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城市化发展相关研究
尽管城市发展从古至今都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但具有经济学意义的、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快速城市化则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步展开。这一现象说明,城市经济是随着工业、服务业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往往体现着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钱纳里,1988)。在工业化国家,1950年已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而1980年后该比例上升到80%。在发展中国家,1950年时仅有不到20%人口居住在城市,而截至上世纪末,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0%。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发展的研究不仅反映了城市本身的重要地位,更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人口、产业、经济以及公共政策等问题的综合,其意义远超局限于对城市本身的研究。
目前,围绕台湾城市化发展展开的研究工作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关于台湾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研究,主要集中在晚清与日本殖民时期(李瑞麟,1973;章英华,1997;刘克智和董安琪,2003;刘曜华,2004),这类历史性研究文献为解释台湾战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工作;二是关于台湾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的研究,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台湾战后城市产业发展的考察,包括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的考察(詹立宇,2007;何岳晋,2002)及对影响产业发展与集聚因素的考察(Chen,2002;詹立宇,2005;姜树翰,2008;林惠玲,2009;纪佩君和岳裕智,2005);三是关于台湾城乡与城市间人口迁移的研究,包括对迁移本身的研究(陈昌盛,1996;李朝贤,1995;苏益忠,1990)以及对迁移背后影响因素的考察,如城乡差异(李文朗,1986;边瑞芬,1991)、产业发展(吴仁裕,1992;蔡宏进,1981;洪栋霖,1993;叶士侨,2005)、财政差异(李静雯,1996;黄干忠,1991;蔡宏进,1995;施妤铮,2004;邓瑞兆,2005;康琪佩,2007)等方面因素的研究;四是关于台湾城市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包括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个人、家庭及婚姻状况、城市阶层、城市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等(伊庆春等,1992;姜渝生,1995;王庆中,1997;傅仰止,1997;伊庆春,1997;林松龄,1997);五是关于台湾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特征的研究(郭大玄,2007;傅玉能,2006);六是关于具体城市和都会区发展的研究(周国屏,2004;陈宽政,1997;陈郁芝,2003;杨宗棋,2004;杨蕙菁,2009),目前此类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大都会区,即台北、高雄和台中都会区。
在上述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探讨城市人口迁移和产业集聚的研究。作为城市增长的必要途径和根本动力,人口迁移与产业集聚是考察城市增长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此外,近年来随着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xp1oratory spatia1 data ana1ysis,ESDA)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对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不同于早期对城市空间分布与结构的分析,近期的考察更多采用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计量方法,这类方法在分析空间数据时具有传统统计与计量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空间关系。无论这种关系表现为空间溢出(spatia1 spi11overs)还是空间互动(spatia1 interaction),空间分析方法均可有效地评估其影响。因此,本书在分析影响城市人口迁移与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时,也将采用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patia1 econometric mode1)方法这一有效且必要的经验分析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