题,欧盟最终能和美国走到一起并不奇怪,因为欧美在汽车配件上的利益高度一致。不像纺织品或者鞋类产品,更多欧盟成员国在机电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因此希望能够扩大对华出口。
因此,不能说欧盟在与中国发生贸易纠纷时政策没有连贯性,只能说贸易条件实在太复杂。要了解欧美对华贸易政策的微妙不同,还要分析另外一点。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说,美国更加依赖于国内消费,欧盟则更重视出口贸易。因此,在对华贸易态度上,美国希望减少中国货的进口,欧洲则希望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欧盟比美国更加看重中国市场,就需要与中国保持一种更友好的关系。2006年以来,美国改变思路,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以平衡贸易,对于欧盟而言,因经济增长和经济复苏,更加依赖于出口,在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方面与美国的利益一致,所以双方对华政策出现趋同也是在所难免。
(二)中国对欧盟政策
1998年,中欧确立了要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同年,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迄今已举行11次会晤;而早在2001年,中欧已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2002年,中欧又签署了政治对话协议。截至2008年年底,双方已建立了50个磋商与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科技、环保和能源等领域。2003年,双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当年10月,中国发表首份对欧盟政策文件。2006年10月,欧盟发表自1995年以来第六份对华政策文件。2007年1月,中欧启动签署伙伴合作协定的实质性谈判。
从上述关系来看,中国对欧盟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往比较重视欧盟成员国,如今则同样重视欧盟整体的变化及表现。在其他方面亦如此,即欧盟不再仅仅被视为一个经济贸易伙伴,其在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外,中国对欧盟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硬实力”上,欧盟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在WTO及其他多边组织中的作用等“软实力”方面也日益受到重视。可以预测,随着欧盟国际影响力的继续扩大,中国对欧盟的重视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但是,随着近年欧盟国家经济的衰退,欧盟对华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在经贸关系、人民币汇率问题等方面一改往年的温和路线。中国对欧盟政策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针锋相对的特点,如在被称作“中国对欧盟反倾销第一役”的进口碳钢紧固件反倾销调查中,就显示出了中国近些年少有的“主动出击”。中国商务部于2008年12月29日发布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碳钢紧固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被调查产品及调查范围包括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碳钢紧固件,即碳钢制的用于紧固连接的机械零件,其应用范围包括汽车工业、电子产品、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建筑及一般工业用途等。这一案例的出现,也印证了本章第二节所得出的博弈分析结论。
三、中欧未来政策走向预测
自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欧政策的演变总体上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是越来越有利的。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中欧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中欧对发展双方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
从根本上讲,任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双边关系如果没有实际利益的支撑是难以长久的,中欧关系也概莫能外。中国改革的深化与欧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与欧盟都处于持续的巨大变革之中,这些变革为中欧未来政策走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中欧未来政策的走向取决于中欧双方认识、明确、维护和扩展相互共同利益的努力程度。因而,考察这些共同的利益诉求对于认识中欧未来政策走向至关重要。
(一)经济利益诉求
这既是今后中欧关系保持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双方关系的重心和支柱。无论从欧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我国的角度来看,中欧发展双方市场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欧贸易额达到4255.78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其中我国出口2928.78亿美元,进口1326. 9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5%与19.6%。欧盟连续第五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年1—6月,双方贸易额为1599. 7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我国出口1034.7亿美元,进口565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4.5%和13.2%。欧盟是我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截至2009年3月,我国累计从欧盟引进技术30158项,累计合同金额1219.9亿美元;欧盟累计对华直接投资项目30611个,实际投入639. 1亿美元。
2009年11月,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联合声明》中指出,“双方认识到中欧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和责任,一致认为经贸关系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双方强调中欧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关系前景广阔。双方决心继续坚持中欧关系的战略定位,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开放和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全力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发展”。基于这样的共识,中欧为发展双边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双方的基本利益诉求。
(二)政治利益诉求
政治利益诉求是中欧关系全面发展中新的增长点。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欧盟并不满足于此,因为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为了保证外部经济给欧洲带来稳定性和确定性,欧洲也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的呼声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欧洲。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同时也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
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从总体上来看,中欧政治层面的合作与对话呈积极态势。2009年11月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就指出:双方强调,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欧关系日益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国际意义。中欧作为全面战略伙伴,在国际问题上拥有诸多共识,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实现世界的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上述目标,显然离不开中欧双方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中欧合作的重要意义日益突出。
(三)战略利益诉求
与共同的经济、政治利益诉求相比,中欧双方似乎对相互间存在的共同战略利益的认识没有前两种诉求那么清晰、明确。事实上,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逐步关注到,中欧在涉及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上的利益是一致的。比如说,中欧虽然都无意与美国进行直接对抗,但为了扩大自身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双方在推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都有强烈的意愿;中欧都立足于发展战略且双方的战略优势均在经济而非军事领域,因而都主张通过改革现有的世界经济、政治、货币秩序来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中欧双方都处于战略性崛起阶段,都奉行和平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构筑双边关系时都须具备战略性的长远目光。因而,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既对中欧双方提出了不断深化合作的要求,也为双方加强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平台。
(四)不可忽视的不确定因素
尽管中欧双方在经济、政治、战略利益等诸方面有着共同的诉求,但双方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不确定或不稳定因素。一国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既不存在责任问题,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尽管在实践中,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可以说,这些涵义在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都得到了体现。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中欧双方处理双边关系以及谋求对方的支持方面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不确定性表现最为明显的地方在于总体政策与具体政策措施相分离。以欧盟对华政策为例,虽然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但是,在指导对华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上,欧盟却日趋苛刻,最为典型的领域是安全技术标准、欧盟对华反倾销与WTO的特保机制等。尽管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绝大多数并不是刻意针对中国的,但对中国却极为不利。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主要涉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业产品的安全标准、劳保标准、环保标准和无线电干扰技术标准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欧盟安全技术标准日益严格,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这些技术法规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技术壁垒。尽管欧盟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公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但客观上形成了体系越来越完善、效果越来越明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经济发展水平高,其质量技术和检验检疫标准高于我国相关标准,甚至高于国际标准,这使得我国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此外,欧盟还敦促中国尊重国际劳工组织在有关大会上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劳工标准,并进一步呼吁各界强化产品的环境标准。欧盟的技术标准具有普适性与刚性特点,即根据欧盟自身利益的需要适用于所有输入欧洲的产品与服务,而不是针对具体国家。当然,某些中国商品由于在欧盟市场上占有率很高而使欧盟制定了该类商品标准,实际上很可能是欧盟应用技术标准普适性的名义来试图遏制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以保护欧盟的同类商品制造商,实质上是一种贸易歧视,打火机的CR标准便是典型的例子。欧盟将会更加强化对这些为WTO规则所允许的合法贸易政策工具的运用,以保护其内部的相关产业。就中国方面来说,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我国出口商品因为劳动力成本因素或企业价格竞争而相对低廉,并且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在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乃至劳工标准上与欧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再加上我国企业对欧盟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了解甚少,从而导致欧盟的贸易保护行动不断成功,这也更进一步强化了欧盟的“反中国出口商品偏好”。
在上文分析中,我们回顾了中欧近年来的经贸关系,并基于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政策博弈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欧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给出较合理的预测。我们认为,无论是欧盟对华政策还是中国对欧盟政策,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若干年内双方之间的政策制定必将是更加积极的、务实的。
欧盟对华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这不仅是由于欧洲的经济增长需要中国的贡献,也由于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地位需要中国的支持,还由于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欧盟经济的低迷增长与中国经济稳定的高增长,使得欧盟深化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利益所得;欧盟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政治实体正在极力谋求国际规则制定能力与国际行动能力,包括多边体系、欧元与欧洲货币权力、世界贸易规则以及欧美日冲突制衡机制等。保障欧盟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需要有实力强大的国家支持,这就使欧盟不能忽视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发展良好和可持续的经济关系,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但是,欧盟始终是“以自我利益为导向”的,这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在不同程度上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这种不同影响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我国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展对欧经贸关系,有助于营造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的外在环境。
同样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对欧盟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也将基于合作共赢。在上文中我们已表明,从绝对量来看,中欧贸易的贸易额庞大,如2008年中欧贸易额为4255. 8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6%。但相对于双方的经济实力而言,中欧贸易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一方面说明,各种贸易障碍和贸易摩擦的客观存在,使得中欧贸易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中欧贸易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双方贸易障碍的不断消除,中欧贸易必将会出现更快的发展。因此挖掘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潜力,拓展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的意义同样也非常重大。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地位的改善与提升;加强与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等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我国政府从长远发展利益的战略高度考虑,制定长期、稳定、积极的对欧政策,既可以保障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更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显现,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有组织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正成为全球共同关切的问题,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协调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使命更加迫切。在经贸关系方面,中国正面临着全球性经济衰退带来的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围堵”,因而强化对欧洲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合理制定我国对欧经贸关系长期政策,积极实现与欧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合作和发展意义重大。从长期来看,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核心在于经济与政治双管齐下,既要大力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又要加强双边政治对话与合作,发展良好的政治关系,形成“经贸推动政治、政治促进经贸”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Fredrik Erixon and Patrick Messerlin.Containing Sino-European Protectionism.Economic A f f airs,2009,29:83-85.
[2]Patrick Messerlin and Jinghui Wang.The EU Trade Policytowards China. ECIPE Conference Stepping into Asia's Growing Markets,November 6,2007.
[3]Pomeranz,P.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Europe,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4]保建云.中欧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依赖性及贸易保护主义治理[J].国际贸易研究,2010(8).
[5]邓宗豪.中欧贸易摩擦及其发展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3).
[6]冯仲平.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分析[J].外交学院学报,2004(4).
[7]高芳英.从美欧贸易的冲突聚焦中欧贸易发展的机遇[J].苏州大学学报,2005(5).
[8]刘金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
[9]李刚.全球化视角下的中欧贸易争端解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2).
[10]宋林飞.当前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与应对[J].对外经贸实务,2009(5).
[11]唐凌.反倾销诉讼动态博弈分析[J].工业经济研究,2007(4).
[12]王运祥,郭友群.消极政治因素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1(4).
[13]谢识予.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理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5).
[1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5]约翰·麦克米伦.国际经济学中的博弈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杨伟国.利益诉求——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变迁解析[J].国际贸易,2002(9).
[17]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欧盟课题组.中国对欧盟政策研究报告[J].现代国际关系,2001(8).
[18]周文贵.中欧经贸关系:特色、瓶颈与破解之道[J].中国流通经济,2006(9).
[19]曾妮娜.欧盟REACH法规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分析[J].市场论坛,200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