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及日本殖民时期城市规模发展
台湾的城市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初。明熹宗天启4年(公元1624年),荷兰人来台贸易,在今台南安平建立热兰遮城(Zee1andia),并在城东建立市街,供中、日等国商人居住及从事转口南洋、日本、大陆等地的贸易活动。因此该地商业兴隆、仓宅比邻,逐渐发展成为台湾最早的市镇。公元1662年,郑成功驱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改热兰遮城为安平镇,并积极开垦荒地,推动台湾城镇发展。郑成功率官兵及眷属约6000~7000人来台,并招募大陆东南沿海居民东渡,进行屯田开垦,屯田区沿西部平原,南达今屏东县车城乡,北及今新竹、苗栗,人口达到15万到20万之间(刘克智和董安琪,2003)。
然而,台湾城市真正大规模扩张则是始于18世纪初清政府准许汉民携眷入台之后。此后,主要以闽粤两省人民为主的汉民持续移民台湾,使全台人口剧增,由最早仅10万余人增至19世纪末的200万余人,台湾的城市也随着汉民拓垦的脚步陆续建立和发展起来。1875年,台湾5000以上人口的城市,已有15个。1894年台湾人口已达到250多万,其中约有20万人居住在5000以上人口的15个市镇,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刘克智和董安琪,2003)。清末台湾城市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作为全国的边陲地带开发时间较短,总体而言城市规模仍较小。1875年台湾5000人口以上的主要市镇中,仅有8个市镇人口达到1万以上,其余都在5000人左右,台南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城市,其人口数也仅为4万。
1895至1945年,台湾进入了日本殖民时期。这一时期可视为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低速城市化发展向高速城市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殖民政府建构了台湾转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建设与工业发展基础,也通过都市计划介入手段,在台湾地区完成了72处都市计划,总计5万多公顷,计划人口将近300万(刘曜华,2004)。在此背景下,台湾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规模稳定增长。表3-1选取了1900、1920和1940年台湾各等级城市的人口数据,由此表大致可对日本殖民时代早、中、末期,台湾城市化发展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首先,以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数观察,1900年台湾城市人口为400526人,到了1940年城市人口总数成长为1449440人,40年间增加了100万城市人口。其次,以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比例观察,1900年台湾城市人口比例为13.3%,192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18.1%,至1940年台湾城市人口比例进一步上升为24.7%,4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1个百分点。再以2500人以上的城市个数观察,1900年台湾城市个数为54个,1920年增长为75个,1940年更是扩张为109个,40年间增长了一倍。
表3-1 台湾城镇数与人口数,1900—1940年
资料来源:李国鼎(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